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郑午昌讲美术/领导干部读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即为郑午昌先生的《中国美术史》,内容“根据各种美术如何演进的情形而历述其源流、派别及其与各方面之关系,多以事物来证明历史,故于各种美术的代表作家,或代表作品,或特殊的事实,无不从详介绍”,实为一部优秀的中国美术史读本。本次编辑过程中对其文字除错讹之处外,一仍其旧。如将蒙古族视为“野蛮民族”等表述,为保持原作原貌,也未做改动。读者自会明晓其局限。另外,书中还选配了多幅插图,以飨读者。

内容推荐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代经典作品中蕴藏着富民强国的丰富智慧、众多值得汲取和反思的经验教训。民为贵、君为轻的治国理念和民本思想,清正廉洁、克勤克俭的为官之道,允公允能、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如临如履、朽索驭马的防腐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民族大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自强不息、精进向上的积极人生,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求是精神,温良恭俭、己欲达而达人的人间关爱,厚德载物、不涓细流的博大胸襟,等等,对领导干部有着重要的镜鉴和启迪作用。

《领导干部读经典》第一辑辑选民国人文精粹,囊括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蔡元培、鲁迅、朱自清、郑振铎、吕思勉等大师级作品,为领导干部提供治国理政参考和修养镜鉴,是一套值得温故知新并具有现实指导价值的经典读物。

目录

出版说明

编辑大意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雕塑

第三章 建筑

第四章 绘画

第五章 书法

第六章 陶瓷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汉代的塑像亦很多,因为那时国家的宗庙,有立像之风。景帝之末,文翁命成都的学官造石室,设孔子的坐像,并置七十二弟子像在旁相侍。孔子塑像,以此为嚆矢。此等人像,都以泥塑,不易传久,所以存留于今绝少。

明器的雕镂,在汉代亦很发达。饮食器,乐器等凡四十二种,一百九十七件。此外涂车九乘,俑三十六匠。此种定制为古来所无有的完备之数。明器中著名的瓦灶,瓦棺上的浮雕,以及瓦镫、瓮、瓶、壶、尊上面的彩绘,及其人兽龙凤等形式及花纹的雕镌与石刻画有同样的古趣。

汉代玉器亦多。皇帝的白玉六玺为一切玉器之首。祭天的仪器,有玉几及其他玉饰器具凡七千三百件。六瑞,六器,法器等,悉从周制,多有花文的琢饰。汉玉的特征,为一种双钩碾法。玉上的线画,宛如游丝,细人秋毫,明净匀整,无些毫的滞迹。此种妙技,在小璧,环块,带钩一类作品上,最易察到。

铜器在汉代,无甚进步,制作的技巧,也不及先秦。著名的铜器有鼎、铸、钟、尊、罍、彝、盘、卣、敦镜、镫、轳、符、印等。汉的铜印,有官印私印之分。私印有私名、家名、吉语、象形等。文字以铸造者为本色。然官印在军中匆促凿成者。印材有两面,四面,六面者,每面各有文字。又有套印,即是分子母二三四等印,用一盒层层套入之。汉印不独所镌文字殊足鉴赏,即其纽亦颇足把玩。虽为小品,其雕刻铸造的技巧,实有令人爱赏而不能自已者。

综观汉代雕刻,当以石刻为最足注意。此种石刻,在技巧上,虽不免粗陋,但在图形的结构上,已暗示着后代民族艺术发展的征象。论者谓自从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到西域去后,汉代的艺术作品上,已有印度、波斯、希腊等外来艺术思想混入了,最显著的是铜镜上所雕的海马蒲桃等的图样。如果确实,那么,域外思想的容纳后,在艺术品上发生变态,那是当然的结果,不足为奇。

三国时杀伐相仍,号称乱世,除吴国对于美术略有贡献外,魏蜀均无显著成绩。魏国的雕刻以铜器中的铜驼,铜人,铜的龙凤,奇兽等为著名。石刻中之尚存于今日者,以武帝陵的石犬为代表作。蜀国简直无雕刻艺术可记。三国中以吴国的美术作品产量较多。书,画,雕刻,陶器均盛。雕刻的技巧可从陶器上见之,但遗物绝少,其铸工的巧拙,与雕琢的技术,实无从确定其评价。

