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相物语
内容
编辑推荐

在20世纪中国文坛上,林语堂是个经历非凡、很有个性、也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风云人物。有人曾说:“全世界大多数的外国人只知道中国有两大文人:一位是德配天地的孔夫子;一位是学贯中西的林语堂。”本书收录了林语堂先生的小品文数十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林语堂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非常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林语堂先生的小品文数十篇。全书共分“世相漫议”,“茶余清话”,“人生写意”和“学艺琐思”四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非常值得一读。

目录

序言 世事洞明皆学问/1

 

第一篇 世相漫议

 中国何以没有民治/3

 读书阶级的吃饭问题/4

 谈言论自由/8

 言志篇/12

 涵养/15

 又来宪法/16

 从梁任公的腰说起/18

 运气是什么/19

 苦矣!左拉!/21

 闲话与谣言/22

 中国究有臭虫否/24

 为蚊报辩/27

 伦敦的乞丐/29

 论西装/31

 论土气/34

 萨天师语录/38

 论花和折枝花/43

 爱好人生者:陶渊明/47

 归去来辞/50

 张潮的警句/51

 你不好打倒你之下文/58

 广田和孩子/59

 

第二篇 茶余清话

 新年恭喜/65

 吸烟与教育/66

 夏娃的苹果/67

 黏指民族/68

 个人的梦/69

 蚤虱辩/70

 哈佛味/71

 谈计算机/72

 论笑之可恶/74

 方巾气研究/76

 二十二年之幽默/80

 郑板桥“共产党”/83

 说难行易/84

 论游览/85

 “无折我树杞!”/91

 编辑滋味/97

 梳、蓖、剃、剥及其他/98

 增订《伊索寓言》/99

 诵经却倭寇/103

 

第三篇 人生写意

 论人类的尊严/107

 论灵心/108

 尘世是惟一的天堂/115

 合于人情的思想之必要/118

 近乎戏弄的好奇:人类文明的勃兴/124

 回向常识/128

 近情/132

 一个准科学公式/136

 一个生物学的观念/143

 基督教徒、希腊人、中国人/146

 宗教的恢复/153

 猴子的故事/156

 猴子般的形象/159

 论不免一死/16l

 论强壮的肌肉/165

 论肚子/169

 金圣叹之生理学/175

 

第四篇 学艺琐思

 论文/179

 可憎的白话六四/188

 国文讲话/189

 怎样写“再启”/191

 作文六诀/195

 《作文六诀》序/202

 得体文章/203

 文章五味/205

 文章无法/206

 论语录体之用/207

 语录体举例/211

 说文德/215

 说通感/216

 新旧文学/218

 半部《韩非》治天下/219

 孔子亦论语派中人/220

 周作人诗读法/221

 刘铁云之讽刺/223

 论中西画/225

 杂说/228

 宗教与脏腑/229

 与德哥派拉书/232

 《辞逊序/235

 跋《文言文之好处》/237

 跋牛羊之际/238

 答青崖论“幽默”译名/239

 答平凡书/241

 答周劭论语录体写法/242

 答灵犀君论《论语》读法/243

试读章节

许多朋友问我为何不穿西装。这问题虽小,却已经可以看出一人的贤愚与雅俗了。倘是一人不是俗人,又能用点天赋的聪明,兼又不染季常癖,总没有肯穿西服的,我想。在一般青年,穿西装是可以原谅的,尤其是在追逐异性之时期,因为穿西装虽有种种不便,却能处处受女子之青睐,风俗所趋,佳人所好,才子自然也未能免俗。至于已成婚而子女成群的人,尚穿西装,那必定是他仍旧屈服于异性的徽记了。人非昏聩,又非惧内,决不肯整日价挂那条狗领而自豪。在要人中,惧内者好穿西装,这是很鲜明彰著的事实。也不是女子尽喜欢作弄男子,令其受苦。不过多半的女子似乎觉得西装的确较为摩登一等。况且即使有点不便,为伊受苦,也是爱之表记。古代英雄豪杰,为着女子赴汤蹈火,杀妖斩蛇,历尽苦辛以表示心迹者正复不少。这种女子的心理的遗留,多少还是存在于今日,所以也不必见怪。西装只可当为男子合理的献殷勤罢了。不过平心而论,西装之所以成为一时风气而为摩登士女所乐从者,惟一的理由是,一般人士震于西洋文物之名而好为效颦;在伦理上,美感上,卫生上是决无立足根据的。

