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这个追问为引线,以非常流畅的笔调深入浅出地引导读者重新定位知识,重新认识学校并重建社会价值观。
继《童年与解放》之后,作者将关注的焦点从人的自然能力转移到属于文明的抽象能力,一步步揭露它的面目。
图书 | 学校在窗外/师道书系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这个追问为引线,以非常流畅的笔调深入浅出地引导读者重新定位知识,重新认识学校并重建社会价值观。 继《童年与解放》之后,作者将关注的焦点从人的自然能力转移到属于文明的抽象能力,一步步揭露它的面目。 内容推荐 作者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这个追问为引线,深入人存在于世界的原始趣向,重新看知识、看学校教育、看当前社会。 作者探询一连串的根本问题:“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要不要存在?”、“抽象与想象相互矛盾吗?”、“为什么要学语文与数学?”、“教改发生了什么事?”。 作者在书中与读者一起静静思索,一扇大窗缓缓开启,望向窗外是远方因想象而愈见真实的景致,无尽的视野,像马蒂斯不断描画的窗外,想象世界逐渐与真实世界合而为一。 继《童年与解放》之后,作者将关注的焦点从人的自然能力转移到属于文明的抽象能力,一步步揭露它的面目。 目录 篇一 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 之一 替那些死去的孩子活下去/3 之二 如果死亡只是像睡梦/11 之三 天上还会再长出一个月亮/21 之四 我要到那不知名的地方/32 之五 学校教育的本来面目是一顶小丑帽/36 之六 一个不存在的女人名叫丽娜/41
篇二 通往普遍世界的云梯 之一 学校该做而且只做这两件事/49 之二 猫在画廊里看画/61 之三 在看不见摸不到的世界里思考/69
篇三 知识是人的创造经验 之一 套装知识与经验知识——兼谈社区大学学术课程的定位/85 之二 独立思考与主体经验一比较通识教育与社区大学的理念/101 之三 理性的叛逆与解放——论通识教育与科学教育/128
篇四 教育改革是一团迷雾? 之一 唐·吉诃德的眼睛黑白分明——当前教改问题对话录之一/157 之二 学校在窗外——当前教改问题对话录之二/174 之三 教育改革要发展公共论述——当前教改问题对话录之三/204 之四 教改怎么办?/217 (上)教改的架构与精英思维/219 (中)底层部分的改造/225 (下)向上层部分渗透/245 之五 十年教改烟云过(文集)/280 再等半个世纪/281 九二八与教师自觉运动/283
附录 我们要办什么样的社区大学? 试读章节 一 小说家大江健三郎在他的近著《自己的树下》中,讨论“孩子为什么要上学”,书中有一段对白: “妈妈,我会死吗?” “你不会死,我希望你不会死。” “可是我好像听到医生说,这孩子没救了。我觉得我会死哪!” 对白的背景是:幼年时期的大江,放弃学校的功课,拿着植物图鉴,独自走入山里,去学习植物的名称和生态。一个大雨倾盆的秋日,他迷失在山中的森林里。隔日被发现躺在一棵七叶树下发高烧,村子的人把他救了回来。 “就算你真的死了,妈妈还是会再把你生下来。” “但是那个小孩和现在就要死去的我,不是同一个人吧?” “是,是同一个小孩。我再把你生下来之后,就会把你以前所看过、听过、读过、做过的事一一讲给那个新的你听,那个新的你也将学会现在的你所说着的语言,所以你们是同一个小孩。” 随着秋天过去,大江逐渐复原,初冬回到了学校。事隔半个多世纪,现今大江已步入老年,他记得,当时回到学校之后,时常陷入沉思,在心中自言自语: 教室或运动场上的同学们,是不是也都由他们的爸妈把那些没长大的孩子所看过、听过、读过、做过的事反复重述,让他们代替那些死去的孩子继续活下来呢?而这事的证据,就是我们都继承了同样的语言在说话。 而我们每个人不就是为了把这语言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才来到学校的吗?我想不仅是国语、理科、算术,就连体操,也都是为了继承死去的孩子的语言,继承他们所看过、听过、读过、做过的事,才必须学习的东西!一个人独自跑到森林中,比对眼前的树木与植物图鉴,并不能代替那些死去的孩子,不能与他同化而变成新的小孩,所以我们必须到学校。 二 老年的大江的另一个回忆,是关于儿子光的事。光出生时脑部异常,头看起来有正常幼儿的双倍大,后面多长了一个大瘤。医生把瘤切除了。光到四五岁还不会说话,但他对音乐非常敏感。相较于人类的语言,光更懂得野鸟的歌声。这时的大江又问起自己:为什么光非上学不可?光清楚鸟声,喜欢父母教他认识小鸟的名字,为什么不可以搬回山谷的村子里,住在森林边的老家,与父母三个人一起生活呢?作为父亲的大江,为光提出疑问: 我可以读着植物图鉴,确认树名和其生态;光可以聆听野鸟的歌声,叫它们的名字;妻可以画素描,煮饭做菜,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 光进了学校的特教班,班上许多同样有智障的同学,时常在教室里大声吼叫,此起彼落。上学不久,光便找到一个和自己一样喜爱安静、不喜欢吵闹声的朋友。两个小家伙时常窝在教室角落里,手牵手忍耐教室里的噪音。光还帮助这位行动比自己困难的朋友上厕所,并一起听FM的音乐节目。 光长大后变成作曲家。大江在他的书中继续说: 现在对光来说,音乐是为了确认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宝藏,把自己与社会相联结的最有效的语言传递给他人。光的音乐虽然萌芽于我们的家庭生活,却在光上学之后形成。不管是国语、理科、算术、体操、甚或音乐,这些都是语言,都是为了让孩子充分了解自己,与他人相联结的东西,外语也是一样。 为了学习这些东西,我想不论在什么时代,这世界上的孩子们都应该去上学。 P3-5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学校在窗外/师道书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黄武雄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119511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6 |
出版时间 | 2009-02-01 |
首版时间 | 2009-02-01 |
印刷时间 | 2009-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632.0 |
丛书名 | |
印张 | 2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0 |
宽 | 149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09-0754号 |
版权提供者 | 左岸文化出版社 |
定价 | |
印数 | 6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