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尼采肖像(一个漂泊者的人生与思想)/世界文化名人肖像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尼采思想是现代思想的一座巍然耸立的里程碑。尼采大无畏地反对哲学形而上学及其在认识论方面的绝对优势;反对千百年来哲学以纯理性观察宇宙、运用逻辑推理程序建立的以理性为中心的庞大思辩体系;他热爱生命,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奋发的意志力,肯定人世间的价值,并且视自然界为惟一的真实世界,给欧洲古典哲学注入新鲜血液并开辟了古典语言学的崭新时代。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开创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哲学史可以以尼采前和尼采后来划分。在尼采之后,传统的哲学体系解体了,哲学由非存在转变为存在,从天上回到了地上,由神奇莫测、玄而又玄转变为引起亿万人心灵的无限共鸣。

内容推荐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尼采是最不能忽略的人物,也是最富有争议的人物之一。由于观点和立场不同,人们对他毁誉不一,对他的思想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不仅如此,尼采的思想由于采取独 特、强劲、充满隐喻和矛盾、甚至是“疯癫”的独白形式,因此还常常遭到误解,以致有人说,“尼采的生平和著作是近代文 学史和思想史上受到最严重曲解的现象”。

那么,尼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外? 他的思想为什么会遭到人的普遍误解呢?本书作者通过对尼采和亲友们的大量往来信件以及回忆的勾沉,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听从内心召 唤的真正思想者特立独行的一生。

目录

第一章 孤独童年忧郁童心

出生与家世

不幸与孤独

诗与音乐的渴望

普夫塔学校的启蒙

第二章 青年时代:探索与憧憬

波恩大学的生活

转学莱比锡

倾心叔本华

半途而废的兵役

初识瓦格纳

第三章 教授生涯

受聘巴塞尔

转向的开始

托里普森:与瓦格纳的友谊

精神的家园

战争的震撼

《悲剧的诞生》

 ·“半人半马”的处女作

 ·人生与审美

 ·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

 ·悲剧的衰落

 ·《悲剧的诞生》的遭遇

离别瓦格纳的伤感

不合时宜的思想

 ·德国文化与时代的批判者

 ·市侩文化的批判

 ·否定与颂扬

 ·解析瓦格纳

疏远瓦格纳

与瓦格纳的冲突

逃离拜洛特

与瓦格纳的决裂

《人性的,太人性的》

辞离教职

第四章 孤独的漫游与思考

疾病:生与死的搏斗

精神的曙光

萌生“永恒轮回”观念

哦,查拉图斯特拉

失败的恋爱

走向查拉图斯特拉的世界

·英雄出世

·坎坷的生活与创作

·查拉图斯特拉的故事

·上帝死了

·超人学说

永不停歇的思想

第五章 最后的寂寞与创作

贫病中的写作高峰

对基督教道德的激烈批判

“强力意志”

友谊的丧失与重获

瞧,这个人

第六章 毁灭与重生

精神失常的十年

历史的命运

尼采生平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1864年的秋天,尼采在庆祝了自己二十岁生日后,与同学保罗·杜森一起进入波恩大学,学习神学与语言学。他所以选择波恩大学,是因为波恩大学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面实力雄厚,享有国际声誉,尤其以里奇尔和奥托·扬教授最为著名.培养了许多著名的学者;而学习神学,却是他家庭传统力量的惯性所致,他的母亲和亲属都期望他能够继承祖业,从事神职工作。大学,在四分五裂的、散发着庸俗散文气的德国中。是仅存的保持自由和活力的地方,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尼采为他能到达波恩而兴奋和感动,对未来的生活有着热烈的憧憬。他在一篇文章中说:“我到达波恩,对展现在眼前的异常丰富多彩的前景怀着一种骄傲的感觉。”

