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云海探奇/大自然在召唤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第一部分描写在猿猴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

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荣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该书描写两位少年帮助野生动物科考队在猿猴世界探险的故事。作者以饱酣的笔墨描绘了动物世界激烈的生存竞争、大森林中各种珍禽异兽和奇特的自然风光。在惊险跌宕的情节中,叙述了娓娓动昕的人生故事。

内容推荐

它是野人?

狼群是怎样找到失群猴的?

猴王的下场为何悲惨?

斑狗怎样战胜野猪?

真有飞马?

森林中的饕餮者是哪个家伙?

吃掉整窠牛蜂的大肚汉是谁?

该书描写两位少年帮助野生动物科考队在猿猴世界探险的故事。作者以饱酣的笔墨描绘了动物世界激烈的生存竞争、大森林中各种珍禽异兽和奇特的自然风光。在惊险跌宕的情节中,叙述了娓娓动昕的人生故事。

目录

序 呼唤生态道德——我想将大自然赠给每个人作为故乡

作家简介

山谷里升起一朵白云

云海猴鸣

密林角斗

山溪静静地流

银燕在蓝天飞翔

门前一树紫茶花

千山万壑

两只猴

爱美的四不像

云海漂游者

翡翠池边

初探猴子街

鹰飞猴叫

温泉泉事

月下白猸

雪线下

怪音

赶猴

玉树琪花下的精灵 

擒猴记

尾声

后记 我的30年——跋涉在大自然文学

试读章节

微风荡开了迷迷蒙蒙的雾,像是拉开了白纱般的帷幕。随着那徐徐地斜着飘去的轻烟,黎明的景物在广阔的天地间显露出来。

巍峨的紫云山山脉,层层叠叠。天宇中的晨曦把峭崖怪石勾勒得刚劲有力,把奇峰幽谷映得秀丽多姿。

阔叶林挺着高大的身躯,像是刚刚从大海中出浴归来,翠绿的叶片上闪着点点水珠;婆娑的竹林迎风曼舞;老樟树在竹林旁突兀而起,粗壮的躯干,顶起了一幢参差层叠的绿叶迷宫。

老樟树下,站着一个叫黑河的孩子,眼看着晓雾悄无声息地来了,把他裹在湿润的云雾里。这云雾拉不开、扯不碎。一切景物显得迷迷茫茫,似真似假,就连黑水潭的哗哗流水声也变得遥远了。这梦幻一般的情景,使蹲在小黑河身旁的小狗白雪,不安地跑来跑去。小黑河感到像被云雾托着飘荡起来,身体似乎也轻了。

一会儿,那迷人的雾像来的时候一样,又悄无声息地飘走了。小黑河的目光跟随着那向峡谷里飘去的云雾,要不是手上拿着钓鱼竿,他真想也纵身跟着飞去……

小黑河今天的运气真不好。渔浮子只是被流水冲得摇头摆尾,就是不往下沉。钓了很长时间,渔篓里还是只有两条小柳叶窜子。

他那两颗黑葡萄般的眼珠子滴溜咕噜地转着,紧紧盯着浮子,一会儿用脚尖踢着沙石,一会儿用脚跟搓着。不一会儿,岸上被他蹬出了两个深深的脚窝儿。可是渔浮子还只是摇头晃脑。

好不容易等到浮子下沉了,小黑河赶忙拉起渔线,却被漂来的枯树枝挂住;钓钩还没放下去,水面上又漂来了一些枯草。心烦意乱的小黑河这才注意到:今天黑水潭的水不一样,发浑了,不像往日那样墨绿。

关于这条高山小河,小黑河可清楚哩,他去探过险。

云门峰尖密密层层的松针滴下了一滴滴水珠;

青青的草棵天天在抖落点点雨露;

石缝缝里,渗出了一丝丝山泉;

还有从雾里、云里淌出来的一股股涓涓细流,它们叮叮咚咚地唱着,从盛开着鲜花的山坡上淌下来,汇合成一条条蜿蜒的小溪。

到了杜鹃崖,小溪转身一跃,向峡谷冲去,垂挂下一道雪练似的瀑布,然后才温顺地向前走去,到了这里就叫竿竹溪。因为它的河滩上,长满了秀气的竿竹。

竿竹溪那长长的流水,越往前流,越发汹涌澎湃。

它翻卷着雪一样的浪花,一直涌进一个宽阔的大水潭。石潭岸不高,全是白色的岩石,就连潭底的沙子也如白玉一般。大石潭里的水翠绿翠绿的,绿得比竹尖还要嫩生,比云雾洗过的四月茶棵还要翠,连溅起的水花都是绿的。在阳光下,它闪着宝石般的光彩,真像一个白玉盘里盛着一块大翡翠!由此得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翡翠池。

小黑河感到奇怪:本来是白花花的水,怎么一到了这大池子里就被染绿了,连周围密密的杉树林子也没有那样翠嫩的颜色?

