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与生活)
内容
编辑推荐

美国著名通俗社会学专家艾伦·G·约翰逊的首部中文简体版著作,台湾“国立”清华大学、东吴大学等多所大学的社会学指定教科书畅销台湾社会学界多年的经典著作!本书从生活出发,娓娓述说社会学的点滴滴。

社会学?抽象、陌生、枯燥,乏味……那些跳跃的干巴巴的理论就像滑溜溜的抓不住的泥鳅,让人满头大汗却少有所获。别离会那些生硬的教科书了,支起《见树又见林》给你的这根钓竿,快乐地收获荡起生活涟漪的活生生的社会学吧。

内容推荐

在这些微不足道的日常琐碎的问题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学的知识就是日常生活的知识,是可以在日常点滴中实践出来的。它或与我们的社会承诺相关,或与我们的社会文化价值规范相关。只有当我们对周围的复杂生活有所洞识,我们才能产生于他人他物和平相处的智慧,懂得与他人彼此尊重。这种洞识和智慧又让我们相信:即使个人的力量很卑微,也能够促使社会向上提升。

本书从生活出发,娓娓述说社会学的点点滴滴,不掉书袋子,几乎找不到多少术语,但最后你会发现,你也能像社会学家一样地思考问题了。请打开它吧。好好看看这扇通往世界的窗子,仔细瞅瞅这面照见自我的镜子!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树林,树群,还有那件事

 这么一件事

 个人主义的方式,没有用的

 与我们有关,也与我们无关

 个人式的解决之道,不是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

 更复杂,也更有趣

 进入社会学的实践

第二章 文化:符号,观念和生活的种种

 构建真实

 信念:“我相信,我就会看到”

 价值、选择和冲突

 规范、道德和偏差

 态度:文化作为感觉

 物质文化和生活的种种

 我们的盒子:最好的盒子,也是唯一的盒子

第三章 社会生活的结构

 我们和他者:身份和角色

 个人的和结构的

 作为关系的结构

 作为分配的结构:谁得到了什么?

 系统与系统:家庭和经济

 结构——文化关系

 系统中的系统

第四章 人口与人类生态学:人,空间和场域

 人类生态学

 谋 生

 出生、死亡、迁移:人口与社会生活

 人口和全景电影

 复杂的世界——简单的架构

第五章 我们,他者和社会互动

 “自我”:作为参与者的我们

 系统中的自我

 使系统成为可能

第六章 实践社会学与承诺

 “我爱你”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美国人不参与投票?

 为什么存在贫困?将“社会”回置到社会问题中去

 我们到底是谁?

试读章节

社会学实践最主要的原则,也许就在于理解目前主流的个人主义视角对于了解社会生活,没有什么用处。我们的所作所为和各种经历,都并非发生在与外界隔离的环境中;每件事都与特定的背景联系在一起。例如,当妻子和丈夫为了谁该去清理浴室,或是两个人都要去上班时,谁该留下来照顾生病的孩子而争吵时,这种争执绝不仅仅是两口子的事,虽然当时看上去是这么回事。我们不得不去探究使这种争执产生的更大的背景。我们也许会问,为什么这种例子是与按照男尊女卑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有关的,即在一定程度上,除非男人想到要“帮忙”,否则他们不会认为自己有义务去平摊家务。在个人的层面,丈夫也许会觉得妻子唠叨,妻子可能会觉得丈夫是一个浑蛋,但是事情绝不是这么简单。夫妻双方可能都会忽略,在一个与此类型不同的社会中,他们可能一开始就不会发生争吵,因为两口子都觉得照顾家庭和儿童是天经地义的事。同样地,当我们认为自己现在的样子完全是因为家庭的影响时,我们忽略了,每一个家庭都是和外在的更大范围内的情境相联系的。困扰我们个人的情感问题,不应该简单归结为父母的影响,因为他们所参与的社会系统——工作、社区和整个社会——形塑了他们,包括将他们形塑为父母亲这样的角色。

个人主义的思考方式会产生误导,因为这种方式使我们从如此狭窄的视角去解释人类的行为和经历,而忽略了其本来面目。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只看个人,我们无法理解社会系统的来龙去脉。例如,在某种意义上,自杀是独立个体的个人行为,尤其是单独一个人自杀的时候。如果我们想知道人们为什么会自杀,我们首先会想到他们自杀时的感受——绝望、抑郁、罪恶感、寂寞,又或许是出于一种荣誉感、责任感,为了保全大我而牺牲小我。这或许可以解释个别的自杀,但是当我们对特定的一年内全社会的自杀进行统计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去解释?这些数据告诉了我们什么,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什么?例如,1994年全美的自杀率是每10万人有12人自杀。如果我们深究这些数据,我们会发现,男性自杀率是每10万人有20人自杀,而女性每10万人仅为5人。根据种族和国家的不同,自杀率也呈现出很大的不同,而且在各个时期也不一样。例如,白人男性的自杀率,比黑人男性的要高出71%,而白人女性的自杀率,是黑人女性的2倍还要多。美国的自杀率是每10万人有12人自杀,与此同时,匈牙利是每10万人有34人,而意大利每10万人仅有7人。因此,对美国来说,男性和白人远比女性和黑人容易自杀;在自杀的几率上,美国人几乎是意大利人的2倍,但又仅是匈牙利人的1/3。

