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铿锵青藏
内容
编辑推荐

4000行长诗《铿锵青藏》关注铁路,把满腔热情倾注给铁路,诗人在铁路现代化建设的前沿阵地,用手中的笔忠实记录下铁路改革发展的强劲跫音。

在作者的笔下,青藏铁路化为“向高处打开的经卷”,历史的、现实的、经济的、文化的、民族的,纷繁的血脉在这部竹简里交汇,凝结成一部雄浑的史诗。这在“天路”轨枕上弥漫着的思想灵光,展示出志强对青藏铁路建设的哲学思辨,让他的诗歌在多维的空间里进发出了艺术张力。

内容推荐

青藏铁路已经胜利建成通车。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铁路加快迈向现代化的步伐,吹响了和谐铁路建设的号角。铁路的改革发展,铁路人的所思所想,成为作者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在推进和谐铁路建设的创新历程中,由4000行长诗组成的《铿锵青藏》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铁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贡献的主旋律,在大量的鲜活素材中纵横驰骋,不断提升思想的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目录

竹筒,向高处打开的经卷

 一、西宁以西,史册中蜿蜒的轨迹

 二、慈航,依水而行的钢铁之路

 三、在翠绿的祥云下

 四、乘上小小的银鞍,我是虹

 五、在一面旗帜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六、通往圣路的天梯

 七、高原,收敛于铁中的蓝

 八、被珍珠镀亮的梦境之旅

 九、展开绿翅的菩提树

 十、氤氲唐卡中游动的钢铁蜈蚣

 十一、于桑烟袅袅中沐浴征尘

 十二、不是尾声的远方之远

铿锵短章

 一、路基:桥墩、扳手,山影下的钢铁之风

桥墩

一个轻轻的我已经飞起来了

在高原

我们已经来到这里

昆仑 昆仑

我们望着山脚下的混凝土灌注机

模板张开了蝴蝶的翅膀

我歌唱青藏铁路的螺丝

我看见锈渍斑驳的钢轨

桑曲河大桥工地

我恰恰站在山影的边缘

唐古拉遇雪

我看见他们鞋子一样曲伸的身体

唐古拉东南麓,火车遇到一场大风

车过那曲

高原 穿过早晨的火车

形如教堂的打桩井架

他们打开石头中的花朵

春天里的第一列火车

拉萨的风中隧道

工地上的铁们

我们不是一朵最大的花

路基上,一朵小花和一只扳手

 二、劳动者:大地钢藤上飞翔的精卫鸟

大姐在高处的钢铁上绣着炫目之花

他俩只能傍晚到河边走上一会儿……

他终于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

李金城他们就是在看不见的大海上

捞一根看不见的针……

昆仑山,海底隧道里的钢筋工

“优生优育”的刘登科

护士长脸上那挥之不去的苦……

首席指挥郭秀春和他的蚂蚁演奏队

“罗铁马”的秘诀只有一个“轻”字

张鹏,剪影昆仑

魏军强特别像巨蜡上的一朵火苗……

螺丝工罗建设

指挥长是一位诗人

他总是让我想到汉魏风骨

部长总是爱站在火车头上

三位总理的三个手势

 三、眺望:圣湖、黑马、蒙德里安的蓝

这些巨鹤的五彩之颈

我相信蒙德里安的蓝……

桥墩们

察尔汗盐湖

露珠

假如

旷阔的河套里跑着一辆铲车

一个想象中的铁架

眺望冈仁波齐

作为一株茂盛的植物……

桥墩,这凉水一样的影子

手扶栏杆眺望楚玛尔河

在当雄,碰上一台发电机

那场差点被忽略的大风

古露.场景。片段

念青唐古拉山下眺望牧场

它们每天都去好几次拉萨

嗨,来吧藏羚羊

单杠上的鸟儿

擦着地皮飞翔的鹰

在黑马河畔邂逅五匹黑马……

莲苞,布达拉宫

源于《铿锵青藏》的创作手记

 字条(一):一些缘于钢铁和钢轨的词语

汽笛,情歌

在铁中找铁

钢轨

道路

象声词:铿锵

路基,道路下面的道路

道岔

螺丝,门轴

车窗,画廊

枕木,路标,路碑。墓碑

信息,调度指挥中心

藏蓝,钢轨之蓝到天空之蓝

 字条(二):历史的记录与思考

轨排,竹简,河流,铁

科学,莲花

踏勘,走在前面的将军

青藏铁路一半个世纪的三次起伏

奋斗与牺牲,昨天与今天的思考

一切,仅仅是开始

后记

试读章节

汽笛,情歌

我喜欢汽笛,我无法拒绝那种引领和召唤。我的遐想和憧憬也经常请它帮忙,捎到大地的尽头去。每一声汽笛都会发出自己不同以往的声音。我看见并痴迷于这金属绣在天庭的巨大花朵,它喷泉般上升、弥漫一个梦幻之境。蹬着钢轨枕木的天梯,我乐于接受汽笛的蛊惑,抵达一个精神的空中车站。

