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而示强,吓跑敌人
隋炀帝时,北方的突厥族始毕可汗的力量日益强大起来。主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大臣裴矩建议隋炀帝嫁一位公主给始毕可汗的弟弟叱吉,把叱吉立为南面可汗,这样来分化削弱始毕可汗的势力。隋炀帝同意了,殊不知叱吉本人却不敢接受。这事被始毕可汗知道后,非常恼火隋炀帝的离间。后来,裴矩又把始毕可汗手下最得力的大臣史蜀胡悉诱骗到马邑,并将其杀死。这就更加激发了始毕可汗的反隋之心。
大业十一年八月,隋炀帝出巡北方边塞,始毕可汗认为时机已到,率领数十万人叛乱,把隋炀帝包围在雁门。雁门共有四十一城,其中三十九城都已被突厥攻破了,只剩下雁门城和崞县。隋炀帝被围在雁门城,城中共有军民十五万人,粮食只够支持二十天。突厥兵攻城非常勇猛,箭都射到隋炀帝的面前了。隋炀帝又惊又怕,抱着小儿子大哭起来,眼睛都哭肿了。左卫大将军宇文述建议隋炀帝带几千精兵冲出去突围。其他大臣不同意,认为这样太冒险,不如请炀帝亲自抚慰官兵,激励士气,坚守待援。隋炀帝同意了后一种看法,一方面深入军中鼓励官兵努力奋战,凡守城有功的人一律升官赏财;另一方面把诏书绑在木头上抛入汾水之中,让它顺水漂流,招募勇士前往救驾。
当时,李渊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儿子李世民年方十六岁,于河中拾得诏书,便决心应诏前去救驾。
李世民找到屯卫将军云定兴,对云定兴说:“始毕可汗之所以敢把皇上包围起来,是因为他认为中原一时之间不可能有救驾的援兵。我们现在的兵力与突厥相比,也的确显得太单薄,要是对起阵来,敌众我寡,我们不但救不了驾,反而要被他们吃掉。所以,我们只有虚张声势,在军中多多增加旗号和鼓角,把部队的行列拉得长长的,白天军旗挥舞,几十里不断,夜晚也鼓角相应。这样来布以疑兵,使突厥认为我们援救的大军已至,必然会望风而逃。”
云定兴采纳了李世民的谋略,把军旗和鼓角弄得多多的,把队伍拉得长长的,白天军旗飘扬,夜晚鼓角相闻。队伍刚到崞县,被突厥的侦察兵发现了。他们看到前后几十里不断的旗鼓,果然飞报始毕可汗,说隋帝的救援大军正向这边进发,前锋已至崞县。始毕可汗大惊,知道中原大军是不好惹的,立即下令全军撤退。
就这样,十六岁的李世民以虚张声势之计解了隋炀帝的雁门之围。虚张声势是一种故意制造强大声势以吓唬人的策略。其关键在于虚而实之,弱而示强。《百战奇法·弱战》云:“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
拉响人内心”恐惧“的弦儿
北魏时元祯,胆识过人、善于骑马射箭,任南豫州刺史。当时太湖一带山里的蛮人时常出来抄路抢劫。前几任的刺史,对蛮人只是安抚而已。到了元祯时,才有所计划。
元祯召集新蔡、襄城一带的蛮族酋长三十几人,到南豫州的西部边境会面,自己则全副武装准备宴席,要酋长们参观射箭的演练。元祯先派二十几个射箭好手参加演练,自己则先射出几箭,都命中目标,然后命令手下轮流射箭。手下当中,已预先安排一个死刑犯,限他命中目标,结果没射中,当场将其斩首。酋长们相互看来看去,吓得两腿发抖。
另外,又预先找出十个死刑囚犯,穿上蛮人的服装,伪装成抄路抢劫的盗贼。
元祯在座位上,假装看着天上,一阵轻风吹过,就对着酋长们说:“这阵风,气势稍微显得暴戾,似乎有抄路抢劫的盗贼入寇,只有十个人,应当出现在西南方五十里左右的地方。”就下令骑兵出动追捕,不久,果然抓回来十个人。
元祯告诉酋长们:“你们的族人做贼,是否应该判死罪呢?”
