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离乱十年(1937-1946)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真实记述抗日战争期间文化人流亡经历的鲜见之作。全书以饱蘸情感的自传性笔触,记录了作者1937年大学毕业后,自武昌流亡始,颠沛于香港、上海、北平、重庆等地,直至1946年定居青岛的曲折流离、人生遭遇。本书反映了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个真实的人生。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真实记述抗日战争期间文化人流亡经历的鲜见之作,作者黄哲渊是一位知识女性。全书以饱蘸情感的自传性笔触,记录了作者1937年大学毕业后,自武昌流亡始,颠沛于香港、上海、北平、重庆等地,直至1946年定居青岛的曲折流离、人生遭遇,揭示了在历史的动荡中,个人的命运与民族命运密不可分。

本书出自一位情感细腻、感受丰富的女性之手,其对动乱年代“患难知朋友,乱离识爱情”的特殊感触贯穿全书,其在离乱中的缠绵和深沉,常令读的人深受感染,不能自已。

本书是一部出自于特殊年代的特殊之作,具有难得的阅读价值、认识价值和史料价值。书中的若干旧照,也自是一种风景。

目录

1/一、一个不平常的寒假

2/认识了他

4/时事讲演

5/他第一次到我的家

5/第三次见面

8/读了他的著作

9/同情心的驱使

11/二、武昌来信了

12/爱孩子的心

13/同舟共话

15/武汉伴游

17/谁该上前线去

19/三、武汉吃紧

19/省亲

20/泣别

21/天堂再见

22/四、流亡的开始

22/改变了原先的计划

23/迷失了路的羔羊

24/愁肠百折

25/友情

27/相思的滋味

30/别了九龙

31/海上生活

33/五、在沦陷的上海

34/代课

37/干游击性质的工作

38/两个不好的消息

39/力图跳出沦陷的上海

41/听凭上帝的差遣

42/六、忘不了的北平

44/她的一吻

46/夜谈

47/瞧见化装的他

51/天从人愿

57/七、鲁南度蜜月

57/过济南

59/尧沟车站

62/鲁南道中

66/山居半年

66/山沟里的新娘

68/新婚记趣

69/怀孕的征象

71/人比黄花瘦

72/馋劲儿

73/最感苦恼的两件事

74/回请朋友

75/夜半虚惊

78/八、石佛堂的一宿

78/孤灯双影

79/可怕的前途

80/佳音

81/九、不得已的分离

82/送别

83/十步一问

84/劳洼客栈

86/没有办法的办法

89/惊心动魄的一幕

90/有始有终

92/十、苏州四个月

92/第一次产前检查

93/做母亲前的准备

94/优哉游哉

95/吴淞口的一炮

96/晴天一霹雳

97/第二次产前检查

98/入志华医院

100/望眼欲穿

103/十一、上重庆去

103/出院

104/一百天的小玉上路了

104/通过敌伪封锁线

106/“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110/大米稀饭热馍

111/界首种痘

112/真麻烦人

113/龙门巡礼

113/掉进水沟里去了

115/话洛阳

116/助人为快乐之本

117/闯关车

118/西安半月

120/隘门镇的一个小波折

121/险!险!险!

123/陕南道上

124/广元定名

125/剑阁小病

126/过成都

130/最后的一天

132/十二、小住青木关

132/朱若溪先生的家

133/洗尘

134/六月六晒红绿

13耳/几乎遭了回禄之灾

136/玉又别了我

137/又闹了一次小病

139/十三、到农林部

139/庆丰山下的妙湾

141/精神上的感受

143/搬家

144/少麟的朋友

145/念中的左永贞

193/十六、山水·文章·儿女

193/观象山房

195/观象山

196/市区一瞥

199/一般的印象

200/一个小愿望

201/我们的儿女

204/如是我想

208/附录

208/芮麟序

210/王统照序

212/冯沅君序

213/萧继宗序

214/读黄哲渊女士《离乱十年》周至元

215/哲渊撰《离乱十年》既成诗以调之玉庐

215/《离乱十年》完稿大麟以诗见嘲戏答哲渊

216/芮麟抗战诗集《莽苍苍行》考试院颁优等奖审查意见(一九四六)