小河的水从翡翠池流出来,水又变得清亮清亮的。不知过了几重大崖、高岭,才到了老樟树旁,冲进了大石潭。石潭两岸又高又陡,石壁黑森森的。晶莹闪光的竿竹溪流到这儿,就变成黑黝黝的颜色了。于是,小河得了个新的名字——黑水潭。

雄峻的紫云山山脉,就这样改变着竿竹溪的面貌。竿竹溪只顾一个劲儿向大江大海奔去!这条经历不平凡的高山小河,常常被裹在云雾里。它经过的地方,都有许许多多的秘密。

小黑河看到混沌的水流,想起来了,昨天下半夜下了一场雷暴雨。山水夹着泥沙冲下来,把鱼儿的眼睛都糊住了。他一想到这里,心猛地往下一沉。要是今天钓不到那种很漂亮、很稀奇的小鱼,那可真糟!这关系到小黑河的名誉呀!

山鸡和锦鳞鱼

小黑河的爸爸、妈妈都在东北边疆黑河地区工作。小黑河刚生下来,头毛乌黑,眼珠乌黑,皮肤也是黑黝黝的。护士要填出生证,问他爸爸给婴儿起个什么名字,爸爸想:孩子是在黑河出生的,像个黑孩子,自己年老的父母又还住在紫云山的黑水潭边,就说:“叫‘黑河’吧!”

两口子常在野外工作,带个孩子实在不方便。大孩子是在老家生的,已经留给爷爷奶奶了,干脆,也把小黑河送到爷爷奶奶身边去了。

爷爷的老家在淮北,年轻时逃荒、要饭,流落到了紫云山。新中国成立前,在紫云山温泉口轿行当轿夫,又当过修路凿字的石匠;新中国成立后,当了护林员。

护林员的房子在深山里,四周都是大山和无边的森林。学校在十多里外的居民点。小黑河长到入学年龄,就天天跟着哥哥带上一只小狗,跑步上学。他们早出晚归,中午就在学校吃饭。

小黑河的一张小嘴,就像全身长了乌黑羽毛的“咋葛郎”黑卷尾鸟儿一样,成天叫个不停。奶奶常逗他说:

“小黑河,少说点吧,你看,你小时候嘴唇是厚厚的,现在都叫你给磨薄了。要是再不改改这毛病,还没等你长胡子,这嘴唇就该磨没了,以后只好在牙齿上长胡子喽。”

小黑河就反问奶奶:

“俺陶老师教了几十年书,讲了几十年课,为什么嘴唇还是厚厚的?俺住黑河时,有个来演出的文工团阿姨,歌唱得好听极了。唱了一个,大家还要她再来一个。天一亮,她就起来吊嗓子,可嘴唇还是那样,而且越练唱得越好听哩!奶奶你别吓唬俺。俺也在练,越练越会讲。”

奶奶又好气又好笑地说:“狡嘴!”

小黑河的嘴仍然从早到晚闲不住,也不让手脚有个歇时。有一次,他去姑奶奶家做客,姑爷爷正做木工活。小黑河一会儿举斧子砍木头大刀,一会儿拿平凿削手枪。这可把姑爷爷吓慌了,生怕快斧利凿割了他的手。夺了这样,他拿那样。到晚上,姑爷爷对姑奶奶说:“这小黑河,就像是一条蜈蚣,一动,三十六个关节都会动!”

小黑河说:“姑爷爷,你看过瘫子得了赛跑第一名吗?”

姑爷爷还没想过来,小黑河笑了:“运动员只有整天活动,才能得冠军呀!”

姑奶奶一听,笑着一把搂住了小黑河:“这个刁孩子!”

就因为小黑河好动,老师特意让他和性格文静的鹃鹃坐在一起。鹃鹃个子不高,两条小辫子倒不短。她学习好,上课总是静心听老师讲课。言语不多,可讲起话来,连小黑河也很难找到碴子。

有一天,上语文课练习造句子,词语是“漂亮”。小黑河想了半天,也没找到好句子。正想哩,鹃鹃举手站起来,读了她造好的句子:“山上有一只很爱漂亮的山鸡,它常常到水边照自己美丽的羽毛。”P1-3

序言

我想将大自然赠给每个人作为故乡

大自然在呼唤——呼唤生态道德,呼唤我们回归,生态道德的缺失,造成了我们生存环境的危机。

感谢大自然的召唤130多年在山野的跋涉中,她给予了我最生动、最深刻的生态道德教育,因而无论是我在撰写大熊猫、相思鸟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时,还是在描写野生动植物世界探险的奇遇中,都努力宣扬生态道德的伟大,呼唤着生态道德在人们心间生根、发芽。

