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衣仪百年(近百年中国服饰风尚之变迁)
内容
编辑推荐

《衣仪百年——中国百年服饰风尚》是一本反映20世纪一百年间服饰变化发展的书,概括了近现代服饰发展的脉络,例如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服饰特点概括为制服时代,锁定前人注意不足的女性内衣演绎成文,有作者的研究心得、观点;同时这也是一本时尚读物,叙述了服饰时尚的潮流走向。在写作风格上力求通俗易懂,并附有大量图片,图文并茂,许多图片资料是第一次公开。

内容推荐

《衣仪百年——中国百年服饰风尚》是一本反映20世纪一百年间服饰变化发展的书,不仅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中国20世纪服饰变化的轨迹,而且是对作者进行服饰史学术研究二十多年的一个小结。本书还提供了若干有很高文化、历史、艺术价值的老照片,丰富了本书的老照片内容。

目录

序 时尚记述历史

自序 老照片的魅力

第一章 时装渐欲迷人眼——百年女性服饰回眸

 一、1900年代:被厚重包裹的时尚

 二、1910年代:女装走向平民化

 三、1920年代:曲线初露别样风情

 四、1930年代:旗袍走向辉煌

 五、1940年代:简约中的美丽

 六、1950年代:女装回归俭朴

 七、1960年代:不爱红装爱武装

 八、1970年代:从“中性化”到“奇装异服”

 九、1980年代:女装进入时装时代

 十、1990年代:时装渐欲迷人眼

第二章 云想衣裳花想容——回看百年女性“内衣秀”

 一、清末民初:流行小马甲

 二、1920年代:束胸与天乳运动交锋

 三、1930、1940年代:袒胸露臂成时尚

 四、1950年代:苏式乳罩女性唯一的选择

 五、1960、1970年代:内衣谈不上装饰

 六、1980年代:“三围”概念出现

 七、1990年代:内衣崇尚“薄、透、露、瘦”

第三章 时尚风标看须眉——百年男性服饰回放

 一、世纪之初:长袍马甲

 二、1910年代:辛亥革命风气初开

 三、1920年代:西装开始流行,中山装出现

 四、1930年代:西装长袍中山装三足鼎立

 五、1940年代:流行简朴风尚

 六、1950年代:干部服是主打服装

 七、1960年代:进入制服时代

 八、1970年代:从“蓝海洋”到喇叭裤

 九、1980年代:西装重新穿上身

 十、1990年代:男装多元化发展款式繁多

第四章 顶上姿彩变奏曲——百年发式回顾

 一、世纪之初:男子辫发,女子发髻

 二、19lO、1920年代:发式兼容并蓄

 三、1930、1940年代:烫发、剪发成时尚

 四、1950年代:发型千人一式

 五、1960年代:齐耳短发最革命

 六、1970年代:柯湘头应运而生

 七、1980年代:堂而皇之去烫头

 八、1990年代:发型呈现时尚化、个性化

第五章 百年婚典世纪情——百年结婚照回顾

 一、20世纪初:没有结婚照

 二、20世纪前十年:新娘披上白色婚纱

 三、1920年代:新人走进教堂

 四、1930年代:婚纱照中西合璧

 五、1940年代:出现水上婚礼、空中婚礼

 六、1950年代:结婚照以简朴为美

 七、1960、1970年代:工作照代替结婚照

 八、1980年代:婚纱照卷土重来

 九、1990年代:“罐头新娘”回归自然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六、1950年代:女装回归俭朴

1949年新中国成立,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健康风尚与服装款式色调也随着大军南下西进而传遍全国,旗袍亮丽辉煌的地位被干部装取而代之。社会鄙夷挂红穿绿的奢侈服饰风尚,旗袍衬映出的悠闲、舒适的女性形象失去了生存的氛围,人们对衣着时尚美的追求化为对革命王作的狂热,劳动是美,心灵最美为社会认同。

