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战神韩信
内容
编辑推荐

他是世界军事史上不世出的奇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代名将,雄才大略,盖世无双,用兵如神,百战百胜,指挥了“井陉口之战”、“破魏之战”、“潍水之战”等一个个以弱克强,奇谋百出的经典战役,成为举世公认的一位战绩辉煌、光耀千古的一代天才军事家,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他被汉高祖刘邦誉为“连百万之众,攻必取,战必胜”的战神,出陈仓、定三秦、破魏国、平代国、擒赵王、降燕国、灭齐国、歼项羽,挥师天下,所向披靡,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削平群雄,累计破敌六十万人以上,打下了大半个汉朝的江山,迅速结束了秦末群雄角逐、连年混战的局面,辅助刘邦建立了大一统的西汉王朝,也成就了他一代“战神”的赫赫威名。

这便是西汉开国第一功臣——战神韩信。

内容推荐

韩信(?—公元前1 9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代名将、战略家、统帅,也是公元前三世纪末世界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大军事家;他灵活用兵,奇谋百出,奋发昂扬,以弱克强,终其一生,攻必取,战必胜,未尝一败,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个经典战役,也创造了一个个战争奇迹,让后世兵家叹为观止;韩信略不世出,功高无二、国士无双,被汉高祖刘邦誉为“兴汉三杰”之一;北宋著名史学家、《资治通鉴》主编司马光更一语破的:“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韩信之功也!”

本书以历史为依据,博采传统历史小说的笔法,结旧开新,独具风格,系统讲述了西汉开国第一功臣、战神韩信的精彩一生。文字典雅生动,故事波澜起伏,情节引人入胜。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破空一语解危厄

第二章 伤情汉广为君歌

第三章 还定三秦缘奇策

第四章 孰能与我刨霸业

第五章 怎料木罂渡黄河

第六章 背水一战灭赵国

第七章 控纵潍水破龙且

第八章 三足定鼎辞蒯彻

第九章 此生成败一萧何

后记

试读章节

公元前206年(楚汉元年)秋,七月初的一天,在汉中南郑城外一片荒郊之上,官道之旁,一队汉军正在执行军法,血赤色的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气氛静穆,肃杀凄凉。

秋初的天气已有了几分凉爽,虽是正午的阳光,透过山谷薄雾的笼罩,在山野的阵风吹送之下,洒在这些军士身上,殊无半分暖意,弥漫着的是一种透着血腥气息的沉寂。

这一队汉军约有一百余人,站成两排,肃立候命。

队列之前,五六丈之外,一字排开,一十四名死囚罪犯被五花大绑,跪在地上,等着被执行死刑。旁边,那名刽子手左手以刀抵在地上,右手倒出陶罐里面的清水,缓慢地浇在刀锋、刀背之上,清水冲洗着这口屠刀,雪白的刀锋在阳光下灿然耀目,冷气森森。

这一十四名死囚都穿着汉军军士的装束,只是去掉了头盔,低垂着头,神情沮丧。最边上那人三十余岁年纪,身材高大,异常魁梧,虽也低着头,却比和他一排跪着的那十三人略高半头,衣着打扮是个下级军官的装束。

在这队士兵与死囚中间站立着的是个汉军都尉军官,四十余岁年纪,络腮胡子,神情剽悍,他面对着列队的军士,大声道:“汉王有令,你等都听清楚了!如今已是非常时期,一些人散布流言,蛊惑军心;还有一些人拉帮结派,借机逃亡;更有甚者,牢骚满腹,居然怨憎汉王,实属大逆不道。为整肃军纪,收聚军心,自今日起,所有将士执行军人连坐法,军士失职或者违反将令,贻误军机,造成损失的,自校尉以下,领头儿的军官责无旁贷,一律连坐,同罪论处!”

众军士一齐凛遵,应声道:“诺!”

