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过政治雷区(普里马科夫回忆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不是个人的自传。本书也不是回忆录,因为作者不想让它的作者充当某个传奇故事的英雄——当然作者还是认为回忆录这种文学形式有优于其他体裁之处。但无论怎么说,作者是许多记录在案的事件的参与者,也亲眼目睹了事态的发展和过程。本书虽不是历史研究,但本书所叙述的一些事件及其发生的过程,如果不对其进行评价,就不可能懂得上一个千年结束时的俄罗斯历史。

内容推荐

本书也不是回忆录,因为作者不想让它的作者充当某个传奇故事的英雄一一当然作者还是认为回忆录这种文学形式有优于其他体裁之处。

在本书中,作者想揭示俄罗斯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者相信,对俄罗斯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只做某种单一意义上的评价是不准确的,也是不可接受的。

目录

第1章 命中注定

在第比利斯的岁月

莫斯科——最初的喜悦和痛楚

《真理报》记者的曲折道路

第2章 体制外的持不同政见者

摆脱教条的艰难

镜头之外的国际关系

唯一的安慰——工作

第3章 一场可以避免的战争

飞赴巴格达

使命在继续

战争还是发生了

第4章 改革的悖论与悲剧

苏联为何解体?

终结者——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

第5章 进入情报部门

总统来到雅谢涅沃

新的方法:出声思考

困难的突破

对外情报总局里的“鼹鼠”

秘密行程

第6章 在外交部的日日夜夜

从雅谢涅沃到斯摩棱斯克广场

北约东扩:我们都错过了机会

索拉纳背后的美国

梅谢里诺庄园

两位手术后的总统

走出迷宫

第7章 使用武力还是其他方式

伊拉克:有益的教训

聚焦科索沃

第8章 中东调解

阿以冲突:神话与现实

第9章 政府总理

走廊里做出的决定

伪自由主义的产物

战略和战术

主要任务——发展实际的经济

久治不愈的伤口——车臣

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谈判

华盛顿的混乱立场?

大西洋上“空转了一圈”

第10章 “家族”、总统和我

设置在道路上的“陷阱”

多次虚惊

触目惊心

到底是谁

辞职

结束语 还会发生什么?

基因链中断了

试读章节

1937年的第比利斯。我的妈妈安娜·雅科夫列夫娜.普里马科娃,是一位专业水平颇高、医德非常高尚的妇科医生,她社交广泛,待人诚恳、友善。凡是与我母亲相处或共过事的人们,都对她赞不绝口。她的弟弟A.雅科夫列维奇同样也是一个妇科医生,但却在巴库被捕,后来在第比利斯被杀害了。其实,他这个人根本不过问政治。许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说他参加过“反苏组织”的一个重要“物证”是搜查中发现了一把旧俄军官佩剑,因为他在“十月革命”前几个月曾是旧俄贵族士官。

妈妈的兄弟姐妹很多,除了雅科夫列维奇和一个妹妹外,其他弟妹早都死了。其中,一个弟弟在日俄战争中阵亡,另一个弟弟从前线回来后死于肺病。一个妹妹的丈夫是出色的内科医生Ⅱ·A·基尔申勃拉特,曾任柏林大学高级教授。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和老二是他早逝的前妻所生,只有老三是我的姨妈所生。老三叫米哈伊尔·达维多维奇,也是一名医生,还是一个热诚的布尔什维克,是第比利斯一家大医院的急诊部主任。有一次,从埃里温运来了亚美尼亚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汉齐扬的尸体,要求米哈伊尔’达维多维奇做出“死者是自杀身亡”的医鉴结论。米哈伊尔‘达维多维奇因拒绝这一要求而被捕,接着也被枪毙了。

当年在第比利斯的深夜里,到处可听到汽车在这家或那家门前停车时的刹车声。我们居住的列宁格勒大街并不怎么大,长150米,只有13家住户,所以各种悲剧的发生是全街人都有目共睹的。当时住在5号楼的列·陀斯托耶夫斯基后来成了大名鼎鼎的电影导演,他的影片《我住的那栋楼》、《当小树长大的时候》等被列入了苏联电影的经典。1937年时,我们一群小男孩经常悄悄躲到二层他家的窗户下张望,因为听说他母亲被捕时还向逮捕者开枪,而对我们来说,感兴趣的不是这位妈妈有多么勇敢,而是她用的是什么手枪,是不是“勃朗宁”手枪?

