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收拾起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以昆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江南鱼米之乡,昆曲发祥地,围绕一份古老的精神遗产的沉浮起伏,各人以各自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轨迹,演绎令人噙泪长吟的命运悲喜剧,描画了那个时代的世态民情。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以昆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江南鱼米之乡,古娄江畔,昆曲发祥地,围绕一份古老的精神遗产的沉浮起伏,演员、堂名、曲友、教员、学生……以各自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轨迹,演绎令人噙泪长吟的命运悲喜剧,描画那个时代的世态民情。传薪者们让昆曲“收拾起”的强烈愿望和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真实地折射出一段昆曲在式微中勃兴的历史。

作者的文字以形象、清丽、细腻见长,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足以令人领略水磨腔的神韵。

目录

小花旦

双堂名

笑舞台

紫燕常同期

玉琮

儿女情长

财子佳人

一波三折

不速之客

阳澄湖畔

火神醮

午夜火警

最后一幕

后记

试读章节

小花旦

盆渎村风传着一条消息——陈嘉仁要把儿子送出去学昆曲了。

这件事不算大,也不算小。毕竟,孩子慢慢长大了,总归要学点什么。然而,在历来有艺事传统的盆渎村,让孩子出去学昆曲,人们很久没有听说过,也就变得新鲜了。

娄江,出太湖,越苏州娄门而东,一路迤逦百余里,由浏家港汇入长江,进东海。不尽的波光涛影,载走了悠悠岁月,孕育了盈盈沃土。它流经南武县城时,稍稍变狭。江南岸有一个地方叫盆渎村。

很多年前,一代名妓陈圆圆的名字,曾经与盆渎村连在一起。

圆圆姓陈,也有人说她姓邢。即使是说她姓陈,究竟是从父姓还是从母姓,说法也不一致。但圆圆早年居住在苏州时已姓陈,很多资料上有记载。她初名圆,小名圆圆,后来更名为沅,字畹芬。

老人们都说,她出生于盆渎村的一个贫困家庭,但在盆渎村几乎没有遗迹。年纪很小的时候,她就随人离开家乡,沿古娄江西去,流落苏州,并在岁月风尘中脱颖而出,名冠姑苏梨园。后来,一代名妓陈圆圆被劫北上,与明末的重要历史人物纠缠在一起,引出了一连串充满香艳和血泪的故事,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其实陈圆圆不仅相貌长得好看,更是一位遐迩闻名的演家,演唱昆曲和弋阳腔,扮相极佳,曲尽其妙。家乡人连夸耀她一番,都会感到自豪。也许正是如此,娄江畔历来崇尚艺事。日常说话中,很多与戏有关。例如“吃面靠汤,唱戏靠腔”,换衣服称之为“换行头”,有本事的人称作“角色”——假如口气加重些,这“角色”还会显出贬义。城里那些衣食无虞者,舞文弄墨者,擅长技艺者,有了空闲便聚集在一起,拍曲演唱,且歌且舞,即便心里有什么忧愁烦恼,也被驱散得一干二净。许多做父母的,只遗憾没有生出陈圆圆这般干娇百媚的女儿。至于那些家中拥有实业,财富积聚的人,要么以拍曲演唱作为人际交往的手腕,要么以此炫耀自己既富庶又雅致,拍曲便成历久的时尚。

略呈低洼的盆渎村的西头,紧靠江岸。苍颜斑驳的石拱桥堍,有一户陈姓人家。他们是否与陈圆圆同出一宗,乡邻不得而知。提起陈圆圆,陈家人却总是显现不容亵渎的神色。男主人陈嘉仁四十有余。他是继承祖业,以唱堂名为生的,时常与七八个同好一起,挑起写有“咏怀堂”字样的箱箧,拿着丝弦家什,四处奔波,为举办婚丧喜事的人家演唱昆曲,以获得微薄酬劳。咏怀堂是个老班子,唱得好,在方圆几十里颇有名声。只要经常有人家请堂名,班子里的人就可以不愁温饱。

和旁边的房屋相比,陈家的几间青瓦小屋低矮而又简陋,但拾掇得很洁净。推开门扉,就可以看到田间种植的蔬菜稻麦,河面上漂浮的菱藕茭叶,还有柳荫下的那座石拱桥。晚上躺在床上,不时能听见虫鸣鸟叫,当然还有火车轮子从铁轨上滚过的声音。陌生人住在这里,要是半夜里汽笛突然拉响,再酣的梦境都要被惊醒的。但这里的人们都已经习惯,照样睡安稳觉。+多年前沪宁铁路刚刚通车时,人们纷纷前往车站看稀奇,被这条轰隆轰隆的铁匣子长龙吓得不轻,谁也不明白它为啥能跑得这么快。这些年慢慢适应,也就觉得平常了。不少人要办事,也会换上光鲜的行头乘坐火车,东去上海,西去苏州、无锡、南京。

这天清晨,天色乌青青时,陈嘉仁已经起床,匆匆洗刷,穿戴整齐。然后叫唤了几声:

“玉林,玉林!快醒醒了,我们要上苏州!”

