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安娜·卡列宁娜(上下名家全译本)(精)/外国名著典藏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著的《安娜·卡列宁娜》的中心人物是安娜·卡列宁娜本人。她的丈夫卡列宁、情夫伏伦斯基,是与她相关的两个重要人物;通过她的哥哥奥勃隆斯基这个关系和桥梁,她的生活圈子和另一个生活圈子联系了起来。奥勃隆斯基妻子的妹妹吉蒂,以及吉蒂的丈夫列文,是另一个圈子中的主要人物。这两方面的人物加上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物,共同组成一个大约一百来个人物的形象体系。作家利用这个庞大的体系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动而深刻地写出了19世纪中叶俄国资本主义刚刚兴起的时期,也就是作家所谓的“一切都翻了一个身,刚刚有个安排”的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提出了这个历史时期俄国所存在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道德、教育、妇女、儿童、城市、农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表达了他本人的许多观点。

内容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著的《安娜·卡列宁娜》通过双线索构思,以女主人公追求爱情的悲剧故事,以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进行的改革与探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的特定历史时期,该书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目录

上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下卷

第五部

第六部

第七部

第八部

试读章节

第五部

谢尔巴茨基公爵夫人发现,离大斋期只有五个礼拜了,这以前办好婚事是不可能的,因为有一半的嫁妆不能在大斋期前备办停当;但是她又不能不同意列文的意见:过了大斋期就未免太迟了,因为谢尔巴茨基公爵年迈的姑母病得很重,有可能即将去世,一旦服丧,婚事就会再拖延下去。于是公爵夫人决定把嫁妆分为两个部分,一份大的,一份小的,并同意在大斋期前举行婚礼。她的决定是:小的一份嫁妆她现在就备好,而大的一份以后再送过去,她问列文同意不同意这样办,他怎么也不能认真地给她一个回答,让她好不气恼。新人一结婚马上就要去乡下,在那里大的一份嫁妆所包括的东西是用不上的,因此这个想法也就更加合适了。

列文依然处于那种神魂颠倒的状态中,他觉得,他和他的幸福构成了世间万物生存的主要的和唯一的目的,他如今不必去考虑和操心任何事情,别人会为他把一切全都办得妥妥帖帖。他甚至对将来的生活也毫无安排和打算;他把这些全都交给别人去决定,他知道,事情全都会办得漂漂亮亮的。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自有他哥哥谢尔盖·伊凡诺维奇、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还有公爵夫人指点他。他只须完全同意他们所建议的事情就行了。哥哥为他筹钱,公爵夫人劝他婚后离开莫斯科。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劝他出国。这些他全都同意。“你们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只要你们开心。我现在很幸福,我的幸福不会因为你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有所增减。”他心里这样想。他把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要他们出国去的建议告诉吉蒂时,她不同意,她对他们往后的生活有自己的一套业已确定的要求,这一点让列文大为惊讶。她知道,乡下有列文所喜爱的事业。依列文看,吉蒂不光是不了解这种事业,而且也不想了解它。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吉蒂把这事业当成一种非常重要的事业。因此她知道,他们的家要安在乡下,也因此她不想出国,她不想去外国过日子,她要到他们的家所在的地方去。她的这个明确表达出来的意愿让列文大为惊奇。然而因为无论去哪儿对列文反正一样,他马上便要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到乡下去一趟,好像这是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应尽的义务似的,要他去那儿把一切都安排好,他知道该安排些什么,要安排得富有情趣,而这一点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是很拿手的。

“可是你听我说,”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为新人的到来做好一切准备后从乡下回来,有一天他问列文,“你有没有做过忏悔的证书?”

“没有,怎么啦?”

