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花牡丹档案
内容
编辑推荐

祈盼国花,早日出世,天下大同。

本书由十余位专家学者历时两年艰辛编著,从八个方面陈述了牡丹担国花的理由,牡丹两千多年珍贵档案从此向世人打开。此外,本书还涵盖了多个学科,配有200余幅精美插图,具有学术性和文献性,适合牡丹专业研究人士和广大牡丹爱好者阅读。

谨以此书向即将开的全国“两会”和奥运会献礼。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八章,以翔实的资料分别介绍了牡丹的栽培应用历史,牡丹的分布、种类,牡丹的观赏和习俗,牡丹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牡丹产业的发展状况,牡丹文化的内容、形式,以及牡丹争评国花的历程等。彰显了牡丹作为百花之王的魅力,为牡丹当选国花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此外,本书涵盖了多个学科,配有200余幅精美插图,具有学术性和文献性,适合牡丹专业研究人士和广大牡丹爱好者阅读。

目录

代序:牡丹昌荣 天下大同

自序:牡丹有话再说

第一章 牡丹溯源:原产中国 栽培应用 历史悠久

 一、牡丹栽培应用的起源

 二、牡丹发展历程

 三、牡丹栽培分布格局的形成

第二章 牡丹资源:分布广泛 种类繁多 覆盖全国

 一、野生牡丹分布广泛

 二、我国栽培牡丹已形成四大品种群,分布几乎遍及全国

 三、丰富的古牡丹资源

 四、国外牡丹的引种大大丰富了中国牡丹的种质资源

第三章 牡丹观赏:国色天香 丰姿神韵 荣冠古今

 一、牡丹的局部观赏

 二、牡丹的整体观赏

 三、观赏牡丹的重要形式:牡丹花会(节)

 四、历代牡丹名园

 五、国外的中国牡丹园

第四章 牡丹本色:群众崇尚 广聚民心 兴旺人气

 一、尊崇牡丹的理念

 二、观赏牡丹的习俗

 三、借用牡丹命名地名、物品

第五章 牡丹使者:走向世界 广交朋友 国际认同

 一、中国牡丹走向世界

 二、中国牡丹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和影响

 三、中国牡丹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第六章 牡丹产业:自成体系 效益显著 商机无限

 一、古代牡丹商业化栽培简况

 二、现代牡丹产业

 三、牡丹新产品研发情况

第七章 牡丹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民族之花

 一、牡丹文化概说

 二、牡丹文化的四个主要内容

第八章 牡丹加冕:与时俱进 富国富民 振兴华夏

 一、花卉的蓬勃发展引出全国国花评选活动

 二、历经十余载的全国性国花评选活动

 三、确定牡丹为国花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牡丹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国花

附:世界国花

后记

试读章节

宋室南渡后,偏安江南,是为南宋。定都临安,即今杭州。自此,杭州花事得到发展。《梦粱录》载:“是月(三月)春光将暮,百花尽开,如牡丹、芍药、棣棠、木香、酴醵、蔷薇,种种奇绝,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纷然。”另据宋·周密《乾淳起居注》与《乾淳岁时记》记载,南宋皇宫中常有各种瓶花摆设,专供帝王观赏。如淳熙六年(1179)三月十五日,帝至御苑“锦壁”赏牡丹千余丛,并赏瓶花。

南宋时,成都附近的天彭(今四川彭州市)牡丹享有盛名。天彭牡丹种植始自唐代,至北宋后期已有了较大发展。宋·陆游《天彭牡丹谱》(以下简称《陆谱》)记述:“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崇宁(1102~1106)中,州民宋氏、张氏、蔡氏,宣和(1119~1125)中,石子滩杨氏,皆尝买洛中新花以归。自是,洛花散于人间,花户始盛。皆以接花为业,大家好事者皆竭其力以养花。而天彭之花遂冠两川。”陆游还记述了天彭赏花时的盛况:“天彭号小西京(北宋以洛阳为西京),以其俗好花,有京洛之遗风,大家至千本。花时,自太守而下,往往即花盛处张饮幕,车马歌吹相属。最盛于清明寒食时。”可见南宋时蜀人喜爱牡丹不亚于洛阳。《陆谱》记述了洛花以外的蜀花34种。

由此可以看出,从北宋到南宋,牡丹在全国范围内有着相当程度的普及。仅就北宋诗词所记,除前面提到的地方外,还有河阳(今孟州市西)、济源、颖州(今许昌)(以上今属河南),真定(今河北正定),同州(今大荔)、延州(今延安)、丹州(今宜川)(以上今属陕西),成都、天彭(今彭州)(以上今属四川),襄阳、黄州(今湖北襄樊、黄冈),维杨(今扬州)、仪征、西溪(今东台县西南)、常州(以上今属江苏),池州(今安徽贵池),永嘉(今属浙江温州),密州(今诸城)、青州(以上今属山东)。至南宋,南方牡丹发展很快,并主要集中在以下地区:一是浙江中部、北部,包括杭州及其邻近地区,如绍兴、诸暨、赤松(今金华市北)等;二是江苏南部,如金陵(今南京)、吴县(今苏州一带)、如皋等;三是安徽东南部,如徽州(今歙县)、黟县、绩溪等地;四是江西北部,如德安、龙安、铅山、浔阳、饶州及鄱阳(今波阳)等地。此外还有湖南长沙及福建中部。根据有关谱录及文献所记,宋代已有牡丹品种220余个。

