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十九世纪末南京风情录--一个德国人在南京的亲身经历/西方人看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罗伯特·骆博凯(1852~1910),原是普鲁士王国一名上尉工程军官。1885年9月,应清朝两江总督张之洞的聘请,来到南京,从事改进扬子江江防要塞工程的工作。后因计划有变,骆博凯被任命为南京陆师学堂总教习,在陆师学堂完成第一期培训任务,至1900年5月回国。骆博凯在南京工作了四年半,从1895年9月到1900年5月,总共给家人写了近600封书信,最终保留下来的有235封。本书收录了其中直接与南京有关的100多封,19世纪末的南京风情是骆博凯书信中的主要内容。他对在南京亲历和亲见的事实,絮絮道来,真实生动,语言朴实风趣,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德国人,姓骆博凯,名罗伯特,来自德国鲁尔工业区附近的伊塞隆小城。他原是普鲁士王国的一名上尉工程军官,1895年9月应清王朝两江总督张之洞的聘请,不远万里,来到南京。骆博凯从1895年9月到1900年5月共给家里的亲人们写了近600封信,最终保留下来的有235封。本书收录了其中直接与南京有关的100多封,其他书信内容均为关于骆博凯的家务事,故未收录。骆博凯在写给母亲和兄弟姐妹的信中曾多次提到,由于他在南京公务繁忙,没有时间写日记,只能忙里偷闲地给家里写信,报告他在南京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要求母亲和兄弟姐妹们相互传阅后妥为保管,以便他日后利用,为此他对发出的信进行了编号。他在1897年写给母亲的信中说:“从1897年新年开始,我对写回家的信重新开始编号,写给你的这封信就是第1号。我去年寄回的1号至60号的信件希望妥为保管,它们对我十分珍贵,也许我以后还有可能要利用它们。”由此可见,汇集在这里的骆博凯书信,我们也可以将它称之为骆博凯的《书信日记》。

目录

(一)骆博凯的报告:《中国和中国人》

(二)骆博凯及其家人往来书信

(三)两江总督刘坤一给骆博凯的表彰命令

(四)江南陆师学堂给骆博凯的公函

(五)骆博凯的家庭成员

(六)罗伯特·骆博凯简介

试读章节

骆博凯写给母亲的信

1895年9月24日于“海因里希王子号”海轮上

我亲爱的妈妈:

我们的海轮已到达了我们行程中的最后一个欧洲海港——那不勒斯。我必须利用这个时间给你——我亲爱的妈妈,送去衷心的生日祝福。

最近几天旅途中丰富多彩的印象使我得到了很好的放松,因此在轮船上的第一夜睡得非常好。这艘海轮尊贵的名字“海因里希王子号”使大家感到很荣幸,航行非常平稳,大海也很平静。轮船上给旅客提供的饮食十分出色,但舱房显得太小,穿了夏天的衣服仍然感到闷热。今天清晨,我洗了个冷水澡,恢复了精神,第一次美美地吃了一顿早餐。

我的旅伴雷内少校滔滔不绝地给我介绍船上生活的一切秘密,直到现在我还是忍受着,保持内心的安静。我希望雷内先生会逐渐理解我的沉默,减少他一直以来的不安分的唠叨。

我在热内亚收到了卡尔的友好来信,他提出给我一个仆人,非常感谢他的好意。我们海轮上有一个乐队,傍晚用正餐时给我们演奏,令我感到愉快,时间也不嫌长了。

亲爱的妈妈,我再次衷心地祝你生日快乐,并向兄弟姐妹们问好。

永远感激你的儿子 罗伯特

骆博凯写给母亲的信

1895年10月20日于“海因里希王子号”轮船上

我亲爱的妈妈:

中国如此遥远,对一个在几个星期的远洋航行中没有什么消遣的人来说,中国太遥远了!我早就知道,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加上还有些病痛,如此远途的旅行实在是一件苦差使。旅途上的有趣经历和名胜古迹抵销不了如此的劳累,具体地说,一位年长的男子要承受热带地区不同寻常的炎热。幸好我目前的身体状况很好,并不感到难受,只是睡眠和饮食不怎么好,如果总是不正常那就不好了。