“唔……唔……”

儿子仍然在睡梦里,唔了两声,向里床翻了一个身,好像睡得更加香甜了。陈嘉仁不能不催促他,忙伸手掀起被子,却发现有些异样,忍不住“啪”地打了他一记屁股。

“哎呀,你这小鬼头真不争气,又画龙啦!”

玉林顿时被惊醒了,揉揉惺忪的双眼,一下子坐起来。他终于发觉自己昨晚睡得太死了,在梦中有一泡憋了很久的尿,酣畅淋漓地放出来,却全都浇在床上,焐了半夜,此刻,贴身短裤还是潮湿的,散发出一股刺鼻的臊臭味。

“哎呀,我……”

做母亲的闻声过来,她手脚麻利地让儿子换了衣裤,一边催促他们两人赶快洗脸、吃粥,赶快上路。她嘴里不停地嘀咕:

“你这小囝,已经十四岁啦,还总是要床上画龙,那怎么办?真让人放不下心啊!要是到了苏州城里还这样,谁来帮你洗被褥?你自己把它焐干呀?”

玉林哭丧着脸,不知该说什么好。他心里也很懊恼,谁愿意在床上画龙呢?可越是关照自己不要出洋相,越是要浇在床上,真是毫无办法。淘伴们也晓得他有这个毛病,常常笑他,羞他,说他是画龙大王,让他哭笑不得。

不过,陈嘉仁却显得很宽谅:

“人家都说,在床上画龙的孩子,最聪明。我们家玉林,脑子也实在机灵,一段昆曲,刚刚教了两遍,就会唱了。别人学吹笛子,少说要三个月,他吹了没有几天就像腔了。”

其实,对儿子的长处,做父亲的并不完全了解。玉林的耳朵特别灵敏,什么样的声音都能辨别得一清二楚。奔跑的火车刚拉响汽笛,他就说是朝东去的,而不是朝西去的。桥堍草丛里蟋蟀鸣叫得有些特别,他就知道是黑头大将军在发威,旁边很可能守着一条红蜈蚣。秋日的风从芦苇叶梢上刮过,发出轻捷的哨音,他会久久迷恋,说这比什么都好听,要是笛子也能演奏得这么细微就好了。

最令人惊讶的是他极其会摹仿。一次,堂名班子有人来找陈嘉仁,远远地听见屋里有谁在对唱,男的嗓音洪亮而又低沉,颇有些沧桑感;女的则莺声呖呖,明丽委婉,显得那么天真烂漫。他推开门环顾四周,却发现房子里唯有玉林一个人面墙而立,正在唱昆曲,没有别的身影,两个角色竟然都是他唱的,让进门来的人张大嘴巴,半天合不拢来。

也许正是如此,当陈嘉仁听说苏州街头贴出大红告示,要办一个昆曲传习所,招收一批孩子学艺时,就执意把儿子玉林送过去。儿子如果再和自己一样唱堂名,有什么出息?他相信儿子将来会比自己唱得更好,会成为一个天下闻名的角色。

做母亲的心里终究舍不得,陈家就这么一根独苗呀。假如让他姐姐玉珍或妹妹玉琴、玉英去学艺,不管挑哪一个,她都肯放手。倒也不是指望她们中间出一个陈圆圆似的名角,能够自食其力就不错了。可是人家说了,只要男孩,不要女孩。儿子离开家,握不着、搭不够,一旦有什么闪失,怎么办呢?

然而,靠丈夫做堂名的这些收入,维持家计,难免捉襟见肘。按照她的心思,玉林应该留在身边,去城里的南货店、婉鸭店、绸布店或者木器店当学徒,吃几年萝卜干饭就出头了,以后也好有个照应。做父亲的却说,玉林这孩子,天生赢弱,不是干体力活的料。他五官端正、五音俱全,继承父业,不失为一种选择。孩子长大了,总归要让他出去闯,不能老是守在盆渎村。烂泥萝卜,汰一段吃一段吧!

