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见证历史(中国1975-1976)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1975-1976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从亲历者的角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了不为人知的重大事件内幕。全书采取旁注形式对明显不准确的地方给予注解,同时,为了使人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在这一年里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有关背景,我们又以相关链接作为补充。希望通过这些亲历者的回忆,能给予人们尤其是当代青年以一定的思考。

内容推荐

这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逝世,中国人民心中的天塌了;也许是祸不单行,连上天也发出怒吼,天崩地裂,重工业城市唐山发生了大地震。但正是这一年,藏在老百姓心中的火山终于在清明节爆发了,人民群众怒集天安门,追思总理,痛斥“四人帮”,正是这年的十月,中国政坛发生了大地震,天怒人怨的“四人帮”终于被粉碎了,从此历史被改写了……

目录

全面整顿

 抓整顿、批派性

 整顿科学院

 国务院政治研究室

 江青与农业学大寨会议

总理逝世

 马克思的“请柬”我已经收到了

 周恩来忍辱负重度最后岁月

 西花厅送别周总理

 历史的见证:周总理逝世“四人帮”竭力压制治丧宣传

 周总理的讣告和悼词起草前后

四五运动

 插手空军:“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重要步骤

 1975年淮河大水灾亲历记

 目睹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采访记

 撼山易,撼我军民难——“7.28”唐山抗震追忆

主席逝世

 我和主席的最后一次见面

 毛泽东最后的日子

 毛泽东逝世消息播发前后

 毛主席的讣告和悼词形成前后

粉碎“四人帮”

 “四人帮”最后的疯狂

 粉碎“四人帮”的决策过程

 粉碎“四人帮”的策划和实施过程

 接过华国锋手令之后

 赴京参加中央打招呼会议

 中央派出的上海工作组纪实

重要人物

 毛泽东二见尼克松

 1976年的邓小平

 陪伴爷爷朱德的最后日子

 我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日子

 上书毛主席,离开“四人帮”控制的上海

 清华大学“文化大革命”忆实

试读章节

1975年5月3日,毛主席对海军作了指示:“海军要搞好,使敌人怕。我们海军只有这样大(指小手指头)。”5月23日,毛主席又对苏振华关于海军发展的报告做了批示:“同意。努力奋斗,十年达到目标。”

这个精神传达下去,加快了十年规划的编报步伐。不到一个月,海军党委与六机部党的核心小组,于6月16日,就联合上报了《关于海军舰艇十年发展规划的请示报告》。

这个“规划”编制时,不让我参加,我还有些奇怪。后来才知道,这个阶段不让我参与这些工作,是因为正在对我进行政治审查。

8月末。我看到了这份“规划”,非常失望。

这份“规划”中,前三部分讲规划根据、指导思想、建造方针,引用了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但对这些精神理解不透彻,尤其是结合海军作战实际研究不够。后几部分则与上述精神很不相符。这段时间我还看到了1975年5月1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呈报的《关于国防工业和部队装备问题汇报会的情况报告》,《报告》提出了海军装备发展的重点,但在海军的十年规划中,这点没有得到体现。尤其让我吃惊的是,“规划”只强调产量,提出要达到70万吨以上规模,却不讲装备水平与质量,居然把早就落后的登陆舰和海上民兵装备,也列为“五五”科研重点。我好几天睡不着觉。这是海军和国防建设的一件大事,竟处理得这么不切实际。想来想去,我觉得不能沉默。作为一名海军军官,一名共产党员。我有责任表达自己的忧虑。就算我还在被审查,人了另册,我总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公民,也有义务尽自己的责任。

9月初,我用两天时间写出了《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呈报邓副主席并毛主席。

《汇报》抄了一份送给海军政委苏振华,并附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学习了毛主席最近对海军两次极为重要的指示,联系到我们海军当前的状况和今后海军建设,特别是海军装备建设发展方向问题,有些想法和意见。”“海军贯彻毛主席两次批示和贯彻军委扩大会议的两次常委扩大会,头一次留我招呼司令部工作,后一次没有参加,都没有机会讲意见。因此有些想法和意见总想讲讲,向上级反映一下”。“我现在不负责这方面工作”,“我觉得,今后十年是海军建设的关键时刻,下一步棋子走得好坏,事关重大。这是如何结束海军的过去,创造海军未来的全新面貌的问题。强大的海军不仅要数量,更要质量”。“我又觉得,这似乎是不应由我过分担忧的事”,但是,“今天还是一个海军的战斗员,不管怎样,还有一分责任感,有责任建议”。

