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女儿桥
内容
编辑推荐

《女儿桥》为读者塑造了一个朴素、真诚、善良的女主人公月华,通过围绕她发生的一系列矛盾纠葛,以生动的细节,鲜活的语言,将这个农村普通女性的内心世界揭示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女儿桥》情节生动,场景真实,众多人物的命运,真实反映了改革开放初、中期,中国农民为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生活所走过的艰辛历程,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内容推荐

主人公月华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女性,她下嫁到杏花村,为了改变吴家的命运,她鼓动丈夫外出打工,丈夫却落水“身亡”。

她全力支持三弟运来上大学,从而演绎出一段美丽而又苦涩的爱情。

她被骗卖到西部山区,那个买她的山里汉子被她的真情所感动,最后放她回到家乡。

她去省城当保姆,与市扶贫办巧妙配合,引来一项万头奶牛工程。

她帮二弟运良跟城里的残疾姑娘玲玲结成夫妻,又破解了红富士苹果不结果的奥秘,从而让村民走上致富路。玲玲难产丧命,她又主动承担起侄儿的抚养义务。

运来本是她的所爱,但最后她却放弃了自己的苦苦追求,嫁给了疼她爱她的二弟运良。丈夫突然返回家乡,使这个家庭陷八深深的感情纠葛之中。

她心地善良,乐于奉献,勇于牺牲,老支书称赞她是救苦救难的当代圣母,作者将笔触深八到人物内心深处,发掘出人物的真、善、美,表达了人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理想和追求。故事曲折,情节生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目录

1. 新婚之夜,月华发现躺在自己身边的不是她心中的那个英俊青年。

2.这座普通的农家小院里仅留下月华和二傻。月华心里有点害怕。

3.杏林深处响起甜美的歌声,嫂子提着一只小竹篮,沿着黄河大堤走来。

4.花大姐爬上那座小山,好像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心里充满了骄傲和激动。

5.胖婶一个电话打来,派出所就把二傻放出来了。

6. 二傻实在没有想到,天上竟掉下一个漂亮媳妇。

7.这次你得报个名牌大学,到时候嫂子去看你,也好风光风光!

8.两个年轻人紧紧地搂抱在一起,在那绿草地上滚了两下,就不再动了。

9.运来一定在那片杏树林子里等着她,是不是再来一次热烈拥抱和亲吻呢?

10.现在咱村党的负责人不在家,就由我这个老党员出面吧!

11.嫂子毫不犹豫地把那夹克衫穿在了身上,做出几个优美的身段造型。

12.运昌外出想挣大钱,想不到刚出门就落入陷阱,再难脱身了。

13. 吴运昌成了抢劫杀人犯,一道通缉令撒遍全国各个角落。

14.月华从坟地回来,让她感到一种悲哀,但又包含某种轻松。

15.一条大河横在面前,她立在一座高高的山崖上,已无路可走了。

16.面对餐桌上的饭菜,运来真想来个风卷残云,尽情享受一番。

17. 石老五心想,你就是块石头,时间长了我也能把你暖热!

18.你把我的腿打断吧!有了这双好腿,我还会跑的,我管不了我自己啊!

19.石老五高高举起铁锤,月华的心提到嗓子眼儿。

20. 这哪里是请他做辅导,而是变个法儿为他提供一个特殊赞助。

21.要是能从省里要来一笔扶贫款,我先支持你们家乡脱贫致富!

22.临行前郑主任给月华上了一课,她似乎听懂了,又似乎没有听懂。

23.爱情就是彼此需要。要是等到你不需要我的时候,我就主动跟你分手!

24. 贪官是狗,你扔给它块骨头它就向你摇摇尾巴,你再扔给它块肥肉它就会跟你走。

25. 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月华经历了一场复杂的人生裂变。

26.月华穿上那件劳动服,为自己设置一个保护圈。

27. 月华逃出舞厅,生出一番感慨:城里人真会玩!是不是吃饱了撑的?

28. 月华握着这厚厚的一沓现金,心里涌起一股热浪。

29.月华本来是执行刘宁交代的秘密任务,没想到自己反而被郑主任利用了。

30.刘宁勉强笑了笑:“这扇门永远对你敞开着。”

31.如果一个人永远不忘记偿还别人的东西,这个世界上也就少了许多阴谋和诡计!