那都尉侧转身,用手指着那一十四名死囚犯,喝道:“眼下我军军粮紧缺,汉王都夙夜忧虑,八方罗积,这十余仓粮食就是我们的命根子啊!让你们好生看管,可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你们几个狗胆包天,居然失火烧了两仓,这还了得!今日,我奉汉王钧旨,先斩了你等狗头,悬于城头示众,以做效尤!”

那十三名死囚闻言,魂胆俱裂,涕泪交流,不住口地连声告饶,哭喊饶命。惟独那名下级军官模样的死囚,静静地跪在那里,低垂着头,一言不发。

那都尉瞧了他们一眼,叹了口气,面上掠过一丝不忍的神色,说道:“人生在世,哪个无家?谁无父母妻儿?如今目送你等归天,我心里也不好受啊!当兵的不死于阵前,却死于军法,丢人啊!下辈子转世,记着当个好兵,死就死在沙场上,落个英雄鬼!”说着话转身瞧了瞧那名身材高大的军官死囚,黯然道:“兄弟,我知道你有冤,心中不服!事发之际你外出公干,不在军营。但今日汉王亲自下令连坐,你身为连敖,责无旁贷,只得将你一块处斩!我只是奉令执行,爱莫能助啊!瞧你是条汉子,恬不畏死,我心中很是敬仰啊!”说罢叹了口气,又道:“军法无情,将令难违!对不住了,兄弟!别怪我啊!”

听了他这话,那名军官死囚仍然一言不发,恍若不闻,连头都不抬一下。

那都尉仰头看了看天色,大声喝令刽子手道:“午时三刻已到,行刑!”

刽子手应了一声,手起刀落,“咔嚓”一声,鲜血喷溅,几个死囚人头滚出去数尺之外, “扑通”一声,尸身栽倒在地上。那余下的几名军士死囚见状,恐惧更甚,声嘶力竭地哀告求饶,凄惨悲号之声不绝于耳,乱糟糟地响成了一片。

列队押阵的那些军士一个个屏息禁声,不敢做声,有些胆小的竟紧闭双眼,瑟瑟发抖了起来。  那刽子手更不停留,眼都不眨,嘴角露着狞笑,一刀刀地斩落,一腔腔鲜血喷涌,一颗颗人头滚落,转眼间已斩杀了十三个死囚了。

刽子手侧眼瞧那军官死囚之时,但见他仍是低头不语,恍若未闻,心中也是暗暗惊异,自忖这些年斩杀死囚无数,今天还是第一次见到面对死亡如此平静的人物,就用刀背轻轻地在他肩头碰了一下,说道:“兄弟,轮到你上路了!视死如归,真有胆色,算一号人物!咱这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也敬重你啊!”

那军官死囚闻言,这才慢慢地抬起了头来,面上露出微笑,很平静地扫视了四周一眼,泰然自若,似乎浑不知自己已然置身于鬼门关口了。

便在这时,七八丈外的官道之上三骑马疾驰而来,蹄声得得,扬起了一阵阵灰尘。

那名军官死囚循声望去,但见这三骑当先一人,也是四十余岁年纪,军官打扮,五绺长髯,阔口方面,气宇轩昂,极有威势。三匹马风驰电掣,转瞬之间,便要沿路驰过去了。

军官死囚注目瞧去,蓦地里与那为首的骑客四目相交,突然之间,眼中焕发出了一种异样的光芒,大声叫道:“滕公,汉王不是要一统天下吗?为何斩杀壮士?”

那军官正自纵马赶路,突然闻昕这话,猛地吃了一惊,凝神瞧去,见是路旁一个军官死囚正待临刑,此人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大是不凡,当下也不及细思,大声断喝道:“且住!刀下留人!”

