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
内容
编辑推荐

她(张爱玲)对这尘世的情意太珍重,她试图用距离延长保鲜期。

人人只道张爱玲与人颇有距离感,闫红认为,张爱玲对尘世的情意不是不珍重,而是相反。“她对这尘世的情意太珍重,她试图用距离延长保鲜期,不幸的是,就这么一路‘距离’下去,量变到质变,距离便不再是一种‘手段’,变成了生活态度,用张爱玲的话,是与生活本身都有了距离,也算一种悲哀。”

在破译张爱玲情感密码的过程中,重新发现张爱玲,在发现张爱玲的路途上,常常遇见我们自己!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与张爱玲有关的一群人——她的祖父、父母、姑姑、弟弟,还有两任丈夫。借对他们性格、际遇的观察,走入他们的人生,通过他们与张爱玲的情感联系探求张爱玲独特的心灵世界。

书中视角敏锐独到,文风犀利洒脱。阅读该书,读者能更加了解张爱玲,现代女性或许还能从书中看到自己,找到自己。

目录

序 张爱玲是怎样炼成的

祖父张佩纶:一个夭折的传奇

  张佩纶的光辉岁月

  过程主义者和目的主义者

  李鸿章为啥喜欢张佩纶

  就这样老去

父亲张志沂:那千疮百孔的爱

  父亲是女儿前世的情人

  黄素琼这个湖南人很勇敢

  她和他的相互背叛

  一场场幻灭连缀成人生

  流浪于各自的路途

姑姑张茂渊:做剩女,挺有意思的

  关于她的爱情故事

  “刀截般的分明”与“刻骨的真实”

  将清咖人生进行到底

弟弟张子静:他其实有点怕冷

胡兰成:传奇背后,一地鸡毛

  人生若只如初见

  江山,美人,荡子

  是破绽,也是入口

  低入尘埃,也是种高傲姿态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欠揍表情和误伤的“板砖”

  胡兰成的《遇仙记》

  小周姑娘:桃花处处开

  亡妻玉凤:情路上一枚值得展示的勋章

  长颈鹿式的女子

  她也曾贪恋泥淖里的温暖

  他不见得就是她的那杯茶

  张爱玲的“剩余价值”

  谁不曾爱过个把人渣

赖雅:爱又如何

  人在纽约

  遇见,在当下

  华丽幻影里的恶作剧

  奉子成婚事件

  简单爱

  台湾臭虫,命运的暗示

  生命将近处的悲凉

  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傅雷:时代超人的90度视角

《红玫瑰与白玫瑰》:佟振保这样的凤凰男

《色·戒》:王佳芝,人人都爱PS

试读章节

张爱玲的小说《心经》,讲一个女孩子和自己的父亲相爱,热烈到惨烈的感情,偏偏用清淡的笔调写来,直叫人毛骨悚然。张爱玲说自己的小说,大多有所本,不知这篇小说的原型来自何处,但因她用独出胸臆的意象,将不寻常的悲喜刻画到骨子里,再联想作者生平,就算我八卦吧,我也得说,这里面似有她本人的感情经验,不是都说,父亲都是女儿前世的情人吗,虽没到小说里那个地步,但,同样是一种骤冷骤热的,被阻滞了的爱。

从默契融洽,到分道扬镳,几乎是在一瞬间,好像一只曾经精美的瓷瓶,被掼碎在地,光弧划过,碎片飞溅。张爱玲和她父亲,各自掉头走开,却在别人无法注意到的瞬间,拾起残瓷一片,珍藏在心,即便被那棱角划得伤痕累累,但是,仍然无法舍弃,从残片上,体会它旧日的美。

当张爱玲和张志沂辗转于各自的人生路途上时,想到生命里的那个人,是否各有各的委屈与芥蒂,其间的酸楚难言,倒跟爱情有点相似。创伤多半因为爱而不是不爱。求近之心往往弄成疏远之意。

