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子(全本)/大学生传世经典随身读
内容
编辑推荐

《老子》也叫《道德经》、《老子五千文》,道家主要经典。相传为春秋末老聃著。今存《老子》大约为战国初期编定,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并主张“道法自然”、知足寡欲、“无为而治”。《老子》中还包括朴素的辩证法,讲求“有无相生”,“无”为基本,由此衍生出的"祸福相倚"的观点更是深刻地影响着后世人们的观念、生活。

老子(李耳字伯阳)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获益匪浅。《老子》除历代注本外,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还发现《老子》的抄写本,弥足珍贵。

内容推荐

本书是大学生传世经典随身读系列丛书之一。

《老子》是道家学说中极其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由于其在文学领域的崇高地位,因此,学习古代文学往往都离不开对该书的关注。然而,《老子》一书语言艰涩,实在很难理解。为方便读者阅读理解,特编辑此书。本书不仅给出了注释,而且还有说解,完全能够满足普通大众的阅读需要。

目录

前言/1

上篇 道经/1

 第一章/3

 第二章/7

 第三章/10

 第四章/12

 第五章/14

 第六章/16

 第七章/18

 第八章/20

 第九章/22

 第十章/24

 第十一章/27

 第十二章/30

 第十三章/32

 第十四章/34

 第十五章/37

 第十六章/40

 第十七章/43

 第十八章/45

 第十九章/47

 第二十章/49

 第二十一章/52

 第二十二章/55

 第二十三章/58

 第二十四章/61

 第二十五章/63

 第二十六章/66

 第二十七章/69

 第二十八章/72

 第二十九章/74

 第三十章/76

 第三十一章/78

 第三十二章/8l

 第三十三章/84

 第三十四章/86

 第三十五章/88

 第三十六章/90

 第三十七章/93

下篇 德经/95

 第三十八章/97

 第三十九章/100

 第四十章/103

 第四十一章/105

 第四十二章/108

 第四十三章/110

 第四十四章/112

 第四十五章/114

 第四十六章/116

 第四十七章/118

 第四十八章/120

 第四十九章/122

 第五十章/124

 第五十一章/126

 第五十二章/128

 第五十三章/130

 第五十四章/132

 第五十五章/134

 第五十六章/136

 第五十七章/138

 第五十八章/140

 第五十九章/142

 第六十章/144

 第六十一章/146

 第六十二章/148

 第六十三章/150

 第六十四章/152

 第六十五章/155

 第六十六章/157

 第六十七章/159

 第六十八章/161

 第六十九章/163

 第七十章/165

 第七十一章/167

 第七十二章/169

 第七十三章/171

 第七十四章/173

 第七十五章/175

 第七十六章/177

 第七十七章/179

 第七十八章/181

 第七十九章/183

 第八十章/185

 第八十一章/188

附录/190

史记·老子传/190

庄子·天下篇(节选) /191

主要征引与参考文献/193

试读章节

[说解]

水有柔弱、沉静、居下、洁净润泽万物与不争的特性,老子用来比喻“上善”,实际上,水的特性就是“道”的特性。所谓“上善”,吴澄解释为第一等至极之善,有道者之善。孔子主张君子恶居下流,老子主张人要效法水甘居下位。水具有柔和、谦虚、诚信、利物、不争等特性,但都是出于自然,不因人的好恶而改变其本性。人效法水,也就是效法它的自然特性。儒家对水,也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子贡曰:‘君子见大川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偏与之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流行卑下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真。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孔子集语》)可见儒家为水赋予仁、义、智、勇等品质并用于修身,与老子的用意迥然有别。

[说解]

从哲学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转化的,所谓“否极泰来”、“泰极否来”。人们对财富、地位甚至制作的器物都是力求最高的极限,但是任何事物发展到极限都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月有盈亏,花开花落,四时更替,都是大自然的法则,也就是“道”的法则。所以老子认为“不如其已”、“不可长保”、“莫之能守”、“自遗其咎”,只有“功成名遂身退”,才能符合“道”。历史上因功高震主而遭杀身之祸者不计其数,所谓“功冠天下者不安,威震人主者不全”;而懂得这个道理而全身尽年者则屈指可数。老子从贴近生活的实例中发现“道”的法则,反对持盈,盈了就要虚,与其虚,不如不盈,好了就要变坏,《红楼梦》中有“好了歌”进一步阐发了这种规律。只有不盈,才能长久。世间越是看得重的,越容易失去。所以说“不可常保”。在第十五章中,老子说“保此道者不欲盈”,进一步申述了这个法则。《周易》中有“谦”卦,用山在地中的形象说明谦下的重要性,所谓“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道”的重要特性是虚空,不盈即是保持虚空。富贵而骄,就是自满而不知足,所以会自遗其咎。