刚进大学的尼采对那儿的一切都感到十分新鲜。那儿没有普夫塔的清规戒律,一切都显得生机盎然。他突然觉得自己获得了美好的自由。在那儿可以自由选课,他听语言学课,还听艺术史、宗教史、神学以及政治等等。同学中有许多是来自普夫塔的校友,彼此都显得亲密无间,也有共同的爱好。尼采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我们差不多都是语言学者,也都酷爱音乐”。习惯于孤独的他也一反自己的个性,热情地加入到一个叫“法兰克尼亚”的学生团体中。这个历史悠久的学生团体没有什么政治色彩,充满着社交气氛,尼采和他们参加各种庆典集会、舞会、击剑等。他们结伴而行,泛舟河上,在小饭馆里聚餐,进行学术讨论,然后唱着歌回家。作为年轻的大学新生.尼采意气风发,精力充沛,希望能有一场决斗来证明自己的力量。于是他找到一位熟悉的同学要求和他决斗,结果自己的鼻梁受了伤。1865年2月,尼采独自去科隆旅游,他请马车夫带他到饭店去,却不料被带到一家妓院中去。杜森在他《回忆尼采》中回忆了尼采叙述当时的情景:“我(尼采——作者注)突然发觉自己被半打浓妆艳抹的动物所包围,她们都以期待的眼光凝视着我;在这刹那间我完全惊呆地站在她们面前。后来,好像本能的驱使,我走到钢琴旁边,那是在这一群中唯一有灵魂的东西,我弹了一两个和弦。音乐恢复了我四肢的活动,在这瞬间,我跑出户外。”

不过这种欢快不久就消失了,每当尼采欢乐之后总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这些消遣生活无法转移他的精神,他很快对这种生活厌倦了,认为这种生活愚蠢而庸俗,简直是浪费时光。这是因为他内心深处的忧郁和孤僻,使他很少能长时间地从普通人的娱乐中得到乐趣,他很不适应喧闹的社交活动和人们的高声论谈。而且学术讨论中的话题总是反复围绕着黑格尔、费希特和谢林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论题展开。尼采对那些枯燥的理论渐渐失去了兴趣,在他看来,那些伟大的理论体系已经完全丧失了激发人的力量。他觉得自己简直是在浪费时间,从而为自己确定了更严谨、更专注的生活。他建议改革“法兰克尼亚”的一些规则,要求减少那些使人深恶痛绝的吸烟饮酒会。尼采的建议没有发生效用,反而招致讽刺和挖苦。最终他退出了这个团体。

摆脱了各种各样的社交和学术活动,摆脱了他认为是庸俗而且愚蠢的生活,他又开始了潜心学习,确定了语言学为他主攻的学科。在普夫塔学校,他在拉丁文、希腊文以及古典语言学方面受到严格的训练,“一个普夫塔学校的学生已经完全具备了研究语言学的先决条件”。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里奇尔教授的指导。本来他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尤其打算深入研究神学。早在普夫塔学校,他就读过施特劳斯的《耶稣传》,引起他对基督教的疑问,动摇了他的信仰,他正想对《新约全书》来源的可靠性进行评判。里奇尔教授劝他不要涉猎过多的学科.他说:“假如你想成为一个强人,就应该获取某种专长。”尼采接受了这个忠告,集中精力研究语言学。他冷落了同学,尝到了孤独的痛苦,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寂寞,不久就写出了令人称道的论文。里奇尔教授十分赏识他的才能,对他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三十九年来,我亲眼看见许多优秀的青年人发展着,但我还没有看到尼采这样年轻而如此成熟、如此灵敏……如果他能长命,我可以预期他将成为德意志文献学中的最杰出人才。”

P24-27

后记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上海市教委社科项目的支持,得到了张小忠先生、刁晓瀛先生和朱云女士的帮助,也参考了其他有关尼采研究的成果。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尼采肖像(一个漂泊者的人生与思想)/世界文化名人肖像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贾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53246
开本 32开
页数 1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8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16.47
丛书名
印张 5.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