要说清这一场父女恩怨,首先要弄清张志沂这个人。张爱玲笔下的张志沂,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妖魔化的形象,他抽烟、逛妓院,不求上进,没有责任感,行为方式堪称简单粗暴,当年,张爱玲揭露她父亲对自己施暴的文章《私语》以英文发表时,那家报纸就用了“What a life!What a girl's life!”这一惊一乍的标题,显见得张志沂是一个十足的恶棍。

但是,张爱玲的文字和眼光,从来就不是平面的,只要读者再多一点耐心,就可以从张志沂的表面,看到他的内里——他是时代断裂造成的一个“多余的人”,他长成这样,不能由他自己负全责。

《孽海花》为李鞠耦编织了一个美丽的传奇,说她在押签房里与张佩纶相遇,豪门小姐怜惜落魄才子,她为他写的诗偏巧被他看见,更加幸运的是,得到了老爹爹支持,才子佳人的戏码,演变成童话的结局: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但是,李鞠耦和张佩纶唯一的儿子张志沂说,这个情节是假的,那首诗是假的,奶奶所有唱和的诗都是爷爷自己做的,而且,奶奶决不可能在押签房里与爷爷相遇。

他干净利落地剔除了所有传奇元素,将“爷爷奶奶”的故事还原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平淡姻缘,两人年龄与身份的差异,则是李鸿章择婿太不按牌理出牌,老李后来又将小女儿嫁给小她六岁的任家少年,完全不符合“中国式婚姻”的习惯,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说:(任家少年)一辈子嫌她老。

比较而言,李鞠耦还算是幸福的,浪漫的前传虽是小说家言,她和张佩纶婚后的生活倒也算安逸,风晨雨夕,庭前阶下,他们煮酒烹茶,谈诗论画,简直有点像当年的李清照和赵明诚了。可是,首先,就像李清照的快乐生活终究风侵雨渍千疮百孔一样,有谁能够在时代大格局隐隐的威胁之下,坚守住个人的幸福堡垒?张佩纶不是赵明诚,李鞠耦也做不了李清照,从一开始他们的快乐就不是那么真切,更像浮在荷叶上的露珠,滴溜溜地转动着,看上去很美,但跟荷自身总是隔了一层。

真实的幸福,会让人对于生活更有信心也更有勇气,那是从自身生长出的一种力,是一个人面对艰难人世的武器,而张佩纶晚年自称“生不如死”,李鸿章写给李鞠耦的家书里,总是劝她要开心一点:“素性尚豁达,何竟郁郁不自得?忧能伤人,殊深惦念,闻眠食均不如平时,近更若何?”……老父亲殷殷之言,令人感慨,却收效平平,李鞠耦后来在亲戚间有孤僻的名声。我仿佛看见他们在风花雪月的背面,侧向无人的一隅,嘘出一口气,露出不快乐的表情。

《对照记》里,有李鞠耦中年时期的照片,她发胖了一些,眼睛定定地排空地看着镜头,就像一个最平凡的母亲,内心所有的稳定,来自身旁膝下的一双儿女。

这双儿女,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和姑姑张茂渊。

寡妇熬儿,历来都有一种悲情悲壮的色彩,作为母亲的寡妇,含辛茹苦,泪眼汪汪,盯着儿子的背影,指望那小小孩童,早一点长大成人,最终功成名就,给母亲争一口气。P27-29

序言

今年春天的某个上午,一如往常被“囚禁”在电脑前,突然接到区号是石家庄的电话,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说,你好,我是张爱玲的堂弟。

我首先是惊奇一下,当然也有点半信半疑,但还是可以想象,几个月来一直在《燕赵都市报》上开专栏,并结集为《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讲述张爱玲的亲人们的人生,张家祖籍正是河北,那么,招来一个“张爱玲的堂弟”,就不足为奇了。

关键是,张爱玲的堂弟找我干吗呢?虽自认为下笔谨慎且充满善意,但既有的经验告诉我,被写体的感觉,和局外人的感觉,往往差了十万八千里,局外人觉得无伤大雅的轶闻,在当事人心中,没准就是讳莫如深的阴影,难不成,这位也是“寻仇”来了?