217/团圆词芮玉庐

220/萧乾复少麟手书

221/山东省志出版库“乾坤出版社”条目

222/抗战胜利后芮麟与王统照在青岛的往来记实 芮少麟

231/后记 芮少麟

试读章节

含笑归来,心胸顿为之开。第二天,我便分别当面去辞聘。时期正是暑假,学生们也可以藉此休息了。慈幼院的工作,原来就是一种友谊的帮忙性质,她们事前都早知道我在进行女青年会的工作,决不会有什么话说。

我卸下了许多累赘的重担,肩上骤然感觉十分轻松。我抽开抽斗,打开衣箱,清理两年来在上海新购备的东西,检点一些不能随身携带的文件信札书籍,将它们统统扎成一包,准备寄存在陈蟾那里,可以送人的,就作个人情,留他人一个纪念。最后我在《随感录》上作了这么一个结论:

“两年来东奔西跑,家破人亡,淌掉了多少相思泪,挥掉了多少思亲泪,而今我的泪流干了,心也想碎了。国事蜩螗,骨肉分离,万难团聚。恋爱之梦,千万做不得,飞蛾投火,作茧自缚,这是决不能尝试的。从今以后,我当廓清一切愁闷,排除痛苦,振作精神,保重身体,再不要懊丧颓唐,摧残自己的身心,因这样做于事实无补,需慎之戒之。清醒起来,悬崖勒马,斩棘披荆,前面的道路是一坦平阳,应该坚强自信,勇往直前,一复我往日的积极精神。”

我的《随感录》,共计三巨册,约有数十万言,也托陈蟾女士为我珍藏。

一切料理妥当,雇人力车三辆,满载行李,浩浩荡荡地赶赴女青年会暑期干事学校报到。在未到校之前,我已接到了北平基督教女青年会教育干事的电聘,在上海受训一月。随后,我与未来的新同仁谢恩惠、刘贻诚和董离三位女士,一道乘轮北上。

离武汉,别九龙,我完全是一种逃难的心境。由上海到北平,却又变换了另外一个快乐的心情。她们三位伙伴刚从燕京大学毕业,都是教会圈子里面的人,彼此生活习惯相同,信仰相同,一见面很容易接近,谈起来也极投机。何况一同受训了一个月,彼此感情,一天天地在增进中。

在上海,我有五六年的历史,社会环境,比较她们熟悉,受训期间,我陪她们一同上公司,逛马路,游公园,看电影;对于北平,虽然我在1937年春假曾到过北海,游过颐和园,参观过故宫博物院,登过景山,爬过香山,骑驴上过西山,但是北平的名胜,是百游不厌的,此番重来,她们自会做我当然的向导。

车抵北平的前门,巍峨的城墙,雄壮的建筑,依然如故,只有人事日非,人面人心都有了触目惊心的改变。我一见到城楼上飘扬的一面五色旗,和遍地都是弯腿的日本鬼子,我的心理上便起了一种重重的打击,全身血管好似被压得收缩起来了。在上海,终日处在租界里,日本人有他们固定的地方,平日英美公共租界里,不多见到他们的影子;到华北来,情形却大大的不同,大街小巷,东城西城,到处听到日本人走路的咯咯之声,到处看得见趾高气扬的日本儿童;到大街上走一趟,随处都是日本店铺,日本馆子,日本旅社,吃的,穿的,用的,卖的,全是日本货,只有拉洋车的是中国人,卖苦力的是中国人。整个的古老文化城,全是日本人的势力。我们行动不自由,说话不自由,甚至连睡觉也不自由。他们随时可以监视你的行动,随时随地可以检查你的身体,连深更半夜也可以任意地闯进你的家,架走你家里的人。处在北平的同胞,个个都担心吊胆,遇事小心,生怕得罪了鬼子,触犯了新贵要人,错识了他们的暗探。这个时候,没人敢谈国事,没人敢打听国事。只有教会机关和教会学校,还可以秘密地听到有关抗战的话题。

