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上海人日记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新上海人在上海生活的真实记载;一个新上海人眼中关于上海的形形色色;读新上海人在上海的平民生态。

这是个海纳百川的大城市……它很精彩也很无奈,多少人走向它又离开它。美梦成真者有之,梦想破灭者亦有之。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故事,汇成了不一样的上海。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反映了都市“漂泊一族”初涉上海滩的酸甜苦辣。

内容推荐

在上海,大量改革开放以来涌入这片热土的外省人,被称为“新上海人”。

“新上海人”一词,给人以一种蓬勃的感觉,被赋予了一种充满挑战、蕴涵机遇的时代色彩。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新上海人。一部日记,写得真切而生动,平实而丰富,记录了她六年来在上海生活所经历、感受到的一切。从一开始的新奇、兴奋、失落、犹豫、烦乱……到逐渐对这个城市“心生爱意”,既记录了她与这个城市同行的蹒跚脚步,也抒发了她心灵底处对生活的缕缕情丝。

这部作品因为其私人日记的特质,因为其内心私语的自然流露,因为其细致入微的真实,相信能拨动每个读它的人的心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握握手,好朋友

第二章 来来去去的守望

第三章 花开花落香满地

第四章 海上风起云飞扬

第五章 没有岁月可回头

第六章 一路逆风满路尘

第七章 比情绵绵无绝期

后记

试读章节

2002-8-14

中午,请丁博士夫妇吃饭,她爱人昨天来的上海。

在座的还有领导的大学同学阿文。阿文毕业后分在家乡的一所中专学校教书,因此认识了他的学生小云。师生恋使他们最终结为夫妇。小云的母亲是上海下放知青,后来全家回城,阿文也随之调往上海,现在一所中学教书。来沪多年,他都快变成地道的上海男人了。他说大学时他和领导一个寝室并且是上下铺的兄弟。领导一来上海就联系上他了。阿文是个很斯文的人,说话时总是和颜悦色的,让人感到亲切。领导来沪后,两人常在一起喝酒,这回也不例外。

吃饭接近尾声时,忽接赵天的电话,他正在上海参观“一大”会址。喝得已有八分醉的领导和阿文便打的前往浦西,将赵天接到家中。

彼此见面,十分高兴,想起上回去北京,他们夫妇热情招待我们的情形,心里就十分感动。

我请客人喝乌龙茶,赵天说茶很好喝。

聊得正欢时,领导的手机又响了,原来是陆飞打来的,他居然也在上海,来了好几天,前几天他和夫人忙着给孩子看鼻子,今天终于检查完毕,闲来无事,便想与同学一聚。

陆飞是同学中的大款,几年前的同学聚会上,他不仅开了车来,还当场捐了一万元给一个患尿毒症的同学,令大伙儿刮目相看。陆的妻子是低他两届的大学校友,岳父是某市一身居要职的大官,以此为基石,师大毕业的他没有进学校教书,而是直接做起了家具生意,很快就赚了不少钱。全班130多个同学中数他混得最好。想不到他也来上海了。

难得天南海北的同学都在,巧了。

晚上,领导尽地主之谊。

于是,丁博士夫妇、阿文、赵天、陆飞一家和我们一家共十人欢聚一堂,举杯同饮,共叙旧情,52度的泸州老窖四个男人喝。领导与阿文原本中午就喝了一斤白酒,加上晚上又灌几两,连路都走不稳了。领导醉得最厉害,舌头打卷,步履蹒跚,上车前还崴了脚。回家后往床上一躺,便烂醉如泥,呼呼大睡。今日清晨还呕吐了一番,真是活受罪。

昨天领导花费近千元,他说:钱是小事,友情无价。

我知道,他一直都是一个大方、爽快、重情义的男人。

2002-9-6

我是在自考报名填申请表时认识小芳的。她问我表格怎么填,我也问她不明白的地方,她比我填得快,就说等我。后来,我们去六楼交卡。人很多,排着长队。小芳说不如我们先去吃饭吧。

走出大门,经人指点我们去了一所专科学校的餐厅,要了两份蛋炒饭,小芳要求厨师免费赠送两小碗紫菜蛋汤,居然得到满足。她说她只剩40块钱了,等下还要交报考费32元,所剩无几了。我说那这顿饭我请你。她说那多不好意思。我说没什么。

我们边吃边聊,她说她还没成家,有种流浪的感觉,现在趁年轻想多学点东西。她喜欢韩剧,想学韩语,但因工作需要,她必须学日语;她还说其实法语也挺好听的,考完日语她就学法语。我说那你干脆三种语言一起学。她笑了,一张年轻的脸上满是纯真。