环境危机重压着世界已是不争的事实,人们都在纷纷追究其原因,并寻找拯救的办法。环境危机实际上是生态危机,是我们生存的危机。

建设生态文明,中国为世界树立了榜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必然呼唤生态道德的树立、生态法律的完善,从根本上消解环境危机,保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大自然养育了人类,但人们似乎愈来愈忘记了这一事实。法律和道德是一切文明的支柱,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几千年来,我们已有了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法律、道德.却没有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按《辞海》中“道德”的释文:“道德是一定社会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足以证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根本未纳入“道德”的范畴,生态道德缺失;或者说生态道德在这之前,根本没有进入我们的观念。忽视了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这一事实,给人类造成了重大的失误。

“生态”一词的出现,至今不过200多年的历史,而生态与人、与生存环境的紧密关联,在时间上则是更近的事情。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认识人与环境方面的重大失误,更加说明了树立生态道德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果不能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生态道德的观念,就无法建设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长期以来,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根本没有建立系统的行为规范,没有树立道德规范,法律也严重滞后,因而对大自然进行了无情的掠夺;人类无视其他生命的权利,任意倾泻垃圾,滥用没有预后评估和监测的新科技,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后果,从而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直到危及到自身的生存时,人类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和生态道德的重要性才得以突显。强调生态道德,在于强调、突出它比之于其他道德的鲜明特点。我们急需建立对于自然、环境应有的行为规范,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消解环境危机,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

比较而言,树立生态道德比制定、完善生态法律,有其更为艰巨的一面。法律是“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而道德是公民应具有的修养、品质,带有自觉或自我约束的性质。当然,对法律的遵守,也是修养和道德的表现。法律可以明令从哪一天开始执行或终止,但同样的方法却并不适用于道德。比如某一行为并不违背法律,但却违背了道德。生态道德在全社会的树立,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任务,需要一个启蒙和培养的过程,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与和努力。对一个人来说,甚至是终生的。

30多年来对大自然的考察,60多年的人生经历,使我逐渐深刻地认识到树立生态道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0多年前我所描写的青山绿水,现在已有不少面目全非。大片原始森林被砍伐了,很多小溪小河都已干涸。

记得1981年第一次到西部去,云南的滇池、四川的岷江和大渡河、若尔盖湿地……美丽而壮阔的景象,使我心潮澎湃。现在,滇池已被污染,水变臭。2007年10月,再去川西,所经岷江、大渡河流域,到处在建水电站,层层拦江垒坝。在一个山村水电站工地,村民忧心忡忡地诉说:“大坝建成后,村前的小河将干涸,到哪去找吃的水啊!”这种只顾眼前利益,无序、愚蠢地改造自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已有显示。我国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若尔盖(我国最美的湿地之一),泥炭层最深处曾达9米,它在雨季吸水,在旱季溢水,1千克干泥炭可吸蓄8~12千克的水。它是黄河上游的蓄水库,蓄水量相当于3个葛洲坝。枯水季节,黄河水的30%(另说40%)是由这里补给的。但从上个世纪开始挖沟沥水采掘泥炭,现在湿地已大面积退化为草原,沙化、鼠害严重。最发人深省的是,在这里拍摄红军战士过草地的电影时,竟然无法找到深陷的沼泽,只好人工制造。黄河屡屡断流,当然不足为怪了!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的污染给整个生物链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使人类的健康、生命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中国五大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湖泊群的代表,号称“鱼米之乡”,是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的生命线。但只经历了短短20多年,其中的太湖、巢湖已是臭水,根本无法饮用。其他的也都面临着湖面缩小、被污染等生态恶化的局面。

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水污染更是触目惊心。

自然养育了人类,可我们缺失了感恩之心,缺失了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妄自尊大,胡作非为。当人类对自然缺失了道德,自然也会还之以10倍的惩罚!