那都尉当即喝止住了刽子手,暂停行刑,上前几步,躬身施礼道:“治粟都尉张苍参见滕公。”

这位滕公,本名夏侯婴,官居太仆,因其曾做滕县县令,故称滕公,沛县人,是汉王刘邦的心腹爱将,当年护送刘邦赴鸿门宴的四将就有夏侯婴。

夏侯婴纵马来到近前,右手马鞭略微一扬,算是答礼了,纵身下马,径直走到了那名军官死囚面前,满脸讶异之色,问道:“你是谁?怎么知道汉王要一统天下呢?”一边说着话,一边拔剑上前斩断了绳索,亲自为他松绑开释。

当此之时,汉王刘邦被项羽所忌,远徙巴蜀、汉中一带的贫僻之地,三秦又被章邯等悍将扼守,可以说是困守一隅,前途渺茫,再加上将士们人心思归,士气低落,而且刘邦烧毁秦岭栈道,对外示弱,虽则意在韬光养晦,图谋再起,但那道理不是一般将士们所能明白的。因此,刘邦想要一统天下的战略不但在汉中的南郑一带,即使是项羽等关内诸侯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等机密策略今日竟出于一个低级军官死囚的嘴里,夏侯婴听在耳中无异于一声晴空霹雳。

那军官死囚获得自由,仍然镇静自若,既不以死为念,也浑不以死里逃生为喜,向着夏侯婴深施一礼,说道:“卑职淮阴人韩信,位居连敖,只因部属失职犯罪,受累连坐!本当一死,不想今日苍天有眼,得脱一难,多谢滕公不杀之恩!”

夏侯婴道:“不必客气!适才我听你语出惊人,眼光不俗,便知你绝非等闲之辈!且说说看,你怎么知道汉王要一统天下啊?”P7-P9

序言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先揭竿而起,天下百姓苦于暴秦苛政,于是豪杰四起,云集响应,义军迅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不久,吴广、陈胜相继败亡,但他们所引发的各路诸侯、豪杰之兵已然分据天下,如野火燎原,势不可当,已非秦军武力所能扑灭了。

在各路义军当中,项羽和刘邦所统率的两支队伍实力最强,脱颖而出。

当时,为了迅速推翻秦朝的统治,各路义军的名誉领袖楚怀王便和大家约定:“先人定关中者”称王。于是,项羽和刘邦兵分两路,对秦王朝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首先攻入关中,兵临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安抚百姓,废除苛政,与民休息,约法三章,深得关中百姓的拥戴。

与此同时,势力最为强大的项羽军团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奋扬蹈厉,一举打败了秦军主力,声威响震,被公推为上将军,成为各路诸侯的霸主。

项羽得知刘邦抢先进入关中的信息,十分不满,在函谷关击败刘邦驻军,迅速挥师人关,进占咸阳,烧杀劫掠,将秦都宫殿化为灰烬,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公元前206年(楚汉元年)二月,项羽在戏自称为西楚霸王,发号施令,分割天下,重新划定天下土地疆域,分封刘邦、英布、章邯、张耳等各路诸侯及将相为十八国诸侯王,自己统辖梁、楚等九个郡,建都彭城。

项羽心忌刘邦,把他封为汉王,以秦朝流放罪人的险僻之地巴蜀和汉中(张良为刘邦争取来的)划归刘邦统辖,定都南郑。不仅如此,项羽为防刘邦势力东扩,窥视中原,就将关中地域一分为三,把秦朝旧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封为雍王、塞王、翟王,分别镇守,箝制刘邦对刘邦形成了困守绝地之势。

项羽分封之后,刘邦不肯接受,但是迫于项羽强大的军事势力却又无可奈何,萧何、张良、周勃等人也纷纷劝谏刘邦暂居汉王,忍辱就国,等待将来有机会再图发展。于是,这年夏四月,刘邦率部向汉中进发,经过秦岭时又采用张良计策故意烧毁了惟一的栈道,表示不再有东进北归之意了,同时,也遏制了项羽及关中诸侯部队的侵袭。