[说解]

“道”作用于万物,其具体体现叫作“德”。“道”因高深玄妙,因此“德”叫作“玄德”。“道”作用于人,小可以修身,大可以治国。本章前三句所论的“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览”是修身的功夫或具体的方法。所谓“无离”、“能婴儿”、“无疵”无非是说处柔守静,保持身体的自然状态,达到与“道”同一。爱民治国不用智慧,即是无为。圣人治国,当效法天门和日月发光的自然无为。“天门”无论作何种解释,都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所起的作用也是自然而然。“生之畜之”以下,论述“道”对万物的作用,是万物得以存在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庄子·天地》:“物得以生谓之德。”这是“道”的某个方面,所以用“玄德”来表述。《文子·精诚》:“道散则为德。”可见“道”与“德”有大小之分,有全偏之别。“道”生养并作用于万物,但不占有,不主宰,不恃报答,皆是出于自然,因此圣人治国,当效法之。

[说解]

老子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车子、器皿和房屋的实体部分通过虚空部分发挥作用来论述“有”与“无”的哲学关系。第二章里说:“有无相生。”“有”与“无”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又相互发挥作用的关系。没有“有”,也就无所谓“无”;没有“无”,也就无所谓“有”。只有“有”,没有“无”,“有”不能发挥实际的效益;只有“无”,没有“有”,“无”也没法起作用。现实生活中,人们只关注有形的表面的东西,只看到“有”在发挥作用,很少关注到无形的本质的东西,看不到“无”所起的作用。就哲学而言,“有”只是一种有限,而“无”则是一种无限;《周易·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属于“有”,“道”属于“无”。就人而言,物质是一种有限,精神是一种无限。老子喜欢用“无”来阐述,如“无知”、“无欲”、“无为”等,“知”相对于“无知”,“知”是一种有限,“无知”则是一种无限;“欲”相对于“无欲”,“欲”是一种有限,“无欲”则是一种无限;“为”相对于“无为”,“为”是一种有限,“无为”则是一种无限。由此不难理解王弼注认为“凡有始于无”,也不难理解庄子在书中大谈特谈“无用”之用了。陈鼓应说,老子的目的,不仅在于引导人的注意力不再拘着于现实中所见的具体形象,更在于说明事物在对待关系中相互补充、相互发挥。

[说解]

王弼注解释“为腹不为目”说:“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以物养己,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以物役己,是用物来奴役自己,是人的本性的异化。老子意识到,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发展,会激发人的物欲,使人失去纯真的本性。人一旦失去真性,将会离“道”更远。越去追求非本质需要的东西,人就会越不重视本质。对物质的追求,不仅对人性造成破坏,也对自然造成破坏。清心寡欲是对人性和自然最好的保护。第三章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与本章意旨相近。陈鼓应说,在这里老子指出物欲文明生活的弊害。

P21-31

序言

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传奇人物,关于他的身世,连善于“考之行事”的司马迁都不大清楚。是老聃,是老莱子,是周太史儋,还是关尹,当代学者多有考证,然而总有捕风捉影之嫌。其实,今天是否能弄清楚,是否要弄清楚已经没有多大必要,知人论世对老子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本来就不想人们弄清楚,他什么也不想说,在关尹令喜的逼迫下,才说了五千言。而这五千四百余字,犹如璀璨的明珠,永远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如果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老子的五千言则足以治宇宙。苏轼读苏辙《老子解》写道:“使战国有此书,则无商鞅、韩非;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一;使晋、宋间有此书,则佛、老不为二。”(《题(老子道德经)后》)这个评价,可以充分说明《老子》在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上的价值。