女装流行代表俭朴的布拉吉连衣裙、列宁装以及两用衫、长西裤。女学生大部分穿布拉言连衣裙,或者背带式工装裤,当时举国上下的妇女都是清一色的服装,最时髦的打扮就是蓝色或者灰色的背带工装裤和白衬衫。布拉吉是来自苏联的一种连衣裙,其款式非常简单:泡泡短袖,泡泡褶裙与圆领连身衣相连,后系腰带。(武斌:《百年流行时尚》,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2000年9月。)

列宁装,式样为双排扣西装开领,腰中系一根布带,双排各有三粒纽扣,这是从苏联学来的服装款式,尽管这种服饰呈现出中性化的特点,但是在当时可是最时髦的服饰。体现出劳动是美的本色及其时代风尚。

女式两用衫,是中国妇女50年代乃至六七十年代的主要着装。两用衫以长袖为主,前门襟四粒扣,款式简洁,多用混纺毛料、中长纤维、涤卡等制作,女子也有穿卡曲的,衣身略长,直门襟,宽袖口,宽下摆。

这一时期服装崇尚简洁、朴实,颜色相对单调,以绿、蓝、黑、灰为主。寻常百姓还穿着打着补丁的衣裤,这被视为是艰苦朴素,备受推崇,于是有的人专门将新买来的衣服放在水中洗得发白、发旧,认为这才是美。

1956年,为展示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政府提出“人人穿花衣裳”的口号,才使捆扎着的女装松开了束缚,有了新色彩。一时间爱劳动穿俏衣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穿花色布拉吉成为时尚,沉寂的旗袍再度复苏,比以往多的是一分健康自然的气息。旗袍款式简洁,腰身比40年代宽松,很少用刺绣、镶滚等装饰,色调素雅和谐,体现出“得体大方”的风尚。面料以棉为主,少用丝、毛织物。穿法也多种多样,外罩背心的比较普遍,此外,也可搭配毛衣、列宁装、军便服。

尽管现在化妆水平、摄影技巧上都大大地超过了50年代,但是现代拍摄的女子服饰像,似乎没有5。年代那么亲切、真实。浓墨重彩确实掩盖了不少缺陷,却没有了自然之美。那时照片中的女子,没有什么浓重的化妆,一袭布旗袍,率真、大方,洋漾着健康的气息。

在50年代中后期外事活动中,我国女性身着浓郁中华特色的旗袍,充分展示了新中国女性的新面貌,宛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受到海外人士的欣慕与赞扬,留下了旗袍灿烂的一瞬。

旗袍在50年代属于最后的辉煌,与旗袍相比,其他服饰就逊色了许多,花衣裳没有了,旗袍压在了箱底,一些比较“考究”的服饰,只是在衣袖或衣领部位,缀点小花、碎花,算是点缀、美化。

七、1960年代:不爱红装爱武装

进入60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因素影响,服饰进入制服时期。

60年代初期,女子服饰尚有性別区别,沿袭50年代的俭朴风尚。女子穿花布袄比较流行,有传统的对襟,也有新式的中间锁扣样式,俭朴中尚有那么一点亮色。在一些有较高地位的知名人士中,由于国际交流的需要,她们的服装仍保持着端庄华丽的风格,像宋庆龄这一时期仍穿着她喜爱的旗袍。

到了60年代中期,男女服装归于一统,女装趋向男性化,尤其是“文革”时期,军便服大行其道。黄军装、黄军帽、红袖章、黄挎包成了“时装”,不爱红装爱武装被女性奉为圭臬,视为理想追求,许多狂热的青年最向往的就是拥有一套绿军装,婀娜的身姿终于被宽肥的军便服罩住了,代替纤纤柔情的是六亲不认的冷酷。人性沉寂,女装萧条;孤独的单色,统一的款式,时尚不再体现个性,而仅仅是流行,近似宗教式的一种躁动与狂热。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毛泽东的这首七绝是60年代中华妇女的写照,也是社会对红装的否定。所有的花衣裳、旗袍都成了“封、资、修”的象征,当革命革掉了旗袍等资产阶级的尾巴,剩下的只有解放装、青年装、中山装、对襟衫。我们从一些反映这个时期的照片中看到,一群中学生队列整齐,服装统一,猛一看以为是部队战士的队列,清一色的学生装。处在那个年代,他们没有权利选择服装款式,也没有什么款式可以挑选。从形式上看,革掉的是性別差异,实质上扼杀的却是人性与美丽。

