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代儒佛融通思想研究/高校人文与科学教育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运用哲学与史学结合的方法,通过典型分析,展示明代儒佛融通的几种主要类型,尤其发掘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方以智的学术批判理念,揭示各种儒佛融通思想的源流及影响,突出明代儒佛交涉的核心问题。本书认为,明代的佛“教”与佛“学”均非处于“衰落期”,就“教”而言,表现为佛教在民间的普及传播;就“学”而言,则以儒佛融通的理论形式表现出来。

内容推荐

本文运用哲学与史学结合的方法,通过典型分析,展示明代儒佛融通的几种主要类型,尤其发掘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方以智的学术批判理念,揭示各种儒佛融通思想的源流及影响,突出明代儒佛交涉的核心问题。

本文认为,明代的佛“教”与佛“学”均非处于“衰落期”,就“教”而言,表现为佛教在民间的普及传播;就“学”而言,则以儒佛融通的理论形式表现出来。

本文的写作希望达到下面两个目的:

1.揭示佛学尤其是明代佛学如何在适应中国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彰显其“圆融”的品质,揭示儒学尤其是明代儒学如何在佛学思维的影响下重新建立起“融通”的义理。

在中国佛教史上,唐代是消化印度佛教以后建立中国化佛教的时代,宋代是儒学借助于中国化的佛教创立新儒学的时代。到了明代,佛教本身的义理似乎无大进展,但人们常以三教融合和宗教世俗化来指称明代的佛教。

明代正是宗教神圣性与世俗性之间张力问题最为突出的时代,而此问题又突出表现为儒佛关系问题。明代儒佛关系问题所以显得格外醒目,也与明初朱元璋对佛教实施隔离和划界政策有关。

在唐代形成宗派佛教的过程中,出现了从观实相境向观理境的禅观侧重点的转移及从修禅观向说禅观的转化倾向,明代继承和发扬了这种倾向,从而提供了从言教角度融通儒佛的可能性。但将儒佛均纳入“第二义”的范围进行融通,又会导致神圣性丧失的危险。

2.梳理明代儒佛融通的思想,总结其类型。

正像很多儒佛两界的学者所说的那样,儒佛亦不能混同,即使是在思考儒佛关系这样对双方都干系重大的问题,各自原初的立场也一定会使其表现为不同的类型,这是本文以类型的方法来研究明代儒佛融通思想的客观根据。当然,类型学的研究往往是吃力不讨好且具有极大的风险的,要真正保证其科学性而非一己之杜撰,也很不容易,但是,类型学的方法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稳定的批评的文本。

明代儒佛融通思想大约表现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以儒学为本位的融通,一种是以佛学为本位的融通,还有一种是以所谓非儒非佛的形式表现出的融通立场。这三种类型分别以王阳明、蕅益智旭和方以智为代表。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学术史回顾及本文写作目的与架构

 一、本文的问题意识与写作意图

 (一)问题意识

1.明代佛教、佛学是否“衰微”?

  2.明代儒佛融通思想是否是佛学发展的一种新形态?

  3.儒佛关系的本质是否是真俗关系?

  4.佛教批判世间还能融通世间吗?

  (二)写作意图

 二、学术史回顾

  (一)历史上儒佛融通诸说

1.功能说

2.判教说

  3.同根说

  4.不二说

  5.批判说

  (二)关于明代儒佛融通问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写作架构

  (一)本文的主要观点

  (二)本文的写作架构

1.导 论 回顾学术史及介绍本文主要观点

  2.第一章 交代明代儒佛交涉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思想背景

  3.第二章 以阳明心学为中心分析从儒学方面的融通

  4.第三章 以智旭为中心分析从佛学方面的融通

  5.第四章 以方以智为中心分析“批判式融通”

  6.余论 “儒佛融通”问题的真一俗关系内涵

第一章 明代儒佛交涉的社会与思想背景

 一、佛教世俗化状况与明初佛教政策

  (一)如何理解明代佛教的“衰微时期”

  1.佛教的“衰微”?

2.佛学的“衰微”?

  (二)朱元璋的佛教政策及其影响

  1.朱元璋的佛教观

  2.朱元璋的佛教政策

  3.朱元璋佛教政策的影响

 二、儒佛融通的新问题及新解答

 三、从性到心:明代儒学与佛学思想的新趋势

  (一)明代佛学的新进展及其综合化倾向

1.从“佛性”到“心性”

  2.从法华学与华严学不同角度的综合

  3.禅净合流在明代的新意义

  (二)理学与心学:明代儒学的新变化

1.明代程朱理学的困境

2.明代对程朱理学的批评

3.心学的崛起

  (三)儒学与佛学之间的新综合

第二章 三教归儒:阳明心学的援佛入儒

 一、作为理学批判的产物的心学及阳明的问题意识

  (一)心学的问题意识

  (二)理学的批判与心学的发生

  (三)生死与圣凡:阳明走进心学的契机

 二、阳明心学、易学与佛学

  (一)所谓“阳明禅”

  (二)阳明心学与易学的沟通

1.阳明心学与易学的义理沟通

2.早期王阳明与易学

3.“龙场悟道”与易学

4.“悟道”后的王阳明与易学

  (三)易学与佛学:“心”的沟通

1.易学与佛学关系的历史

2.易学心性论:阳明心学与佛学融通的桥梁

 三、王阳明援佛入儒的融通努力

  (一)王阳明援佛入儒的儒家本位

  (二)阳明心学援佛入儒的原因

 四、关于王阳明融通儒佛的评价

第三章 三教归佛:蒗益智旭的以佛解儒

 一、智旭儒佛融通思想的来源

  (一)孔颜心学

  (二)袜宏的影响

  (三)天台的智慧

 二、以佛解儒的实践

  (一)《周易禅解》与《四书蕅益解》

1.《周易禅解》

2.《四书蒲益解》及其他

  (二)智旭以佛解儒的分析

1.试图超越外在功能说与判教说

2.儒佛同根于心之论

3.契理与契机

 三、从诸法的圆融到言教的融通

  (一)三种般若

  (二)从修止观到说止观

  (三)实相之宣说:从法相到教相

第四章 三教归全:方以智的批判式融通

 一、方以智“集大成”析

  (一)“集大成”的内容

  (二)“集大成”的方法

  (三)“集大成”的实质

 二、儒佛道易的批判意识

  (一)佛学:从社会批判到学术批判

1.佛教对社会人生的批判性观照

2.佛教在融通真俗中彰显其社会批判立场

3.佛教之意识批判的社会批判意蕴

  (二)庄儒易学说中的批判精神

 三、批判而融通:明代思想集大成者方以智

  (一)方以智出入儒佛的经历

1.方以智生长的三教融合的家学环境

2.方以智中年出家后的学术因缘

3.晚年的化境

  (二)《东西均》与方以智哲学的独特性

1.《东西均》简介

2.方以智哲学的独特性

  (三)“相夺互通”:言教的融通

1.批判式融通的思想资源

2.批判式融通的价值分析

3.言教的融通与神圣性的丧失

余论

 一、佛教的“世俗化”与“不离世间”论

  (一)“出世”与“世间”

  (二)中国佛教的“不离世间”论

  (三)中国佛教的“世俗化”

 二、近代的佛学“复兴”:内学院与人间佛教

  (一)内学院与儒佛关系

  (二)人间佛教与真俗关系

 三、佛学为儒佛融通提供了方法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代儒佛融通思想研究/高校人文与科学教育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937429
开本 16开
页数 1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4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大中专教材-成人教育
图书小类
重量 0.2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48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0
171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