不过,到了晋代,美术发达,一日千里。其中原因,是因为汉明帝时佛教输入后,新艺术的种子早已蕴藏在民族的生命里了。只因三国时兵戈纵横,四海骚然,帝王士夫,除于运筹决胜之余,求有所自遣于美术——尤其是绘画——之外,并无重视艺术的显著迹象可寻。迄于两晋,臣民疲于国事的扰攘,因而抱厌世观念的很多,对于儒家的纲纪观念,法家的法理观念,渐渐失去信仰,人人各求自身的解脱,于是促成了宗教的勃兴,而美术乃得应运而大放异彩。佛教文化和中国文化,便于此时公然开始混交而生出绚烂的光辉来了。

说起晋代的雕刻,当首推佛像的雕塑。一般学者认为佛像雕刻滥觞的作品,是沙门竺道一所制的金鲽千像,戴道安所作的丈八弥陀铜像,慧护僧人所造的丈六释迦的铜像。其他代表作有戴安道的弥陀,来侍二菩萨木像,和夹苎行像等制作。当时北方五胡十六国之中,造像之风,颇盛行。所造之像,凿窟而成。如甘肃敦煌的鸣沙山崖的石窟佛像,通常叫做莫高窟的,便是其代表作;并也是中国凿窟造像的嚆矢。

晋代铜器之存留于今日者,有镜和虎符等。

晋代自刘裕受东晋禅后,统御南方,与北方五胡的割据,成为南北对峙的局势,史家称此时期为南北朝。截至统一于隋代为止,其间经过一百七十多年。在此时期中,时势混乱,民不安身,厌世无聊的心理,较诸前代,更为普遍。于是南北人民,皆皈依佛教,以资慰藉,于是佛国庄严,天堂极乐,成为一般的倾向。佛教化力既深入人心,美术则因潮流的激荡,益趋重于佛教化的制作,遂造成我国佛教美术最盛的时期,也是我国美术表现域外思想的最充分的一个时期。P23-26

序言

一、美术范围极广,而讲中国的美术,尤觉繁复,例如“篆刻”“书法”,在世界美术中为中国所独有。此外如“雕塑”“陶瓷”……等,中国亦别树一帜。兹择其最重要者而叙述之,分为:1.绪论 2.雕塑 3.建筑 4.绘画 5.书法 6.陶瓷。

二、中国美术的演进,与世界美术有相当的关系,在世界美术有相当的地位,研究美术者必须先知其概况,然后研究各种中国美术的演进始能得融会贯通之趣。故本书于绪论中详述中国美术与世界美术的关系而比较其价值,此外如雕塑建筑……等,即就各种美术,按其时代之先后,技巧的演进,而言其源流派别。取材务博,措词求简。

三、本书编述,根据各种美术如何演进的情形而历述其源流、派别及其与各方面之关系,多以事物来证明历史,故于各种美术的代表作家,或代表作品,或特殊的事实,无不从详介绍。

四、中国关于美术的专书殊属寥寥,搜辑参考,实感困难。挂一漏万,自所难免,希海内博雅君子,不吝匡谬。

后记

郑昶(1894~1952),字午昌,号弱龛,嵊县人。画家、美术史家。早年就读于杭州府中学堂,与徐志摩同学。工山水,兼擅花果,善画杨柳。曾任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首创汉文正楷字模,创办汉文正楷印书局,任总经理。历任杭州艺专、上海美专及新华艺专教授,并与谢公展等组织蜜蜂画社等,任中国画会常务理事。著有《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学全史》、《中国壁画史》等。

本书即为郑午昌先生的《中国美术史》,内容“根据各种美术如何演进的情形而历述其源流、派别及其与各方面之关系,多以事物来证明历史,故于各种美术的代表作家,或代表作品,或特殊的事实,无不从详介绍”,实为一部优秀的中国美术史读本。本次编辑过程中对其文字除错讹之处外,一仍其旧。如将蒙古族视为“野蛮民族”等表述,为保持原作原貌,也未做改动。读者自会明晓其局限。另外,书中还选配了多幅插图,以飨读者。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漏注及误处恐所难免,望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历史上一盛一衰的循环律,是不尽然的,这是早经现代史家所证实了。不过文化进展的路程,正像流水一般急湍回流,有迟有速,凡经过一时期的急时,而后此一时期,便稍迟缓了。

——郑午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郑午昌讲美术/领导干部读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午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征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43787
开本 16开
页数 1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5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120.9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9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2: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