血雨腥风,沧桑变迁,当我们回头重新审视那历史的图片,有的是一分苦涩,一分辛酸,一分惆怅,中国女性服饰在60年代中期以后实际进入了虚无的状态,留下的是一片空白,当我们把这不堪回首的服饰呈现给读者时,我们也有一分歉意,因为“美”变得很苍白。

大陆是“红海洋、蓝海洋、绿海洋”的世界,台湾是另一个意识的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女子服饰也更替得很快,60年代女性流行长过膝盖的裙子。P41-50

序言

老照片的魅力

人的记忆有时会有“屏蔽”的时候,忘却许多事情;人的记忆更具有隐秘性的特点,并不全部表露在外。对于一些重大的事件,可能刻骨铭心,终身难忘,但是在历史长河中,在一个人有限的生命中,经历与发生过的事件很多,总会有淡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事情渐渐会被遗忘。

文字可以记录历史,而照片等影像资料在记录历史方面更具有形象、直观的优势,因此,一张老照片可能唤起淡忘的记忆,以及生活中的情态、细节。

照片是真实的,它记录了过去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凝聚了辉煌的流金岁月,看到这一张张老照片,记忆的阀门顷刻间被打开,逝去亲人的英容笑貌,艰难岁月难忘的事件,一幅幅浮现在眼前。在这个功能上,老照片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它让时光倒流;它跨越了阴阳两界,使生者与死者对话。因为有一分情感沉淀在老照片里面,看老照片其实也是在品味生活,换言之,翻阅老照片是记忆的回放,声音的回响。

其实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几乎都有翻阅老照片的习惯,就像喜爱喝茶一样,看老照片是他们咀嚼、回味生活的一种方式,老照片中有儿时的顽皮,有青年的奋发,有恋爱的甜蜜,有教育孩子的艰辛,有王作的欢快……总之,回忆让他们感到了快乐。对于年轻人来说,老照片就像一面镜子,映照了自己未来的影子,也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过去的生活,以及长辈的情感。哲人说过,不了解历史,就不能了解未来,或许这就是老照片的魅力吧。

往日不可追,来日犹可谏。翻阅老照片,也不仅是为了情感的交流,更可以了解逝去的历史,了解往昔生活的情态、时尚的变化,最主要的是以此为鉴,为未来设计更新、更美的画卷。

2001年8月15日

于南京中心大酒店

后记

这是一个经历九年“怀孕”,六年“催生”,才啼哭着来到人间的婴儿。

九年的准备,六年的等待,《衣仪百年——中国百年服饰风尚》一书现在即将付印,真是感慨万千。

写一本反映20世纪一百年间服饰变化发展的书,一直是我的愿望,但是真正要完成这个计划,才感到非常的困难。2001年7月,经过两年半的努力,《衣仪百年》第一稿终于完稿了,当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说起这本书的诞生,颇多辛酸。

1996年底,作为复合型人才,我被报社挖过去。作为一个编辑、记者,我是勤勉和称职的,几年来发稿量一直名列前茅。1998年10月,作为骨干记者,我被选拔为跨世纪。高素质新闻人才,派往江苏响水县进行新闻扶贫“深入农村写农家”,发稿量在所有记者中名列榜首。经过农村的锻炼,原指望回来后,更好地发挥,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报社陷入经营危机;为了摆脱经济困境,报社进行了机构改革、人事调整。我尽管工作出色,却被调整下岗。

因为下岗了就没有了收入,我十分苦恼,尤其是我妻子当时所在的单位倒闭,已经下了岗,并怀有身孕,家庭经济陷入困境。记得那一个年月内,我茶饭不思,寝食难安,体重掉了三十多斤,人瘦了一圈。做生意我不会,搞歪门邪道更是不行,唯一能干的就是写稿卖文。