根据左孝彰先生的说法,老子学说研究的对象是自然万物的总体,要解决的是关于自然总体的最高普遍性问题,一是自然万物的本根、本原及其普遍的存在形式,二是人的认识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三是自然万物演化运动的普遍规律。老子哲学是自然主义哲学,又是现实的实用的人本功利哲学。(《老子归真》,201—202页)简单地说,老子的哲学,既是抽象的理性思维,又是具体的治人事天的方法和手段。今日读老子,可以各取所需,我们可以把它转化成正确处理自己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的智慧,尤其对我们今天建设国家与世界高度和谐的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宝葫芦,你想它变什么它就可以变成什么。这就是为什么《老子》被读了几千年我们今天仍要读它的原因。

关于《老子》的成书年代,有三种说法,一、早出说。认为老子在孔子之前。《老子》一书成书于春秋末年,郭沫若、吕振羽、高亨、张岱年、陈鼓应等持此说。二、晚出说。认为《老子》成书于秦汉之间或汉文帝之时,顾颉刚、刘节等持此说。三、战国说。有战国初和战国末。王国维、梁启超、冯友兰、侯外庐等持此说。(王中江《郭店竹简(老子)略说》,载《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帛书甲本无避讳,抄写在刘邦称帝之前。帛书乙本有避讳,讳“邦”字,抄写在刘邦称帝之后。二本同属汉初,但各有特点,在句型、虚词、所用古今字、假借字方面均有差别,是当时一般的学习读本,而非善本。1993年,湖北郭店楚墓出土了竹简《老子》据确认,一号墓主的身份是上士,据说是东宫之师,也就是王子的老师。墓葬的时间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竹简抄写的时间应更早一些。据崔仁义的观点,晚于公元前341年(《荆门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初探》,载《荆门社会科学》1997—5)。从简本用字看,“亡”表示“有无”的“无”。“无”虽然在甲骨文中已出现,但表示“有无”的“无”主要是“亡”而不是“无”字。战国末年,“亡”、“无”分家。从简本用“亡”而不用“无”说明较早。可以证明,《老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00年左右)(许抗生《初读郭店竹简(老子)》,载《郭店楚简研究》)根据《庄子·天下》篇已经完整地引用了《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以下的六句话,至少可以证明庄子的作者是听到或看到老子的言论的。

《老子》的主要传世本,河上公本相传是汉文帝时河上公注。但唐代刘知几提出质疑,今依帛书老子甲、乙本勘校,讹误甚多,非汉人所为,并晚于魏王弼。王弼本今传本出自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底本为明万历张子象刻本,参校《永乐大典》与《经典释文》而刊定,来自宋晁说之所跋,熊克“复镂以传”之翻刻本。今天拿王弼本与帛书本及楚简本比勘,王弼本明显是经过整理加工的本子,文笔晓畅,流传在文人学者与士大夫阶层,与河上公本通俗简要,流传于道流学子与平民百姓之间不同。

《老子》的注释,历代甚多。由于《老子》后来衍生出道教,所以有依道教教义来注者;由于《老子》中多有论兵,所以有依兵家来注者;由于《老子》中多言治国,所以有依政理来注者;由于《老子》中多名言警句,所以有依谋略来注者;五千言不知衍生出多少万言,或许毕生专治《老子》,也难以卒读。

应高等教育出版社之邀,又鉴于教学《老子》十几年,谈天论人,颇受学生欢迎,时时关注,情有所钟,心有所得,故欣然应允。又转而犯难,今日的大学生,古文能力深浅不齐,失之于浅,此书何用?失之于深,此书又何用?于是有释有引,释文力求通俗易懂,鉴于《老子》文义玄奥,每章之后略加说解;引文则顾及历代注家,挑选一些贴近文义具有代表性的注释,按时代先后顺序排列,以便让读者了解其梗概,也借此提高其文言阅读能力。为求行文简洁,引文只列注家名,出处开列于后。从阅读的角度考虑,楚简本是节选本,帛书本也有残缺,讹夺较多,因此以王弼本作底本。至于王弼本与各本存在。的异文,只挑选一些文义或句法差异大的,不影响意义的虚词不一一列出。附录选取《史记》和《庄子》有关老子其人其书的资料,以供读者参考。

“道”不可道,《老子》亦不可道,而《老子》之学则不可不道。鉴于学识和时间,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方向东

二00八年一月于南京师范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子(全本)/大学生传世经典随身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40244786
开本 32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1-49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70
104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