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也叫《道德经》、《老子五千文》,道家主要经典。相传为春秋末老聃著。今存《老子》大约为战国初期编定,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并主张“道法自然”、知足寡欲、“无为而治”。《老子》中还包括朴素的辩证法,讲求“有无相生”,“无”为基本,由此衍生出的"祸福相倚"的观点更是深刻地影响着后世人们的观念、生活。
老子(李耳字伯阳)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获益匪浅。《老子》除历代注本外,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还发现《老子》的抄写本,弥足珍贵。
本书是大学生传世经典随身读系列丛书之一。
《老子》是道家学说中极其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由于其在文学领域的崇高地位,因此,学习古代文学往往都离不开对该书的关注。然而,《老子》一书语言艰涩,实在很难理解。为方便读者阅读理解,特编辑此书。本书不仅给出了注释,而且还有说解,完全能够满足普通大众的阅读需要。
[说解]
水有柔弱、沉静、居下、洁净润泽万物与不争的特性,老子用来比喻“上善”,实际上,水的特性就是“道”的特性。所谓“上善”,吴澄解释为第一等至极之善,有道者之善。孔子主张君子恶居下流,老子主张人要效法水甘居下位。水具有柔和、谦虚、诚信、利物、不争等特性,但都是出于自然,不因人的好恶而改变其本性。人效法水,也就是效法它的自然特性。儒家对水,也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子贡曰:‘君子见大川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偏与之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流行卑下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真。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孔子集语》)可见儒家为水赋予仁、义、智、勇等品质并用于修身,与老子的用意迥然有别。
[说解]
从哲学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转化的,所谓“否极泰来”、“泰极否来”。人们对财富、地位甚至制作的器物都是力求最高的极限,但是任何事物发展到极限都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月有盈亏,花开花落,四时更替,都是大自然的法则,也就是“道”的法则。所以老子认为“不如其已”、“不可长保”、“莫之能守”、“自遗其咎”,只有“功成名遂身退”,才能符合“道”。历史上因功高震主而遭杀身之祸者不计其数,所谓“功冠天下者不安,威震人主者不全”;而懂得这个道理而全身尽年者则屈指可数。老子从贴近生活的实例中发现“道”的法则,反对持盈,盈了就要虚,与其虚,不如不盈,好了就要变坏,《红楼梦》中有“好了歌”进一步阐发了这种规律。只有不盈,才能长久。世间越是看得重的,越容易失去。所以说“不可常保”。在第十五章中,老子说“保此道者不欲盈”,进一步申述了这个法则。《周易》中有“谦”卦,用山在地中的形象说明谦下的重要性,所谓“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道”的重要特性是虚空,不盈即是保持虚空。富贵而骄,就是自满而不知足,所以会自遗其咎。
[说解]
“道”作用于万物,其具体体现叫作“德”。“道”因高深玄妙,因此“德”叫作“玄德”。“道”作用于人,小可以修身,大可以治国。本章前三句所论的“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览”是修身的功夫或具体的方法。所谓“无离”、“能婴儿”、“无疵”无非是说处柔守静,保持身体的自然状态,达到与“道”同一。爱民治国不用智慧,即是无为。圣人治国,当效法天门和日月发光的自然无为。“天门”无论作何种解释,都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所起的作用也是自然而然。“生之畜之”以下,论述“道”对万物的作用,是万物得以存在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庄子·天地》:“物得以生谓之德。”这是“道”的某个方面,所以用“玄德”来表述。《文子·精诚》:“道散则为德。”可见“道”与“德”有大小之分,有全偏之别。“道”生养并作用于万物,但不占有,不主宰,不恃报答,皆是出于自然,因此圣人治国,当效法之。
[说解]
老子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车子、器皿和房屋的实体部分通过虚空部分发挥作用来论述“有”与“无”的哲学关系。第二章里说:“有无相生。”“有”与“无”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又相互发挥作用的关系。没有“有”,也就无所谓“无”;没有“无”,也就无所谓“有”。只有“有”,没有“无”,“有”不能发挥实际的效益;只有“无”,没有“有”,“无”也没法起作用。现实生活中,人们只关注有形的表面的东西,只看到“有”在发挥作用,很少关注到无形的本质的东西,看不到“无”所起的作用。就哲学而言,“有”只是一种有限,而“无”则是一种无限;《周易·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属于“有”,“道”属于“无”。就人而言,物质是一种有限,精神是一种无限。老子喜欢用“无”来阐述,如“无知”、“无欲”、“无为”等,“知”相对于“无知”,“知”是一种有限,“无知”则是一种无限;“欲”相对于“无欲”,“欲”是一种有限,“无欲”则是一种无限;“为”相对于“无为”,“为”是一种有限,“无为”则是一种无限。由此不难理解王弼注认为“凡有始于无”,也不难理解庄子在书中大谈特谈“无用”之用了。陈鼓应说,老子的目的,不仅在于引导人的注意力不再拘着于现实中所见的具体形象,更在于说明事物在对待关系中相互补充、相互发挥。
[说解]