我是9月3日将《汇报》送呈邓小平副主席的。邓小平副主席很重视,第二天,即9月4日,就把我的《汇报》批给苏振华政委:“请你考虑一下,我看有些意见值得重视。”

这份《汇报》中,我肯定了海军装备建设和造船工业科研方面的成就,如“我国的核潜艇和导弹驱逐舰,均在1960年左右开始研制,中间一度下马,于1966年左右又上马。其设计指导思想以我国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条件为依据,虽考虑到技术的发展,但在制造过程中有些技术要求达不到,又降低技术指标,后来经过努力终于基本试验成功,这是个大的胜利。”

我在《汇报》中的建议,则是针对“十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主要有八个问题:

第一,十年规划确定,大量生产过时的潜艇。如常规鱼雷潜艇,这是仿制苏联四五十年代的产品,其性能落后,水下航速慢,逗留时间短,一定时间必须浮到水面充电;它的噪声大,易被发现,水声与通信设备很差,不能大编队活动。我们在七八十年代还大量建造四五十年代的装备,到90年代甚至21世纪还得使用它(因一艘潜艇使用寿命在30年以上),虽然潜艇在水下活动比较隐蔽、机动,但在现代条件下,用这种落后的潜艇作战是大有问题的。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即停造这类电机为主要动力的潜艇。苏联近年来亦停造这类潜艇。他们主要建造核动力潜艇。我们因核动力一时还不会很多,一两年内还可以少造点这种潜艇,以维持生产线。即使是还要采用这种电机为主要动力的潜艇,也必须尽快研究设计新型的潜艇,如加大它在水下的航速、增大水下逗留时间和下潜深度,降低噪音,以及改进提高潜艇所用的武器,如鱼雷和水下发射的各种类型导弹、水雷和水下的观通设备等。同时,要研究使用这些新型潜艇的作战使用原则、使用的海区(热带和寒带海区不能一个设计方案)以及与它协同作战的其他兵力、兵器和各种补给辅助工具问题。

第二,十年规划中,确定大量生产落后的“21”型导弹快艇。猛一听导弹艇似乎是尖端,其实它现在已是普通的常规导弹艇,是苏联50年代的产品,技术已很落后。艇和弹的性能都很差。因苏联转给十几个国家,已无秘密,美国人早已掌握,打起仗来一干扰完全无用。我们现有这种导弹艇,因不好使用,已成为部队的包袱。我认为应立即停止生产,将工厂和科研单位的力量集中,重新设计试制吨位大、速度快、加强火炮、增大导弹射程的新艇,把没有解决的技术关都解决。生产厂可以为现用艇制造零配件。不图形式上的数量多,一定要质量好。

P12-14

序言

时间跨入1975年,中国“文化大革命”已走过十年历程,形势一片混乱,国民经济濒临崩溃,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鉴于他们病重,提议重新起用邓小平。邓小平受命于危难之际,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全面整顿,它吹响了拨乱反正的号角,也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试验。

整顿铁路运输是全面整顿的起点。由邓小平点将的新任铁道部部长万里,强调铁路部门要把党中央关于整顿铁路的9号文件作为铁路工作的纲,铁路整顿很快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整个铁路大动脉开始“畅通无阻,四通八达,安全正点”。随后钢铁工业、军队、军工、教育、文艺、科技等领域的整顿也在全同各地迅速展开。谭启龙(时任中共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浙江省革委主任)、铁瑛(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浙江省革委会副主任)的亲身经历向人们展示了与“文化大革命”唱对台戏,抓全面整顿批派性斗争的艰难历程。刘华清关于中国科学院的整顿的回忆再现了邓小平力挽狂澜全面整顿全国科技工作领导机构,调整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和科技政策的风采。

为配合全面整顿工作的宣传,1975年6月,邓小平抓住有利时机,正式组建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在1975年整顿中,作为邓小平的写作班子和参谋班子,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于光远(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之一)在回忆中讲述了这个机构成立的经过、几个负责人的分工,以及所做的主要工作。

正是1975年的整顿唤醒了全国人民空前的觉醒,加速了“四人帮”走向灭亡的过程。但正当邓小平聚精会神地重新开展全面整顿工作并见到成效时,“四人帮”借毛泽东同意评论古典小说《水浒》之机,含沙射影地把攻击矛头指向周恩来、邓小平,并逐步将这场斗争公开化。这样,正义与邪恶的公开较量势在必然。