酋长都叩头说:“罪当万死。”于是元祯下令立即斩杀了十人。随后又派人送酋长们回去,这些蛮人从此心生畏惧,再也没有发生抢劫的事情。
参悟人性
人性就是如此微妙,也许人不惧怕真刀真枪的搏杀,但往往会被对方强大的声势所震慑,心生恐惧,从而主动撤出激烈的较量。面对死亡,谁都会恐惧,这就是最真实的人性。高明的战术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正面冲突,而在于心理,人总是会被对方制造出的那种雷霆万钧、夺人心魄的声势震住。在较量时,需要多长心眼,区分真伪,辨明事情的真相。
P8-10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许多人的默默奉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其中铭刻着许多艰辛的付出,凝结着许多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在策划和编写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关怀与帮助,及许多老师和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以下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欧红梅、周珊、张艳红、赵一、赵红瑾、齐红霞、赵广娜、王非庶、张保文、杜莉萍、王巧、杨婧、张艳芬、许长荣、王爱民、李琳、王鹏、杨英、李良婷、上官紫微、杨艳丽、宋桂花、姚晓维、金望久、刘红强、付志宏、黄克琼、张乃奎、毛定娟、齐艳杰、李伟军、魏清素、何瑞欣、叶光森、王艳坤、徐娜、付欣欣、王艳、黄亚男、曹博、陈小婵、黄文平、李伟、史慧莉、余学军、陈润、李文静、李佳、罗语、蔡亚兰、杜慧、朱夏楠、朱辉、屈金峰、欧俊、王光波、彭丽丽、陈赐贵、孟宁、吴迪、肖冬梅、常娟、杨秉慧等。
阅读是一种享受,编著这样一本书的过程更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之余,我们心中也充满了感恩。因为在编著过程中,我们不仅得到同行的帮助,还借鉴了其他人智慧的精华。因此,在此书面世之际,我们要对为本书作出贡献的所有人表达我们最诚挚的谢意!相信你们劳动的价值不会磨灭,因为它给读者朋友们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由于时间仓促,以及编著者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诚请广大读者指正,特驰惠意。
历史,不忍细读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吐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令》(南唐)李煜
朝为天子,暮为臣。如此反差的人生境遇真可谓“天上人间”,在中国的历史上还颇有几个人曾经体验过此番经历,结局却迥然不同。蜀国皇帝刘禅被魏所俘,“乐不思蜀”,安度一生;南唐后主李煜降宋之后,整日愁容满面,最终被毒死。世人皆知,刘禅向来痴憨,李煜工于诗文、才华横溢,但是这两人一乐一悲、一生一死的命运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思索。
世人大多不齿于刘禅之乐不思蜀、麻木不仁;感慨于李煜的亡国之痛、身世之惨。但是从保全生命的角度来说,不能不说,刘禅之糊涂确是一大精明;李煜之聪明却是一大糊涂。站在人性的立场,遥望每个惊心动魄、光怪陆离的历史瞬间,不难发现糊涂与精明,善与恶,忠与奸,情与怨……有时是纠葛不清、错综复杂的。这既源于历史的纷繁,又源于人性的复杂。
历史的瞬间,有大情大义。荆轲刺秦王,明知凶多吉少,但最终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之所以会铤而走险、甘心赴死,就是为了报答燕太子丹一番知遇之恩。这份大情大义被陶渊明赞叹日:“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历史的瞬间,有大仇大恨。百世伍子胥,“鞭尸生快怨”,何恨、何怨会让他连死人都不放过?父兄无辜遭受杀戮,滔天怨恨累积于胸,渗入骨髓,侵扰着他尘世的日日夜夜……也许,唯有“鞭尸三百”这种惊世骇俗的复仇之举,才足以倾泻他内心的悲愤和怨恨,才能够祭奠他冤死的父兄,才能安抚他狂潮翻涌的复仇之魂。
历史的瞬间,有大忠大勇。明朝的第一保护神——袁崇焕,在国难危急之时,毅然投笔从戎,成为一名铮铮铁骨的将领。他一生曾多次英勇、机智地击退后金对明的进攻,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死在与他的征战中。但他最终却被误以“谋叛”之罪处以凌迟之刑。可叹他无怨无悔,临刑前还口占曰:“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如此的赤胆忠心真是罕见!