在铁中找铁

我一直在铁中找铁,找坚硬之中的柔软;我在“我”中找铁,找诗的骨气和精神,找血肉和骨头中的钙。

铁,是这里的第一主角。我经常想,可能是人类发现了钢铁(金属)之后,才开始面对自然真正树立起自信。铁提纯于石头。铁几乎可以塑造成人类想象的任何形状。铁,在自己的性格中巧妙地融入了与人类脾气相契合的柔性、刚性、体温以及力量和信任感(甚至责任感、道德感)。我一直以为,具象的钢铁之中拥有一个自足的抽象世界。看似生硬、密闭、严丝合缝的钢铁,力量却在其中拥有着无以记数的狭窄又宽绰的路径。它们常常在我们麻木的眼皮底下创造奇迹。钢铁的王国里隐匿着无尽的秘密——艺术和哲学的秘密。它们与我们近在咫尺、息息相关……

钢轨

钢轨,貌似束缚大地的荆条,其实却在极力放逐着人类远游的欲望。

钢轨是两根并列的主线。钢轨是线装大书书脊两侧的两根经线(纬线是横排的文字引申出的世界)。书在它的怀抱中——每个文字并不都是描述钢轨,但我力求自己的每个文字都暗含和发散着似有似无的金属气息。

钢轨是人文与自然融合的一种途径,钢轨抽象的力量的根须都扎进了大地,这闪光的巨藤在大地上伸延,成为版图的血脉和神经。它把版图上不同意义的板块连接在一起,使国土牢固而生动。

寄希望于钢轨,相信它会帮助我们打开无数条另外的道路……

道路

不会有哪一片土地会拒绝道路,也没有哪一片土地因拥有道路而狂喜。道路是另一种河流——因人类的脚步而流淌起来的河流。它们也是大地的经络。道路,因生命而诞生,又成为证明生命轨迹的线索。

有考古学家认为,青藏高原是人类的起源之地。除考古发现的佐证之外,他们还坚信一个推理:由动物进化成为人,在必然中一定存在其偶然性。人类的先祖之所以由动物变成人,必定经过异常艰苦的自然环境中的大迁徙、大磨难和严酷的淘汰、优化,他们的精神和肉体,也必定在千万分之一的幸存者身上,在经过漫长炼狱后的砥砺与升华后,逐渐发生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此,我经常在梦里想象着我们的祖先,顺着长江和黄河的源头,逐水而行,择地而居,从高原上走下了人类最早的道路。

我愿意这种想象成立。冥冥之中,更愿意这溯流而上的道路,以反证的方式,成为人类借助科学的力量,身心向着自然和故乡的回归之路……

象声词:铿锵

铿锵,硬物撞击之音。这个硬朗的词语与道路有关,步履。马蹄(霍去病的骠骑,格萨尔王的马蹄)。车轮(屈原《九歌·河伯》中的“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青藏铁路之父”慕生忠带领的第一辆踏勘青藏铁路的吉普车……)。2006年7月1日,火车,在高原踩踏出的意义深远的铿锵之音。金戈铁马。血脉中充溢着动感和气势——英雄气。慷慨激昂的又是深沉含蓄的不会扰乱高原宁静的铿锵之音……然而,在这部诗集中,我想尽量表现出一些柔美的意思来,把我真正想要表现的“铿锵”衬托出来。让司空见惯的坚硬的事物柔软、放松下来,流露出内在而鲜为人知的一面……

路基,道路下面的道路  只要有足迹踏过,道路就会在那里存在,风沙掩埋的,只是道路表面的部分。道路像一条河流,从我们面前流过的水一定还在远处流着,从历史中走过的车马和驼队也一定还在时间的远处走着……我要邀请走远的道路顺着诗行绕回到现在,同时让现在的道路展现远景。让具体的道路抽象起来。让道路交叉,让它们的速度叠加,踯躅——行走——奔跑——飞翔……