“没有这个不能结婚。”

“哎呀,哎呀,哎呀!”列文叫道,“我,恐怕,已经有九年没斋戒过,没领过圣餐了。我连想也没想到过。”  “好呀!”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笑着说,“你还把我叫作虚无主义者呢!可是这不行。你必须斋戒。”

“什么时候去?只剩四天啦。”

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把这件事也给他安排了。于是列文开始斋戒。对于像列文这样一个不信教而又尊重他人信仰的人来说,出席和参加任何宗教仪式都是件很难受的事。此时此刻,列文正处于一种对一切多情善感、心境温和的状态下,他不得不去装模作样一番,这对他就不仅是难受而已,而且简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荣耀无比,心花怒放,而他又不得不要么说谎要么亵渎神灵。他感到自己既不能这样做也不能那样做。但是不管他问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多少次,能不能不经过斋戒就取得证明,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都向他宣称这是不可能的。

“这在你又算得了什么呢——?两天工夫?他又是个非常可爱、非常聪明的小老头儿。他会在你不知不觉间就把你的这颗牙齿给拔掉的。”

做第一次礼拜时,列文力图在自己心头回忆起年轻时那种强烈的宗教感情,他十六七岁时体验过的那种感情。然而他立即确信,现在这在他是完全不可能有了。他试图把这一切看作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无聊习俗,就如同拜客访友的习俗一样;但是他觉得就这他也怎样都无法做到。列文对待宗教的态度跟他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处于一种非常不确定的状态。信教他办不到,而同时他又不能坚定地确认这一切全都毫无道理。于是,他一方面不能相信他所做的这些事是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又不能漠然视之,只把这当作一种空洞的形式。在整个这次斋戒过程中,他感到尴尬而羞愧,因为他做的是他自己并不理解的事情,正如他内心的声音对他所说的,是某种虚假的和不好的事情。

在仪式过程中,他有时倾听着祈祷,力图给祷词加上一种与自己观点不相违背的意义,有时则感到他无法理解,必须加以谴责,他极力不去听这些祈祷,只去胡思乱想,左顾右盼,和回忆往事,当他这样无所事事地待在教堂里的时候,往事便特别生动活跃地一幕幕在他的头脑里荡漾。

他坚持做完了日祷、晚祷和夜祷,第二天又起得比往常都早,没有喝茶,八点钟便赶到教堂,去做早祷和忏悔。

教堂里除了一个求乞的士兵、两个老太婆,和几个教堂执事以外再没有别人。

一个年轻的助祭,穿一件轻薄的法衣,颀长的脊背上左右两边明显地向上突起,他迎接了列文,马上便走到墙边的一张小桌旁,开始读起戒条来。他读戒条的时候,特别是当他一再急速地反复读出“上帝怜悯吧”这句话的时候,听起来好像他是在说“怜悯咱,怜悯咱”,列文觉得,他的思想被人家锁住了,贴了封条,现在不可以去触动它,要不就会变得乱七八糟,于是他便站在助祭的背后,不听,也不琢磨那些戒条的含义,继续想着自己的心事。“她手上的表情真是太丰富了,”他回忆着昨天他俩坐在屋角里一张桌子前的情景。两人间没有什么话说,这些日子几乎都是这样,她把一只手放在桌上,一会儿合住,一会儿张开,自己又忽地笑了起来,眼睛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他回想着他怎样吻了这只手,后来又怎样审视着那玫瑰色的手掌上纵横交错的掌纹。“还在那儿‘怜悯咱’。”列文想,一边画着十字,鞠着躬,眼睛望着正在弯腰行礼的助祭背部柔软的动作。“后来她抓住我的手,仔细看着我的掌纹:‘你的手相好得很。’她说。”这时他看了看自己的手,又看了看助祭那只短短的手。“对,这就要结束了,”他想,“不对,好像是,又从头开始了,”他想着,倾听着祷词,“不对,是要结束了;瞧他已经一躬到地了,结束以前总是这样的。”

助祭用他藏在绒布翻边袖口里的手悄悄接过一张三个卢布的纸币,说他要登记入册的,然后便踩着空荡荡的教堂里的石板地,一双新皮靴噔噔地响着,迅速走向祭坛。过一小会儿,他从那里伸出头来张望,招呼列文过去。闭锁到现在的思想在列文头脑中蠢蠢欲动了,列文连忙把它赶开。“总会有个结束的。”他想,便向讲经台走去。他踩着台阶往里走,向右一转,看见了司祭的神父。这神父是个小老头儿,颌下有几根稀疏半白的胡须,眼睛疲倦而善良,正站在讲经台上翻阅着圣礼书。神父向列文微微地鞠了个躬,立刻开始用一种惯常的音调读起祷词来。读完以后,他一躬到地,这才转身把脸向着列文。