1975年8月和10月,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冰等人两次写信给毛泽东,反映迟群、谢静宜的问题,毛泽东武断地认为,刘冰等人的信矛头是对着他的,还以邓小平转交了刘冰等人的信为由,批评邓小平偏袒刘冰。刘冰等人被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被打成“正在走的走资派”、“右倾翻案风的急先锋”。刘冰在回忆录中详细记述了两次上书毛泽东的经过以及自己对此事的认识。

吴德(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市革委会主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北京卫戍区第一政委)的回忆讲述了关于批判“经验主义”等问题上同“四人帮”的斗争:“文化大革命”后期在解放干部问题上的一场斗争,及“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情况。

邬吉成(时任中央警卫团副团长、警卫值班室副主任)回忆了江青在1975年农业学大寨会议期间的一些丑恶表现。

就在“四人帮”猖獗之时,令人心痛而又令人欣喜的1976年来到了中华大地。

197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55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7周年。这两个数字,对于一个人来说,恰好正处于其壮年和青年的关键点。而对于我们的党和国家来说,又何尝不是正处于其发展的关键点呢!然而,这一年,我们的党、我们的同家、我们的人民却要承载其前所未有的巨大悲恸,也是在这一年,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终于迎来期盼已久的巨大喜悦。

这是中国历史上令人心痛的一年。我们这一辈人是听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些伟人的名字长大的。但在这一年,我们却相继失去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失去了伟大的领衲和导师毛泽东主席。那时我们还年幼,对国事、党事尚懵懂不知;那时,只记得一年之中人们臂上的黑纱刚刚摘下,又戴上,再摘下,又复戴上;人们胸前的白花刚刚取下,又别上,再取下,又复别上。那时,据说北京市的黑布和白纸都卖光了。赵炜(曾在周总理身边工作几十年)、朱和平(朱德的孙子)、周福明(毛泽东的理发员)在各自的回忆中,深情记录了三位伟人生命中的最后日子,读后令人不禁潸然泪下。

这是人民觉醒的一年。这一年,从3月底开始,北京的学生、工人、机关干部、各界群众,不顾“四人帮”的阻挠,纷纷走向天安门广场。以敬献花圈、朗读诗词、发表演说等形式,寄托着对周总理的无限哀思,对“四人帮”的无比愤怒,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万分忧虑。清明节,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吴德(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在回忆中记述了亲历“天安门事件”的处理过程,纠正了社会上一度流传的一些不正确的说法。

这是祸从天降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的国家遭遇了“20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之一”的唐山大地震。这一巨祸奇劫造成了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一座重工业城市瞬间毁于一旦。但“唐山无泪”。当大难和悲剧突如其来降临时,唐山人民并没有被吓倒,他们把巨大的悲痛压在心底,在全国人民特别是人民子弟兵的支援和帮助下,以顽强的生命力自助自救,与灾害抗争。唐禹民(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摄影干事)、张广友(新华社记者)都在地震当天赶赴现场,他们从不同角度记述了惨不忍睹的灾情,以及当灾难猝至时中华民族所表现的万众一心、共赴危难的感人情景。

这又是人们再获解放而欣喜若狂的一年。这一年的金秋十月,在面临巨大困难的情况下,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同志代表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篡党夺权的阴谋。经过这场大搏斗,中国历史避免了一次大倒退,中国人民避免了一场大灾难。除掉“四害”,人民大解放,思想大解放,生产力大解放。祖国大地,前程无比灿烂。武健华(时任中央警卫局副局长)作为当时参与组织实施抓捕“四人帮”具体工作的见证人之一,在回忆中如实记述了粉碎“四人帮”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具体过程,读后令人惊心动魄。

这两年,要记述的重要事件和再要人物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仅仅从亲历者的角度,撷取其中比较重要的回忆,结集成册。当然,记忆难免有误,因此,我们采取旁注形式对明显不准确的地方给予注解,同时,为了使人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在这一年里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有关背景,我们又以相关链接作为补充。希望通过这些亲历者的回忆,能给予人们尤其是当代青年以一定的思考。

时光转瞬即逝,但历史却不能忘记。1975-1976年所发生的那些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所涌现的那些可圈可点的重要人物,仿佛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注定要永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见证历史(中国1975-1976)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树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855359
开本 16开
页数 4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31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6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70.5
丛书名
印张 31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50
171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3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