来到南郑之后,大家便发觉巴蜀、汉中一带道险、贫瘠,物力匮乏,生活艰难。而且,刘邦的部队多为楚沛一带的人,时间一久,人心思归,都觉得陷此绝地,前途暗淡,于是,时有兵将逃亡。

此时此地的刘邦也和大家一样,苦困迷惘,情绪低沉:东进北归吧,自己兵微将寡,士气低落,而章邯等三秦精兵分布战略要地,扼制咽喉,势难突破;而且项羽势大,兵精将广,号令天下,一呼百应,更难抵挡,倘若盲目冒进,无异于自取灭亡。

困守绝地,前途暗淡的阴云笼罩着南郑一带,人心涣散,士气低落,进退维谷。

这时,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青年人正悄悄地走向了中国历史的舞台,正是由于这个人的出现,才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楚汉之争”的历史帷幕;正是这个人在刘邦坐困汉中之时,为刘邦首建攻略天下的大策,并突出奇兵,一举还定三秦,占据了关中要地,为刘邦统一天下奠定了根基;正是这个人在楚汉相持荥阳之时,挥师北上,开辟北线战场,攻灭魏、代、赵、燕、齐五个诸侯王国,迂回合围强楚,改变了整个楚汉战争的格局;正是这个人最终使得刘邦以弱胜强,歼灭项羽,建立强大的西汉王朝,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这个人是公元前三世纪末世界历史上最杰出的大军事家、大战略家;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就是:“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

他是世界军事史上不世出的奇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代名将,雄才大略,盖世无双,用兵如神,百战百胜,指挥了“井陉口之战”、“破魏之战”、“潍水之战”等一个个以弱克强,奇谋百出的经典战役,成为举世公认的一位战绩辉煌、光耀千古的一代天才军事家,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他被汉高祖刘邦誉为“连百万之众,攻必取,战必胜”的战神,出陈仓、定三秦、破魏国、平代国、擒赵王、降燕国、灭齐国、歼项羽,挥师天下,所向披靡,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削平群雄,累计破敌六十万人以上,打下了大半个汉朝的江山,迅速结束了秦末群雄角逐、连年混战的局面,辅助刘邦建立了大一统的西汉王朝,也成就了他一代“战神”的赫赫威名。

这便是西汉开国第一功臣——战神韩信。

后记

韩信是秦末汉初淮阴人(今属江苏省淮安市),生于那一年已经无法查考了,卒于公元前196年。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略不世出的一代名将,也是西汉开国第一功臣;他生活在一个天翻地覆、风云骤变的时代,也正因此,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有人称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争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也有人慨叹他:“且天生非常之人,具非常之才,值非常之时,建非常之功,而罹非常之祸,上下千古,孰有如汉淮阴侯者乎?……” (清代乾隆年间韩国瓒《重修韩庙碑记》)

作为一代名将,旷世奇才,韩信在中国历史上和世界战争史上都占据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他是公元前三世纪末世界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大军事家、大战略家。他的《拜将台登坛对》首次制定了兴汉灭楚的大战略,随后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还定三秦,稳据关中为根据地,向东攻略天下,占据了地利上的优势,为刘邦开创西汉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刘邦奋起的转折点;此后,韩信挥师北上,渡过黄河,攻灭魏国,击破代国,平定赵国,迫降燕国,吞并齐国,开辟了北线第二战场,对西楚霸王项羽形成了迂回合围的战争态势,从而改变了楚汉攻略的整个战争格局;最后在垓下一举攻灭项羽,辅佐刘邦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西汉王朝。

韩信军旅一生,大小十余战,战必胜,攻必取,未尝一败,累计破敌六十万人以上,而且每每能够出奇制胜,以弱克强,其指挥的井陉口之战、破魏之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等战役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为历代兵家所推重。

