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巴黎高师史/朗朗书房教育史论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法国最负盛名的“大学院”之一,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在两个世纪的历史中产生了大量诺贝尔奖得主、哲学大师和政治首脑——萨特、阿隆、格拉克、福柯、德里达、蓬皮杜……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教育传统和价值传承正是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最值得探寻和学习的。

高师培养的正是拜金主义、技术主导的文化潮流里缺乏的东西。那就是细腻的精神、纯粹的思想、高瞻远瞩的观点……对这所与众不同的学校的学生来说,知识与文化不是赶时髦的,而是超越时代价值观的。

内容推荐

“大学院”是法国大革命时代建立的独一无二的高等教育系统,被拿破仑发扬光大。相对于培养优秀公民的普通“大学”系统,大学院致力于培养治国精英——法兰西的政治首脑,科学巨匠和精神领袖。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作为最负盛名的“大学院”之一,一所在读学生只有600—800人的学校,在两个世纪的历史中产生了大量诺贝尔奖得主、哲学大师和政治首脑——萨特、阿隆、格拉克、福柯、德里达、蓬皮杜……

对只闻其名、不谙究竟的中国读者来说,本书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这所独具神秘色彩的名校历史,描绘了一幅20世纪高师出身的杰出人物群像,并探讨了法国师范教育的独特传统以及20世纪以来高师所呈现的法国当代社会形态与文化精神。

目录

原书序:风格问题

译序:民主精神与精英意识

黄金时代

 一所堪称典范的学校

 教师的共和国

 1924:出类拔萃的一届

 哦,那些好日子

 高师才女

理性的冲动

 被枪杀者

 马克思主义大学

 乔治·蓬皮杜:爱丽舍宫的高师人

 对高师的恨

 路易·阿尔图赛的罪行

当今时代

 法比尤斯和朱佩:“高师治国者”

 当高师人幻想破灭时

 销声匿迹的人

 媒体明星

 卢瓦尔河上的阳台

 高师的未来

 高师名人录

试读章节

成为高师人之前,他们都是预科班的学员。

在9月某个细雨朦胧的日子,他们来到巴黎的火车站。还没来得及好好看一看繁华喧闹的大街、熙熙攘攘的人群、灯火辉煌的商场,他们便手提行李登上了圣一热纳维也夫(Sainte-Genevieve)高地、腼腆地跨人一道将年轻人关闭其中的大门。

在以路易大帝高中、亨利四世高中为首的高中校墙内,两百年来,年复一年地延续着为应付可怕的高师入学考试而开设的预科班——“嘎涅”(Khfigne)。四五十个男孩都是各个高中的尖子生、统考的优胜者、法国中学教育的佼佼者。

“嘎牛”(cagneux)的法语意思是罗圈腿,综合理工学校的学生把这一雅号奉送给高师预科班的学生,以讥讽他们细腿长身的羸弱外表。同样,圣西尔(Saint-Cyr)军事学校的预科班学员的雅号是“醋渍小乳瓜”,即傻瓜;综合理工学校预科班学员的绰号是“叩头虫”。“cagneuX”聚集的地方称之为“cagne”,法语“cagne”的拼写后来被演变成希腊语,“C”换成了“kh”,这样显得有品位,再加上“”的小帽子,白嘲自讽的意思就完善了。这就成了预科班——“嘎涅”(Khagne)现在的写法。

作家格埃诺当年是高师预科班的教师,他谈起学生时充满了温情和赞赏:“他们来自许多偏远的省份,带着各自浓厚的乡音和土语。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令人感叹的求知热忱。他们既不排斥批评也不缺乏幽默。很难想象他们的头脑里都装了些什么。对不明白的事物,他们很自然地流露出怀疑的神色,为了某个话题,彼此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但是我相信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他们相信自己的语言,相信语言的魅力。”

他们的伟大理想源于巨大的耻辱,艰苦奋斗是通往高师、通向巅峰的崎岖小道。高师入学考试的大纲几乎是无限止的,文学、哲学、古代语言、历史、地理……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第一次作业上老师的红笔批语铺天盖地,第一个惨不忍睹的评分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无知的严重性。“在外省高中得优胜奖是一回事,到巴黎预科班名列前茅则是另一回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读预科班的加克索特这样写道。