32. 一句话说到了月华痛处。当她回到家,顿时感到一个独身女人的孤苦。

33.你像那田野里的矢叶菊,虽然朴实无华,但却芳香四溢。

34. 我什么事也不管,一个心眼扫大街,权当自己是瞎子是聋子是哑巴,这总行吧?

35. 玲玲挺直身子,向大伙呼叫说:“谁真心要刨,我把你家的果园承包了。”

36.乡村医院实在不像样子,虽然尽了最大努力,孩子仍迟迟不愿跨出那道门户。

37.女人原本是一块黄土地,是专供男人耕种的。

38. 当你摸清家乡的现实情况,也许你会改变你的就业方向。

39. 啊,这是个不寻常的夜晚,三人共同作出三项不寻常的决定。

40.这个美丽的“瞎话”比讲道理有力多了。村民瞪着两眼听着……

41.月华冒出这念头,实在有点开创精神。然而——

42.月华想来想去觉得自己没有错,只是对二傻有点过分痴情了。

43.我从小就失去了母爱。嫂子来到咱家,我打心眼里感到亲啊!

44.月华终于说出自己深埋心头的想法:“你二哥运良.对我挺好的!”

45. 盈盈做了个鬼脸儿说:“要是果果能有这样的妈妈,那该多好啊!”

46. 上了几年大学像换了个人儿,那令人头疼的事他却不吭不哈地解决了。

尾声 村头那棵老槐树下的巨钟又响了起来,钟声昂扬、激越。

后记

试读章节

1.新婚之夜,月华发现躺在自己身边的不是她心中的那个英俊青年。

新婚之夜是短暂而漫长的。短暂得似乎一眨蒙眼儿就过去了,漫长的是她期待了好久好久。在这短暂而漫长的日子里,月华心里充满的是紧张和好奇,是欣喜和惊慌。然而此刻,这一切全都过去了。原来婚姻竟是这么简单,这么明确。两个年轻人的肉体刚贴在一起,没有任何过渡,也没有任何犹豫,二人心照不宣,直奔主题,完成了那个从姑娘到媳妇的演变过程。

起初,她像被放置到一只小船上,平静地航行在一条弯弯的小河里。两岸是绿树,是红花,是一眼看不到边儿的好庄稼。那河面越来越宽,风浪也越来越大,颠簸得她有点发晕,再无心欣赏两岸的景色了。突然,前面遇到一道瀑布,那小船一下栽到深潭里,吓得她“哎呀”一声。但她并没有被淹没,那小船托载着她从深潭里浮了出来,飞速地驶向大海。那大海波涛滚滚,她时而被推向浪尖,时而被卷进浪谷,她整个心都悬了起来。她在心里求他,快上岸吧,我怕,我怕!可他好像没有听到她的呼叫,继续把那小船推向大海深处。一股大浪向她袭来,她一下沉没在大海里了……当她醒来时,好像置身在一片松软的沙滩上。那沙滩好温暖,她平躺在上面,尽情地享受着那清风,那涛声,还有那不知从哪儿传来的鸟儿的歌唱声。

这是她从来不曾有过的激动和喜悦,她深深感谢他,让她经历一次人生惊险的航行。两颗原本陌生的心也似乎靠近了好多。所以,当她醒来之后,她对躺在自己身边的这个男人便多了一分感激,多了一分敬慕。她将跟这个男人生活一辈子,可她对这个男人还很模糊,还很生疏。在相亲时,她只是远远地看了他一眼。在举行婚礼时她也没敢抬头。她含着羞涩,也含着满足,走进了洞房,直到夜深了,闹新房的人陆续走了,她像一只驯服听话的小猫,偎依在他的怀抱里,一切全听从他的摆布。

窗棂上出现鱼肚白,这标志着天快明了,他还呼噜呼噜地扯着鼾声,那胸脯一起一伏。她要趁这机会把他仔细看一看。女人在男人眼里是一朵花,男人在女人眼里则是一棵参天大树。今后她将偎依在这棵大树旁,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一生也许平平淡淡,也许灿烂辉煌。无论灿烂也好,平淡也好,两个人一旦结合在一起,就难以分开了。