正好我在农村新闻扶贫时结识的同行秦小奕小姐是《扬子晚报·时尚女性》版的责任编辑,她希望我能以服饰史专家的眼光,撰写历史与时尚的稿件,丰富版面的文化内涵。我早几年就酝酿的关于“世纪服饰回眸”的计划,得到了他们认可,于是便有了书中的第一篇稿件《百年女性服饰回眸》的雏形。《扬子晚报》连载了十二期,刊出后反映甚好,他们鼓励我继续撰写。

后来,又为《时尚女性》版撰写了《百年婚纱照》。原先计划继续写作,最终完成一本书稿。但是撰写时尚服饰文章所得的微薄的稿酬无法满足家庭生活之需;我不得不转型撰写电视新闻稿,养活一家。

幸运的是,在百人选一的情况,我脱颖而出,考入南京电视台。从事电视新闻后,更是疲于奔命,属于自己的研究时间几乎没有了,书稿写作计划几乎停止。2001年1月,山东《杜团之友》编辑部的桑哲先生向我约稿,从3月份起开始连载《时尚回眸》,因力要按时交稿,“逼使”我撰写了本书稿中的其他专题,该杂志是双月刊,刚连载了四期,就因桑哲先生读研离开杂志杜而停止。但是社会反响不错。读者来信,认为文章有新意,图文并茂,读这纽文章就像参观“展览”。

南京新闻圈竞争激烈,压力大,平时我们这些老记疲于奔命,正常休息日几乎没有。当时我的孩子两岁不到,体质弱,常生病,妻子下岗,家庭生活压力非常大。这些对我完成书稿都是不利的因素。但是一定要写成这本书的信念始终激励着我。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可以说什么都不想干,有时甚至不愿吃饭,只想睡觉。但是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用冷水冲一把,振作精神,又开始了夜间的工作,看书、查阅资料,撰写稿件。资料的匮乏,也使书稿撰写,几次搁浅,于是白天跑新闻,抽空去书店买书找资料。如此这般,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尽管本书第一稿文字只有五万字(第三稿已增至十万多字),由于资料匮乏,写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这些困难一一被我克服了。在写作本书时没有从图书馆借过一本书籍,所用的全部是我平时收集的资料及藏书。

书稿第一稿完成之时,正逢炎热的蛊夏,当得知我需要征集老照片,南京四海永和豆浆店的老板吴兵先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他带我去他爷爷家。八十高龄的吴华老人珍藏了几本保留了半个多世纪的影集,平时秘不示人,唯恐遗失。经过吴兵先生的耐心说服,老人终于同意将影集借给我使用(因为书稿没能及时出版,几本影集后来又还给了吴华老人;2004年再次借用时,吴兵夫妇已辗转到盐城发展,只借到一本解放后的影集,其他几本解放前的影集,未能见到,一些我原先圈好的老照片是否还保留着?不得而知,非常遗憾)。《中国企业报》南京记者站严绍桂先生也拿出了他珍藏的照片供我使用。我的同事杨兆娴小姐,专程陪我去她奶奶张丽君家,挑选照片。尤其是我在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工作时的新闻搭档赵莎莎小姐,以及她母亲侯孝萍女士,不仅拿出了自己家藏的老照片,赵莎莎小姐还千里迢迢去西安老家,搜集了一批祖上珍藏的老照片。南京脑科医院的黄勇先生也提了一些照片。没有他们的支持,读者就很难见到这些从未披露过的图片资料。北京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英杰编审多年来致力于老照片的收集、整理、研究,不遗余力呼吁社会重视老照片的文化历史价值,为本书提供了若干有很高文化、历史、艺术价值的老照片,丰富了本书的老照片内容。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包铭新教授也欣然同意使用他的《中国旗袍》中的老照片。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帮助,就不会有本书中如此丰富的老照片资料。

因为城市变迁、工作变动诸多因素,办理书面授权,非常艰难。有些图片使用者原先口头同意使用,可是一旦要他书面授权签字,就顾虑重重,打了退堂鼓。中国人不习惯签字画押,还保留着旧的思维定势,把签字画押当成是签卖身契。北京、上海、长春、济南、盐城,长途电话打了许多。尽管这样,还是有若干图片没有找到授权人。