预科班的年月艰难困惑,筋疲力尽,令人气馁,然而又是那么丰富多彩。所有的高师人都承认预科班使他们学会了工作。大量的论文,译成本国语或外国语的作业,大量的阅读让他们掌握了修辞的要领。高师预科班对古代语言的要求颇高,并崇尚风格和质量。

师生的融合是至关紧要的,因为预科班不能没有教师,而他们又是何等出色的教师啊!从阿兰(Alain)到让·波弗雷特(Jean Beauhet)还有安德烈·贝勒索尔(Andre Bellessort),让·拉克洛瓦(Jean Lacroix)或让·格埃诺,这支师出名门的队伍从来没有间断过。那些令人景仰的启蒙者所上的每一堂课都是一次事件。惊喜已近狂热的预科班学员们一届届地传递着这样的信息:“看吧,阿兰的课跟你所上的任何课都不一样……”

艾米勒·夏蒂埃又名阿兰,是预科班无可非议的最杰出的教师。发表过系列著作《言论》(Propos)。1909年至1933年在亨利四世高中教哲学。他的学生有让·普雷弗、西蒙娜·薇依、马塞尔·德阿、路易·普瓦耶(笔名于连·格拉克)、让·米斯特莱,他们都深受他的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前两位。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他们模仿他的言语、文风,从具象到抽象……

阿兰“很高,很宽,满脸皱纹,背驼得厉害,45岁的人看起来像60岁”。他的学生米斯特莱这样写道:“一开始听到他鼻音很重带诺曼底口音的嗓音,我很失望。更让我吃惊的是他独特的表达方式,很显然,他是‘高声'思考的人。他搜寻的不仅是言辞,而是意念以及它们的连贯性。他不断地重返前言,好比一个人在写作时,不时地回头纠正、修改……然后一切都严实了。我明白了夏蒂埃是那类极少数用自己头脑评判是非,而不是用陈词滥调糊弄人的人。他有独到的思维,而不是成品贩卖。”

预科班对外省的学生来说意味着寄宿生活。寄宿生的统一服装是一件类似五金店职员穿着的灰色长褂,通常衣上墨迹斑斑。有时他们在长褂上缝一只密涅瓦(Minerve),它是智慧如神的猫头鹰——预科班的象征。

学生们的作息时间精确得如同带孔的音乐硬纸带:早上六点起床、上课、学习,晚上九点上床。课间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学生们多半在校园内转圈。路易大帝高中的校园被学生们叫做“野兽笼子”。

预科班的学生们满脑子装的是高师入学考试,这简直成了强迫症。“通过考试,今年通过考试”,学生们病态性地重复着。想起前几届学生抽到的考题,例如“亚历山大城的街道”或者“希腊儿童的游戏”,学生们不由得战战兢兢。偏题、怪题是高师的传统,延续到今日。19世纪60年代时,未来的总理法比尤斯口试的题目是“拉吉德王朝的公主们”。高师人历来有对一无所知的话题也能滔滔不绝的盛名,这并非纯粹属于夸夸其谈的嗜好,而是形势所迫。

高师入学考试期间,学生们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一年的辛勤努力,至此成了地狱般的煎熬”,莫里斯·热纳瓦说,“我们一个个都被激励着成了超人,三分之一的夜晚被浪费在毫无意义的死记硬背中,夜灯只在昏睡前的一刹那才肯关闭,很快又被隔壁房间的苦役犯报复性地敲击隔墙的声音吵醒。吞下一把据说有提神作用的可乐粉……”

最终到了考试的日子,一场无可比拟的折磨,一次真正的马拉松赛跑。冗长的笔试、口试,然后是焦心的等待。且听罗杰·马丁在《蒂勃一家》(Les Thibadult)中的描述:“底楼一扇长窗上刚刚贴上了一张大布告。雅克感到自己被一大群吵吵嚷嚷的人群推搡着离开了地面,拥向那张判定生死的布告。

他的耳朵嗡嗡作响,安东尼说:‘通过了,第三名。'