有一次,在燕大秘密地招集了我们女青年会的一些人,听一位新从云南来的牧师,报告政府在后方如何计划反攻,如何打击敌人,以及西南一带人民的生活和后方遭受空袭的情形。演讲有声有色,激动了听众的爱国情绪,激起了不少人的流泪。散会后,我们还合摄一影,决定团结起来,在沦陷的北平,多做些救亡工作。  我们不能公开宣传,我们有的是美丽的嗓子,有的是聪明,有的是办法,我们编唱《春天是我们的》诗歌,教大家唱。那个歌里有这么几句:

“度过这寒冷的冬天,春天快要到人间,不怕那狂风大雪的摧残,枯枝终究会变成绿色。春天是我们的,春天是我们的……”

我们唱,大家唱。有很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跟着唱。我们心里暂时忍受着敌人的压迫,但我们不怕他们的摧残,不怕他们的恶势力,正如寒冷的冬天,不久将成过去,胜利如春天一样,转瞬间便会到来。

日本人只知道我们在唱歌,不知道我们是在灌输我们的同胞抱有抗战必胜的信念。

我们到处募捐,写信到欧美去呼吁,请他们多多帮助我们的难胞。

我是被派管理救济物资的负责人。

有一次,华北基督教联合会在北平开年会,地点选定了西堂子胡同女青年会。我们的总干事派我去做代表。开会的时间是一个礼拜,闭幕的一天,是燕大代表司徒雷登博士任主席,他坚决地主张教会牧师决不与日本基督教牧师妥协,决不接受他们的利诱——那时日本牧师常送钱给有的中国牧师。他又主张倘日本人有侵占教会产业的行为,宁可焚毁,自行破坏,也决不让他们霸占;倘他们有杀我们的行为,我们让他们杀戮好了,万不可和他们合作。他们只能杀我们的身体,却不能杀我们的灵魂。他的话激发了很多人的爱国心。

我在女青年会担任教育工作,主要是主办各种补习班,吸引年轻的女孩子来参加学习。在聘请教师和招收学生的时候,我特别注意他们的思想言行,凡是参加伪组织工作的妇女,或有附敌行为的人,我们都做过严密的调查与考察,竭力设法阻止她们参加我们女青年会的各项活动。

事变以来,我所干的工作,所处的环境,最使我自己感到满意的,要算在北平,要算在北平女青年会。

那里的工作,天天是紧张的,每天变化都很多。北平的天气,除了春天的刮风起土以外,一年四季,极少下雨,而空气并不干燥,夏天一点不热,冬天也冷得爽快。北平这个地方,交通四通八达,即以抗战时期论,交通也不算困难。这里名胜很多,古迹也不少。我们青年会的工作,完全是一种团体的活动。冬天我们可以在室内开音乐会、读书会、演讲会、游艺会、茶话会、祈祷会;不冷的时候,我们可以远足西山,旅行颐和园,泛舟北海,野餐于天坛。一天到晚,我们处在中西合璧的乐园里,精神之愉快,可以想见了。以后我随便到哪里去,我总忘不了北平啊。

P42-44

序言

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社会动荡,影响和改变着当时几乎每个中国人的命运。《离乱十年(1937-1946)》,是先母黄哲渊以知识女性的人文质感,对全民族抗战期间从沦陷区辗转于抗战区,再到大后方途中,播扬个人“始自萍水之缘,终于室家之好”的情思踪迹和人生心语的纪实回忆录,也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中国此类题材出版中少有的一部长篇自叙传。

