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辉主编的《文学解读新杭州(共3册)》邀请了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散文家,让他们用文学的笔调介绍新杭州的西湖、灵隐、运河等风景名胜和杭州人民的生活风貌。并且在描述新杭州变化的同时,深层贯注杭州作为东方休闲之都的文化意义,让读者更了解杭州,热爱杭州。
图书 | 文学解读新杭州(共3册) |
内容 | 编辑推荐 陈一辉主编的《文学解读新杭州(共3册)》邀请了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散文家,让他们用文学的笔调介绍新杭州的西湖、灵隐、运河等风景名胜和杭州人民的生活风貌。并且在描述新杭州变化的同时,深层贯注杭州作为东方休闲之都的文化意义,让读者更了解杭州,热爱杭州。 内容推荐 当一座城市的民众同心协力把共建共享优良生活品质视为这座城市的品牌时,我们可以说,杭州触摸到了她在新时代的梦想和灵魂。 陈一辉主编的《文学解读新杭州(共3册)》邀请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散文家,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情趣和生活经验作全新的导游,阐扬健康的人生观与休闲观,阐扬自然和人文历史的细节之美对当代人心理、精神、审美的作用。 目录 新西湖 前言 诗意、适意并且有创意地生活(总序) 第一辑 杨公堤 杨公堤上过六桥 曲院风荷 写不尽风荷 酒,才子的最佳道具 竹素石瘦人谐 杭州花圃——堤上最缤纷的所在 伤隐园 始觉兰花美 郭庄 红栎山庄 双生隐楼 赵之谦纪念亭 第二辑 三台山路 俞曲园墓——一串师生 于谦祠墓——诗里看人生 大小麦岭——一千年以后 第三辑 茅家埠 茅乡水情—— 美人的背影 茅家埠之“香道” 茅家埠之“茶道” 佛与茶之间的世俗欢宴 都锦生——如果织锦像魔毯一样会飞 第四辑 金沙港 环碧湖合——房子和他携手天涯 燕南寄庐——他既像段小楼又像程蝶衣 第五辑 浴鹄湾 浴鹄湾——天鹅出浴的地方 黄篾楼水轩——元代的雨和巴黎的雨 之久草堂——老顽童式的隐士画家 状元坊——西湖的雄性地标 第六辑 丁家山 丁家山——丁家山几度夕阳 刘庄——注定不凡之地 第七辑 五老峰 法相寺——难得废墟 法相唐樟——与华兹华斯没有相遇的唐樟 隧道——隧道尽头不止远方 新灵隐 诗意、适意并且有创意地生活(总序) 序 云林 北高峰 从灵隐路说起 灵隐寺:一千年,一刹那 琴乐飘香永福寺 韬光观海 韬光寺 御碑亭一康乾盛世“到此一游” 灵鹫 咫尺西天照壁 爱与哀愁三生石 翠微亭,伤花开过灵鹫峰 飞来峰、灵鹫山与“拈花微笑” 合涧桥:闹哄哄静悄悄 那些亭子,宛在水中央 找不到的呼猿洞 天竺 天竺路 下天竺:法镜寺 中天竺:法净寺 上天竺:法喜寺 中印寺,一个孤独的修行者 人迹 法云古村 大谢小谢北峰茶韵 灵隐路31号&绿茶 刘大白墓 天外天 五岱坟 朱庄 后记 新运河 诗意、适意并且有创意地生活(总序) 寻找城市的坐标(自序) 【上篇】 艮山旧事 蚕神的脸机神的眼 故道的背影 运河的魂魄 【中篇】 风景永远不是同一张面孔 江桥暮雨 天下粮仓 又见青莎 一个人的桥梁 纸上湖墅 【下篇】 一座桥承载的记忆 时光停滞的街道 一桥 一井 一宫 一碑 一庙 物象之河 唤醒对水的记忆(后记 试读章节 酒,才子的最佳道具 如果喝过酒再写荷花会不会写得好一点,一连好几天我都在想这件事。若是我生在宋朝,便可以在曲院风荷的酒坊里买酒边喝边赏荷,“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如今的曲院风荷的御酒坊,只有大型的铜雕演绎着当年酿酒的场面,酒是买不到了。过往的游人也大多不知道“曲院风荷”并非由于湖上曲曲折折的水榭亭台得名“曲院”,而是乾隆皇帝大笔一挥将“麯”字改成为“曲”。这个名字曾是飘着酒香的。 早在唐朝历史上就有用西湖水酿御酒的记载,而唐朝宋朝是历史上黄酒酿造技术最辉煌的时期。北宋末期成书的《北山酒经》就是一本对实践最有指导价值的酿酒专著,被视为考察中国酒文化的一本重要典籍。同时代的苏东坡也写过《酒经》,言简意赅把他所学到的酿酒方法写数百字的《酒经》中。他还有不少关于酿酒的诗词,如《蜜酒歌》,《真一酒》,《桂酒》,这些文章、诗词都是酒里浸出来的。风流才子几乎都是爱酒之徒,酒很多时候就像中药方剂的药引子引出药效一般把灵感引了出来,喝酒仿佛就是如同创作的前戏,没有前戏的铺垫很难抵达高潮。惯用此妙的首推“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还有醉后狂书的张旭也是此中高手。 然而,正如大唐帝国妇女以胖为美一样,李太白饮酒的这种自由和狂放的气度没有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和常态。中国酒文化主流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和谐。东汉《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曾做过经典的概括:“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也;一日造也,吉凶所造起。”