同时,韩信还是中国历史人物当中产生或相关联成语最多的人,计有近三十条之多,蔚为奇观,诸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昌亭之客;一饭千金;胯下之辱;胯下小儿;人自为战;国士无双;背水一战;功高无二;略不世出;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解衣推食;拔旗易帜;独当一面;捷足先登;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领兵,多多益善;按甲休兵;榆衣甘食……

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后,与大臣们讨论汉兴楚亡的原因之时,认为他取胜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与用人,他重用了张良、萧何、韩信一“兴汉三杰”,声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其实,刘邦此说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却是过分拔高了张良、萧何的功绩与作用。

后世的历史家在归纳汉兴楚亡的原因之时,一般都认为主要在于如下四点:一是项羽缺乏巩固天下局势的大战略,不顾大局和实际情况,唯我独尊,一切从私利出发,荒谬的分封举措,不切合实际,伏下了导致天下战乱的隐患;二是韩信开辟北线第二战场,形成了对楚的迂回合围,从而改变了整个战争的格局;三是项羽残暴不仁,丧失了人心,而且不会用人,所谓“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导致了人才流失,反为敌人所用(韩信、陈平等人都是弃楚归汉),使刘邦占据了“人和”之利。四是刘邦稳居关中,占据了“地利”,以优越的地势之利,固守荥阳、成皋一线,持久对抗,为削弱项羽奠定了基础。

关于韩信被杀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种意见认为韩信死于蓄意谋反。这一论点主要来自司马迁、班固、司马光的史书记载,此后的学者、史家多有因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评论说:“假如韩信能够学得圣人之道而知道谦虚礼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近乎大贤了!对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公、召公、太公这类人相比,后代子孙也可以世世代代享受祭祀!他不知道应该这样做,却在天下已经归附汉之后,竟然阴谋叛乱,以至于被杀,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史记·淮阴侯列传》:“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某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评论说:“一般人可能认为韩信是最早提出统一天下的伟大战略的人,他和刘邦一起在汉中起事,平定了三秦之后,就和刘邦分兵攻取北方,擒了魏王,夺取代国,打败赵国,威胁燕国,乘胜向东攻击并占领了齐国,往南又在垓下消灭了楚国,汉朝所以能够得到天下,大抵说来都是韩信的功劳。看他拒绝蒯彻的游说,在陈迎接刘邦,怎么会有反叛的心呢?实在是因为他失掉了王爵而心里不快,才做出背叛谋反的行为。以卢绾不过是刘邦的邻居这种故旧恩情,还能够被封为燕王,而韩信却只能够以列侯的身份按时晋见国君;这难道不是刘邦也有亏待韩信的地方吗?我认为汉高祖用欺诈诡谋在陈把韩信捉到京城,谈到亏待韩信方面不能说没有;不过,韩信也有过错,从而导致了这个下场。当初,汉和楚在荥阳相对抗之时,韩信正好消灭了齐国,但他并不立即回辅刘邦,反而自请立为假齐王;后来,刘邦率汉军追逐楚军一直到固陵,跟韩信约好时间一起攻打楚军,届时韩信却失约不到;当时,刘邦就有杀掉韩信的念头了,不过是力量不够,不敢动手罢了。等到天下已经平定,韩信还有什么可倚仗的呢?利用别人窘迫之际以求取大利,这是商贾小人的心思;酬谢对方的功劳,报答对方的恩德,这是士人君子才有的胸怀。韩信却要以商贾小人的心志为自己图谋私利,而盼望别人以士人君子的心理报答,这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吗?”(《资治通鉴》:“臣光曰: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擒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观其拒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夫以卢绾里用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擒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明清之际的学者王夫之在《通鉴论·汉高帝》之中,从韩信贪功、邀赏以及破灭项羽之后仍然拥有重兵这三点来论述,认为韩信“云梦之俘,未央之斩”是他自己造成的恶果。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韩信死于诬陷冤狱。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清初诗人冯班、清代考据家梁玉绳等人都从剖析韩信谋反是出于诬陷,肯定韩信被杀是一大冤狱。例如宋代学者朱熹就认为:“韩信反无证见。”梁玉绳《史记志疑·淮阴侯列传》中也说:“信之死冤矣!前贤皆极辨其无反状,大抵出予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萧何)文致之耳。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清人郭嵩焘认为:(韩信)“贵贱生死一取资于人,是乃人臣之定分。非能反者。”即是说韩信不可能谋反。刘知畿《史通》认为:史书真伪并存,未可全信;他也认为史书对韩信的贬损、浮言不当。近人朱东润也指出:“论者以为疑狱,真伪不可知。”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信自立为假王》中也认为韩信自己请封假齐王,是他被杀的祸根;但他认为韩信谋反一说系“间左蜚言,略无证据”。他们都认为,韩信根本无意背叛刘汉王朝,他的被杀完全是吕雉疑忌名将,杀戮功臣的阴谋。更有学者指出司马迁在写《史记》之时,迫于汉武帝的高压,只能用曲笔在文中故意留下多处破绽,以待后人为韩信辨析冤枉。