她两眼发涩,浑身没有一点力气,她几次想睁开眼,但两眼仍紧紧地粘在一起,没能成功。她又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但在这蒙咙中脑子又似乎很清醒。她觉得这一夜太难忘了。她感到奇怪,男人怎么有如此神奇的本领!她甚至还想看看推着她在大海里航行的那个他。他是那样生气勃勃,那样高大威武,那样气势磅礴,那样势不可挡!他像游弋在大海里的一条蛟龙,时而能翻江倒海,时而又波浪不惊。啊,男人!这就是男人吗?平时看来他还是一棵娇嫩的小桐树苗儿,怎么突然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

是的,她想看看他,看看他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男人!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她都想把他看个够!

窗外射进一缕晨光,照在她脸上。她粘在一起的两眼终于睁开了。他侧卧在她身旁,依然甜蜜地扯着轻轻的鼾声。她先看看那脑袋,又看看那肩膀,最后她又探身看看那张陌生的脸庞——

此时,月华心头像打个雷,浑身猛地一震,睡在她身边的这个男人是谁?

月华猛地准醒身边的这个男人,急促地问:“你——你是谁?”

男人翻了个身,又睡了。

月华急忙穿上衣裳,声音颤抖地说:“你到底是谁?你怎么躺在我床上!”

那男人终于醒了过来,揉揉眼说:“你说我是谁?我是你男人——运昌!”  月华像躲避凶神恶煞似的急忙跳下床:“运昌?你不是运昌!运昌比你年轻,比你漂亮!”

运昌反问她:“运昌不是我,还能是谁?”

窗外闪过一个年轻人的身影,他正在打扫院子,那刷啦刷啦的声音显得亲切而有节奏。月华忙指着窗外那青年,说:“是他,是他,就是他!”

运昌得意地笑了笑:“那是我三弟运来,是你看花眼了吧?”

月华惊愣了一下,终于发现自己是被欺骗了!她急忙冲出房门,不顾家人的阻挡,一口气跑到自己娘家,往娘怀里一趴,就哭了个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娘似乎早就料到了这一切,对女儿的到来并没感到惊愕,也没感到惊慌。月华在娘家住了三天,婶子大娘纷纷来劝说,她这才明白了事情的大体轮廓。

原来她是跟吴家老大换的婚。吴家的女儿嫁给她杨家的儿子,她作为杨家的女儿自然要嫁给吴家的儿子了。吴家的女子嫁给杨家的儿子是自由恋爱的,这很合乎历史潮流。只是她作为杨家的女儿许给吴家老大,就有点委屈她月华了。作为吴家的老人,吴老忠把话说得很绝:“我吴家就这一个女儿嫁给了你杨家。你杨家也有女儿,嫁给我吴家一个,还不行吗?就是不嫁也行,你给我准备足够的彩礼,让我吴家也能娶上一个媳妇。我这要求总不为过吧?”杨家权衡利弊,还是选择了第一个方案。但是杨家老人也知道,若是让月华去跟吴家老大见面儿,那肯定会蹬蛋。于是在相亲那天,在男女双方约定的那片小树林子里便出现两个年轻人,一个是吴家老大,一个是吴家小三。吴家小三圆脸蛋,高个头,像一棵追了化肥的泡桐苗,显得水嫩而茁壮。

P1-3

序言

大约五年前,我同老作家张兴元有一个约定:要为他的新长篇小说写序。

那是我们河南作家代表团同游沿海的一段日子,他的“归园田居”的生活感受吸引了我。他说他从报社副总编辑的位置退休以后重新拾掇了黄河故道的老家,每年春秋回去住一段,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扑面而来,改革开放后的乡村也有某种陌生感令其新鲜。写作的冲动不断袭扰他,一部长篇小说正在酝酿。我了解张兴元对中国乡村生活的深厚积累,他的大量中短篇小说所显示出的创作功力,依我对文学创作规律的感悟,我断定八成要出好东西。于是,我们爽快地做了预约。

2007年年初,他的长篇新作《女儿桥》杀青了,4月他送给我,我读了后,在高兴之余提了一些修改建议,不久他又把修改稿寄来。这样我前后读了两遍,书中的故事、人物在我心里已经有些活了起来。