正是大自然的呼唤,我曾立志要为祖国秀丽的山河谱写壮美的诗篇,但只是短短的二三十年,我所描写的山川河流不少都已成为“历史”和“老照片”。

正是大自然的呼唤,让我冒着种种危险,艰难跋涉在野生动植物世界中探险。无论是描写滇金丝猴、梅花鹿、黑叶猴或是红树林、大树杜鹃,都是为了歌颂生命的美丽,但是总也避免不了目睹生命的悲壮——它们在人类的猎杀、压迫下苦苦挣扎。就是每年要进行一次宏伟生育大迁徙的藏羚羊,还有给人类带来福祉的麝,以及在山野中呼唤爱的黑麂……都无可避免地遭受着厄运。它们生存的空间,正被人类蚕食、掠夺。

这使我无限忧伤、愤怒,更加努力地呼唤生态道德的树立,也更寄希望于孩子。

正是大自然的生存状态恶化,激起了我决心在每篇作品之后写下后记,为过去,为未来,立此存照。

30多年来,我响应了大自然的召唤。她以真挚、纯朴、无比的热情,接纳了我这个跋涉者,我和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野生动植物世界的生灵,都是我的朋友。现在我将这些朋友介绍给读者,热切地希望大家都能倾听到它们的呼唤——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环境……这也是生态道德最基本的范畴。

我们来自自然,与自然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人类的初期对自然是顶礼膜拜的。很多的部落,将动物的形象作为图腾。我们的祖先,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曾有过很多智慧的表述,如“天人合一”“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纪之说等,至今仍是经典。从世界教育史来看,对于自然的认识,一直是教育的最基本最经典的内容——讲述天体气象、山川河流、森林和资源等。以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作为人生的启蒙,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培植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恩……但这种优良的传统,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淡化或消失。城市钢筋水泥的建筑,活生生地切断了孩子们与自然的联系。现在,城里的孩子不知稻、麦为何物已不是怪事,甚至连看到蚂蚁也会发出惊呼。缺失生态道德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自然失去了“自然”,更为可怕的是使孩子们失去了自然。

我希望用大自然探险奇遇,还给所有人一个真实的大自然,激活人类曾有的记忆,接通与大自然相连的血脉,接受生态道德的洗礼、启蒙;同时,启迪智慧的成长。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请千万不要忘记,大自然也是知识之源,正是在不断探索自然的奥秘中,科学技术才发展得辉煌灿烂。

道德是一个人的品质、修养和不朽的精神。道德力量的伟大,犹如日月星辰。我一直坚信,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济国,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因此,这套书取名为:大自然在召唤。

2008年4月2日

后记

1978年已载入史册,闪耀着划时代的光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从此展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辉煌的新篇章。

1978年对我来说,也是人生新的一页。这年7月,我带着一包稿纸,捡起已搁置了15年的笔,悄悄地来到大别山的佛子岭水库,开始了艰难的文学之路和大自然探险之路,30年来一直在天地之间跋涉。

父母早逝,我的求学道路充满了坎坷。为了找到一个端饭碗的地方,12岁时我只得辍学,离家到三河当学徒,受尽屈辱,是大哥刘先紫帮助我脱离了学徒生活。考取中学后,依靠人民助学金完成了学业。

1957年高考时,我报的是理工科,这不仅是因为数理化成绩好,更重要的是没饭吃饿怕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根深蒂固。但我热爱文学,思想上很矛盾。高考前一个多月,我去李淑德老师家中,她快人快语:“不能从事热爱的工作,那是一生的苦恼。”真是一语点破了朦胧。回到学校,不管班主任如何规劝,我还是改学文科,后来考进了浙江大学中文系。 

……

2001年,受中央电视台的邀请,走进“东方之子”栏目,讲述了我在大自然中的欢乐与忧虑,讲述了大自然文学的主旨。

我国的大自然文学,经历了30年的发展,涌现了一批作家和优秀作品,已成为一面美学的旗帜。著名文学评论家束沛德先生在2001年写道:“时代呼唤着大自然文学。新时代赋予大自然文学以新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当代大自然文学蕴含的保护地球的意识,在审美中占据着主导位置;而吸取最新的科学成果,从新的角度观望自然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审视自然的关、生命的美,又使它在审美视角、审美意识上进入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使大自然文学这面绿色文学旗帜在新世纪闪耀着绚丽的美学光辉。”(《新景观大趋势——世纪之交儿童文学扫描》)

2007年学习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备受鼓舞。这份划时代的文件明确提出了将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作为奔小康的任务。在面对环境危机的各国政府中,中国政府树立了榜样,对于建设和谐富强的中国、振兴中华民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必将加快生态道德的构建。

我突然明白了,30年来,实际上只做了一件事:启蒙和宣扬生态道德、树立生态道德观念。

从1956年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之后,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发展缓慢,“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停顿。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已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到2007年底,我国已建立了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300O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多处。已制定、实施了保护自然和野生动物的一系列法规,已就天然林的保护、大江大河水源的保护、生态补偿等制定了有效的措施。作为陆地主要生态体系的森林面积正在稳步扩大。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赋予了大自然文学崇高的使命,大自然文学定将有更大的繁荣,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2008年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云海探奇/大自然在召唤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先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少儿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738260
开本 16开
页数 2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6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87.45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60
18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