安东尼火辣辣的话语在雅克的耳中回响了好一阵,雅克腼腆地看着他兄弟容光焕发的脸庞,好半天没明白过来他说的话。”

然后到了分道扬镳的时刻。入学考试残酷的偶然性使一些优秀的学生名落孙山。亨利·盖菲莱克说:“每年的入学考试对某些人来说是以学涯乃至人生的悲剧而告终的。笔试、口试大刀阔斧地把同学们劈成幸福和痛苦两大类,把同学情谊搅得一片混乱。196。年时,我曾打算就这题材写一本书,书名拟为《在分手之前》。”P9-13

序言

民主精神与精英意识

法国高等教育有一个不同于欧洲各国乃至全世界的独特之处,即存在着“大学校”(grands ecoles)与大学(universites)两个泾渭分明的并行系统。法国的大学系统和许多欧洲国家一样,起源于宗教神学院,后来随着启蒙运动和社会民主运动的发展成为世俗化的高等教育中心,逐渐形成多学科并存的综合性大学。而大学校的诞生则相对晚近,始于法国大革命期间,为拿破仑所支持和倡导。1794年,数学家、分析几何学大师卡斯帕尔·蒙日在巴黎创立了第一所大学校:综合理工学校(Polytechnique)。之后,一系列师范、工程技术、军事、农学、商业、行政等专业大学校也相继成立。

历史地来看,大学校的产生源于近代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分工的细化,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很多大学校的招生要求学生进行两年预科班的学习(这些预科班通常设在重点高中),然后参加竞争考试择优录取。大学校提供相当于本科加硕士的教育,颁发专门文凭,一般不设博士阶段。由于大学校的专业培训水平更受到行业内部的承认,有的还有政府部门和工商会资助的背景,所以大学校出身的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和更好的就业前景。相对而言,大学的招生门槛就低得多,尤其是1968年学运之后,只要学生通过高中毕业会考即可到大学注册。大学更注重基础学科的建设,包括文史哲、数理化,也包括法律、医学等实用而古老的学科,设有博士阶段文凭。

由于严格的录取制度、领先的专业培训水平和毕业生日后在社会上的出色表现,在法国人的眼里,大学校才是真正培养精英的地方,大学倒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立志于学术研究者除外,他们会去大学继续博士阶段的学习)。这就是法国高等教育的独特之处,即专业技术类学校比综合性大学好。不仅如此,两者之间的差别甚至发展成等级差别,体现在法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用人制度、市场规律到观念习俗,“大学校”情结随处可见,不在这个社会中生活的人很难体会。凡是名字里有ecole、coll6ge、institut的基本上都属于大学校系统,对法国人来说似乎都比universite显得有档次。

最负盛名的大学校当属综合理工学校、国家行政学院(ENA)、巴黎高等商校(HEC)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纵观近一两百年来的法国历史,几乎所有的国家首脑、行政领导、企业高层和思想文化界的大师都出自这几所大学校。因此,说这几所学校主宰着法国的命运亦不为过。

全法国最好的大学校预科班集中在巴黎的几所著名高中,这些学校不是在拉丁区就是在塞纳河右岸的富人区。想要进入这些预科班,住在普通城区和郊区家庭的孩子显然没有那么便利,而外省的孩子不仅要成绩优异,而且家庭也要有能力支持他们在巴黎的学习。巴黎的著名高中与其他普通高中的教学质量简直是天壤之别。举例来说,高等师范学校最好的预科班是大名鼎鼎的亨利四世高中和路易大帝高中的预科班。它们垄断了高师录取人数的一半以上,抵得上全国所有其他高中预科班的总和。于是自然而然,最终进入著名大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来自巴黎的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家庭以及外省的优越家庭;而社会中下层、移民家庭、有色人种的孩子如果想继续高等教育,几乎只能去综合性大学。

久而久之,大学似乎代表着法国高等教育中的民主精神,而大学校则象征着某种精英意识。这个砍了国王的脑袋、革命最彻底的国家却维系着这样一种近乎等级制的教育系统,不得不令人联想,是不是一个社会最终仍需要通过某种途径实现贵族与平民、精英与大众的分野?当然这个贵族已经现代化了,不再是住在城堡里、享受田产和俸禄的公爵们,而是家住巴黎十六区、善于竞争、智力出众的资产阶级子弟。