蛋炒饭的分量很足,我说我从没吃过这么便宜又实惠的快餐,才三块钱一份,外面至少八块呢!她说她也没吃过。剩三分之一时,我已吃得很饱了,于是放下筷子。她看了一眼我的盘子说:“我们吃饭的方式完全不同。你盘子里的饭平平的,我的则像小山坡。”“我是平原,你是丘陵。”她又笑了。

我们开始喝汤,她说真不错,还有一份这么美味的汤。我说那是你争取来的,看样子很多事情都要去争取才能获得,像我就做不到这一点。她说以前她也不会这样,参加工作后慢慢就学会了这一点。我想社会是很能磨砺、锻炼人的大舞台,人们就是在社会这个环境里成长成熟起来的。

吃完饭,我们又一起去照相、办卡、填表。填表时又认识了一个50来岁的中年男人,他瘦而高,脸很长,像极了山羊的脸。小芳问了他一个表格上的问题,不知怎么就谈到了报考专业,他和我一样,考的也是汉语言文学,他说本科专科一起考。小芳说你那么厉害呀!你这么大年纪考这个干什么?“干什么?为了实现人生价值!”我笑了,很久没听到这样的字眼了,觉得挺有趣。他谈起了文学,谈起了他的人生经历。他是69届高中毕业生,酷爱文学,喜欢文学创作,早就辞职做了自由撰稿人。他不喜欢受人管束,喜欢过自由散漫的生活。他至今未成家,父母去世了,他一人照顾患神经病的弟弟。考了十年,过了十一门,就快毕业了。他说毕业后就去考个教师资格证书,教教书也不错。我说祝你早日实现理想。

手续办完。我和小芳走出汾阳路。路过襄阳路服饰市场,我们进去逛了一圈。我买了个发卡,一件黑色毛线外套,小芳只对手镯、杯垫、小包包感兴趣,摸摸看看,最终啥也没买。我想她肯定是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出了襄阳市场,我买了两瓶饮料,一人一瓶,边走边喝。不一会儿就到了陕西南路地铁口。我帮她买好去莘庄的车票。我回家的方向正好与她相反。两边的车都没到。她说她要和我待一会儿,她无意中流露出来的一丝依恋让我感动。她给了我一张名片,说有空再联系。

地铁来了,人太多,太拥挤,我根本没有回头看她的余地。就这样,我们在茫茫人海中邂逅又分离。

相识真的是一种缘分。

比如这拥挤的地铁,每天多少人在此相遇又分离,可相识的能有几人?如云烟,转瞬即逝;如流星,擦肩而过。

我们都是过客。

如果有缘,我们还会见面的。

2002-9-15

下午,芬的儿子超超带着那个韩国小女孩又来我家玩。这是她第四次来了,开始三次我一点都不知道她是韩国人,因为同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所以我一直以为她是地道的中国人。

她不太爱说话,可能跟她不太懂中文有关吧?

上次遇见过她妈妈,阿芬告诉我那个瘦而高的女人是韩国人,她不懂中文,见到熟人只会点头微笑,别人和她说话她也点头微笑,好像只会点头微笑。她的丈夫在上海工作,她在家做全职太太。

小区里真是什么人都有,欧美的、日本的、韩国的、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

2002-11-3

一直在说:不习惯上海,上海有什么好。

可有时,有些人和事触动着我:上海毕竟是大都市,有小城市无法企及的东西。

是什么呢?

文化艺术气息?不曾见过的场面?形形色色的人物?

遥远的变得亲近了,陌生的变得熟悉了,感觉近了,距离小了。

昨天,世纪广场上,区政府的大门前,举行了上海国际艺术节施特劳斯之声138架钢琴同奏音乐会,吸引了众多观众。孔祥东艺术培训中心的孩子们弹奏了十支耳熟能详的钢琴曲:《黄水谣》、《红星歌》、《铃儿响叮当》、《西班牙斗牛士》等等,孔祥东先生还亲自弹奏了两首曲子,其大家风范名人风采尽现眼前。

感受着音乐的魅力,觉得心灵被洗涤了一次。

今天上午赶到复旦大学参加陈瑶的博士学位授证仪式,561名博士生的风采尽收眼底。当全体起立国歌奏响时,我不禁热泪盈眶。不经一番寒霜苦,哪得梅花分外香?博士生们昨天苦读的艰辛终于换来了今天的喜悦和成功。要想有所收获,就必须加倍付出。命运总是会青睐那些不断努力的人。