“基督在这里隐形降临了,他来接受您的忏悔。”神父说,手指着十字架上的耶稣像。“您相信不相信圣徒教会所教导我们的一切?”神父继续说着,眼睛从列文的脸上移开,两手插进圣带里。

“我怀疑过这一切,现在也怀疑。”列文说,那声音他自己听了都不愉快,说完便不出声了。

神父等了几秒钟,看他是不是还要说什么,然后闭上眼睛,用伏拉季米尔地方的方言,把个“O”音发得特别重地说:

“怀疑是人类天生的弱点造成的,但是我们必须祈祷,恳求慈悲的主巩固我们的信仰。您有什么特别的罪过吗?”他毫不间歇地接着说下去,似乎是竭力在抓紧时间。

“我最主要的罪过就是怀疑。我什么都怀疑,大多数时间都处在怀疑当中。”

“怀疑是人类天生的弱点造成的,”神父重复了那同一句话,“您主要都怀疑些什么呢?”

“我什么都怀疑。我有时候甚至怀疑上帝的存在。”列文不由自主地说了出来,又害怕了,怕他说得有失体统。但是好像列文的话并没有给这位神父留下什么印象。  “怎么可以怀疑上帝的存在呢?”神父连忙隐约地笑一笑说。

列文没有说话。

“当您眼睛看到造物主所创造的万物的时候,您怎么还能怀疑他的存在呢?”神父继续用他惯常的语调快速地说,“是谁用日月星辰装饰了天空?是谁把大地打扮得这样美丽?没有造物主怎么行呢?”他说时先询问似的望了列文一眼。

列文觉得,跟神父做哲学上的争论是不合适的,所以就只回答与问题直接有关的话。

“我不知道。”他说。

“不知道?那么您怎么能怀疑上帝创造了一切呢?”神父带着快活的不解神情说道。

“我什么也不明白。”列文说,他脸红了,感到自己的话很蠢,而在这种情况下又不可能不说蠢话。

“向上帝祷告吧,恳求他吧。就是神父们也有过怀疑,他们就恳请上帝坚定他们的信仰。魔鬼的力量大得很,我们不应该被它制服。向上帝祷告吧,恳求他吧。向上帝祷告吧。”神父急忙又说了一遍。

神父沉默了一会儿,好像在思索。

“您,我听说,要跟我教区的对我做忏悔的教民,谢尔巴茨基公爵的女儿结婚,是吗?”他又微笑着说,“一个多好的姑娘啊!”

“是的。”列文回答说,因为神父说这样的话而为他脸红了。“他怎么会在忏悔的时候问这个?”列文想。

好像是在回答他的想法,神父对他说:

“您准备结婚,那么上帝,或许,会赐给您子孙后代,不是吗?那么,您会给您的孩子们怎样的教育呢,要是您在自己心中不能战胜魔鬼让您不信上帝的诱惑的话?”神父带着温和的责备口气说。“假如您爱您的子女,那么您,作为一个善良的父亲,就不仅希望您的孩子得到荣华富贵;您将希望他得到拯救,希望真理之光照亮他的心灵。不是这样吗?当您天真无邪的孩子问您:‘爸爸呀!这世界上迷惑着我的一切——?大地,江河,太阳,花朵,青草,都是谁创造出来的?’您将怎样回答他呢?难道您会对他说‘我不知道’?既然造物主上帝凭他伟大的慈悲把这些展示给您,您就不可能不知道。或者您的孩子会这样问您:‘我死了以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若是您什么也不知道,您对他说什么呢?您怎么回答他呢?就任凭他去受尘世和魔鬼的诱惑吗?这可不好啊!”神父说着停了下来,把头侧向一边,一双善良而温和的眼睛注视着列文。

