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庸才当道(藤与树西汉王朝败亡路线图)
内容
编辑推荐

历史的投影,究竟有多少折射为现实的景象?

然而,所有的抒发,似乎只有在“就史论史”名义之下才能做到酣畅淋漓。本书作者以“庸才当道”的独特视角,清晰勾勒出西汉王朝落日孤烟的“败亡路线图”,通过捕捉正史细节,以思辨之力剥出尘封千年的真相,细腻再现帝国官场的梦想与阴谋,使历史人物远离道德化的“脸谱公式”,回归鲜活的人性。

  本书虽为古远的西汉,但其间的人与事,读来更像身着古装的现代剧。

内容推荐

封建帝国的治理结构,要球当权者不但必须拥有高超的政治权谋和卓越的治理才能,还必须具备一流的道德情操,否则便会沦为“庸才”,然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平凡的普通人才是历史的主角,“庸才当道”便成为一个文明的悲剧宿命。

作者以“庸才当道”的独特视角,清晰勾勒出西汉王朝落日孤烟的“败亡路线图”,通过捕捉正史细节,以思辨之力剥出尘封千年的真相,细腻再现帝国官场的梦想与阴谋,使历史人物远离道德化的“脸谱公式”,回归鲜活的人性。

目录

首楔:两种人的舞台

上篇:树根藤苗——刘氏皇统的家风与国运

 第1章 参天大树

  天降大任

  猛将周勃的胆战心惊

  首开“言论自由”的先河

  英明天子的过错

  “取天下”和“守天下”

  不是一条“道”

  世代相随的“魔咒”

 第2章 平衡大师

  先帝的“遗产”

  道貌岸然的儒学宗师

  “宦官弄权”其实是皇上

  精心布的局

  “远贤臣”是为防患于未然

  “金屋失娇”之痛

  险些改写帝国的历史

  “好色”并非原则问题

 第3章 绣花枕头

  踌躇满志的青涩新君

  专权之路(一):自固营盘,钳制对手

  专权之路(二):制服宿敌,肃清障碍

  被架空的皇帝

  背后一刀

  投错胎

  三面“旗帜”

  蒙冤2000年的柱国良臣

  使错了对象的“宅心仁厚”

  酒色是唯一的归宿

  深藏的阴谋

  绝世美人赵昭仪究竟谋杀了几个皇子?

 第4章 断袖之君

  立志做明君

  “恶霸”般的皇祖母

  傅氏外戚集团的另类分子

  陈圣刘太平皇帝

  “同志”的拯救

下篇:藤居树位——“巨藤”王莽的兴亡

 第5章 “体制”下的蛋

  “杰出青年”

  年轻的首辅

  潜“龙”在渊

  卷土重来

  快刀斩乱麻

 第6章 通“天”的大道

  圣人周公不敌三只“野鸡”

  犀牛,马屎及其他

  兴建“经济适用房”

  狗血溅到门头上

  ”美俗使者”与”猛人”何并

  八人观俗团

  尊贵的石头

 第7章 把“天”捅个大窟窿

  有惊无险的“皇帝试用期“

  江湖骗子批准“皇帝转正”

  捧着铜柜坐皇位

  “改制”不如蚕吐丝

  空头支票

  黔驴技穷

尾议:都有儒家惹的祸

 早熟的哲学与青涩的科技

 “向后看齐”与文帝的委屈

后记

试读章节

天降大任

当太尉周勃等人派出的代表一路驱驰赶到偏远的中都城,风尘仆仆地突然出现在代王府时,代王刘恒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些人竟然是来迎接自己去长安登基的。

事前一点儿征兆也没有。将信将疑的刘恒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局弄得且喜且惧,一时真假莫辨,吉凶难测。

他迅速把代王国的核心臣僚们召集起来,共商应对之策。

中都城位于今天山西平遥古城的西部,是代王国的都城。中都与长安,两地相距遥远,即使在今天直来直去的铁路交通,也有500多公里的路程。

代国臣僚们虽然对长安刚刚发生的政变——吕氏外戚集团被悉数诛杀——略有所知,但对朝局最新的具体情况却并不十分了解,更不清楚周勃等人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更重要的是,此时控制帝国权力中枢的大臣,如周勃、陈平等人,都是一些当年随刘邦出生入死的虎狼之辈。如今刘邦、吕雉已逝,权倾朝野的吕氏外戚集团悉数获诛,已经没有人能够镇得住他们了。