陈瑶也是领导的大学同学,原在省城:某中学任教,后考上研究生,进母校师大教书。两年前考上复旦大学博士生,今天终于毕业了。她说接下来还要去南京大学边工作边继续深造,研读博士后。陈瑶和丁巧是班上仅有的两位女博士,她们凭着自身的勤奋努力攀爬到了学位的顶峰。不过,丁巧的丈夫是个研究生,而陈瑶的丈夫却是个“文革”时期的高中生。那男的是个退伍军人,长得也不怎么的,在一所高校的传达室收发信件和报纸,真不明白陈瑶看上他哪点了。他们之间能有共同语言吗?由此我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个女友来,她是复旦大学经济管理系的高材生,长得娇小玲珑眉清目秀,毕业后分到家乡的一家银行,后来也找了一个“文革”时的高中生,单位的一个司机,高个儿,暴眼,长相实在不敢恭维。她的婚姻真是令人大跌眼镜。然而话说回来,婚姻毕竟是两个人的事,别人说什么都没用,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才知道。

P12-15

序言

我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而是上海新移民,人们管这号人叫新上海人。

刚来上海的心情是复杂的:新奇、兴奋、失落、犹豫、烦乱……可谓五味俱全,说到底还是因为不习惯。

是否每一个从中小城市来到上海生活的人都会有些不习惯?

不可否认,有人对上海一见钟情;有人却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慢慢适应。

我就是后者。

我一向是个慢热型的人,从适应到喜欢到爱上一座城市都需要假以时日。

转眼,来上海六年了。

差不多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生活,适应了上海的天气、交通、消费等等,也许还有一点点喜欢吧。

至于爱似乎是谈不上的,不知再过一个六年、十年或者二十年会不会?

前几天忽然在想:如果我离开上海去别处生活会如何?

竟然有一点舍不得!

我想我完了:是不是六年的朝夕相处让我心生爱意了呢?

那一刻,我的心,有点儿慌乱。

不得不承认,上海确实是一座丰富的城市。

六年来,我有意无意地去过一些地方,接触过一些人,经历过一些事,我的心灵因此常常被触动,我不由自主地拿起笔,记录下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想出这样一本书的念头日渐清晰。

书中所有的人和事都是真实地存在与发生过的,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和缺点就是太真实了,真实得让我不由得责怪自己:为什么不虚构一些内容呢?似乎只有这样才更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

但我又不忍心虚构。因为这不是小说,而是生活。

真实地反映生活,反映自己的思想,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但愿有人喜欢我的文字。

足矣。

简洁

2008年6月19日

后记

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了。

终于圆了多年以来的一个梦。

为此,我付出了很多,等待了很久。

然而,没有付出怎会有收获?没有等待怎会有希望?

出于对文字的热爱,源于对生活的热情,这么多年来我从未放弃过努力。我像一只蜗牛缓慢地爬着,不偷懒,不放松,一路坚持着走到今天。

我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却也是一个害怕平庸的人。总想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也不枉此生。

一直庆幸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又不失热情与执著,因为我是那样地热爱生活。

感谢生活,给了我创作的源泉;

感谢上海,给了我不一样的生活;

感谢我的爱人,给了我幸福舒适的生活和始终如一的支持、鼓励和帮助;

感谢我的孩子,做我的第一个读者,给我提出宝贵的建议;

感谢我的亲人和朋友,给了我强大的动力和默默的祝福。

还要感谢蔡康安老师,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他仍毫无怨言十分热心地向我提供了许多照片,并于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为我拍照。

尤其要感谢的是上海远东出版社的刘冬冠老师及其夫人刘丽娟老师,他们为这本书提出过中肯的建议,付出过辛勤的劳动。从审阅修改到文字加工,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心中的谢意,我要做的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快乐地生活下去。

2008——我的幸运年。

当心中的渴望如花般绽放,当梦想的花朵结出甜蜜的果实,占据心扉的,不仅仅是喜悦。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波澜不惊的生活造就了平淡无奇的故事,有限的水平写不出原有的精彩,为此,心存遗憾。

生活还在继续,人生并未谢幕,光阴的河流里,多少梦想在飘荡。

人生是一次又一次的跋涉,纵使前路崎岖,也不轻言放弃。当你竭尽全力地努力过,不辞辛劳地付出过,你一定能握住成功的手,给自己一个自信的微笑。

在奔跑的风里,我听见了秋的脚步,我愿意在这个金色的季节里,阅读往昔,拥抱现在,展望明天。

我坚信:明天会更好。

简洁

2008年8月31日于上海家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上海人日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简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68228
开本 16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1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5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0: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