历史的瞬间,也有大奸大恶。一代枭雄之曹操,为了缓解阵前十万火急的军粮危机,竟然设计陷害无辜的粮草官,借其项上人头,从而顺利平息了将士的怨气,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臭名昭著之王莽,在篡位之前竟然是个处处谦卑、贤德仁孝的君子;篡位之后却变成一个阴险专横的独夫。这两人之所为,足可为史上少有的大奸大恶。
历史的瞬间,还有许多如韩信背水一战之大智、要离家亡身残之大悲、勾践卧薪尝胆之大忍……这些故事,无论是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还是成败得失,从人性的角度来说,都是说得清道得明的。但是在浩渺的历史苍穹,许多事情就像一个个谜,让人猜不透、说不清。诸如鸿门宴上项羽之放走刘邦,明摆着就是放虎归山,对此表明了项羽之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范蠡之救子,明知长子贪财却还让他前往,结果二子遇害,所谓知子莫若父,范蠡之所为到底是救子还是害子?还有乐羊食子,到底是残忍之兽性还是大义灭亲之决绝?……历史的河流就这样纠葛在复杂的人性中,让人无从简单地判断在历史的瞬间人性之善恶与纯良。
为此,我们只能回溯历史,试图在一个更为真实的历史背景中,在一个个历史人物的身上注入现代人的思维和心智,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感同身受古人之喜怒与痛苦、古人之呐喊与彷徨。于是,我们感受到了鸿门宴上项羽之不恃强凌弱、宁可放走刘邦之大丈夫的气度与胸襟;也感受到了乐羊食子那一刻内心撕裂般的剧痛;也感受到了要离要求吴王烧杀妻小时的豪迈掩饰下灵魂的自私与无声的悔恨;也感受到了一代红颜之貂蝉被作为礼物交换于三位男人之手时的悲戚与无奈……
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可谓沧海桑田;几多朝代更迭,可谓斗转星移。但亘古不变的是永恒的人性,正所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江月就如同人性,永远烛照着人的灵魂,一切的善恶、美丑都将清晰地映现出来。本书精心选取了那些能够折射出入性之复杂的历史瞬间,让读者在尽享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的同时,还别具匠心地以诗词、民谣、唱词等多种形式来点评人物与事件,更加丰富了人物的性格,深化了事件的意义,使得全书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融入了深厚的人文气息,相信一定会带给您与众不同的阅读享受。
学者易中天先生在一本书中曾经说过,历史总是让人惦记的。确实,一部如江河般涌流不息的历史,总是充满了无数生命的血泪与悲怆。在编著本书的历程中,时常会怕公子扶苏之泪会溅满我们的面颊,会怕要离的妻小痛彻心扉的哭喊会震破我们的耳膜,更怕伍子胥鞭尸的冲天怨恨搅扰了我们的安眠……总之,一句话:历史,不忍细读。
当我们向前奔跑,看不清未来的时候,让我们回望历史。
本书作者以另类视角读历史,即从今天的视角去追怀与审视历史,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
本书由百家讲坛著名主讲蒙曼教授倾情推荐。
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可谓沧海桑田;几多朝代更迭,可谓斗转星移。但亘古不变的是永恒的人性,正所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江月就如同人性,永远烛照着人的灵魂,一切的善恶、美丑都将清晰地映现出来。本书精心选取了那些能够折射出入性之复杂的历史瞬间,让读者在尽享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的同时,还别具匠心地以诗词、民谣、唱词等多种形式来点评人物与事件,更加丰富了人物的性格,深化了事件的意义,使得全书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融入了深厚的人文气息,相信一定会带给您与众不同的阅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