列文这时什么也没有回答——?不是因为他不想跟神父争辩,而是因为谁也不曾向他提出过这样的问题,而等到他的孩子们向他提出这些问题时,他还有时间考虑怎样回答他们。

“您现在进入了人生的这样一个时期,”神父继续说下去,“应该选择一条路,并且沿着它往下走了。祷告上帝吧,求他凭他的仁爱之心帮助您,怜悯您,”神父最后说,“我主上帝,耶稣基督,大慈大悲,饶恕这个孩子吧……”结束了这段赦罪的祷词,神父又为他祝福,便放他走了。

这天回到家里,列文感到很快活,因为他结束了这种尴尬的处境,而且不必说谎就结束了。此外,他还模模糊糊地记得,这个善良可爱的小老头儿所说的话完全不是他一开头所感到的那样愚蠢,其中有些道理是需要弄明白的。

“当然,不是现在就去弄明白,”列文想着,“而是以后再找个时间去想它。”列文现在比从前更加感到在他心灵中存在着某种不明确、不干净的地方,他感到,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他的态度跟别人是完全一样的,而从前他把别人看得那么透,并且不喜欢人家的态度,他还因此责备过自己的朋友斯维雅日斯基。

这天晚上列文跟他的未婚妻一道在朵丽家度过,他的心情特别愉快,在向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说到他的兴奋心情时,他说,他高兴得很,他就好像一只人家教它钻圈圈的狗,这只狗终于领会了要求并且做到了人家要它做的事,快活得汪汪地叫,摇着尾巴,直往桌子上和窗台上跳。P487-492

序言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是世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天地中最后一座也是最为高大的山峰。在对全世界文学有巨大影响的俄国文学中,他是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也最崇高的作家。他是人类文学史上少数的巨人之一。

在托尔斯泰的全部作品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是三个里程碑,也是他的三部代表作。《安娜·卡列宁娜》在这三部代表作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它是三部巨著中艺术上最为完整的一部,并且体现着托氏思想和艺术发展道路的过渡和转变,可以称之为代表作中的代表作。现在,能把这部译本呈献在读者面前,我感到非常欣慰。当然也很愿意借这个机会向读者谈一谈我对这位伟大作家和这部伟大作品的粗浅的认识和感受。

托尔斯泰1828年8月28日出生在一个贵族地主家庭,他的一生是充满激情、充满矛盾、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一生。他自幼热爱劳动,在与农民和自然接触中初步形成自己世界观中某些重要的基础,18岁时他放弃大学学习,回家致力于改善农民生活,但因他身为地主,主观与客观上均困难重重。19世纪50年代初,他毅然投军,去高加索作战,企图深入生活,进一步了解人民。这时他开始写作,并一举成名。在这时期的《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作品中,他提出了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问题。1857年他赴西欧考察,对西方文明中阶级压迫的一面深感厌恶,这种情绪表现在短篇小说《卢采恩》中。回国后他致力于在他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内为农民办学,想以此找到社会的出路,后来又为此再次出国考察。1861年农奴制改革时,他因为维护农民利益而遭到宪兵的搜查。在60年代,在他35岁至40岁之间,基于自己对人民在历史中的地位的思考,他写出了不朽的作品《战争与和平》。我们面前这本深刻反映出俄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也反映出作家自身思想的矛盾与发展的《安娜,卡列宁娜》是70年代中期写成的。他的世界观的彻底转变是在80年代写作《复活》的时期,这时,他毅然放弃贵族立场,成为俄国千百万宗法制农民的代言人,誓与政府和教会为敌。这一阶段中除《复活》之外,他还写出了《伊凡·伊里奇之死》《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等作品,强烈控诉黑暗社会,也表现出他在自己思想深处严肃的探索和深刻的矛盾。这时,他的“托尔斯泰主义”如宗教教义般传遍各地,他已经是一位名扬全世界的伟人,但他为贯彻自己的信念,坚持从事种地、制鞋、劈柴等体力劳动,却又不得不生活在一个奢华的贵族地主家庭环境中。他的妻子为他准备素餐的花费,并不比给他吃肉食更省钱,他身着粗布长衫和草鞋坐在宽敞的餐厅中吃蔬菜和米粉团子,而身后侍立的却是穿燕尾服的仆人。他陷于一种难以自拔的苦恼中。这一时期心灵深处痛苦的追求,反映在《克莱采奏鸣曲》《魔鬼》《谢尔盖神父》等作品中。这时他的名声与影响日益增长,俄国一位反动文人当时曾说:“我们有两个沙皇,尼古拉二世和托尔斯泰。尼古拉二世对托尔斯泰束手无策,托尔斯泰则能够动摇尼古拉二世的宝座。”1901年当他73岁时,东正教教会开除了他的教籍,而这只是更加扩大了他的影响。1908年,全俄国对他80诞辰的庆祝活动成为俄国各派政治势力的一场斗争。而声名显赫的托尔斯泰仍在自己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和不断的探索。1910年10月28日,在经历长期剧烈的思想矛盾和家庭冲突后,托尔斯泰手执木杖,冒着漫天风雪走出家门,要去寻求思想的出路和灵魂的安宁。然而他力不从心,数日之后,客死在一个小火车站上,终年82岁。这位复杂而又单纯、现实而又浪漫的伟大人物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文学是写人的。通过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的行动、情感、心理、命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读者了解了社会,也进一步了解了自己。一部好的作品能在它所描写的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之中,表现出人类社会和历史的种种方面,并提出种种问题来。任何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在文学中如果不是通过写人而提出,都不能深入到读者的心中。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如果不从分析人的形象入手,也不能让读者深刻地了解到作品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等等。