我还在细细揣度,便听见那边热情的声音,说,我要谢谢你,谢谢你为我十一叔说了句公道话,我看过的关于十一叔的文字里,没有谁提到他是爱张爱玲的,谢谢你看出这一点。

“十一叔”这称呼,让我想起《胭脂扣》里的十三少,那年头大约都是按照族中排序来称呼,如今想来,一个交际场合要接触到那么多数目字,一定让人晕头转向。不过,这位“十一叔”倒是指向明确,一定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我曾写到他和张爱玲之间那千疮百孔千转百合的爱,彼此默契的恩怨。

果然,这位来电者,张允傥先生,正是和张爱玲同一个曾祖父的堂弟,张志沂是他的堂叔,他幼年也在上海,6岁那年,和家门里另外两位兄弟去张志沂家拜年,每人得了100块银元的压岁钱,在当时,这是一个不菲的数额。

那是1942年,张爱玲早已搬走,他只见到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大家都喊他“tan先生”,他始终没闹清楚那个“tan”应该是哪个字,隐约感到是个诨号,好像是在嘲弄张子静的斯文孱弱。

他的印象中,张志沂是个很有才华的人,而堂婶孙用蕃也不像张爱玲书中描画得那么刁恶,是一个温柔的知书达理的女人,当然,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这都无所谓,但没有人看出张志沂对女儿的那份情感,让他觉得很遗憾。

他说,张爱玲离去之后,她的房子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摆设,谁也不许进去,连对孙用蕃都是禁区,只有张志沂没事时就会进去坐坐,发上一会儿愣。

张爱玲的文章中曾说,孙用蕃把她的东西都送了人,叫嚣着就当她死了,但对于七十二岁老人张允傥先生提供的这个细节,我还是决定采信,他没有必要对我撒这个谎,而张志沂对女儿的心情确实如此矛盾,他很有可能一方面任由妻子将张爱玲的东西送人,另一方面,又独留一隅,独自品味。

1951年,张先生最后一次来到十一叔家,却在巷口看见十一婶正在卖古董,见到他就说,别去看了,你十一叔现在太惨了!那时,张志沂已经家徒四壁,极度落魄,之后不久,张允傥就搬离了上海。

关于十一叔的往事,张先生就留下这么些柔和而又恍惚的记忆,他似乎有些抱歉,觉得不能为我提供更多,说族中还有一位张辅合先生,现居鞍山,对张家往事特别知情,还曾编过一部家谱,他告诉了我张辅合先生的电话号码。

我迟迟没打那个号码,主动跟陌生人联络,我总有些心理压力,不知道对方性情如何,手边是否忙碌,是否愿意跟我交流,直拖到初秋,某个早晨,对自己说,好吧,今天一定要打这个电话了。

与张允傥先生的热情不同,张辅合先生的声音平稳而从容,说起张家往事,仿佛脑子里就有一部纪年,不,纪年还不够,他对那些细节,细节之后的人情世故,亦能娓娓道来,听他说话,如对这明晃晃的秋天,如观略略泛黄但韧性依旧的书卷,不由得要屏息静气。

谈及爱玲父亲与姑姑之间的那段官司,张辅合先生道出些内情。按照张爱玲的说法,她祖母死后,她姑姑和父亲便跟着异母兄生活,直到张爱玲的弟弟出生,才分了家,各自过活。可是那财产分得颇不公道,核心是一套宋版书的归属。张爱玲的父亲和姑姑联手,一道将她伯父告上法庭,原本是个十拿九稳的官司,但最后,张爱玲的伯父赢了。

张爱玲她爸临阵反戈,撇下妹妹,倒向异母兄,继母孙用蕃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说起这桩恩怨又是一堆车轱辘话,不管怎么说吧,张爱玲伯父张志潜昧下弟弟和妹妹的财产,这一丑恶行为是坐实了。