父子两人匆匆吃过早餐,离开家,在迷蒙的曙色里搭乘早班火车去往苏州。火车开得很快,不消一个钟头就到了。他们舍不得花钱坐黄包车,便紧走快赶,费了一番周折,终于在城北桃花坞找到了一个名叫五亩园的院落。

远远的,玉林就看见门口挂了一个长长的牌子,写有“昆曲传习所”的字样。几个十来岁的男孩,跟他差不多,抓住父亲的手,胆怯而又好奇地东张西望。不用说,他们也是来应试的。

苏州人几乎都晓得,这里在很久前是私家花园,但多少年世事变迁,乏人经管,早巳杂草丛生,荒芜不堪。到了前几年,竟落拓成了寄存灵柩的场所。为了举办昆曲传习所,让奄奄一息的昆曲恢复元气,十多位迷恋于此的股东们再三筹划,每人捐出一笔钱来,从五亩园中辟出了十几间原本是殡舍的房屋,加以整理修葺,作为教学与住宿之用,随即四处张榜招收学员。

那些想来学戏的孩子在父亲的陪同下,走进这个平时寂静阴森的院落,蹦蹦跳跳的,倒是带来不少生气。

玉林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上苏州。进城的路上,看到有人拉着黄包车,在碎石路上跑得气喘吁吁,还丁零零地摇着铜铃。手挎竹篮的女人,一边走一边叫卖:“栀子花、茉莉花……”抬起头,又看见远处虎丘山上高耸入云的宝塔,十分魁伟,感到那么新鲜。

P1-4

后记

我一直想以昆曲为题材写点什么。很多年生活在昆曲发源地,假如对这份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无动于衷,那将为艺术之神所不齿,也不能为良心所宽容。曾陆陆续续写过一些,但似乎都不尽如人意。思考了很久,终于从2006年秋日的一天早晨开始,投入《收拾起》的写作。

众所周知,2001年5月18日,流传了六百余年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使沉默太久的昆曲重又引起各界的关注。人们纷纷议论着这朵艺术园圃中的兰花,似乎觉得从来也没有发现它是那么美丽,那么幽雅。它几乎能让所有人为拥有如此高雅的艺术感到骄傲。然而,昆曲的现状令人喜忧参半。实际上,它犹如一个身怀绝技却又背着沉重包袱的老人,蹒蹒跚跚地前行,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兰在幽林亦自芳”,“不以无人而不芳”,这是对兰花高尚品质的歌颂,然而只有少数人欣赏它的幽香,毕竟是可悲的。

古往今来,没有哪一类艺术能像昆曲这样经历这么多的盛衰起伏,也没有哪一种戏曲比它具有更顽强的生命力。昆曲在近代显出了衰弱之态,可是在每一个转折关口,总是有无数的追随者以殉道者的方式抢救它、呵护它,寻找着、构筑着美好的梦境,使之传薪不息。

最值得一提的是昆曲传习所。只要是对昆曲稍稍有点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如果没有昆曲传习所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艰苦努力,使之传薪接火,昆曲或许早已寿终正寝了。

在昆曲衰微的时候,除了曲友们还在自娱自乐地演唱以外,在南武(昆曲发源地昆山的旧名)一带,还有一支比曲友的人数不知多了几倍的队伍,仍然在以演唱昆曲为职业,他们就是“堂名鼓手”。

他们的最高愿望是人人“收拾起”,户户“不提防”。

这便是书名《收拾起》的来历。

怎样才是“收拾起”,理解各不相同。但无数的昆曲从业者、爱好者、追随者以满腔热忱振兴昆曲,这情景无疑是感人的。我渴望做到的,是再现这番情景,再续这些记忆,以利今天的振兴。

丙戌年的冬季,我几乎每天傍晚都要走过南街(旧时的片玉坊)和盆渎村,去医院看望疗病的父亲,为他的健康奔波,处理那些难以预想的琐事,让他早日康复。那些天,一边在娄江畔疾走,一边不由自主地思索生命的意义和艺术的价值,与小说中的那些人物交流,心里的感受难以用语言描述。这两处堪称昆曲地理之源的所在,在沧桑岁月中面目大变。四处建造起密集的居民住宅,崭新的楼房鳞次栉比,私家车来往穿梭,高分贝电子音乐不由分说地钻入你的耳膜。昔日观演昆曲的盛景究竟在哪里?为挽救昆曲命运而四处奔走的人们在哪里?因昆曲而演绎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对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具有怎样的价值?八十年前的“收拾起”,今后会以另一种方式重演吗?

我知道,这一连串的问题,或许只能让传芝、传釜、傅先生、陈嘉仁、文瘦青、宋万福等等来回答。如果他们的回答能使读者诸君满意,那就太让人高兴了。

顺便说一句,这是一部小说,而不是传记。书中的主要人物都是虚构的,请勿对号入座。

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李伟国先生和许仲毅、杨德鸿、赵亮先生对这部小说的创作给予了热情鼓励和各方面的支持,谨致诚挚的谢意!

陈 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收拾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77454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3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6
17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2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