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研究“现代中医疫病学”的专著,书中总结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染病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古今中医疫病防治理论与临床经验,特别是因机证治规律的研究成果,全面反映了现代中医疫病学的基本内容,并通过中医疫病的典籍及医案,展现了数千年来中医疫病理论的博大精深及对防治疫病的重要作用与贡献。
本书可作为教材,适合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传染病临床医师、大中专院校师生、科研院所科技人员阅读参考。
图书 | 现代中医疫病学(精)/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研究“现代中医疫病学”的专著,书中总结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染病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古今中医疫病防治理论与临床经验,特别是因机证治规律的研究成果,全面反映了现代中医疫病学的基本内容,并通过中医疫病的典籍及医案,展现了数千年来中医疫病理论的博大精深及对防治疫病的重要作用与贡献。 本书可作为教材,适合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传染病临床医师、大中专院校师生、科研院所科技人员阅读参考。 内容推荐 本书总结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染病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古今中医疫病防治理论与临床经验,特别是因机证治规律的研究成果,全面反映了现代中医疫病学的基本内容,并通过中医疫病的典籍及医案,展现了数千年来中医疫病理论的博大精深及对防治疫病的重要作用与贡献。本书学科体系完整,具有突出的中医特色,然又以西医为用,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预防与治疗结合,展示了现代气息的特点。本书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疫病中的作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较强的指导性。 本书可作为教材,适合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传染病临床医师、大中专院校师生、科研院所科技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上篇 理论篇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中医疫病学基本概念 第二节 疫病的基本特征 一、疫病的基本特点 二、疫病的临床特点 第三节 中医疫病学发展源流 一、萌芽阶段 二、成长阶段 三、形成与发展阶段 四.发扬阶段 第四节 现代中医疫病研究概况 一、对外感热病的病因及发病有新认识和发展 二、寒温融合成为当代论治外感热病的主流趋势 三、有关外感热病治则治法的创新举要 四、名家学术经验举要 五、中医对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贡献 第二章 疫病的病因病机 第三章 疫病的流行病学 第四章 疫病的诊断 第五章 疫病的治疗 第六章 疫病的预防与护理 中篇 临床篇 第七章 呼吸道传染疫病 第八章 消化道传染疫病 第九章 虫媒传染疫病 第十章 动物源性传染疫病 第十一章 蠕虫疫病 第十二章 性传播疫病 第十三章 其他疫病 下篇 文献篇 第十四章 医论选 第十五章 医案选 方剂索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现代中医疫病学(精)/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袁长津//何清糊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2201830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936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1498 |
出版时间 | 2008-08-01 |
首版时间 | 2008-08-01 |
印刷时间 | 2008-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59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R254.3 |
丛书名 | |
印张 | 5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66 |
宽 | 192 |
高 | 3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