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又见梅兰芳(中英文袖珍本掌上梅兰芳)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可称是文献电影《又见梅兰芳》的姊妹篇,图文并茂,图随文走,文配档案,独具功能,全面地对我父亲一生中,爱国、敬业、革新的优秀品格及人格魅力有了更具体、更系统的阐述。它不但对从事艺术的人,同样对从事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是很有益的。

内容推荐

梅兰芳一生体现的是“平凡的美”,它首先是“平凡”。

梅兰芳的艺术就好像一座“水晶球”。它透明而无杂质,你从每一个角度去看,它都是圆的、完美的,它好像没有自己的特点,但这个“没有特点”,恰恰就是它最大的特点。

透过岁月的尘雾,在他住过的老房子里、在他演出的舞台上、在他到过的国家和城市间,人们寻访他的影像,通过他最小的儿子,也是梅派艺术最重要的传人梅葆玖对父亲的深情回忆,探寻一代宗师的艺术生涯……

目录

影像故事 中文版

影像故事 英文版

试读章节

这是一张人们不太常见到的梅兰芳的照片,可以隐约看见,他手里,那一支半明半灭的香烟。

对于很多人来说,梅兰芳的形象,就像一缕轻烟,无迹可循。他时而是俊朗的男人,时而又是人们理想中最完美的女人。真正的梅兰芳,又在哪里?

梅葆玖是梅兰芳最小的儿子,很多人说,他的台风很有些他父亲梅兰芳当年的韵味。作为梅兰芳子女中唯一承袭了父亲衣钵的人,70岁的梅葆玖希望梅派的精神能够永远地传承下去。

梅兰芳8岁学戏,10岁登台,此后,他在舞台上相继扮演了180多个女性的形象。男人和女人,虚拟与现实,在看似矛盾的艺术与生活中间,梅兰芳找到了一种最完美的途径去演绎戏里戏外的人生。

100年前,这条小街应该比现在更加寂静。一个婴儿的哭声在萧瑟的深秋显得特别响亮。这是1894年10月22日,若干年后,人们会发现,这一天发生的两件事被定格在中国的历史上。中国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诞生;与此同时,旅顺口陷落,大清朝的海军全军覆没。

战争的失败并没有减弱大清的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兴致。为了办一个体面的六十大寿,慈禧不惜动用71万两海军军费在颐和园盖起了一座大戏楼。

慈禧也许不懂亡国之痛,但她真的懂戏。

1790年,来自安徽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戏班为庆贺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相继来到北京城,后人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南北各方曲调逐渐在皇城北京融合,最终形成了京剧这个剧种。

金碧辉煌的紫禁城浸润在西皮二黄的声腔之中,锣鼓喧天,歌舞升平,这既是贵族们的享受,也是平民们的庆典。

然而,戏台上的英雄将相,拯救不了戏台下日渐凋敝的山河。

1901年,虚岁8岁的梅兰芳拜吴菱仙为开蒙老师,正式迈入梨园,攻习旦角。

在那个时代,除了慈禧太后,京城的其他女人是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看戏的,更不要说演戏了,因此舞台上的女人都由男人来扮演,他们被称为男旦。在市井平民的生活中,这种对女人简单而粗劣的模仿并不是真正的男旦艺术,只有那些能够运用男人嗓音宽厚的声腔优势,兼容男人看待女人、体察女人的独特眼光,才能在舞台上幻化出超越世俗的女性之美。

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男旦,据说他在扮演《雁门关》中的萧太后时,融合了他所观察的西太后慈禧的行动举止,慈禧非但不生气,还给体态丰腴的梅巧玲起了个“胖巧玲”的绰号。

梅巧玲的儿子梅竹芬承袭了父亲的衣钵,但不幸早逝。

4岁丧父的梅兰芳在祖上承袭的道路上,注定只有一个选择,成为一名男旦演员。

1904年,10岁的梅兰芳,迈着还有些生疏的云步,登上了广和茶园的戏台子,从此,他舞台上的人生,开始了。

17岁的梅兰芳是京城戏台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剪掉辫子后拍摄的照片被张挂在照相馆的橱窗中,这是1911年,古老的中国在这一年发生了巨变。

大清朝覆没了,男人们渐渐习惯了没有辫子,可听戏这个习惯却是改也改不了的。

最受戏迷追捧的是谭鑫培,所谓无腔不学谭,谭鑫培就是当时京剧舞台上的超级明星。

谭鑫培唱的是老生,在京剧生旦净末丑五行之中,老生一直占据着戏台上的主角地位。戏迷们热爱京戏,因为他们热爱老生那悠远而苍凉的声腔,所以真正懂戏的人是背着戏台听戏的,听到陶醉之处,冷不丁喝个好儿,能吓周围人一跳。  时代的更替让戏园子也有了惊人的变化。

过去被拒之门外的女人们,如今可以堂而皇之地走进戏园子看戏了。她们大多看的是热闹,是好看,那些扮相俊秀的旦角正是她们爱看的对象。

梅兰芳就在这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他的唱腔透着新鲜,而扮相更是端庄动人,他既不像过去的青衣那样一出场就抱着肚子死唱,也绝对没有靠过火的表演来取悦观众,有了这样的角儿,不光是女人,就连男人们也开始把背对着舞台的身子扭了过来,不仅仅用耳朵听戏,更用眼睛看戏了。

梅兰芳的横空出世或许可以归结为他的勤奋和对前人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然而,一个大师诞生的条件是否仅此而已呢?也许还有一种隐秘的力量,让天才注定会有绽放奇异光彩的时刻。

大上海,是人们对这座城市的一种称呼。在十里洋场的繁华映衬之下,渺小的愈加渺小,然而也会有奇迹,在浮华过后被人们的记忆定格、放大。梅兰芳就是这样的奇迹。

1913年,19岁的梅兰芳初次闯荡上海滩,一炮而红。有人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梅先生的扮相、嗓子和那种气度,过去我们的确是没有见到过的。

这时的梅兰芳,在艺术上还远未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他还处在对前人的学习和模仿阶段。但是,这又不是简单的学习和模仿,他捕捉到了在似乎亘古不变的戏台之外,一种从未有过但又蕴含着巨大能量的气息。

P2-12

序言

文献纪录电影《又见梅兰芳》得了金鸡奖,我们全家都很高兴。四哥、五哥的后代,葆朗的儿子范梅强,我们都通了电话。值得高兴的是它很真实,影片的艺术风格和我父亲的艺术风格很一致,讲究的是“中和之美”,不偏不倚。

图书版的《又见梅兰芳》,可称是文献电影《又见梅兰芳》的姊妹篇,图文并茂,图随文走,文配档案,独具功能,全面地对我父亲一生中,爱国、敬业、革新的优秀品格及人格魅力有了更具体、更系统的阐述。它不但对从事艺术的人,同样对从事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是很有益的。

梅兰芳一生体现的是“平凡的美”,它首先是“平凡”。

梅兰芳的艺术就好像一座“水晶球”。它透明而无杂质,你从每一个角度去看,它都是圆的、完美的,它好像没有自己的特点,但这个“没有特点”,恰恰就是它最大的特点。

我将把我对我父亲艺术的理解奉献给《又见梅兰芳》的观众和读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又见梅兰芳(中英文袖珍本掌上梅兰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又见梅兰芳摄制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95349
开本 64开
页数 1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8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0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40
105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8:4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