我是我母亲唯一的儿子。我们母子俩相依为命,她活着也是为了我。她生我时年事已高,如果她有什么事被捕的话,很难想象我会遇到何种厄运。

我当时对已经发生的事反应如何呢?我们同代人的某些代表人物坚信,即使当时是小孩子,长大后也会明白当年发生的事情。我不属于那种未卜先知、明察秋毫的人。当时,我母亲作为医生与来院治疗的格鲁吉亚人民委员会副主席伊留申的妻子相识,后来她俩成了好朋友。我听说伊留申被捕了,为与他划清界线,就拿起剪刀将他在我生日时送给我的手枪皮套和背带剪成了碎块。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不管时间如何流逝,悲剧性的1937年始终折磨着母亲的心灵。她在一家铁路医院工作,是妇产科高级医生。由于许多地方需要她,她又轻松地在第比利斯纺织厂妇幼保健所找到了一份工作。在那里连续工作了35年。工厂距市中心很远,战争期间母亲又担负了一项工作,到城市的另一端上班。劳累一天,晚上回家时已筋疲力尽。在所有人都很艰难的战争时期,母亲如此奔波,完全是为了我的温饱。

母亲不参加任何党派,小心翼翼,从不说过头的有刺激性的话,更不喜欢谈论政治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在政治上很幼稚。我还记得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已经是大学生的我回第比利斯度假期间与母亲谈起斯大林时,她的一番话令我感到吃惊和恐惧。她说“斯大林是个残暴的杀人凶手”。我惊讶地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你难道从这个‘粗鲁残暴的人’的著作中看出什么了吗?”母亲那种心平气和的回答使我感到既震惊又沮丧。她说:“我才不读他的书呢,你可以去告密——他喜欢这种做法。”此后,我们再也没有谈论过类似的话题。

P2-3

序言

俄罗斯是我的第二故乡。

当我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时,就告别故乡离开了黑龙江,把我的大半生留在了俄罗斯的土地上。二十几年中,我亲历了苏联的动荡与解体,也目睹了俄罗斯的发展与变迁。沧海桑田弹指而过,在或明或暗的政治环境与社会氛围中,我与所有俄罗斯人一起,用内心最脆弱也最坚实的部分感受着历史与现实带给我们的痛苦与迷惘、希冀与欣慰。这是一段复杂而厚重的心路历程。我既为俄罗斯曾经的沉沦而感到心痛,也为俄罗斯当今的复兴而感到欢畅。2006年中国举办“俄罗斯年”活动时,我突然意识到俄罗斯对于自己来说竟是如此亲切。我熟悉那里的一街一市、一草一木,我也熟悉俄罗斯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仿佛自己已经成为他们中的一个。不知不觉中,我才发现自己早已深爱上了俄罗斯,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巨人。

在莫斯科动力学院读书期间,我欣喜地发现了中国政府原总理李鹏上世纪50年代在此留学的足迹。这个发现给了我很大触动,使我开始关注中俄友好交往。我想,像我们这样与中俄两个大国都有着不解之缘的人,正好可以在融合与碰撞中为中俄两国搭建起友好交往的桥梁。这也是为什么我长期从事经贸工作,却也一直十分关注政治的原因。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环境。从双边贸易的角度看,我最应当关注的时政就是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了。理所当然,我也开始留意那些对华友好的俄罗斯官员和学者们。和他们交往是一件很舒心的事,因为正是在这些人的大力推动下,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才得以不断前行。普里马科夫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位。