大概意思是:酒,可以使人为善,又可以为恶;可以使人趋向好,也可以趋向坏。那么,顺理成章的逻辑是,同样是饮酒、饮同一种酒,其结果是好是坏,是吉是凶,完全取决于人的本性和饮酒的度。如果恰到好处,那么既好又吉利;如果纵酒过度,则既坏且凶险。所谓中庸之道,意在求得天地人三者合一,对酒也是一样。在礼教开始盛行的宋朝对于酒这个精灵也就开始有了一些框定,比如北宋的窦苹写了一本《酒谱》,就用了大量章节来讲述:温克(指饮酒有节),乱德(指酗酒无度),戒失(戒酒),神异(与酒有关的一些奇异古怪之事)。宋朝是一个各方面都在紧缩的时代,在酒上如此,疆土也是如此,最后败给了大碗喝酒的蒙古人,有点意思,此处暂不节外生枝了。 二 不过中国酒文化并非一直在儒家教化下存在,它也曾喧腾狷狂过,曾经更接近老庄。魏晋士人纵酒酣畅、狂放傲世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的“酒徒”、“饮者”数量之多、佳话之最是任何一个时代都难以相比的。竹林七贤之中的刘伶对酒之嗜首屈一指,甚至于病酒而不听劝阻,“饮酒进肉,隗然已醉矣”。他写的《酒德颂》更是对酒极力褒扬,把酒的功效颂为“兀然而醉,悦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见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魏晋士人纵酒多是为了避世逃遁,这其实很类似于西方嬉皮士,他们吸食大麻、奇装异服、对东方的神秘玄学非常热衷。酒与大麻都有一样的致幻作用。阿城在《八十年代访谈录》里提到张光直先生的时候,就说到了张先生在《中国青铜时代》里直接提巫师用酒用麻致幻,而陶器青铜器上的纹样就源生于幻象。宗教、艺术、哲学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酒和麻的致幻。酒,不是水,也不像人们常说的是一把冰凉的火,它其实更像火焰上方腾起的青烟,让人追逐的缥缈,如坠云端。 魏晋遗风并未由于时代变迁而完全消失,它只是变做了一条隐形的线索,它不时地要在另一些风流人物身上闪现,李太白自然是,“老夫卿发少年狂”的苏东坡也是。苏东坡在杭州的时候一定喝过曲院风荷酒坊用杭州西湖水酿的酒,可惜,我即使同样在此喝了酒也写不出他的文章来。酒其实还是道具,主角总归是主角。而且,就算真的回到宋朝,恐怕他们也不允许一个女人买了酒大模大样地自斟自饮。 P14-16 序言 诗意、适意并且有创意地生活 陈一辉 我们游历四方,却总觉得杭州是最美丽和安逸的所在。过去,我们更多的留恋杭州天造地设的自然风致,以及富庶平安的衣食家居;而今天,我们情感牵系的似乎越来越多,我们确乎体味到杭州日益丰富的品质生活的细节,这些细节散落在这座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一份属于杭州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当引领着杭州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全面快速提升的市委市政府睿智清晰地把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作为今后一个阶段城市总体建设的纲领时,当一座城市的民众同心协力把共建共享优良生活品质视为这座城市的品牌时,我们可以说,杭州触摸到了她在新时代的梦想和灵魂。一座城市和一个体是一样的,需要梦想,需要灵魂,需要理性的勾勒然后认真智慧的实践。今天我们对于“一生活品质”这样一个概念的确立和丰富,是思路明晰胸有成竹地站立在杭州的历史基石和时代特点之上的,是其注重GDP却又不唯GDP的一种高度自觉。是在夯实物质基础的意义上寻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杭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劳动与享受、工作和休闲,从来都是并行不悖、相依相生的。杭州自古以来就早已不是低级庸俗的消遣,更不是无所事事的代言,休闲与享受生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境界,是一种有品味的理性的生活方式,是一座城市向着人类终极理想健康、和谐、充满活力、不断前进的自勉与自信。同样,在这座被人称为有些女性化的城市里,目标坚定、不屈不挠、敢为人先的“杭铁头精神”却又能张扬发挥到极致,为高品质的享受生活留下了很好的注脚,明证和验应着杭州建设品质之城的实力和决心。这些年市委市政府明确地把“江河湖海溪五水共导”,建设亲水型“宜居城市”作为更大资源的内容充实,我们对西湖、运河、西溪、龙井、灵隐等休闲胜地做了大手笔的保护性开发,正是这种理念和内容的双向扩展让杭州的生活品质愈益具有世界性的格局,也有更多的空间让我们弥合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缝隙。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这些年的众多建设工程,既是一种创业行为、创造行为,更是一种文化构建。 这也许就是新杭州的新文化观。诗意、适意并且有创意地生活。