——万一他们生出难测的祸心,首先遭难的便是刘氏宗室的子弟。作为刘邦的亲儿子,刘恒更是首当其冲。

因此,以郞中令(负责王宫警卫)张武为代表的绝大多数臣僚一致认为此事凶多吉少。他们担心在所谓“迎立新君”的背后,是“请君入瓮”的阴谋,因此建议刘恒谨慎从事,假装生病,拖延时日,以静观其变;一切要等到时局明朗之后再做计议。

但中尉(负责都城治安)宋昌独以为“群臣之议皆非也”;他力陈如下六条理由,认为此事并无凶险:

其一,刘氏为天下之主,是大势所归、民心所向,是历史的必然潮流,绝非少数几个人就扭转得了的。

其二,高祖当年所封诸位刘氏子弟的侯国,占据着帝国的各个关键区域,以“犬牙相制”之态,共同形成互为犄角而又互相制衡的局面。这样的布局坚如磐石,即使发生异姓叛乱,也不容易被破解。

其三,汉兴以来,“除秦烦苛,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刘氏政权已经深得人心。

其四,最说明问题的是,吕氏外戚虽然专弄朝政多年,但此次政变时,太尉周勃孤身持节驱入北军(京师两大卫戍部队之一),高呼一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结果全军将士悉数左袒,为刘氏而倒戈反对吕氏。这不仅再次印证了刘氏强大的“民心”基础,更为朝中的开国元勋们提了一个醒——反叛刘氏不得人心。

其五,此次政变,内有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两位宗室骨干坐镇中央,外有吴、楚、淮南、琅邪、齐、代等六王固守地方。此次政变对刘氏宗室来说,虽然表面上惊心动魄,实际上不可能节外生枝。

其六,刘氏皇统遭此大变,大臣们只有拥立高帝之子为新帝,才能控制得住天下的局面;而此时在世的高帝之子,只有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二人。代王年长,且“贤圣仁孝,闻于天下”。因此,大臣们“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没有什么阴谋或危险。

宋昌的分析虽然入木三分,无懈可击,但事关生死存亡的安危大事,刘恒还是不敢掉以轻心。他去找母亲薄太后商量,薄太后也拿不定主意。

刘恒便又找来精通占卜的“高人”烧灼龟甲以卜吉凶,其结果为“横纹”。卜辞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意思是说,“横纹”代表占卜对象将像夏启继承大禹那样,继承“天王”之位。

刘恒故意问卜者,我现在已经是“王”了,按卜辞所说,我还能做什么“王”呢?  卜者答道,“所谓天王者,乃天子也。”

刘恒心里终于有了底。为谨慎起见,他派自己的舅舅薄昭前往长安去会见太尉周勃,了解时局的最新动态,以做到万无一失。

周勃等人向薄昭详细通报了政变始末及迎立代王的原因。

薄昭回到中都向刘恒复命。刘恒心里的石头这才算完全落了地,便笑着对宋昌说:“果如公言。”于是便派张武等6人驾驶“六乘传”(六匹大马拉的驿车)先期前往长安通报;自己则在宋昌的陪同下稍后启程。

行至长安城附近的高陵县(今陕西高陵县)时,刘恒自己停了下来,派宋昌先行进入长安城,侦察时局是否有变。

宋昌到达咸阳以东的渭桥时,正好遇到丞相陈平率朝中群臣在此迎候。他便马上调头回去向刘恒报告。

刘恒驱车至渭桥与群臣见面。群臣向刘恒“拜谒称臣”,刘恒谦让不敢当,遂以侯王之礼回拜。

太尉周勃一看刘恒不肯接受群臣的“拜谒称臣”,便对他说:“请借一步说话。”

想必周勃此举,是企图私下告诉刘恒不必过于谦让。

但机敏过人的宋昌却拦着他说:如果太尉是谈公事,就请当着大家的面公开讲;如果是谈私事,那么,王者无私事,还是请免开尊口。

宋昌如此说,其旨有三:

其一,树立刘恒正大光明的形象,不给在场的朝中大臣们留下任何猜疑或口舌。

其二,巧妙地敲打一下周勃,提醒他注意刘恒此时的身份。刘恒以“准天子”之尊,不应该和大臣窃窃私语,即使是位列三公的重臣也不行。

其三,刘恒与周勃之间此时已经是事实上的“君臣”关系。宋昌要让这位政变的功臣从此时此刻起,便保持臣子对天子应有的敬畏之心,免得他居功自傲,忘乎所以。否则,如果开坏了“头”,今后便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这个微妙的插曲确实提醒了周勃,他马上跪下,向刘恒呈上“天子印玺”。但刘恒以足够礼貌而又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口气委婉谢绝道:等到了官邸再说。   大臣们簇拥着刘恒进入代王在长安的官邸,正式恳请他即天子位。刘恒按照当时的礼仪,连续谦让四次后即天子位,是为文帝。

文帝当晚便任命宋昌为卫将军,统领南、北二军(京师卫戍部队);任命张武为郞中令,负责皇宫的巡逻警卫。这是他即位后任命的第一批官员。

这一切发生于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的前九月和后九月。

这一年闰九月。P12-15

后记

潜心“正史之旅”是我多年的夙愿,如今幸蒙东方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任超副社长和姚劲华主任两位仁兄的鼎力支持,终于得以成行;拙作幸获两位仁兄的指点,方才得以更加完善。

帝国高度集权的治理结构,不但要求主政者拥有高超的政治权谋和卓越的治理才能,还必须具备一流的道德情操。一言以蔽之,这样的体制是为“奇才”设计的。如果不是奇才,便无法避免成为“昏君”或“庸才”;非但难有作为,弄不好还会贻害社稷苍生.

但是,完美的奇才是不存在的,接近完美的人也极其少见。这样的人虽然是历史的骄傲,但绝非历史的主角。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历史的主角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平凡的禀赋和才能,并不足以在帝国的治理结构中有精彩的表现,更无法超越现实世界(时代、文化和体制)的局限;他们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全都是现实世界的总和。换言之,他们都是体制下的“蛋”。

因此,在这对矛盾之下,“庸才当道”便必然成为历史的“常态”。历代史家都不约而同地用苛刻的标准来对待历史上的人和事,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便有了一个又一个的“神”或“魔”。

其实世上本无完美无缺的神,亦无天性从恶的魔鬼。在历史之“局”中,人性都是一样的具体、脆弱而沧桑。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索性从“庸才当道”的角度去解读历史,或许会有更多更新的感悟。

这便是我为什么要以“庸才当道”的视角贯穿“正史之旅”始终的原因。

在这个视角之下,对每一部正史的解读,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藤与树”便是解读《汉书》的主题。以后的计划是沿着《后汉书》依次走下去。

读读写写的日子绚丽而平坦,但也更添了我对家人和恩人的负疚,看来今生难以报答他们的恩与情了。虽然我知道,没有人对我施恩图报,但他们的厚爱越是无私,我心头的负罪便越是沉重。

人生就是这样,总在有心与无力之间挣扎着游走。但记忆却如一盏明灯,照亮并且温暖着我的全部岁月。

数月前,终于在北京见到了阔别多年的恩师丁贵普先生。久别重逢,以及此后的短信传书中,他总在近乎絮叨地叮嘱我注意身体。每念及斯,未尝不热泪盈眶。

1年前回乡奔父丧,见到我的另一位恩师邓其健先生。在悲凉的送葬道路上,他苍老的身影穿梭于滂沱大雨之中,为我号呼张罗。此情此景,怕是没齿也难忘记。

21年前那些食不果腹的寒窗岁月,却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今生最美的味道。时任遵义县县长的赵福田先生,每逢周末便让我去他家里改善生活;而我当时一人的饭量,竟然超过他们全家人的总和。是这位慈祥的长者给了我生活的阳光。

同样在20多年前,每遇无所适从的节假日,我便总是溜到一位师兄的家里。他的父亲,薛舟超先生,这位记忆中最具风度的知识分子不仅给了我父亲般的温暖,还给了我受用一生的鼓励和教诲。

30年前,启蒙恩师杨天书女士按本家的辈份是我的嫂子。这个世代善良厚道的家庭对我的关怀,远非常人所能想象。她的婆婆,我的伯娘,在我心中与生母无异。伯娘如今仙逝多年,每当想起她老人家,便难禁眼中的泪水。

如今我只能用一生的回忆,来感念生命中的家人、恩人和恩师。

是为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庸才当道(藤与树西汉王朝败亡路线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大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32018
开本 16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34.107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