王弼注解释“为腹不为目”说:“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以物养己,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以物役己,是用物来奴役自己,是人的本性的异化。老子意识到,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发展,会激发人的物欲,使人失去纯真的本性。人一旦失去真性,将会离“道”更远。越去追求非本质需要的东西,人就会越不重视本质。对物质的追求,不仅对人性造成破坏,也对自然造成破坏。清心寡欲是对人性和自然最好的保护。第三章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与本章意旨相近。陈鼓应说,在这里老子指出物欲文明生活的弊害。
P21-31
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传奇人物,关于他的身世,连善于“考之行事”的司马迁都不大清楚。是老聃,是老莱子,是周太史儋,还是关尹,当代学者多有考证,然而总有捕风捉影之嫌。其实,今天是否能弄清楚,是否要弄清楚已经没有多大必要,知人论世对老子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本来就不想人们弄清楚,他什么也不想说,在关尹令喜的逼迫下,才说了五千言。而这五千四百余字,犹如璀璨的明珠,永远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如果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老子的五千言则足以治宇宙。苏轼读苏辙《老子解》写道:“使战国有此书,则无商鞅、韩非;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一;使晋、宋间有此书,则佛、老不为二。”(《题(老子道德经)后》)这个评价,可以充分说明《老子》在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上的价值。
根据左孝彰先生的说法,老子学说研究的对象是自然万物的总体,要解决的是关于自然总体的最高普遍性问题,一是自然万物的本根、本原及其普遍的存在形式,二是人的认识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三是自然万物演化运动的普遍规律。老子哲学是自然主义哲学,又是现实的实用的人本功利哲学。(《老子归真》,201—202页)简单地说,老子的哲学,既是抽象的理性思维,又是具体的治人事天的方法和手段。今日读老子,可以各取所需,我们可以把它转化成正确处理自己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的智慧,尤其对我们今天建设国家与世界高度和谐的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宝葫芦,你想它变什么它就可以变成什么。这就是为什么《老子》被读了几千年我们今天仍要读它的原因。
关于《老子》的成书年代,有三种说法,一、早出说。认为老子在孔子之前。《老子》一书成书于春秋末年,郭沫若、吕振羽、高亨、张岱年、陈鼓应等持此说。二、晚出说。认为《老子》成书于秦汉之间或汉文帝之时,顾颉刚、刘节等持此说。三、战国说。有战国初和战国末。王国维、梁启超、冯友兰、侯外庐等持此说。(王中江《郭店竹简(老子)略说》,载《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帛书甲本无避讳,抄写在刘邦称帝之前。帛书乙本有避讳,讳“邦”字,抄写在刘邦称帝之后。二本同属汉初,但各有特点,在句型、虚词、所用古今字、假借字方面均有差别,是当时一般的学习读本,而非善本。1993年,湖北郭店楚墓出土了竹简《老子》据确认,一号墓主的身份是上士,据说是东宫之师,也就是王子的老师。墓葬的时间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竹简抄写的时间应更早一些。据崔仁义的观点,晚于公元前341年(《荆门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初探》,载《荆门社会科学》1997—5)。从简本用字看,“亡”表示“有无”的“无”。“无”虽然在甲骨文中已出现,但表示“有无”的“无”主要是“亡”而不是“无”字。战国末年,“亡”、“无”分家。从简本用“亡”而不用“无”说明较早。可以证明,《老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00年左右)(许抗生《初读郭店竹简(老子)》,载《郭店楚简研究》)根据《庄子·天下》篇已经完整地引用了《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以下的六句话,至少可以证明庄子的作者是听到或看到老子的言论的。
《老子》的主要传世本,河上公本相传是汉文帝时河上公注。但唐代刘知几提出质疑,今依帛书老子甲、乙本勘校,讹误甚多,非汉人所为,并晚于魏王弼。王弼本今传本出自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底本为明万历张子象刻本,参校《永乐大典》与《经典释文》而刊定,来自宋晁说之所跋,熊克“复镂以传”之翻刻本。今天拿王弼本与帛书本及楚简本比勘,王弼本明显是经过整理加工的本子,文笔晓畅,流传在文人学者与士大夫阶层,与河上公本通俗简要,流传于道流学子与平民百姓之间不同。
《老子》的注释,历代甚多。由于《老子》后来衍生出道教,所以有依道教教义来注者;由于《老子》中多有论兵,所以有依兵家来注者;由于《老子》中多言治国,所以有依政理来注者;由于《老子》中多名言警句,所以有依谋略来注者;五千言不知衍生出多少万言,或许毕生专治《老子》,也难以卒读。
应高等教育出版社之邀,又鉴于教学《老子》十几年,谈天论人,颇受学生欢迎,时时关注,情有所钟,心有所得,故欣然应允。又转而犯难,今日的大学生,古文能力深浅不齐,失之于浅,此书何用?失之于深,此书又何用?于是有释有引,释文力求通俗易懂,鉴于《老子》文义玄奥,每章之后略加说解;引文则顾及历代注家,挑选一些贴近文义具有代表性的注释,按时代先后顺序排列,以便让读者了解其梗概,也借此提高其文言阅读能力。为求行文简洁,引文只列注家名,出处开列于后。从阅读的角度考虑,楚简本是节选本,帛书本也有残缺,讹夺较多,因此以王弼本作底本。至于王弼本与各本存在。的异文,只挑选一些文义或句法差异大的,不影响意义的虚词不一一列出。附录选取《史记》和《庄子》有关老子其人其书的资料,以供读者参考。
“道”不可道,《老子》亦不可道,而《老子》之学则不可不道。鉴于学识和时间,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方向东
二00八年一月于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