道岔

道岔——道路分岔的地方。

单开道岔(像一根树干上滋生出的枝杈),双开道岔(像双子叶植物对生的叶子和花辦),菱形道岔(两条铁轨交叉),复式交分道岔(因受场地限制而铺设的特殊道岔,像叠加在一起的四组单开道岔,两端可以变化八个方向)……我诗中的脉络经常受到它们的暗示和启迪。进而是,我看见文字中的道路不尽是贴着大地变幻,它们还要顺着一个个“道岔”入地、上天……我看见路基上的石子可以飞升为天上的星座,火车可以驶进一枚螺丝的六角形城堡……

螺丝,门轴

银河中有多少颗星星,这条大路上就有多少颗螺丝。(是神仙的手把它们拧到了天上?)十七岁开始,我从事的养路工作的内容之一就是拧动这些轨枕上的螺丝。吱扭——吱扭——特别像门轴转动的声音。后来我终于明白了,钢轨的长廊两侧,开合着无数扇虚无之门和灵感之门,一只蚂蚁经常默念着“芝麻开门”,祈祷它们向自己敞开。

我何尝不是一架行走在路上的机器,需要不时拧开骨节上的和思维中的那些螺丝,擦拭、上油、重组……P210-213

序言

壮哉!“天路”诗行

青年诗人李志强(李木马)的诗集《铿锵青藏》即将出版,这是铁路系统第一部被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的作品,可喜可贺。

我是在2006年11月全国第八届文代会、第七届作代会上认识志强的。当时,我在由铁路、煤炭、电力、石油等部门代表组成的产业代表团任团长。志强是我们这个团的大会工作人员。由于我长期在铁路部门工作,对其他行业的代表特别是文艺界的朋友,并不是很熟悉。因此,为代表们服务和在团里组织讨论、开展活动等事情,主要依靠志强了。志强在《诗刊》社工作多年,平常与各地各部门的文联、作协有一定联系,和一些文艺工作者也都非常熟悉,许多事情办得非常顺利,为我们团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会议环境。可以看出,他在文学界有着很好的人缘。《诗刊》主编叶延滨和著名诗人林莽先生还特地向我推介:志强为人朴实、办事干练、工作热情高,有很好的创作潜力,是一个很有希望的诗人。

志强是从铁路职工队伍中走出来的青年诗人。他多年在一线从事铁路工作,对深爱的铁路行业有着浓浓的情愫,他的许多作品都取材于铁路。记得在会议期间,志强曾跟我说正在创作一部有关青藏铁路的长诗。当时,我觉得或许他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几个月以后他真的把诗集送来了。细读一篇篇饱含深情的诗作,一段段回忆把我带上雪域高原,仿佛再次置身于青藏铁路气势恢宏的建设现场。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我曾经七上青藏高原,对这一世界高原最具挑战性、最富创造力的宏伟工程和铁路建设者付出的艰辛努力有着切身的体验。我既欣赏青藏铁路沿线壮丽独特的自然风光,更赞美创造人间奇迹、铺架“天路”的建设者。这使我对志强的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我为志强选择了青藏铁路建设这一题材叫好。一个有追求的诗人,只有与时代同步,积极投身讴歌时代的创作,才能留下不朽的篇章。青藏铁路建设是一部蕴含着那么多经典画面和精神财富的时代长卷。在世界屋脊上修筑一条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铁路建设者连续五年鏖战在地球之巅,挑战身体、智慧和心理极限,努力把青藏铁路建设成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写下西部腾飞、民族振兴的壮丽篇章,用这条高原天路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高路人云端,天堑变通途。”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向历史交出的精彩答卷,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有人说,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盛开的花朵,花儿能开多久,能开多好,要看土壤是否肥沃。志强选择了青藏铁路建设这一题材,就等于选择了一块文学创作的沃土。