如果我们用个人主义的模式来解释这样的差异,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个人自杀的总和而已。如果男性更容易自杀,那么一定是因为男性更容易感受到致命性的沮丧、孤独、无用和绝望。也就是说,导致个人自杀的心理因素,在美国男性中比在美国女性中更为普遍,在美国人中比在意大利人中更为普遍。这种解释一点儿不错;这样解释下去,也许完全正确。但这也就是问题所在:按照个人主义的模式所作的解释力度太有限,因为它根本回答不了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异。例如,和女性相比,为什么男性更容易感受到致命性的绝望和抑郁?匈牙利人为什么比意大利人更容易自杀?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无助和绝望,匈牙利人却更容易采取自杀方式?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对个人心理的了解,更需要对“女性”、“白人”、“意大利人”这些字眼儿的关注,它们都代表了人们在社会系统中所占的位置。因此,要解释自杀率的问题,我们必须关注这些系统的运行方式,及其对系统中的位置的影响。

按照社会学的解释,自杀率描述的是一个群体或某个社会的数字,而不是这个群体或社会中的个人的情况。每10万人中有12人自杀的自杀率,与你、我或任何人都没有关系。在我们之中,有的人可能在某一年自杀,也可能不会,然而自杀率不会告诉我们具体是哪些人自杀了。同样地,个人在自杀之前的感受,不足以解释某个群体或某个社会的自杀率为什么比别的群体或别的社会要高。个人可能会感觉抑郁或寂寞,但是群体和社会不可能有这样的感觉。例如,我们可以认为,意大利人也许比美国人更不容易沮丧,或者是在缓解抑郁症方面,美国人比匈牙利人做得更有成效。但是,说美国人比意大利人更沮丧或是更寂寞,根本就没有任何道理可言。

了解个人的心理,尽管有助于解释个人自杀的原因,但是仍然无法解释社会系统中存在着的某些自杀的类型。要解释这些类型,我们就必须检视人们在与社会系统的关联中是如何感知和行动的,以及社会系统本身的运行机制。例如,我们需要探究,社会是以什么方式组织起来的;当人们参与社会的时候,这个社会是否容易让他们感到沮丧,是否更容易让他们因为这样的感受而采取自杀或非自杀的方式。我们需要探究,当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时候,所处的社群是如何形塑他们的经验的,又是如何限制人们的选择范围的。到底是什么,让男性和白人会觉得自杀是一条阻力最小的路径?换句话说,我们怎样才能触及社会学实践的核心,以探究人们如何参与比自身还要广大的某种外在情境,以及这个外在情境如何影响人们的选择?我们如何借由理解人与系统之间的关系,来解释自杀率的变异类型,或是我们所参与和经历的其他事情,比如性爱、学习、工作、死亡的变异类型?

只看个人,我们无法理解社会系统的运行;同样,只看系统,我们无法理解个人的行为举止。光看系统,似乎所有的事物看上去都是一致的,但是如果我们留意参与其中的人,又会看到其他截然不同的层面。例如,如果我们审视由战争造成的大规模的毁灭和痛苦,个人主义的模式会把原因直接归结于发动和实施战争的“那种人”。如果战争是那么残酷、嗜血、残暴和掳掠,那一定是因为参与战争的那些人生性残酷、嗜血、残暴,总想要侵略和奴役别人。目睹着伴随战争而来的大屠杀和大毁灭,我们总是会问:“什么样的人才会做出如此残忍的事?”然而,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这种问法是在误导我们。它把社会现象的缘由简化为“什么样的人”,而忽略了这些人所处的社会系统。既然我们都处在一个个社会系统之中,若是有人丢了颗炸弹,造成数以千计的死伤,仅仅问“什么样的人才会做出如此残忍的事情?”这样的问题,解释不了所发生的一切。事实上,如果去了解参加战争的那些人,我们会发现,按照绝大部分标准,他们都是非常正常的,和嗜血、残忍扯不上一点儿关系。例如,很多记录战争的书,都把参战的军人们描述得不是厌倦一切,就是慌作一团;他们不在乎什么上阵杀敌的荣耀,想的是别丢胳膊断腿,千万不要把小命玩完儿,最好能和战友一起平安返乡。对于大多数士兵来说,杀人,以及随时被杀的危险,重创着他们的心灵,永远地改变了他们。他们去打仗,不是为了自己的需要去进攻和杀人,而是因为自己职责的驱使,因为逃兵役会有牢狱之灾,因为书本和电影告诉他们,战争是用来证明自己“是条汉子”的冒险游戏,因为他们担心如果自己不上战场为国效力,会被家人和朋友瞧不起。P17-2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与生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艾伦·G·约翰逊
译者 喻东//金梓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94335
开本 16开
页数 2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49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