因为无法找到授权人,或联系上不同意使用。只好将书稿中这类图片摒弃不用。照片撤掉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是图片编排出现紊乱,二是书稿原有图片三百二十幅左右,2006年9月前取得使用授权书的只有一百二十幅,追加授权,传世照片无需授权,仍有一百多幅没有取得授权,占总图片数的三分之一,这对一本图文书的全书结构影响甚大。当时真的感到非常头疼,甚至萌生了放弃出版的念头。

天无绝人之路,在得知书稿出版遇到图片授权的瓶颈,我的朋友,我曾经采访过的对象纷纷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南京逸绯艺术文化工作室的郭绯女士提供了她家藏的老照片,师姐王湘女士提供了先师徐仲涛先生的老照片,收藏家乙万生先生提供了清代、民国时期的服饰实物,摄影家晓川提供了他的摄影照片和收集的文献图片。为了得到图片版权的授权,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周斌先生、南京云上文化艺术沙龙总经理丁大军先生、江苏美术出版杜总编辑顾华明先生、副总编辑未成梁先生、山东画报出版杜编辑韩猛先生、《老照片》执行主编冯克力先生、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汝梅先生都鼎力襄助,帮助查找版权人的电话,协调关系,取得授权,最终跨过了图片授权的门槛。

当然图片调整后,也使得某一段时间的图片“贫富不均”,有的图片虽然还可以,但是并不经典,或者存在着某种曝光不足、构图欠缺、尺寸过小等先天不足的毛病,这是感到遗憾的。

拙著原用图片三百二十幅,调整、补充图片之后,实际使用的图片数量为三百七十一幅,不仅比原先书稿的图片多出五十幅,而且新征集的老图片都是未曾披露过,深藏在家中的珍贵资料,这样全书从未披露过的老照片总数占了全书的近百分之七十的比例,也因此使得本书更具史料性。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女子学院院长华梅教授,是著名的服饰文化学学者、服饰史研究专家,也是我尊敬的学术前辈,她并不因为我是后学、与她素不相识而拒我于千里之外。她非常认真地审读了书稿,井在百忙中为拙著作序,提携、奖勉,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华老师诲人不倦,提携后人的孺子牛精神,我无以为报,只有加倍努力,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这本书能够完成,奉献给读者,要感谢我妻子马克云女士,没有她的默默奉献,支撑家庭,照顾孩子,我就不可能完成此书。想想撰写此书时,孩子还小,需要父亲的关爱,可是我常常将妻子与孩子“撵”到岳父母家,一人埋头写稿,实在是愧对她们。

原在出版社工作的徐士仁夫妇,在得知我书稿完成,出版无门之时,他们竭力向出版社推荐,在炎热的酷暑为落实出版而奔波。南京市园林局办公室副主任金波先生、华人时刊杂志社专刊部主任张群先生、南京博物院民族民俗研究所所长徐艺乙研究员、江苏科技出版社副总编黄元森编审、中国民航出版社策划编辑刘庆胜先生也都曾向有关出版社推荐书稿。这本书固然是我撰写的,然而得以完成、出版同样凝聚着师友的热情、真诚与无私帮助。

对自己的这本书稿,我始终有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常拿这本书稿与其他类似的书比较,仍然感到不落伍,这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老照片的书出了许多,但是关于服饰专题的老照片,或老照片的服饰研究著作却非常少;服饰通史书出的多,断代的服饰史专著并不多,尤其是民国距离我们不远不近,与当代社会之密切相关,这个时间段的服饰研究并不繁荣;至于有新颖观点、独特个性的服饰史专著就更不多见。

中华民国史研究权威、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宪文教授曾对我说:服饰史是社会史的一种,对于研究历史非常重要,但是以往学界重视不够,以致服饰史研究者奇缺。即使像南京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民国史研究中心这样的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都没有一位服饰史研究专家,民国服饰更是无人间津,没人研究。对民国史研究而言,本书丰厚了民国服饰的内容,填补了民国内衣研究的空白。