我为志强创作的严谨态度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所打动。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深人体察真实而丰富的生活,才能写出生活中的诗意,才能使作品充满生机与活力。读着志强历经四载、三上高原创作出的诗作,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深入实际、深人生活、深人群众的浓郁气息。他在安多轨排生产线与工人一同拧螺栓,在冻土观测站同坚守高原的工程师谈心,在当雄湿地保护区和民工一起垒砌护坡石,在羊八井隧道里与劳模谈人生,在堆龙曲峡谷抚摸路基上培育出的第一茬青草,在布达拉宫顶楼眺望拉萨河边正在施工的工地——焊花飞溅,铁轨蜿蜒;一路感动,一路赞叹。我们看到,走上那神奇的天路,走近一支建设大军,走进普通劳动者的心扉,那么多的灵感在诗人的脑海中涌动,那么多的激情和梦想在他的血管中奔淌。“我要写出更多有骨气、有正气、有血气、洋溢人间烟火气和大气豪气的作品,让艺术境界和人生境界随着海拔提升。”这是踏访青藏铁路建设工地之际,志强发出的心声。我们可以想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我为志强诗歌中洋溢的朴素美和生活气息所感染。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富于张力,诗风活泼健康、朴素清新,决不矫揉造作。读他的诗歌,我们看到的是朝气蓬勃的生活与劳动的原生态,是真挚朴实的情感。这大概就是志强被铁路职工亲切地称为“我们的诗人”的原因,也是他的作品的活力与魅力所在。在《他们,她们》专辑中,他把建设者那朴实可爱的品质,用晓畅的表述和朴素的语言,实实在在地吟唱出来,深情咏叹平凡建设者创造的奇迹,让人感到真情进露,挚朴纯真又意味深长。读者可以真切地发现,青藏高原这简朴的工地劳动生活是多么让诗人迷恋,这火热的建设场面是多么让他沉醉,并给予了他无穷的幻想和启发。我相信,在志强的眼中,朴实劳动中的诗意绝不比爱情稀少,一颗石子、一枚螺母、一摊油渍……一样给他以遐想,给他以启示。他可以与它们平等对话,快乐嬉戏,推心置腹地交流。那旁人眼中艰苦枯燥的工地生活,在他的笔下是那么的生动鲜活而富于美感,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滋味,更让人深深体会到,朴素原来是一种更深刻的美。

我为志强诗歌中展示出的情感美和艺术魅力而震撼。他对桥梁、钢轨的态度,就像年轻的小伙子对待心爱的姑娘。他歌唱“那些无以计数/搂住岗位 一辈子不知道休息的/铁疙瘩们”,在他的目光里,钢轨旁的螺丝就是“排列整齐的蕾”。在《我看见锈渍斑驳的钢轨》中,他这样描写那“初来乍到的钢轨,还蒙着红锈的盖头”、“河流般的曲线多么柔美/宛若一条游出冬眠的小蛇”。那些旋挖钻机在他的眼中,如同拥有“五彩之颈”的巨鹤。他的笔下有正张开温柔的嘴巴呼唤着藏羚羊通过的隧道,有站在通天河铁路桥的栏杆上迎迓列车的鸟儿,有在“芬芳的高原”上,“张开了蝴蝶的翅膀”的模板——诗歌中丰富的想象力和轻松的情感常常让我受到感染,并会心地微笑。从他的诗中,我们认识了“在高处的钢铁上绣着炫目之花”的焊工大姐,她在钢铁上绣着“灼热而晶莹的花辦”,就连穿越冈底斯山脉的隧道,“也张开圓圆的口型/轻轻地喊了声:大——姐”;我们认识了“酷似保尔的冻土专家”,他“深度地理解冻土/当然,也得到了冻土的理解”;我们认识了“优生优育”的刘登科和他的伙伴们,他们坚持“每个孩子都要优生优育”,并“把最漂亮的“儿子”/生在了长江源特大桥下”;我们认识了“说话轻声细语”,“轻轻地把大铲举到高处/轻轻地摘得全国劳动奖章”的罗铁马……我们还认识了诗人指挥长,认识了“只能傍晚到河边走上一会儿”的小两口,还认出了“老骥伏枥”的老将相“总是爱站在火车头上”的铁道部长。在志强的笔下,这些战斗在生命禁区,为铁路事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建设者们执著而坚韧,平和而乐观,他们如同闪亮的星斗,镶嵌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天空上,彰显“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放射出人性美的璀璨光芒。我想,这样的诗歌决不仅仅是简单的感情速写,它浸透了诗人对铁路生活、对铁路建设者的亲情与热爱。