我多少有些资格可以告诉读者:这部小说何以值得一读了。

作为一个老作家,其兴趣似乎不在编织曲折好看的故事,而在于写生活。但是小说不能没有故事。小说叙述了黄河故道的一个叫杏花村的偏僻的村子,在最近一二十年间的变化过程,也就是村民们努力致富的过程。除了单个进城打工,主要是两个大动作:成规模地栽苹果树、养奶牛。不是群众运动,不是自上而下,没有热火朝天,而是市场经济下的新方式、新方法,不免有些新的曲折复杂。一个村子的致富还牵扯到县里甚至省里的官场,捎带着揭开了官场的一角,展现了当下世道人心之一斑。

作者的更大兴趣在人。人物不多,主要是以一个家庭为中心的四五个人物,都写得到位而且到味,质朴而真切,带着当下时代的特征并且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值得注意的是,张兴元的眼睛主要盯着青年人,小说所写的人物青年人占大多数,都写得相当鲜活。这是颇不易的,说明张兴元的心态是年轻的,对乡村变革的主要力量把握得是准的,对当下乡村是熟悉的。

当然,小说最重要的收获是推出了一个女性形象:杨月华。这个经历了难以承受的生活的艰难的青年女性,浓缩了这个时代底层百姓中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但是,在生活的困难面前特别是情感的磨难与熬煎中,她又是富有生命活力的强者。她以自己的美丽、柔韧、智慧、包容乃至慈悲,从人性出发十分自然地打通了所谓传统与现代的道德壁垒,以自己的方式妥善处理了同五个男人的关系,特别是同一家三兄弟的关系。同时,她为全村的富裕与进步作出了贡献。

小说以不动声色的叙述塑造了月华这样一位本色的美丽善良的甚至可以说是纯粹的圣洁的圣母式的女性。我猜想,这部小说的写作冲动就是作者为了写出自己心目中这样一位女性。因为作者心中有太多的爱要献给这样一个为他人献出全部爱心的爱神,所以,他的心中温暖,笔墨滋润。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的善,更多的爱。善和爱是大美。在道德失范物欲横流的背景下,我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对此我十分赞赏。

这部作品说明,年龄大对作家特别对小说家来说,不应是问题,而应是资本。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的理解,语言的感觉,叙述的技术,都是优势。关键是作家的心态和心境。兴元写这部作品时特别是写杨月华时似乎回到了青年时代,也许是作者对自己青年时代的情感积蓄的调动和开发。这一点对大家都有启发。

作为这部作品最早的读者之一,在祝贺它出版的时候,我以这些话和后来的读者交流,权作为序。

2007年11月于河南省文学院

(孙荪,著名文艺理论家,原河南文联副主席,文学院院长)

后记

如果打我发表第一篇习作算起,我从事文学创作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我的亲朋好友大多生活在农村,我同农村和农民有着割舍不掉的感情。我虽然从考上大学之后就基本上离开了农村,但我的“根”仍深深地扎在黄河故道里。我创作的3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大多是以农村为题材,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如《杏花村的新闻》(《小说选刊》转载)《喜丧》(载《十月》)《锻炼》(载《上海文学》)和《骂街》(载《中国作家》)等均系农村题材。可以说,农村题材是我创作的强项,它倾注着我最美好的情感。

退休之后,我返回老家,重新整修了我那座土墙灰瓦的老屋。我体弱多病,原本想在乡下闲住,观赏一下田园风光,拜访一下自己的亲友。从此跟文学拜拜了。家乡的巨变令我惊喜,新农村建设的图景更是感召了我。多年的生活积累和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一齐涌向心头,我坐在那座老屋里,手操键盘,竟敲了个不停。我只想随便写点自己身边的生活,不料思路大开,竟萌发出写—部长篇的念头。

当然,在此期间我也有过犹豫和动摇。进入新世纪以来,从事农村题材创作太不吃香了,有的刊物公开声明“不发农村题材的作品”。充斥在图书市场上的多是帝王将相和新时代的才子佳人,以农民和农村为描写对象的作品被排斥到不显眼的角落。呜呼!泱泱农业大国,浩浩农村天地,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竟落此可悲下场!所以,当我在揿动键盘,写作我这部反映新农村新人物新生活的作品时,心里时时涌动着一种阴冷的感觉。我辛辛苦苦写下的几十万字将面临什么下场?这凝聚着我几年心血和汗水的作品会不会变成废纸一堆?我心里实在没个谱儿!但是书中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在暗中激励着我,最后我还是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

