本书由上篇“读解张爱玲”和下篇“张爱玲及女性文学”组成。作者从张爱玲天性喜好并深受影响的众多“潜文本”入手,通过对“潜文本”的了解、作家的生活背景和作家本人创作的感悟,尤其是对此三者复杂关系的精心厘析,深入地考辨了极富城市文化意义的思想情绪、人物形象、叙述笔法等构成的,在“传统和个人的才能”间保持了很好的艺术张力的“张爱玲体”,为认识理解张爱玲这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才情别具的都市女作家,提供了颇具启示性的方向。
图书 | 女性的精神--有关或无关乎张爱玲/同济汉语叙事文学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由上篇“读解张爱玲”和下篇“张爱玲及女性文学”组成。作者从张爱玲天性喜好并深受影响的众多“潜文本”入手,通过对“潜文本”的了解、作家的生活背景和作家本人创作的感悟,尤其是对此三者复杂关系的精心厘析,深入地考辨了极富城市文化意义的思想情绪、人物形象、叙述笔法等构成的,在“传统和个人的才能”间保持了很好的艺术张力的“张爱玲体”,为认识理解张爱玲这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才情别具的都市女作家,提供了颇具启示性的方向。 内容推荐 全书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读解张爱玲”由一本有关张爱玲的理论著作构成。作者在充分赏阅、吸纳大量中外文学名著的前提下,结合张爱玲自身的生活经历,从张爱玲天性喜好并深受影响的众多“潜文本”入手,通过对“潜文本”的了解、作家的生活背景和作家本人创作的感悟,尤其是对此三者复杂关系的精心厘析,深入地考辨了极富城市文化意义的思想情绪、人物形象、叙述笔法等构成的,在“传统和个人的才能”间保持了很好的艺术张力的“张爱玲体”,为认识理解张爱玲这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才情别具的都市女作家,提供了颇具启示性的方向。 下篇“张爱玲及女性文学”由分析张爱玲或女性文学的几个研究专题构成。 目录 总序 自序 上篇 读解张爱玲 引言 海上花开\3 第一章 天使与魔鬼:人性重奏\24 第二章 苍凉的人生:家园幻梦\75 第三章 命运在叩门:女性群像\116 第四章 镜花和水月:爱情神话\147 第五章 世俗的空灵:艺术整合\186 结语 海上花落\239 下篇 张爱玲及女性文学 “道路以目”——张爱玲笔下的街道\255 “可是我酷爱这风韵天然的题目”——张爱玲小说题目释义\261 从徐坤看中国当代女性创作的前途\274 当代女性写作的精神空间\287 不与神同在:她们的创造力——关于海上《她们来了!》中部分文字的争议\295 苹果的切面——有关女同性恋\318 今天我必须独自一人表明我是谁——卡米尔·克洛岱尔\327 解构的“典故”——王安忆《长恨歌》新论\341 俯冲:为写作被湮埋的异质——评崔卫平《看不见的声音》\351 附录:新编张爱玲年谱\356 后记\386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女性的精神--有关或无关乎张爱玲/同济汉语叙事文学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万燕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083715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8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36 |
出版时间 | 2007-06-01 |
首版时间 | 2007-06-01 |
印刷时间 | 2007-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0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1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