在新加坡,我们的轮船停靠在接近码头的地方,只要搁上一块跳板就可以上岸了。我前面提到的女友威斯帕内小姐在这里离船登陆被她的丈夫接走了,令我深感遗憾。我上岸后,立即雇了一辆人力车进城到“欧罗巴”宾馆去。这次拉车的是中国人,跑得很快。到了宾馆我立即受到了三个德国朋友的欢迎。他们都是海军军官,在这里等待调防离去。我很快又认识了几位种植园主,都是德国人,有着著名的贵族姓氏,我觉得有必要与他们保持一定距离。

这家宾馆的设施非常好,接待大厅十分宽大。二楼约有100个套间,每个套间都有前室,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在陆上宿夜可以很好地消除疲劳,我为此十分高兴。将近午夜12时,我走进房间,立刻在一张大床上躺了下去。我刚躺下去突然听到有一位先生来敲我的房门,我当然没有理睬他。半个小时后,那位先生带着宾馆服务员又回来了,他俩敲门要进房间来。我从蚊帐里伸出头来,用德语骂他们,他们也用英语骂我。原来是我走错了房间,是我错了。在我们通过英语交谈弄清情况后,我搬进了旁边的一个房间,他俩还帮我搬东西,这时我身上只穿着一件衬衫。清晨5时,一个中国男仆送来了咖啡。我立刻起身,利用早晨时间到植物园去散步。8点钟我回来时,炽热的太阳直射到脑袋上,我不得不戴着宾馆的防护帽去用早餐。

我们的轮船将在11时再次起航,因此,我又坐着人力车赶回了港口。“海因里希王子号”前面聚集着大批围观的人群。在舱房的旅客全部上船和卸完了货物后,统舱里上来了350个在新加坡的中国人,他们要返回家乡去。这些人只购买便宜的船票,自备食物,睡觉像鲱鱼似地挤在一起。这些人吵吵嚷嚷的,喧闹声不断,我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  轮船起航后,中国人才安静下来。不久突然下起了暴雨,喧闹声再次响起,原来是中国人没有遮雨的设备,四处乱窜找避雨的地方。昨天我在中国海看到约有1000条鱼,足有1米半长,它们似乎想攻击轮船,从海水里飞出来,成一个弧形再落到海里去。

衷心地问候你,亲爱的妈妈。也代向兄弟姐妹们问好。

永远感激你的儿子 罗伯特P27-29

序言

这是一个德国人,姓骆博凯,名罗伯特,来自德国鲁尔工业区附近的伊塞隆小城。他原是普鲁士王国的一名上尉工程军官,1895年9月应清王朝两江总督张之洞的聘请,不远万里,来到南京。原定任务是视察从南京到扬子江入海口吴淞的江防要塞工事,并对此提出改进建议。后来因张之洞调离南京,去了武昌,刘坤一接任两江总督,改变了前任加强江防工事的计划。此后,骆博凯努力争取,促使了南京陆师学堂的建立,并被任命为陆师学堂总教习,相当于主管培训业务的校长。他在陆师学堂完成了第一期培训任务,至1900年5月回国,在南京工作了4年半时间。

骆博凯从欧洲来到远东地区的中国南京,这里与欧洲各民族相比,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巨大,生活习俗不同,对他来说,南京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不易理解的,但也是新奇的。他放眼看中国,努力理解中国民众。他把在南京看到的和亲历的种种风情写信告诉远在伊塞隆的亲人,让自己的母亲、兄弟和姐妹也能认识和了解中国及南京,纠正欧洲人对中国的偏见和错误观点。

骆博凯从1895年9月到1900年5月共给家里的亲人们写了近600封信,最终保留下来的有235封。本书收录了其中直接与南京有关的100多封,其他书信内容均为关于骆博凯的家务事,故未收录。骆博凯在写给母亲和兄弟姐妹的信中曾多次提到,由于他在南京公务繁忙,没有时间写日记,只能忙里偷闲地给家里写信,报告他在南京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要求母亲和兄弟姐妹们相互传阅后妥为保管,以便他日后利用,为此他对发出的信进行了编号。他在1897年写给母亲的信中说:“从1897年新年开始,我对写回家的信重新开始编号,写给你的这封信就是第1号。我去年寄回的1号至60号的信件希望妥为保管,它们对我十分珍贵,也许我以后还有可能要利用它们。”由此可见,汇集在这里的骆博凯书信,我们也可以将它称之为骆博凯的《书信日记》。