除上面谈到的情况外,在中国牡丹发展史上,宋代牡丹文化的繁荣也特别值得一提。北宋洛阳风行的赏牡丹花会,不仅继承了唐人赏花的狂热,而且平民的广泛参与为唐代所不及。此后,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西南的天彭也有大型赏花活动。宋代除有多部水平高的牡丹谱录外,吟咏牡丹的诗词更是多达2000余首,也是盛况空前。北宋,在称牡丹为“国色天香”、“百花之王”的基础上,又具体指出“姚黄”为王,“魏花”为后。后来又赋予牡丹“富贵花”的称号。而在南宋,牡丹更是故国家园、北国大好河山的象征,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辽金元时期

辽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吸纳了牡丹文化。即使在整体上对牡丹栽培与观赏处于停滞状态的元代,民间仍蕴藏着牡丹发展的巨大潜力。

自后唐以来,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政权迅速崛起,并先后建立了几个与汉人政权对峙的独立王朝。如公元915年契丹人建立的辽政权,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立的占据半壁江山的金政权,先后与北宋、南宋处于对峙状态。然而,政治上的对立并没有割断文化上的渗透与融合,游牧民族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先进的农业文化的熏陶,包括吸收自唐及北宋发展起来的牡丹文化。辽朝曾设有五个京城,即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其中南京析津府即今北京市,在城内西南隅建有宫城,宫城内植有牡丹,并有赏花活动。据《辽史·圣宗本纪》记载:“统和五年(987)三月癸亥朔,(圣宗)幸长春宫赏花钓鱼,以牡丹偏赐近臣,欢宴累日。”明代《北京考》亦记载圣宗于统和十二年(994)三月去长春宫观赏牡丹。

女真族是生活在我国黑龙江地区以狩猎为主的少数民族,12世纪初期兴起,发动了反对辽国奴役的战争,公元1125年灭辽后又南侵北宋。1126年冬攻陷汴京(今开封),建立了对北部中原统治长达120年之久的政权——金朝。女真政权以武功立国,文化原很落后,入主中原后,即注意吸收汉族文化,并取得了可观成就。金文化实际上是汉文化的一种延伸。在金朝中叶以后,战端暂息,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也注意到了牡丹的发展。如金章宗完颜■的《云龙川太和殿五月牡丹》诗:“洛阳谷雨红千叶,岭外朱明(指夏季)玉一枝。地力发生虽有异,天公造物本无私。”即反映今东北一带的牡丹栽培。农历五月还有牡丹开花,应是开得很晚了。同期还有一些大臣的“牡丹应制诗”,是陪皇上赏花的诗作,一如北宋的宫廷赏花诗。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段克己的几首《江城子》词,也描写了在洛阳赏牡丹的欢愉情景。金代诗人王郁于金哀宗正大年问(1224~1231)举进士不第,遂游洛阳。在其《阳翟(今河南禹州)赠李司户国瑞》诗中有“洛阳赏尽牡丹春”句,说明金代中期以后,洛阳牡丹又有了恢复和发展。今甘肃临夏、兰州一带虽无金代牡丹栽培的记述,但从一些墓葬的砖雕上,仍可看到牡丹文化的深刻影响。如1980年在临夏市南龙乡王闵家村发现的金大定十五年(1175)进义校尉王吉砖饰墓,四周皆以雕刻和压模花砖装饰,其中有不少牡丹图案砖雕。此外,1953年在兰州市城关区发掘的金明昌年问(1190~1195)墓葬中,除棺座中央平铺着牡丹花砖雕四块外,墓壁四周也有牡丹花雕。这些习俗与当地牡丹发展有着密切联系。P14-17

序言

这是我企盼看到的一本书。

1994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批转人大代表们评选国花的议案,由中国花卉协会负责组织实施,在全国开展有领导、有组织、有步骤的评选国花活动。经过全国人民广泛的推荐、评选、投票表决,评出牡丹为我国国花,兰花、荷花、菊花、梅花为四季名花。由于多种原因,这一评选结果迄今没有正式宣布。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各自的国花,国花牵动国人心。14年过去了,全国人民呼唤国花登场的声音不绝于耳,随着我国的日渐繁荣昌盛而愈益强烈,公布牡丹为国花的提案多次提交全国人大会议。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步步临近,公布国花再次成为国人心中的思念。最近有消息说,奥运会前将公布牡丹为国花。看来,牡丹当选国花是人心昕向,众望所归,已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到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时候了。