不知怎样,中装中服,暗中是与中国人之性格相合的,有时也从此可以看出一人中文之进步。满口英语,中文说得不通的人必西装,或在外国骗得洋博士,羽毛未干,念了三两本文学批评,到处横冲直撞,谈文学,追女人者,亦必西装。然一人的年事渐长,素养渐深,事理渐达,心气渐平,也必断然弃其洋装,还我初服无疑。或是社会上已经取得相当身分,事业上已经有相当成就的人,不必再服洋装以掩饰其不通英语及其童骀之气时,也必断然卸了他的一身洋服。所有例外,除有季常癖者,也就容易数得出来。洋行职员,青年会服务员及西崽为一类,这本不足深责,因为他们不但中文不会好,并且名字就是取了约翰,保罗,彼得,Jimmy等,让西洋大班叫起来方便。再一类便是月薪百元的书记,未得差事的留学生,不得志之小政客等。华侨子弟,党部青年,寓公子侄,暴富商贾及剃头师父等又为一类,其穿西装心理虽各有不同,总不外趋俗两字而已,如乡下妇女好镶金齿一般见识,但决说不上什么理由。在这一种俗人中,我们可以举溥仪为最明显的例子。我猜疑着,像溥仪或其妻一辈人必有镶过金齿,虽然在照片上看不出。你看那一对蓝(黑?)眼镜,厚嘴唇及他的英文名字“亨利”,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溥仪在日本天皇羽翼之下,尽可称皇称帝,到了中国关内想要复辟,就有点困难。单那一套洋服及那英文名字就叫人灰心。你想“亨利亨利”,还像个中国天子之称么?

大约中西服装哲学上之不同,在于西装意在表现在人身形体,而中装意在遮盖身体。然而人身到底像猴狲,脱得精光,大半是不甚美感,所以与其表扬,毋宁遮盖。像甘地及印度罗汉之半露体,大半是不能引人生起什么美感的。只有没有美感的社会,才可以容得住西装。谁不相信这话,可以到纽约Coney Island的海岸,看看那些海浴者的身体是怎样一回事。裸体美多半是画家挑出几位身材得中的美女画出来的,然而在中国之画家,已经深深觉得身段匀美的模特儿之不易得了。所以二十至三十五岁以内的女子西装,我还赞成,因为西装确可极量表扬其身体美,身材轻盈,肥瘦停匀的女子服西装,的确占了便宜。然而我们不能不为大多数的人着想,像纽约终日无所事事髀肉复生的四十余岁贵妇,穿起衣服,露其胸背,才叫人触目惊心。这种妇人穿起中服便可以藏拙,占了不少便宜。因为中国服装是比较一视同仁,自由平等,美者固然不能尽量表扬其身体美于大庭广众之前,而丑者也较便于藏拙,不至于太露形迹了,所以中服很合于德谟克拉西的精神。

以上是关于美感方面。至于卫生通感方面,更无足为西装置辩之余地。狗不喜欢带狗领,人也不喜欢带上那西装的领子。凡是稍微明理的人都承认这中古时代Sir Walter Raleigh,Cardinal Richelieu等传下来的遗物的变相是不合卫生的。西方就常有人立会宣言,要取消这条狗领。西洋女装在三十年来的确已经解放不少,但是男子服装还是率由旧章,未能改进,男子的颈子,社会总还认为不美观不道德,非用领子扣带起来不可。带这领子,冬天妨碍御寒,夏天妨碍通气,而四季都是妨碍思想,令人自由不得。文士居家为文,总是先把这条领子脱下,居家而尚不敢脱领,那便是惧内之徒,另有苦衷了。