韩信位居齐王坐镇齐地之时最有条件背叛刘邦,他却对刘邦忠心耿耿;在被夺去兵权、迁徙为楚王之时,仍有机会造反,他却仍旧对刘邦忠心不二;最后在被贬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城之时,手无兵权,在最不可能反叛的时候,居然涉嫌谋反了!有的学者据此认为智勇兼备、百战百胜的绝世奇才韩信,断然不会出此昏招,因此,韩信绝对不可能谋反。也有的学者认为韩信“能忍夺军徙王,而不能忍夺王贬爵”,因此“日夜怨望,居常快快”,而且更被刘邦的强势步步进逼,无路可退,这才出此下策,那是被逼上了梁山。

其实,纵观史书的记载,说韩信谋反疑点甚多:第一,韩信临死之际所说的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这句话本身就说明韩信根本没有谋反,因为此话是在后悔自已当初没有听信蒯彻的建议而谋反,言外之意就是说自己当初没有谋反,现在却被冤枉谋反而处斩,所以很后悔啊!如果他此时真的谋反,那么他慨叹的应当是此次谋反计划不周密而破败,而不是悔不当初。第二,陈豨谋反并不是出于韩信的指使,也不是蓄谋造反。史书记载:陈豨所以造反,是他养的门客甚多,赵相周昌发现陈豨有一次请假回乡,经过赵国时,跟随陈豨的宾客竟有一千多辆车子,浩浩荡荡,把邯郸所有的馆驿都住满了。于是,周昌要求入见刘邦,把陈豨宾客盛多的情形报告给了刘邦,并且说陈豨拥有重兵在外地已经有好多年了,恐怕会有反叛的事情发生。刘邦听了,就派人再三调查陈豨的宾客居住在代地之时的种种不法之事,有很多都牵连到了陈豨。陈豨知道后很害怕;这时,韩王信蓄谋造反,就利用这个机会派王黄、曼丘臣等人游说他,引诱他反叛汉朝。后来,太上皇刘太公去世之时,刘邦派人召见陈豨,陈豨借口生病不到;这年九月,陈豨就和王黄等人造反了,自封为代王,侵占了赵、代等地。《史记评林》上说,陈豨如此的谋反经历“安得与淮阴有夙谋”?第三,智勇兼备、百战百胜的韩信谋略超卓,怎么会在自己被贬为淮阴侯之时无兵造反呢?第四,史书记载的韩信与陈豨密谈,这段话只能是韩信和陈豨知道,作为史官的司马迁怎么可能知道呢?并且还绘声绘色的记叙下来呢?所以,有的学者就认为:司马迁明知韩信的冤枉,但在专横跋扈的汉武帝时代不敢直书其事,遂故意留下有破绽的记载,让后人辨析真相。第五,陈豨本是刘邦的亲信,当他上任代相之时,韩信居然敢于和陈豨密谋造反?也太匪夷所思了。第六,以韩信的大才,他密谋造反的计划怎么可能让自己舍人的弟弟知道呢?第七,当萧何骗他说陈豨已死,力请韩信入宫祝贺之时,韩信如果真的蓄谋造反,那么同谋已死,他韩信还会心无顾忌地坦然入宫?第八,匆匆处斩韩信,似有灭口之嫌;为什么要迫不及待的处死韩信呢?以韩信这样功盖天下的勋臣,就算被贬落魄,可当时还是淮阴侯啊!对这样一个重臣,即使谋反被拿,也要经过有司审讯明白才能论罪,为什么要在长乐宫钟室匆匆处斩呢?