古今中外,牡丹因人人亲近、亲近人人而无人不晓、无人不爱;“惟有牡丹真国色”等诗句,更是世人耳熟能详,对牡丹当选国花视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然而要问牡丹为什么应该成为国花、能够成为国花,个中理由就不是人人都能回答得了的。一些研究牡丹和牡丹文化的专家学者建议说,现在各种各样的牡丹书籍不少,就是缺少一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方位讲述牡丹的书。这个建议颇有见地,应该为牡丹当选国花提供理论支持。由于该书涉及诸多专业和部门,理论性和知识性较强,需要资料多,工作量大,所以久久未能与读者见面。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会和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成立后,把牡丹文化产业作为研究和策划的重点之一,把此书编写出版提上日程。他们组织10多位专家学者,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推出了这本图文并茂的专著,从8个方面论述了牡丹当选国花的理由。这是截至目前我看到的第一本全面论述国花牡丹的书。这本书结构科学,资料丰富,观点鲜明,文字流畅,颇具文献性和学术性。谨向该书的出版表示祝贺。

有道是:国运兴,牡丹盛。翻开牡丹的“家谱”,我们看到牡丹与中华民族一道走过的数千年风雨历程,与祖国的命运荣辱与共。隋唐五代时期,牡丹迎来第一次发展高潮,由乡间走进皇家园林:唐代东都洛阳和京都长安对牡丹如痴如狂;两宋时期,牡丹在全国范围又有了一个大普及;北宋的洛阳牡丹花会,不仅继承了唐人赏花的狂热,而且平民的广泛参与程度则远远超过唐代;辽金元时代,即使牡丹发展在整体上处于停滞状态,但少数民族政权也在逐步吸纳牡丹文化;明清时代,牡丹发展再次形成高潮,牡丹文化更加普及,并将牡丹定为国花。

新中国成立后,牡丹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牡丹与经济、文化、科技、旅游结伴同行,不仅走遍全国,而且冲出国门,风靡全球。拂去岁月的风尘,姚黄、魏紫、二乔、绿绣球、黑牡丹等观赏牡丹千姿百态、争奇斗艳;药用牡丹大面积种植,形成了牡丹产业。二者都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国际和平使者,为天下大同铺路架桥。今天,越开越旺、越种越盛的牡丹,不正是科学发展、欣欣向荣的中国国运的象征吗?中国人民对牡丹焕发出的激情和信心,不正是同心同德共同致富奔小康的见证吗?亿万人民十多年来对国花的全民评选和尽快公布牡丹为国花的期盼,不正是56个民族共捧“国色天香”、为构建和谐中国的热切呼唤吗?

我国地域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但对牡丹却有着同样的喜爱和尊崇。从古至今,各阶层的人们,以牡丹抒情,以牡丹明志,以牡丹比喻国运民心,以牡丹装饰衣食住行,寄托对富贵吉祥、兴旺发达、太平盛世、天下大同、和谐美满的向往和追求,孕育了独具特色、厚重珍贵、雅俗共赏的中华牡丹文化。这种文化世代相传,深入人心,铸就了中华民族对牡丹共同的心理诉求。这种心理定势,就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肥田沃土,心雨灵露。  愿牡丹作为国花,早曰闪亮登场。

2007年4月8日

(作者系河南省政协主席)

后记

河南人形容一件事工作量很大,需要群策群力去办时,常说一句土话:“这不是一个人杀的猪。”拿这话比喻《国花牡丹档案》的编写过程,虽说不雅,但十分贴切。

2005年初动议编写这本书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于是在洛阳成立了一个11人编写小组,他们是:戴松成、闫宏先、王高潮、李嘉珏、杨留生、郭继明、徐小帆、杨瑞先、郭继裕、宋瑞祥、何小要。还约请了洛阳市穆宏伟、刘鸣、霍志鹏等热心牡丹文化产业的企业家加盟,河南省牡丹协会的主要领导也加入进来。上述这些同志有的是牡丹文化专家、牡丹植物学研究专家,有的是牡丹摄影专家、牡丹文化收藏家,还有的是牡丹种植企业家。这些人一谈起牡丹文化,两眼放光,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和困难。本书的8个部分,分别由其中的8位同志搜集资料并起草初稿,交给执笔人闫宏先按方案统一整理。闰宏先已经66岁,为了这本书,日夜伏案写作达10个月之久,其间数次修改,打印出来的修改稿摞起来有50公分高,累病了好多次。杨留生的爱人刘江云看到这情况,也主动参与资料的搜集。王高潮是10年前参与全国国花评选全部工作的一名处级干部,现在又参与编写这本书。最后他又用一个月时问,把文字和照片梳理了一遍。李嘉珏是全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的副会长,是位资深的牡丹种植研究专家,在指导这本书的同时,又亲自执笔写出了第一章。可以这样说,没有上述这些同志的奉献,该书的出版断然完不成。这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艰苦但又愉快和谐的合作的成果。因此,在这本书与读者见面的时候,不能不说上述这番话。

至于这本书存在的不足,这里就不再说了。因为要赶在2∞8年3月全国“两会”之前出版,不足之处,诚望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8年元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花牡丹档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戴松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917339
开本 16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4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家庭家居-宠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7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S685.11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60
184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