本书一九四八年在青岛初版时,鲜为他人写序的文坛名宿王统照先生曾欣然以“常谈”作序,有“使人读去不易释手”之赞誉,还有人谓“普天下有情人读其书者,亦必妒羡”的口碑。它既是个人历史,又是时代的记录,虽不是小说,却胜似小说,更堪回味,可读性很强。它因题材开拓和表达知识女性的真诚及生活情趣,曾一度在岛城昙花一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有去台返青省亲的耄耋老人,对这些并非过眼云烟,尚印象深刻,仍能追忆。历史的天空风来雨过,这次继上海古籍出版社着力推出先父长篇《神州游记(1925-1937)》之后,为促合璧,并尽人子之责,本书尝试再版。

由于作者的个性化特色,本书别开生面,这是无法再生的亲历者的文化资源。它的再版最终将成就先父母拳拳在念的未竞夙愿,也算告慰先人的在天之灵,但其意义的非凡之处,绝不在个人,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品位认同。

先母一九三七年夏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文理学院教育系,授文学学士学位。出于对家庭和社会责任的人生价值取向及东方文化传承,她把报效社会和教育子女作为生活的动力,并在公务余暇,倾注精力,将民族危难时期个人对生活的体察和经历,笔记下来。可以肯定的是,这只是人生的真实场景和囿于社会角色的纪实文字,当然不可能苛求当时的她用文艺小说形式去映现国难年代民族痛苦和创伤的全部。尽管时代悬隔,生活在不同时期、不同经历的读者,可能会对这以家庭氛围为基的陈迹著述,各有解读,但透过对遥远而陌生时光的体味和实录阅后的感知,人们今天仍可从中回溯搜寻到纷乱动荡时代里亲情的珍贵和无价,以将个人的境遇转化为民族的共同记忆。往事并不如烟,前事不忘,痛定思痛,意尤深远。期盼这些铭刻在胸、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能为激励实现民族凝聚、警示勿忘国耻,提供点滴启发。

对飘逝在时代星空的昨夜星辰昨夜风,人们关注的也许并不在于它有多么大的想象空间,因为一个社会细胞毕竟难以包孕吴越。纵观现实,个人的小命运往往随着时代脉络的伸展,最终会融汇寄托它的归宿。透过一个社会小家庭的经历演化,人们能够丰富时代变迁轨迹的文学素材,若能从历史的客观角度,进一步缜密思考和理性审视一介文人,曾在生命燃烧中为全民族早期的抗战文学创作,同仇敌忾,适时展现过一丝丝民族责任感,似更足矣。

先母一生谦和通达,与世无争,有过抗战期间的烽火飘零和胜利后的迷惘期待。一九四六年她与先父芮麟在青岛将理想付诸实施,共同创建了乾坤出版社,为当时的文化出版事业,节衣缩食,呕心沥血,两年间曾著写、编辑、出版过《莽苍苍行》、《离乱十年》、《抗战回忆录》、《三十自记》、《产妇日记》、《中原旅行记》、《青岛游记》等七本诗文著作,迄今尚散见于国内的一些藏书部门。

一九五○年后,先父母疏离文学创作,杏坛执鞭于青岛市的一些中学,以粉笔生涯重塑新生。一九五七年六月,先母曾以特邀代表身份,有幸躬逢青岛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她走过了国运起伏中旧知识分子几乎共同的历程,度过了包括思想改造、“肃反”、“反右”、“四清”及“文革”在内的风雨波澜。她谨慎处世,默默耕耘,潜心执教,退休后七年驾鹤西去。本书中述及的培养教诲的各个子女也都遂其心志,学而有成。这些人生遭际,相较社会整合期中许多同代人的跌宕命途,实在还是幸运的。