关于两个高教系统的利弊之争一直不断,甚至有人呼吁取消大学校制度,全部并入大学系统。对大学校的批评,除了机会不均等外,很重要的一条是过于实用和技术化,缺乏对人的全面塑造和对宏观思考能力的培养。大学校是科技革命和工业文明的直接产物,体现了现代性的社会分工,然而在唯理论、科技至上主义造成了一系列文明的灾难,整个世界越来越需要平衡和综合治理的时代,狭隘的大学校教育就显得过于单薄了,它们生产着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

然而有一所特立独行的大学校,不但没有局限于技术实用主义,而且几乎成为20世纪法兰西精神文化的象征,20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思想大师几乎都和这所学校紧密相连。从萨特到阿尔图塞,从福柯到德里达,参看它的学生名录,我们会惊讶于这所学校的辉煌历史。如果考察一下它的规模,就更不可思议了。直至20世纪70年代,这所学校的在校学生都维持在200人左右。今天,它的在校生总数也不会超过800人,每一届约有200名学生,文理科各半。

它就是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这里所说的以及本书所谈论的高师是指位于巴黎市中心先贤祠附近的余乐姆街(rue d'Ulm)高师,然而巴黎的高等师范学校并非只有这一所。为了搞清楚巴黎高师的历史以及法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情况,有必要回顾一下巴黎高师的建校过程。

共和国三年雾月九日(1794年10月30日),根据议员拉卡纳尔的提议,共和国政府颁布了建立师范学校的法令。法令的第一条即声明:“在巴黎建立一所师范学校,召集全国各地受过应用科学教育的公民,由师范学校为他们提供各领域最出色的学者传授教育法。”此处的“教育法”原文为1'art d'enseigner,即教学的技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高师确实属于技术专门学校,只不过这里传授的是一门特殊的、其技术性常被忽略的技艺——教育法。学校旨在培养中学和大学教师。从学科设置来看,它文理兼备,主要包括数学、化学、天文学、地理、文学、哲学、历史等专业,鼓励跨学科的研究和通才的培养,这一点也非常不同于其他的大学校。

法令颁布之后,学校于1795年初第一次开学。由于缺乏具体的招生、管理制度,那里成了大革命期间激昂而混乱的思想论坛,加之缺少必要的资金,一年后就关闭了。其后又几经波折,直至1847年才迁至余乐姆街,奠定了迄今未变的格局。1880年至1882年间,于勒·菲利(Jules Ferry)主持创建了塞弗尔女子高师(ENSJF)、枫丹纳女子高师(ENS de Fontenay)和圣克鲁男子高师(ENS de SaintCloud),都位于巴黎近郊。后两所高师建校的宗旨是培养初等教育的老师,后来这一最初的设计逐渐被打破,至1966年,已完全等同于其他高师。1912年又成立了仅有理工科的技术教育高师(ENSET),即今天巴黎南郊的卡尚高师(ENS Cachan)。1985年,塞弗尔女子高师并入余乐姆街高师。同年7月颁布的法令规定,枫丹纳和圣克鲁两所高师合并,只留文科,同时在里昂创建一所理科高师。然而合并后的枫丹纳/圣克鲁高师仍保留了理科专业。1996年,该校又设置了经济学和社会学专业。由于在原校址扩建的困难,该校决定迁至里昂。2000年,里昂的新校址落成,位于理科高师附近。2004年,该校又增加了艺术教育专业,包括艺术史、音乐、戏剧和电影等,并增设了博士阶段课程。

一般考进巴黎高师后,每个学生每月都能得到教育部发放的约7000法郎(1200欧元)的补贴。学生在第三年或第四年应参加教师资格会考,取得教师职称。毕业后,学生必须在高中或大学为教育部工作相当长的时间,或在大学边读博士边给本科学生教授少量的课程。领取如此高额的奖学金多少有点儿和国家签约的味道,所以中途放弃或转行被认为是背叛和耻辱。