我把初稿寄给了我的同乡也是文友李明性。他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位资深编辑。我想借他那双慧眼,为我这部作品作一个评估。我告诉他,不要客气,不要拐弯抹角,要直来直去,实话实说,到底这个东西是孬是好。如果不能打90分以上,你就把它扔了,不必再退我。如果真是个好东西,到时你再给我提出不足的地方,我再加工修改。

那时明性刚离开中原农民出版社副总编岗位,依然十分繁忙,但他忙中偷闲,挑灯夜读,硬是在很短的时间一字一句地读完了我这部长达三十万字的书稿。他主动给我打电话说,这是部好作品,在当前来说绝对是一部反映新农村建设的难得的佳作。他推荐给河南文艺出版社编辑方亚平女士,她看了,也肯定这是部好书稿。在她的运作下,这部作品现在终于跟读者见面了。

这里应提及的是河南大型文学双月刊《莽原》。我通过电子邮件把书稿发给安平女士。说实在的,我本不抱多大希望发表,因为我知道主编手下压着几十部待审的长篇小说。《莽原》一年才发六个长篇,我已在文学界沉默多年,这好事哪能轮得上我?然而,就在去年4月,我突然接到通知,《莽原》第4期将发表我这部小说。主编陈枫对责编安平交代说:“下期就发兴元的,压到十万字,就这样定了!”当时商丘的青年作家高青坡正好在场,他给我来了个“真情再现”,说陈主编那语气十分肯定,毫不动摇。后来我给陈枫打电话核实此事,她说:“没错!你这部作品写得很有功力。你抓紧压一压吧!”我这才放了心。

最后还要感谢地处豫东大地的《京九晚报》。总编辑郭文剑读了《莽原》,当面对我说:“写得好,写得好!有些章节,我看了都流泪了。”《京九晚报》用四个多月的时间连载了这部小说,先后接到几百个读者的来电,有的称赞小说写得好,希望加快连载次数;有的报纸没及时收到,要求购买这部小说。该报连载结束,开辟专栏,发表来自文学界名家如南丁、孙荪、何思玉和周建平等人的评论,同时还摘发了一组读者来信来稿。我这部作品提前跟广大读者见面,并得到他们的认可,我心里的感激和喜悦自然是不言自明了。

创作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作者的付出绝不比怀胎十月的母亲所经历的苦痛少多少。特别是在文学被边缘化的今天,一个在社会上并无多大知名度的人,要把自己的作品推向读者,实在难而又难矣!不少作家感叹说,当前写作难,发表难,出书更难。出版社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政府断奶后它们只能靠自己养活自己。纵观全国,近几年书展上明星和名家的作品成为它们的重头戏,“超男”、“超女”和“型秀”的写真图书更成了它们的“主打产品”。文学蜕变为纯娱乐的东西,谁还看重文化品位和文学档次呢?我跟《莽原》的人原本较为熟悉,但近十多年来我却不曾登过他们的大门。我在出版社更是没有任何关系可用,我仅仅在书稿被肯定之后才匆匆见了亚平主任一面,之前任何交往也没有。今天我的作品能得以发表和出版,只能说明他们仍站在文学这片净土上,看重的是“文化品位”,是作品的质量,而不单纯是对眼球的吸引力。这实在是难得,难得!我要对得起出版社对我的厚爱,更要对得起读者。我在视网膜脱离,左眼失明的情况下,对作品情节和人物又做了重大修改,数易其稿,最后形成这个新版本。

最后还要感谢孙荪老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刚相识,他就为河南作协为我召开的作品研究会上写出了一篇厚重的评论文章《豫东有个张兴元》,全面评析了我的作品,并指出了我的不足。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在担负繁重的大型图书编审工作中,认真阅读了我这部书稿,并为此书写了序,给我以中肯的评价。这份友情我只能作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珍藏心中!

2008年2月26日于商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女儿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兴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239643
开本 16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8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29
154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3: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