关于对本书内容及写作品位的认知扫描,王统照、冯沅君等诸位前辈在初版作序时,已从各自的视角平台,肯定了原创性,且全然点睛,十足到位,并无遗漏,读者自会公正判读。若本人自诩为书中的小主人翁,再赘言回眸,只会使读者有“狗尾续貂”之感。希望它在近六十年沉寂后的二度梅开,能为当代读者带来一番全新的感受,并借此寄语,表达对关爱者的诚挚感谢与敬意。

后记

一部抗战胜利后由王统照、冯沅君先生作序的知识女性旧作,于半个世纪后重版,兴许会吸引海内外读者和学界研究者的关注。

遥想十年前,为替先父母旧梦重圆寻求文坛前辈作序,笔者曾诚挚致函时任中央文史馆馆长的萧乾先生。对本书,萧乾老以“至于序文,既有‘五四’时期王统照大师之序,另外再找,实属多余……我绝对不相宜……”之嘱,修书谦辞。匆遽之间,眼见诸多未云禁毁而形同禁毁的老作家,复出后不久也相继辞世,情急之下,笔者只得为《神州游记(1925-1937)》、《离乱十年(1937-1946)》两书的编纂成书,赶鸭上架,自行撰序。尽管心余力绌,但总算勉强了却了萧老当年对先父母旧作表示“非常企盼此书能早日出版”的激励心愿。当题写本书后记时,回首往事,感念萧老德高望重之情倍增。

诚然,近年得知父亲著写的《青岛游记》于一九八○年由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在海外再版推出,先父母一九四六年在青岛创办乾坤出版社的业绩,在临近新世纪时被山东省志出版库列入“出版机构”中的词条,为官方史志记载认知锁定,二○○五年先父的长篇《神州游记(1925-1937)》又重纂问世,然先父母不是娱乐化潮头人物,即使他们尚有点滴时代特色的几本文坛旧作,未被磨灭,能从人们视野边缘化回归社会,受到一些关爱与重视,但它们毕竟不是时尚小说,并非虚构人生,更无惊人的思想和华美的文采,仅仅是上世纪民族大动荡时代下叙写个人真实经历的书海一粟,在创作风格上也确实迥别于上世纪一些不同境遇作家的文学作品,这当是他们的独特之处。它们的二度梅开,犹如先父六十多年前在代表作《莽苍苍行》中的“自怜诗骨清如水,羞对人间富贵花”诗句所述,并不意味着作品本身一定会可圈可点,而充其量只是为当代读者对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全民族山水文学和抗战文学宝库中浩如烟海的原创作品,在丰富和领略感受的境界上,象征性地修弥充填了某些空白。然若能因先父母旧作重版,而开启对该时段全民族现代抗战文学资料研究的关注,则其重吻大地,当不失抛砖引玉之效。

长期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研究领域内,广泛存在着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定势,这一点甚至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坛纷呈的某些论争,这从中国出版发行的许多现代文学史版本中的界定,皆可略见,此说也当为国外不少汉学研究者所共识。由于这种思维定势,许多从“九一八”后,尤其是焦土抗战以来见诸报刊,具有鼓舞士气、振奋民族精神积极作用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包括反映类似王统照先生所说“此一时期中国与强敌抗衡的社会缩影”的诗词、散文、小说,都随着伟大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的星移斗转,而尘封于馆藏高阁,销声匿迹。当新世纪里人们反思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和伤害时,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一现象,不能不成为一种莫大的遗憾。

本书中王统照先生的序言深邃道出老一辈文人抗战胜利后的时代真感,这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作家,丰富了过去未曾见到的史料内涵。如果说先母《离乱十年》一书的结束语“惟有国家太平,世界和平,才可以免除许多离乱的痛苦,才可以聚精会神地致力于个人的事业!各人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自己的能力,干应干的工作。大家分工合作,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谋真正的利益,谋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是从一个普通国民内心深处进发出的由衷之言,那么,这一善良愿望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依然可以表明的是爱和希望仍在人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离乱十年(1937-1946)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哲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66255
开本 16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7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8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2:4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