如同雨果所说,幸福感是人类灵魂深处的香味,生活品质在这个意义上是强调一种可以触摸的文化感觉、文化精神。当人的梦想被理性捕捉,内化成文化基因、文化自觉时,行动才可能统一、有效、持久。因此,如何挖掘杭州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使之与时代命题、既定方针相融合,概括并普及新杭州文化精神成了杭州生活品质之城建设的软件要素。 也是这个主题让我们规划了《文学解读新杭州》丛书,我们邀请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散文家,来感受和描述他们印象里杭州这几年在景区综合治理和开发中的大发展。他们将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情趣和生活经验作全新的导游,阐扬健康的人生观与休闲观,阐扬自然和人文历史的细节之美对当代人心理、精神、审美的作用。 感谢丛书的作者们。感谢这个开创和谐、充满活力的大时代! 后记 从地图上看,“新灵隐”像只弓身前行的坐头鲸。它饱满的前额顶着灵溪隧道,下巴枕着九里云松。历代香客踩踏而成的天竺路,勾勒出了鲸鱼的腹部轮廓线,路的尽头,座落着赫赫有名的法喜讲寺,也就是杭州人口中的上天竺——多有力的尾鳍!更为著名的灵隐古刹——也是传统“灵隐”景区的核心,占据着鲸鱼脊背顶端小小的一块,向南,是飞来峰,向北,则是通往韬光的林间山路。韬光寺修葺一新,静卧在那些巨大的七叶树下,像是庞大的身躯跃出海面时,背鳍尖儿上发光的水滴。 我们要说一说的“新灵隐”,就是这片将近260公顷的土地。其间密布着山坡、树林、怪石、溪流和泉眼,还有那些吐纳着“仙灵所隐”的气息的庙宇。当然,也包括那些热闹的饭店、茶馆、农居和卖香烛的摊子。每到周末,私家车和香客的大巴沿着灵隐路和梅灵路向上鱼贯而人,进入景区深处,则换作步行,熙熙攘攘。 两年前,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灵隐景区综合整治工程的决策,提出要围绕“景区美、寺庙兴、百姓富”目标,把灵隐景区打造成以林幽、溪清的生态环境为基础,集佛教文化、石刻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以观光、旅游与宗教活动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型宗教文化旅游景区”。时隔两年,这里确实翻天覆地。2006年,它还是纸上的口号,一年多建设将它变成了现实的画卷。这种变化,对于任何一个熟悉老灵隐的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游灵隐,不再是到灵隐寺上一炷香、到飞来峰登一次高那么简单——逛天竺香市,就得两个小时步程,访钱源探古,得跑到景区的最西边,然后沿着中印峰下那条原本只有烧香老太太才知道的小山路折回来,经过法云古村,回灵隐寺的大雄宝殿上一炷香,累坏了?不妨再去白乐人家喝茶歇脚。简而言之,对新灵隐而言,一天时间只够走马观花。 所以,要为如此庞大的新灵隐写点什么,对我和海龟这样的年轻小鬼来说,的确算得上是个艰巨的任务。我们从小生长在杭州,自以为了解灵隐,但当你一头扎进那只鲸鱼的身体,就会发现,太多湮没许久即将被遗忘的景致正在重见天日,太多古老的即将失传的故事也跟着重焕生机,你的每一次探访都会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把你脑子里某处关于灵隐的认识推倒重来——对于灵隐这样一块古老厚重的土地,这实在是一种奇妙的感受,而对于写作的任务,又实在是一种甜蜜的麻烦。 所以,或许我们笨拙的文字里,也带着这种“麻烦”——我们无法像茂密的七叶树一样安详,或像燃烧的香烛一样热烈,或者像千年的庙宇那样厚重,我们随时在变化,就像灵隐正在变化,我们能做的,只是记下自己彼时一点微不足道的感受罢了。遗误怕是难免的,望读者谅解并批评指正,同时,请相信,我们在书里的情绪是真实的,为这一片“咫尺西天”、“东南佛国”见证,我们很自豪。 吴轶凡 2007年10月于栖霞岭侧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文学解读新杭州(共3册)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一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西泠印社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35281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9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7-12-01 |
首版时间 | 2007-12-01 |
印刷时间 | 2007-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6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3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