我曾与一位张氏家史研究者谈起这个,他站到张志潜立场上,气咻咻地说:“幸好没给他们,不然也是送进当铺。”他有点意气用事了,倒是张辅合先生说得清楚。

这批宋版书,原是张佩纶用李鞠耦的嫁妆,从前任舅子那里买来的,辛亥革命时,旧日的贵族从京城出逃,这批书辗转落到了于右任手中,看着都没可能再回来,尘埃落定之后,是张志潜写了信去要,这批书等于是失而复得,而张志潜功莫大焉。

张志潜向来作风强势,照顾家人,承担祭祀,编印父亲著作,有典型的家族中老大的做派,他决定留下这些书,既强词夺理,也自说自话,却不见得就那么黑暗肮脏,确实有珍惜父亲遗物的缘故,经济价值倒在其次,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将书一股脑儿捐献给了上海图书馆,那是个让人放心的去处。

虽然这不足以让我认同张志潜的做法,但对他的形象有所改观,生活总有源源不尽的层次,须得一层层看下去。

那年,张爱玲“考证”出李家跟写《孽海花》的曾朴的交情,感到很得意;如今,跟张家两位老先生谈话,能得到这一鳞片爪的细节,我也很高兴。它使我穿越张爱玲笔下那清楚决绝的亲情世界,看到生活的混沌与丰富,而追问这个,也是张爱玲喜欢干的。

她的口号是要从传奇里看普通人,又从普通人身上看传奇,她习惯于严格地写实,唯恐有脱离了生活的荒腔走板。只是写到自己的家族,尽管力作公允,还是难免带点偏见,我这样热衷于探佚,我想她是会赞同的。

而我对于张爱玲的家事如此热衷,则因为,张爱玲所以能成为张爱玲,才华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在于她有那样一个沧桑堆积的家族背景。

她初露峥嵘时,傅雷这么形容广大读者的目瞪口呆,“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后来胡兰成初读她的小说,也有似真非真的魔幻之感——她那一手犀利又华丽的文字,实在不像出自二十出头的女生之手。

不过,天上或许可以掉下一个林妹妹,却掉不下一个张爱玲,她如此早熟,跟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有关,人来人往间,成就多少世故人心,我自己就是通过亲戚间噪噪切切的闲言碎语开始阅读理解人生的。她的祖父是晚清名臣张佩纶,曾外祖父是更有名的李鸿章,随着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变故,昔日的辉煌已经变成“蹉跎暮容色,煊赫旧家声”的慨叹,但正是那夕阳余烬,照进张爱玲的字里行间,如飞金走彩,韵味无穷。

《金锁记》里七巧的原型,张爱玲称作“三妈妈”的,是李鸿章的孙媳妇;《创世纪》里紫薇的原型,是张爱玲的姨奶,李鸿章的小女儿;《茉莉香片》里的聂传庆,很有些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的模样儿,《花凋》里的郑先生,那个“酒精里泡着的孩尸”,摆明了就是张爱玲的舅舅黄定柱,据说小说出来后,这位舅舅大发雷霆,说,她问我什么,我都告诉她,现在倒在文章里骂起我来了。

写小说的张爱玲,就有这种见佛灭佛的狠劲儿,在旖旎的文字间杀伐决断,真得用她自己引用过的诗句:静静的杀机。

不过,若她的家族,只是作为她撷取写作素材的自留地,那么,她跟自己的被写体之间,总归是隔了一层,她的家族对她更深的意义是,起头就影响了她的心灵,她呼吸感知着那种氛围,形成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父亲的温度和遗少习气,母亲的激进与矫情,姑姑的真实和冷清,弟弟的可爱与软弱,随着时代的翻云覆雨,都推到了极致,张爱玲一路走来,遇见这样的亲人,才有这样的一个她,和这样的一些作品。

托马斯·沃尔夫说,每个作家的作品,都是他(她)本人的自传,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他(她)本人的心灵史。回望张爱玲的家事,对于更深刻地理解张爱玲,是有好处的,我梦想通过她的亲人,还原一个张爱玲的前世今生——别急着嘲笑我,我也知道是痴心妄想,我哪里能够做到还原呢?不过是用我自己的心,照一照罢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闫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954829
开本 16开
页数 2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8
16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3: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