总之,一代名将韩信死于吕后之手,而吕后此人心狠手辣,是很善于诬陷他人制造冤狱的。汉初七大异姓王之一的梁王彭越就是吕后一手制造的冤狱,辨析彭越的被杀史料,人们不难看出彭越的死和韩信如出一辙。《资治通鉴》记载说:刘邦平定陈豨叛乱的时候,向梁国征调军队,梁王彭越借口生病,只派部将率兵到邯郸助战。刘邦很生气,就派人责备他。彭越害怕了,要亲自前往谢罪。他的部将扈辄却说:“大王起先不去,被皇上责备了这才去,这一去肯定会被逮捕的;不如发兵反叛吧!”彭越不接受。这时,彭越的太仆得罪了他,逃亡到京城,对皇上上告梁王彭越和扈辄计划造反。于是,刘邦派人乘其不备逮捕了彭越,拘押到了洛阳。有司审问彭越的案情,认为:“谋反的行迹已经具备,请按法论罪。”刘邦却赦免了彭越,废为庶人,下令把他安置在蜀的青衣县。彭越向西走到郑,遇到吕后从长安来。彭越就向吕后哭诉,述说自己无罪,希望能回到自己的故乡昌邑居住。吕后假意答允了他的请求,把彭越带到了洛阳。而后,吕后对刘邦道:“梁王彭越是一个壮士,现在居然把他迁徙到蜀,这是你替自己伏下了祸患啊!不如把他杀了干净。我现在把他带到洛阳来,就是希望杀掉他,永绝后患。”于是。吕后就命令彭越的舍人诬告彭越再度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刘邦把彭越的宗族全部杀光,刘邦批准了这个奏议。于是,这年三月,屠杀了彭越三族。

吕后既然能够唆使彭越的舍人诬陷彭越,焉知她不能诬陷韩信?又怎知韩信的舍人弟弟告发韩信谋反不是出于吕后的唆使呢?她的作案手法如此娴熟,如此雷同,不能不让人怀疑——韩信之死就是出于吕后的阴谋。

后世有些学者著文论述,认为吕后冤杀韩信是出于刘邦的指使。吕后斩杀韩信是否出于刘邦授意并不重要,韩信之死是在于他的勇略震主,功高盖世,他的才干与功勋始终是威胁西汉王朝统治的潜在隐患。所谓“功到雄奇即罪名”、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因此,即使韩信逆来顺受,默默无闻,刘邦、吕后为了汉朝的长治久安,也是断然不会放过韩信的。

本书创作于2005年9月到10月中旬,目标即是讲述韩信叱咤风云、纵横捭阖的一生,再现一个中国古代用兵如神的名将风范。然而,我做得并不够好。

本书写成之后,于2005年曾在一家省报连载了部分章节,颇得海内外读者的赞许;这次出版,蒙本书责编提出了一些非常中肯的修改意见,于是又做了一些修订。

本书插图作者李耀华先生是赞皇县书画界泰斗,画风飘逸,笔力雄健,曾出版13本连环画,印数达200万册。当今赞皇县书画界人士大多得益于他的指导与培植。

2008.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战神韩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建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10229
开本 16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8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60
18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