骆博凯来华期间,正是中国在中日战争中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割地赔款,西方列强纷纷涌来瓜分中国之时,中国一些有识之士试图用改良的办法,拥皇帝进行改革。张之洞聘请德国教官训练军队,加强江防,刘坤一建立陆师学堂和水师学堂,就是这种试图富国强兵的努力。但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反击下,改良派遭到彻底失败。骆博凯虽人在南京,却也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在他的信中对此谈论甚多。他认为皇帝的改良虽然失败了,但他深信具有悠久文明的中国终将崛起。他在1897年1月14日写给兄弟费迪南德的信中说,虽然中国“在中日战争中遭到了失败,但对中国具有重大意义。这场战争给明智的中国人以很大的启示——这种人现在越来越多……只要给中国以时间,消除它的混乱状况,实行新的政府体制,开发国内的巨大资源,它的4亿多人口具有接受教育的巨大能力,毫无疑问,就能成为令全世界肃然起敬的国家!”

19世纪末的南京风情是骆博凯书信中的主要内容。他对在南京亲历和亲见的事实,絮絮写来,真实生动,语言朴实风趣,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骆博凯对中国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极为推崇和赞美。他在1900年11月29日德国伊塞隆文学协会基金会上作的报告中说:“除去中国人以外,地球上有哪个民族可以为自己的古老文化感到自豪呢?中国有多少发明是走在我们前面的?有瓷器、丝绸、造纸、印刷和使用指南针,还有众多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于13世纪从中国的皇宫返回他的出生城市威尼斯后,人们才获悉中国的伟大文化成就远远超过了意大利!”

骆博凯推崇南京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他走遍了南京的城市和乡村,游遍了南京的名胜古迹,饱览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玄武湖、明孝陵等是他常去的地方。他极为推崇中国人尊敬长辈和商人讲究诚信的习俗,对美味佳肴更是赞不绝口。诚然,他也看到了中国许多落后的东西,例如官场的奢侈腐败,贫穷落后的农村,民众吸鸦片和不文明不礼貌不卫生的粗俗行为,对犯人的砍头行刑,女人裹小脚等等在他的信中都有详细描述。他厌恶宴请不是分食制,对用同一个杯子饮酒和别人用自已的筷子给他夹菜特别反感。此外,他还饱尝了南京炎热天气的痛苦和老鼠蚊虫的折磨。19世纪末的中国极为封闭,南京民众甚少见到外国人,为此十分好奇。骆博凯所到之处,不仅受到围观,连他的仆人也乐于窥探他的一举一动。他在1896年5月12日给大姐卡萝莉娜的信中说:“走在街上我们就是世界奇迹。我只要在路上站停片刻,一群好奇的民众立刻就会蜂拥而来,把我团团围在中间。只要我不生气,他们什么都想摸一摸:帽子,手杖,衣服,靴子等等。”“中国人的好奇心简直难以形容,我的仆人中有几个尤其特别。他们先用醮湿的手指在我的纸糊窗上轻轻戳洞,透过手指般大的洞孔窥探我在室内的一切活动。”

骆博凯在信中还谈到了他的婚恋问题,十分有趣。他来华时已43岁,未婚。在南京有了稳定的职位和高薪收入后,多次谈到结束单身生活的问题,但并不打算迁就了事。他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欧洲女人,门当户对,最终却还是花大钱买了一个中国姑娘为妾。

到1889年末,骆博凯的第一个为期3年的聘用合同,以及继而延长的2年合同届满,他的去留问题成了他书信日记的一个内容。由于他在陆师学堂工作成绩突出,德方和中方都希望他延长合同,继续留下工作。骆博凯出于个人原因,提出了两个条件:①按惯例准许他回国休假半年;②建造一处供他个人居住的欧式别墅。总督府出于经济原因,只同意第一个条件。谈判终于未能达成协议,骆博凯遂于1900年5月12日从上海乘海轮起程回国,19世纪末的南京风情以及他的经历也就永远地定格在他的数百封书信中了。

2008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十九世纪末南京风情录--一个德国人在南京的亲身经历/西方人看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骆博凯
译者 郑寿康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83785
开本 32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9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953.1
丛书名
印张 8.8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28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8:2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