原先外省也有地方师范学校,但其招生只要求通过入学考试而无须预科班的学习,与巴黎高师不属于一个级别。1989年以来,这些学校被新设立的一个教师培训系统(IUFM)所取代,主要培养初中和小学老师。

余乐姆街高师是所有师范学校中最古老而杰出的一所,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巴黎高师”——那所位于拉丁区深处、充满传奇色彩的学校。它依然维持着1847年以来的建制,保留着严厉得近乎残酷的选拔程序。哲学大师雅克·德里达也是两考而中。尽管如此,学校还是一再申明,他们的招生制度是最公平的。录取的唯一标准就是竞争考试的成绩,包括笔试和口试,考生凭借的完全是个人才能,而其他大学校会以“适应性”或“个性”的名义挑选学生。高师仍然称得上维克多·雨果所说的“民主学校”。高师毕业生所投身的是教师职业,一个付出远远大于回报的职业,收入平平的生活保持了高师人朴素的品质。而其他大学校的毕业生很快就能进入金融财团或平步青云地步入政界,一跃而为“成功人士”。

高师是民主精神与精英意识的奇特融合,它培养的是精神贵族。

一开始,这所大革命的共和派学校就汇集了法兰西最出色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拉普拉斯、蒙日、拉格朗日、巴斯德……为什么它具有如此非凡的魅力?或许应该从它所秉承的启蒙精神中去寻找。康德指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如何摆脱这种不成熟状态,成为自身的主人、理性的主体?教育是一个核心问题。正当的公民教育成为启蒙的第一要务,是整个现代社会的起点,这一神圣的使命自然吸引了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才。这也是为什么以研究教育法和培养教师为初衷的高等师范学校具有其他专业大学校所缺乏的精神理想的深层原因。直到20世纪这一精神仍没有过时,福柯在1984年讨论康德的启蒙观念时写道:“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对启蒙的反思一直是一种不失其重要性或有效性的哲学思维方式。我们当然不能将关于自身的批判本体论视为一种理论或教律,甚至也不能把它看做一套不断积累中的永恒的知识体系,而是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态度、一种精神气质、一种哲学生活。”这一精神价值的隐秘传承,使得高师一直占据着法兰西思想前沿的位置。为什么法国最出色的大学是一所小规模的师范学校、为什么这所学校一百多年来大师辈出也就有了一种解释。

《巴黎高师史》原书名为《高师人》,是一部20世纪余乐姆街高师文科部分的纪传体并纪事本末体史书。作者在一开头即声明,这本书是“不公平”的,因为它忽略了高师的科学家们,包括诸位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得主。该书所记录的主要是高师的人文历史。

对久闻其名、不谙究竟的中国读者来说,这本书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巴黎高师的校史、风俗、名人旧事,且偏重描述,流畅易读。

两位作者都是高师出身。弗朗索瓦·杜费是《观点》周刊的记者,皮埃尔-贝特朗·杜福尔是政坛要人的文学幕僚。限于二人的职业习惯,其写作风格略有轻浮之嫌,某些立论也显得单薄,如同哲学家、南美革命的法国战士海杰斯·德贝在序言中所批评的一样,流于“预科班的修辞术”。对于热爱萨缪尔·贝克特、西蒙娜·薇依的读者来说,书中的某些描述恐怕也难以接受,然而同样也是出于二人的职业,他们对整个法国社会文化有着全面的认知,可谓“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如果不以学术著作的标准来要求,该书仍不失为一部内容丰富、文笔风趣的佳作。

原书出版于1993年,高师建校两百周年前夕。今天看来,某些时态和结论已不复准确。

近二三十年来,许多高师人也纷纷改行进入大众媒体和工商业界。看来“消费主义”的全球性浪潮不仅席卷国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精英也未能幸免。

译笔匆匆,是以为序。

程小牧  2006年9月于巴黎十四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巴黎高师史/朗朗书房教育史论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弗朗索瓦·杜费//皮埃尔-贝特朗·杜福尔
译者 程小牧//孙建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93932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2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59.565.8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3: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