叶夫根尼·马克西莫维奇·普里马科夫是俄罗斯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普里马科夫的经历丰富多彩。他于1929年10月29日在当时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乌克兰首府基辅出生,1953年从莫斯科东方学院毕业,1956年从莫斯科大学研究生班毕业,曾获得过经济学博士学位,并担任苏联科学院及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是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普里马科夫的学识和才能得到戈尔巴乔夫的赏识,政治地位迅速提升。他先后当选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89年6月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主席。1991年任苏联克格勃第一副主席,随后又任苏联中央情报局局长。苏联解体后,普里马科夫不仅没有被历史的浪潮淹没,反而凭借出色的才能和过人的胆识,为自己积累了更丰厚的政治资本。他被叶利钦总统任命为俄罗斯对外情报总局局长,是俄政府中少数留任的“前朝重臣”之一。他在任的四年,俄罗斯还没有完全从动荡和脆弱中恢复。在这个特殊时期,他仍大刀阔斧对俄情报机构进行全面改革,成绩斐然。1996年1月,普里马科夫再桃重任,被叶利钦总统任命为外交部长,在任期间也赢得国内外各界普遍好评。1998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俄罗斯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矛盾激化,叶利钦总统一年内两度解散政府.国内危机四伏。当年9月11日,普里马科夫临危受命出任总理一职,有力维护了俄罗斯的统一与稳定。随着俄罗斯国内形势的发展,他于次年5月12日去职。

普里马科夫的政治智慧经历了历史巨潮的洗礼。从原苏联及至俄罗斯时期,他亲历和参与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1999年,他出版了《十字路口的会见》,以独特的视角披露了原苏联和当代俄罗斯高层决策和政治斗争的许多内幕。2006年,普里马科夫将该书重新修订出版,“但实际上它却是本新书”。全书增至十章,较上一版增加和更新了约40%的内容。尽管他在前言中写道,本书不是个人自传,不是回忆录,也不是历史研究。但是,这本著作史料充实、论证严谨,又具有很强的内幕性,对于我们研究俄罗斯民族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正如他在前言中强调的那样,“我希望这本书与先前出版的一些著作一样,不是为看行情、赶形势而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通过理性感受和认识研究今天的书”。

中国是我的母亲。  中国是我的故乡,我的精神家园,也是我内心深处汩汩流淌的情感源头和终点。远在俄罗斯的日子里,每当我看到俄罗斯社会动荡不安而悲伤困惑时,每当我看到俄罗斯走向复兴而欢欣鼓舞时,我都会默默遥望着我的祖国。我在俄罗斯体验悲喜冷暖的同时,也无时无刻地不在惦念着祖国是否丰衣足食,是否安定团结,是否一切无恙。海外游子永远魂牵梦绕的,就是他的根——祖国。我总是习惯性地用俄罗斯发生的一切与祖国进行对比思考,希望能够从俄罗斯曾经的辉煌与苦难中提炼出一些教训和经验,希望我们能加以吸取和借鉴,既要避免重蹈俄罗斯的惨痛覆辙,更要汲取俄罗斯历史文化中的精华、精髓与精神。正是基于此,我萌生了译介俄罗斯重要书籍的想法。

普里马科夫对华友好,积极推动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主张建立和发展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普里马科夫2006年修订出版这本著作时,我原想借中国举办.“俄罗斯年”之机向中国读者译介,使这本著作成为中俄两国人民增进信任、加深友谊的助推器。虽然因故未能遂愿,但好在2007年又逢俄罗斯举办“中国年”,借此契机,我愿把普里马科夫的这本重要著作翻译出来,并将它作为一份礼物呈献给中国亿万同胞。我衷心希望能为祖国走向繁荣强盛、为中俄两国世代友好尽上一份绵薄之力,尽我一份拳拳报国之心。

囿于水平与时间,译文中无疑会有一些错误与不妥之处,恳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周立群博士

2007年11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过政治雷区(普里马科夫回忆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叶·普里马科夫
译者 周立群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233151
开本 16开
页数 3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7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127=536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3
15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