《安娜·卡列宁娜》的中心人物是安娜·卡列宁娜本人。她的丈夫卡列宁、情夫伏伦斯基,是与她相关的两个重要人物;通过她的哥哥奥勃隆斯基这个关系和桥梁,她的生活圈子和另一个生活圈子联系了起来。奥勃隆斯基妻子的妹妹吉蒂,以及吉蒂的丈夫列文,是另一个圈子中的主要人物。这两方面的人物加上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物,共同组成一个大约一百来个人物的形象体系。作家利用这个庞大的体系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动而深刻地写出了19世纪中叶俄国资本主义刚刚兴起的时期,也就是作家所谓的“一切都翻了一个身,刚刚有个安排”的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提出了这个历史时期俄国所存在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道德、教育、妇女、儿童、城市、农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表达了他本人的许多观点。

让我们来对几个主要的人物作一些分析。

安娜,卡列宁娜是一个外表美丽、情感真诚、内心世界丰富、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女人。她由家长做主嫁给了比她大许多岁的彼得堡官僚卡列宁为妻,多年来安于贤妻良母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风流倜傥的年轻军官伏伦斯基相遇并坠入情网。她因私情怀孕,虽切齿痛悔,又大病一场,但还是弃家出走,依伏伦斯基而生。她所面对的是整个上流社会

从世界各国大量有关托尔斯泰的比较研究成果中,可以见到这位巨人影响的某些方面。这项工作西方研究家们已经进行了半个多世纪,饶有趣味的是,不止一位学者将列夫·托尔斯泰与美国大资本家洛克菲勒进行对比,从中揭示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对立与冲突。所有这些研究无一不是以,《安娜·卡列宁娜》作为主要的根据。

最后,说几句关于翻译的话。

世界文学名著的翻译应不同于一般作品的翻译,为了达到尽可能接近原作的目的,需要有不同的译本。许多朋友问我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大力气再译这部已有几种译本的作品,我的回答是:我觉得这里还有可以努力的余地。以前译本的译者都尽了他们的力量,我愿意把我的一分力量也汇入他们的努力中。我一向认为,名著翻译工作是一场接力跑步,大家不断努力,最后将会产生出一个比较理想的译本来。我只是这场跑步中的一个参与者。

在俄国文学中我最喜爱的三位作家是普希金、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为了向他们表示我诚挚的敬意,我利用退休后的晚年,把他们的重要作品各译一部。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和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已经印出,有了这部《安娜·卡列宁娜》,我算向俄国文学,也向我国的读者了却了一个心愿。

敬请亲爱的读者朋友给我的译文以批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安娜·卡列宁娜(上下名家全译本)(精)/外国名著典藏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智量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96773
开本 32开
页数 90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660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026
CIP核字 2015221573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29.2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18
143
4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