我为志强在诗意的描述中所蕴含的哲理而赞叹。优秀的作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志强的诗歌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铁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贡献的主旋律,在大量的鲜活素材中纵横驰骋,不断提升思想的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他这样写道:“神奇、瑰丽笼罩中的西部板块/将在钢轨的杠杆撬动之下,趋近于/多重意义上的和谐、平衡和复苏”,“看似生硬的钢铁已经流淌起来,它在升渺它熔铸,它奔淌,它轻松地跨越民族和国度/一种浩然不竭的灌溉让干燥的版图上/每一个古老的细胞都焕发出如水的光亮和幸福”,“感谢时代,让走出石头的钢铁插上翅膀/让万物……迈着提速的步伐溯流而上/感谢时间,让我们从这个时代开始/让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子孙/开始以铿锵的方式阅读和理解远方”。虽然“滚滚而来的车轮还很遥远”,但他看见“一条巨龙已经开始/带领这片高原扭转着身躯,大地中/散乱的力量已经开始聚拢”,“那么多没有到来的和一时无法看见的事物/在拥有了方向和速度的高原上/已经开始悄悄改变着自身的命运了”……在他的笔下,青藏铁路化为“向高处打开的经卷”,历史的、现实的、经济的、文化的、民族的,纷繁的血脉在这部竹简里交汇,凝结成一部雄浑的史诗。这在“天路”轨枕上弥漫着的思想灵光,展示出志强对青藏铁路建设的哲学思辨,让他的诗歌在多维的空间里进发出了艺术张力。

青藏铁路已经胜利建成通车。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铁路加快迈向现代化的步伐,吹响了和谐铁路建设的号角。铁路的改革发展,铁路人的所思所想,将成为志强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在推进和谐铁路建设的创新历程中,我们十分欣喜地看到有《铿锵青藏》这样优秀的艺术作品为我们擂动战鼓、引吭高歌,有志强这样热爱铁路、关注铁路,把满腔热情倾注给铁路的作家、诗人涌现在铁路现代化建设的前沿阵地,用手中的笔忠实记录下铁路改革发展的强劲跫音。

我们盼望有越来越多的文学工作者为铁路的新时代放歌,写出更多有血有肉,骨骼丰满,大气磅礴的优秀诗篇。我们期待志强的诗歌如提速列车一般,风驰电掣,一路高歌,铿锵而行!

2007年5月

(作者为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后记

“伟大的工程,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精神产品……”

这句牛是在青藏铁路最高的唐古拉垭口上吹出去的。

2004年秋,《诗刊》《人民日报》《人民铁道报》联合组织青年诗人赴青藏铁路工地采风创作,我和牛庆国、耿国彪、杨少波,在青藏铁路电视台记者陈鑫带领下,乘两辆“沙漠王”,大侠般在高原上铿锵而走。缺氧,加上时而以青稞酒驱寒壮胆,所以,那天在漫天的大雪中,远远望着藏毯般蜿蜒的褐色路基上如蚁的劳动者和卡通玩具一样的橘红色钻机、铲车,感慨油生,学伟人叉腰在横空出世的莽昆仑上说了句狠话。

2005年6月,诗兄牛庆国从兰州打来电话,问我“相匹配的精神产品”写得怎么样了,还约我与他创作的一部关于反映长征题材的诗集一起申报中国作家协会的重点扶持作品。有自己说出的大话,有北京铁路局文协、铁道部文联和《诗刊》老师的推荐,再加上朋友的鼓励、督促……更意外的是仓促申报的选题被批准了!就这样,自己这个“铁”鸭子被赶上了架。

没料到后来越写越难,苦不堪言。一是青藏高原像一座深不见底的巨矿和迷宫,进入这片领地,以自己的学力和禀赋根本找不着北。二是近代史上作为工业文明舞台上第一“男主角”的火车,在与称之为“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的青藏高原,在情人般的初次邂逅中会发生什么微妙的关系?等等,根本摸不到一点脉。没戏!以至后来想到了放手。

相反,老师、领导、朋友们却都对我选择的这个题材看好,纷纷帮我提供素材、资料,出主意想办法,给我打气。大家都说你学铁道干铁道写铁道这么多年,这个绝好的题材,正是一次富有挑战意义的好机会……只要下功夫,一定能写好。还有不少朋友直接向我约青藏铁路的稿子,逼着我写。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那位我尊敬的青藏铁路指挥长对我说的:建议你这部作品,要很好地表现人、工程和自然风物,你要以这三个足撑起你的诗意之鼎……

后来自己一边整理原来的作品一边构思,也一边慢慢收集起关于青藏方面的书籍和文学、音乐、影视作品,渐渐地对《铿锵青藏》来了兴趣。几年间,关于青藏高原和青藏铁路的图书攒满了书架中的两个人格子。四年间,我三上青藏,从刚开始的好奇、恐惧变成了后来的向往和迷恋。乐此不疲地搜寻、积攒着筑路的砖石、钢筋、混凝土和铸鼎的金属。