第一稿完成于2001年7月,从那时起为寻找出版花费了六年多的时间。

为书稿出版苦苦奔波了六年多,寂寞等待了两个三百多天,2007年12月终于出现了戏剧性转机。12月15日,将书稿资料发给文化艺术出版社。经过出版社选题论证程序,编辑很快回复,准备出版。

原本第一稿每章都有注释,一是按照自己的学术研究习惯,无一处无出处;二是尊重知识产权,对于他人的研究成果不敢掠美。在书稿第二稿修改时,根据出版业内人士的建议,进入读图时代,要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在正文中冒出注释,会阻碍阅读,注释与说明应放在书后,于是第二稿将正文的注释全部撤掉。这样的做法不符合我的写作习惯,也不符合学术研究规范,因此在第三稿修改时,又恢复了正文中的注释,这样不仅交代了引文的出处,也尊重了他人的研究成果,杜绝学术腐败。书名原为《变化中的时尚风景》,出版杜不甚满意,反复斟酌,改为现在的书名《衣仪百年》,这得益于刘庆胜先生的建议。

本书概括了近现代服饰发展的脉络,例如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服饰特点概括为制服时代,锁定前人注意不足的女性内衣演绎成文,有作者的研究心得、观点;同时这也是一本时尚读物,叙述了服饰时尚的潮流走向。在写作风格上力求通俗易懂,并附有大量图片,图文并茂,许多图片资料是第一次公开。

在写作过程中,我也试图将历史与时尚揉合,学术与普及兼顾。我以为学术与普及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把握两者的结合点。一本著作如果能将高深的学术问题阐释得通俗易懂,岂不是非常高明的写法?板着面孔摆学究气,吓跑了读者,也使自己的著作失去了受众面;没有了读者,图书与学术的薪传如何实现?高僧常说家常话,平常事、家常话申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五

这是我独立撰写的第一本服饰史著作(虽然不是我出版的第一本服饰史著作),尽管它只是一本小书,但是从酝酿、写作、出版,却经历了九载光阴,花费了我许多精力。在这本书中,我倾注的心血最多,也是我所有著作中最喜欢的一部,或许这就是敝帚自珍的情结。它的出版不仅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中国20世纪服饰变化的轨迹,而且是对我进行服饰史学术研究二十多年的一个小结。

我很愿意从事学术研究,我也很爱记者的职业,记者使我对社会、事物有比较敏锐的观察力,学术研究则锻炼了我分析归纳的能力。但是繁忙的采访,往往消耗很大的精力和体力,也使我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对我从事学术研完有很大的制约。但是倘若没有衣食的保障,就没有了基本的生存权,又谈何研究学术?我想将来若有机会,我会更倾向于从事学术研究,想自己可想的,写自己可写的,不必人云亦云,尽管多一分清苦,然而也多一分真诚。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九年耕耘,九载努力,比八年抗战还多了一年的时间。九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但是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几个九年?九年寂寞的等待,终于等到了书稿付梓的时刻,酸甜苦辣尽在心中。人到中年,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尤其是一边从事记者工作,一边从事学术研究,真的不容易。

本书能够出版,仰仗文化艺术出版杜的魄力,没有他们的支持,这本历经九年磨砺的书稿或许会死于胎腹。在这里我要向他们深鞠一躬,谢谢。

写这本书时,小女沐天尚在她母亲腹中孕育;第一稿完成时,她已经两岁,蹒跚学步;现在这本书即将出版,小女早已跨入小学校门。

从某个方面讲,这本书也是为她写的,本书的经历见证了她的成长过程,我将此书送给小女,并与她共勉,希望她与我都能天天进步。

黄强

2001年8月30日高温酷暑,初稿于南京劳谦室

2007年7月4日凌晨两点暴雨如注,于南京文津桥畔

2008年1月28日大雪纷纷,改定于南京东八创意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衣仪百年(近百年中国服饰风尚之变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35046
开本 16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时尚娱乐-服饰搭配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41.742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5: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