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魅力(趋之若鹜的西方作家与收藏家)》这本书里,吴芳思精心挑选了大量精彩的记述,包括小说、回忆录、旅游随笔等,令人趣味盎然。来自欧洲、美国及中国的收藏家提供了各种插图,包括照片及刊于书报的图像。她的书展示了中国的人民、城市、食物、语言、植物、艺术、建筑及战争在西方作家笔下的景象,以及在过去8个世纪中,它们如何一直吸引着西方人的想像空间。
图书 | 中国的魅力(趋之若鹜的西方作家与收藏家) |
内容 | 编辑推荐 在《中国的魅力(趋之若鹜的西方作家与收藏家)》这本书里,吴芳思精心挑选了大量精彩的记述,包括小说、回忆录、旅游随笔等,令人趣味盎然。来自欧洲、美国及中国的收藏家提供了各种插图,包括照片及刊于书报的图像。她的书展示了中国的人民、城市、食物、语言、植物、艺术、建筑及战争在西方作家笔下的景象,以及在过去8个世纪中,它们如何一直吸引着西方人的想像空间。 内容推荐 两千多年以来,西方一直对中国着迷。从默默无闻的丝路商人的暖昧传奇故事,到盖尔霍恩和伊舍伍德的战争真实目击记录,有关中国的故事风靡了无数的读者。中世纪旅行家如马可·波罗结合了事实和虚构,通过对中国城市的一些见闻记录,以及在帝国统治下的人民生活的细节描写,建构了一幅异地情调的浪漫图像。而耶稣会传教士和欧洲外交家则以第一手记述来追寻一个较纪实的中国印象。探险家如赫定和斯坦因爵士进入丝路和猎取它深埋的宝藏,而法国作家如克洛岱尔和马尔罗笔下的中国则充满着令人神往的事物。浪漫主义小说家如安·布里奇和薇奇·鲍姆在北京和上海成就了自己的名声。当大批记者如《时代》杂志记者弗莱明进入中国时,艺术鉴赏家如阿克逊、西特韦尔和威尔奇正在阵阵鸽哨声中欣赏着珍藏的古董,而小说家毛姆则从一个更加冷峻的角度看中国。如此多的探访者记载他们的所见所闻,正如吴芳思所说的,“这仿佛是中国造就了这些作家”。在这本书,吴芳思精心挑选了大量精彩的记述,包括小说、回忆录、旅游随笔等,令人趣味盎然。来自欧洲、美国及中国的收藏家提供了各种插图,包括照片及刊于书报的图像。她的书展示了中国的人民、城市、食物、语言、植物、艺术、建筑及战争在西方作家笔下的景象,以及在过去8个世纪中,它们如何一直吸引着西方人的想像空间。 目录 1 前言 2 马可·波罗和传教士 3 传奇中国和地理大发现时代 4 耶稣会传教士眼中的中国 5 纽霍夫的记述 6 笛福论中国 7 马嘎尔尼勋爵 8 外交中国 9 中国革命中的马尔罗 10 毛姆论中国 11 丝蒂拉·本逊 12 安·布里奇 13 旅行者 14 在中国的老伊顿生 15 布卢姆斯伯里 16 先锋记者 17 战时访问者 18 收藏中国 19 上海 20 中国童年 插图致谢 索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的魅力(趋之若鹜的西方作家与收藏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吴芳思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86966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8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9-03-01 |
首版时间 | 2009-03-01 |
印刷时间 | 2009-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92 |
丛书名 | |
印张 | 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1 |
宽 | 141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