自领以下,西装更是毫无是处。西人能发明无线电飞机,却不能了悟他们身体只有头面一部尚算自由。穿西装者,必穿紧封皮肉的贴身卫生里衣,叫人身皮肤之毛孔作用失其效能。中国衣服之好处,正在不但能通毛孔呼吸,并且无论冬夏皆宽适如意,四通八达,何部痒处,皆搔得着。西人则在冬天尤非穿刺身之羊毛里衣不可。卫生里衣之衣裤不能无褶,以致每堆积于腹部,起了反抗,由是不能不改为上下通身一片之unior suit。里衣之外,必加以衬衫,衬衫之外,必束以紧硬的皮带,使之就范,然就范不就范就常成了问题。穿礼服硬衬衫之人就知道其中的苦处。衬衫之外,又必加以背心。这背心最无道理,宽又不是,紧又不是,须由背后活动钩带求得适宜之中点,否则不是宽时空悬肚下,便是紧时妨及呼吸。凡稍微用脑的人,都明白人身除非立正之时,胸部与背后之直线总有不同,俯前则胸屈而背伸,仰后则胸伸而背屈。然而西洋背心偏偏是假定胸背长短相称,不容人俯仰于其际。惟人既不能整日挺直,结果非于俯前时,背心不得自由而褶成数段,压迫呼吸,便是于仰后时,背心尽处露出,不能与裤带相衔接,其在体材胖重的人,腹部高起之曲线既无从隐藏,背心之底下尽处遂成为那弧形之最向外点,由此点起,才由裤腰收敛下去,长此暴露于人世,而裤带也时时刻刻岌岌可危了。人身这样的束缚法,难怪西人为卫生起见,要提倡裸体运动,摒弃一切束缚了。

P31-33

序言

每个国家都有它文化之特质,而此特质是常与国民性有关,国民性影响文化,文化也影响国民性。所谓文化不是指文明,是比较无形的风俗习尚处世接物的精神表现。一国所不敢为,他国为之;一国所做不到,他国做得到。十九世纪日本之发奋图强与中国之抱残守缺就看得出来。大战以后,日本与德国之自力更生,便是国民性表现的好例。说它是文化不同,还不如说国民性不同。

且以英法二国比较。十八、十九世纪,英法二国都在开发殖民地,伸张国力,扩大版图。后来法国节节失败,加拿大现为英国民族所有。但是当初法国势力范围甚大,至今东部魁北克州,当地人还是说法文,其范围一直伸到美国中北部之芝加哥。所以芝加哥之读音,芝字还是念“希”,不念为“欺”。美国南部圣路伊St’Louis之S,还(依法文)不读出来。Louisiana州之New Orleans可以说以前全是法国的地盘,后来拿破仑打仗没钱,整个省分卖给美国。但是美国东南部沿岸还是法商出入的地方,如Key West港这种地名,Key原是法文之Quai(即港)。美国独立时代,美国与法国之关系,读美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他如远东近东都是如此。埃及人的现代文化知识都是用法文最通行。近东如黎巴嫩,本来也是法国的势力范围。(第二次大战时,戴高乐被邱吉尔弄得气不过来。)说到我们中国,十九世纪法国之在广州湾及安南,何尝有异于英国之在长江流域?你说英法国民性什么不同,看看法人之治安南及英人之治香港,便清楚了。

中华民族与西方国家比较,进取不足,保守有余,勇毅有为之精神不足,而动心忍性之功夫甚深。有时我想:探南北极或登喜马拉雅山,并非我们民族的专长,回家含饴弄孙倒是我们的惯技。忍辱负重,他人不如我,睚眦必报,我不如人。得过且过是表示我们祖传的涵养,励精图治是东洋人及西洋人的作风。总而言之,中国的文化是静的文化,西洋的文化是动的文化。中国主阴,外国主阳;中国主静,西洋主动。

中国人的美德是静的美德,主宽主柔,主知足常乐,主和平敦厚;西洋之美德是动的美德,主争主夺,主希望乐观,主进取不懈。中国人主让,外国入主攘。外国入主观前,中国入主顾后。这在英文Aggressive一字,看得出来,这字是指“攻夺”、“侵伐”,看来似是不好的字面,但是用起来倒是称赞某人之进取精神。如说公司请到一位Aggressive总经理,意思是他很有作为有节节前进除旧革新的勇气。又如“挑战”二字似乎不大文雅,而西文Challenge却是好的,是激发应战的话。我们东方人最爱和平,西人要到东方传教,也是教人和平,但必说是不信耶教之异教徒,向他们“挑战”,他们应该应战而来。中国农民和和平平耕织之不暇,何尝向谁“挑战?”这还不过是说中国人未闻耶稣道理,他们应当起来传道,大有投笔从戎之意罢了。说句老话,也可以说,中国人尚文,西方人尚武。这话虽不尽确,但也差不了多少。