2006年元旦的晚上,我赴藏出发去北京西站,乘出租车从长安街经过天安门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流泪了。刹那间。久违的灵感撞击着心扉,不是么?北京——拉萨,天安门——布达拉宫,两座伟大的城市和两座伟大的建筑,就是通过钢轨的长臂紧紧拉到一起的啊……青藏铁路,这根共和国铁树上伸向最高处的生动枝条,将会在祖国的心脏和古老的版图间传递多少具体又抽象的营养,催生出明天多少诱人的果实啊……千百年过去,数载的寒暑苦旅浓缩成供氧车厢里的两个昼夜,生命的长度在时空的骤缩中被无限拉长……

再次遥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东雪峰,再次俯身牛羊如织、唐卡般纯净的那曲草原,再次伫立通天河畔,望着钢轨蜿蜒的河床上那一场场载着春天呼啸奔驰的大水……我心潮澎湃,激情难抑。是啊,这是格萨尔王的马蹄踏过的高原圣土,这是唱响仓央嘉错情歌的湛蓝天空,这是留下无数仙女般的卓玛飞天一样身影的锦缎河流……哈达般闪亮的钢轨来了,勇敢又羞涩的慈航般的火车开过来了……在当雄,朝着念青唐古拉主峰再次把虔诚的额头吻向胚芽般的桥墩和湖边神秘的玛尼石,再次抬起头来,看见霞光繚绕的头顶上尽情狂舞的七色经幡和翘翅盘旋的雄鹰……朦胧间,我听见了汽笛神秘的声音:请相信我,请接受我,我们定然会在陌生的邂逅中开始沟通与理解,我们会在彼此迥异的气质中发现、丰富自己的命运……

似乎慢慢找到了一些感觉,很多凌乱的意象落羽飞鸿般纷至沓来,它们嬉戏、战斗、争论、交媾……纷纷在一座虚无的长廊中寻觅命定的关系。此时,真十艮不得用笔尖划开血管,让诗自己从心里流淌出来……苦闷和惆怅之时,就想想那些支持、帮助的手,想想那鼓励、期待的眼神,想想这条神奇的天路上,我拧上的那几颗螺丝,垒上去的那两决石头……

我,钢铁,竹简,蓝,河流,莲花……慢慢理出几条诗中的脉络。高原的钢轨之梦,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能实现,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思想解放,国力殷实,科学进步。这才应该是长诗真正的主脉!

青藏铁路,就是一条血管,一条河流,它将给神秘古老的青藏高原,源源不断地注入动力与活力。正如诗中所写:“每一个地名都将焕发出如水的光亮。”

感谢高原,在这座风光无限的神性花园和硕大的诗意容器中,我想铸一尊鼎,恨不得把所有缭绕着文明之光的文字符号、想象的膜拜图腾、云蒸霞蔚的葳蕤气息统统采撷进来,酿一坛美酒;恨不得把每一位劳动者的肖像都刻在上面,让他们的名字发出光束。我尤其感谢那些青藏铁路的设计者、科研者、指挥者和建设者,是他们以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人世界性施工难题,是他们那些感天动地、撞击心灵的真实故事,给我的诗输入了钙质。后来,我感觉到青藏铁路的每一个信号传榆塔都为我的诗接通了天线;我感觉青藏铁路的每一个桥墩都为我的诗接通了地气!我也似手理解了一条使千万人告别苦旅,为千万人带来福祉,让高原生灵和山水得到尊重、呵护的天路……我在高原上扔掉了羞涩,在路基和山冈上高声朗诵聂鲁达的诗句:“我轻快地走在大路上,/我强健,我自由,整个世界都展现在我的前方,/漫无边际的黄土路通向我想去的任何地方……”

丑媳妇终于要见公婆了。感谢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中国铁路文联、人民铁道报社、北京铁路局和青藏铁路公司的领导、老师、同事和朋友,感谢诗人、作家,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王勇平部长为本书作序,感谢摄影家原瑞伦、邹毅、干章林、姜平等朋友的图片支持,是他们的文字和摄影让本书增色。感谢不能一一道及姓名的关爱、支持我的人和每一位随手把诗集翻开的读者。在这部作品中,定然还存在着不少缺憾和不足,恳请大家批评。

2007年10月于鲁迅文学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铿锵青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木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35145
开本 32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27
丛书名
印张 7.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1:3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