这动的人生观与静的人生观,在中西之交流接触,在政治上或私人上未免使人感觉似乎我们少了一种动力,而容易陷于听天由命得过且过的态度。中国人比西方民族,似乎少了一种奋发勇往迈进的生命力。这是国父在心理建设所关怀,及总统求新求速所时时训勉的。不求改进谓之听天由命,得过且过谓之息事宁人。这样的天下,大家就可以相安无事,高枕无忧了。这不是说,中国人没有刻苦耐劳、坚苦卓绝的精神。华侨在各国的成就,都没有人敢说中国人懒。凡是吃苦耐劳,有忍字耐字,中国人都做得到。忍字是静的美德,并非动的美德。若说与私人无关的社会事业,多做一事不如少做一事,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古有名言。少开口,多吃饭,也是文人的宝训。这样的社会,仿佛人情味就重而工作效能就差了。所谓安身立命,身己安,命已立,天下事没什么可讲了。天人既已合一,四大皆空,我们不但未有作为,且不必有什么作为了。

这静的人生观,非孔子之过,更非孟子之过。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孔子就少有静观宇宙的话。自首至尾,孔子还是身体力行的。注重在行,不注重在坐。孔子很少仰视天象,最多渡河不得而发水乎水乎之叹而已。子思才有仰视天象的感叹。孔子过蔡过匡,在陈绝粮,还是以天下为职志,而为出世派的隐士如长沮桀溺所看不起。孟子起而有大丈夫之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言善养吾浩然之气,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这浩然之气还是动的。孟子之言仁,不是三月不违,木讷之仁,是讲气魄,有人气之仁。这种有气魄有人气,才是“仁”,才近于西洋所谓manhood。也就是孟子的大丈夫——但是这已经是一场消逝的梦了。看看贾政、贾赦、贾琏一般男子就明白。谁也不能说孟子之学是静的哲学,因为孟子不曾参过禅。“人皆可以为尧舜”,“圣人与我同类”——这种气魄多大!可惜这大文夫的理想,久已不谈了,而人的理想也渐渐由动转入静了。《孟子》一书,我不主张初中就要念,却主张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人人非念不可。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每年自己重读一遍,总是好的。少年老成的老少年,翻翻一看,也可保存一点人气。

我所以说这些话,只看见我们伟大民族之保守与西洋人之进取,觉得在此群雄角逐的国际场中,与人并驾齐驱,非改变作风不可。不愿意看见黄帝子孙办事效能比西人不如。外国入做事的精力,常常比黄帝子孙强两倍。何以孔孟动的哲学变为静的哲学?墨子还是动的,有外国精神。一是老庄和光同尘的藏拙藏晖的看法,主虚、主静、主牝、主柔、主无为、主不见可欲,得宇宙之蕴,见玄妙之门,道理愈宏博大,干事的兴味也愈薄弱。加之佛家看破世情之法,天下事越无可为了。宋儒出濂溪、横渠、二程,没有一个不是出入禅学十几年,才回来归儒,既已归儒,就用入室操戈的老技,无形中却已是受禅学之影响极深,虽未“看破世情”,却要“灭尽人欲”,主静、主敬、主常惺惺。于是儒教也变为静的哲学,而一般踧蹭不安,正襟危坐,说话吞吞吐吐的道学先生出现。静者何,就是凡事“不要动”,“不许动”,而东亚病夫之模型乃立。这就是颜习斋所指骂为程朱所教出来的“弱人,病人,无用人”的时时切切戒慎恐惧的老先生——去孟子之大丈夫甚远了。

说我们民族不是第一流的气质就冤枉。而假道学之危及我们的气质,使我们变为虚伪粉饰的社会,却是真的。我凡读人家辞严义正、大义凛然的文章,或深文周纳的文字,就知道我们还是包围在道学的气氛中的社会。人家经典主义给文学的浪漫主义冲破而趋入现实的近情主义已有二百年,我想我们的社会观、人生观,至少落后人家二百年。辞严义正假道学的气氛,一时改不过来,再三五十年可能不同,慢慢地来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相物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语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42183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8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6.3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0
15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3: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