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盛世中国(清朝卷)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帝国。这是一个带有众多疑案与悬念的帝国;一个风云千变万幻、气象日更月张、充满无尽变数与抉择的帝国,它充满了无尽变数与抉择,《盛世中国(清朝卷)》为您解读最后的中华帝国——清朝!

内容推荐

在改朝换代之初,血雨腥风席卷着整个帝国。如果没有血腥杀戮,这个帝国恐怕难以在封建王朝的大舞台上上演一幕幕悲喜剧。一如许多的封建帝国一样,雄才大略的君主、尔虞我诈的宫廷竞争、贪官污吏的丑态逐一亮相。与其他封建帝国不同的是,大清帝国在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中走向了衰亡。而农民起义的此起彼伏、开明人士的救亡图存、异域文明的西学东渐、铁血共和的惨淡开场,却为这个朝代带来了许多前朝未有的气象。

目录

前言 最后的中华帝国:解读清朝/1

第一章 关外树旗,满洲崛起

  中原政权的历史惯性/3

  游牧民族与农业文明/8

  努尔哈赤的风云叱咤/13

  努尔哈赤的帝国设计/19

  两代雄主的平稳交班/23

  皇太极的奋发图强/28

  皇太极的帝国修订版/33

第二章 大清伊始,福临顺治

  大明落幕,崇祯自绝/41

  蒙古汗、农民军先后败亡/46

  多尔衮:王朝的实际缔造者/51

  孝庄太后:三代君主的另一半/57

  顺治的开创之功/63

第三章 康雍乾盛世135年

  少年玄烨,成功亲政/69

  康熙之治,不逊贞观/76

  康熙盛世,经济勃兴/83

  雍正大改革(上)/89

  雍正大改革(下)/95

  骂名滚滚背后的励精图治/105

  “正大光明”匾后的秘密/109

  事关乾隆身世之谜/116

  六巡江南到底为了啥/120

  乾隆朝三大名臣/124

  “全球首富”和砷的悲喜剧/128

  “十全老人”晚节不保/131

第四章 大清军事外交的强盛

  平定“三藩之乱”/137

  宝岛台湾的回归/142

  虎狼之国的败退/147

  康熙三征准噶尔/153

  乾隆的“十全武功”/158

  土尔扈特东归记/161

  一次遗憾的东西对话/164

第五章 大清文化科技的辉煌

  思想学术的总结与启蒙/169

  戏曲文化的两朵奇葩/177

  “四大徽班”铸就“国剧”/181

  《红楼梦》是高峰也是海洋/184

  极品皇家园林素描/188

  “十字路口的巨人”龚自珍/192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196

  古文的最后辉煌/200

  近代书报出版业扫描/204

  近代民族科技萌芽/208

第六章 嘉道成同,衰而仍通

  尴尬的“卅年太子”嘉庆/217

  癸酉之变,一场闹剧/220

  道光:“补丁”怎托得起“落日”/223

  “福寿膏”与“东亚病夫”/227

  两次罪恶的鸦片战争/230

  懦弱的成丰使大清更懦弱/234

  太平天国的宿命/238

  又见孤儿寡母/241

  汉裔军人走向前台/245

第七章 光绪宣统,新旧交融

  慈禧执政那些年那些事/253

  大清失去了最后一次富强的机会/258

  瓜分阴谋的终结者/262

  光绪与“皇阿玛”次第驾崩之后/266

  辛亥革命总算是一个不错的开端/269

  蟊贼袁世凯的奇特坐标/272

  溥仪:从末代皇帝到普通公民/277

附录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281

后记/282

试读章节

中国历史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最漫长,同时也是最有趣的历史。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最明显的表象就是一种往复的循环,一种强大的惯性。诚然,“历史循环”是一种古老观念。最早提出这一观念的,当属战国末期的邹衍,他的“五德终始”说,用当时流行的“五行”解释历史的变迁和王朝的更换,认为历史是所谓“五德”的相继更替、周而复始的循环。这种循环论承认历史按一定秩序变化,但曲解了历史变化的客观规律。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基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不断上升的过程。

今天我们固然不会去盲从古人的思维,但历史循环依然有很大市场和空间,值得我们再去探讨和研究。中国号称数千年文明,其长度和深度足以让我们从中摘取任何想要证明的理论和观点的充足论据与史实。中国从有朝代记录开始,就一直演绎着这一普遍的现象,统一与分裂成为中国历史最常见的形态和带有周期性的循环。

如果从远古算起,最早的离合(分裂与统一)时代应该是黄帝,黄帝与蚩尤的征战为离,而黄帝与炎帝的依附为合。从数字上看,在黄帝时传说有百里之国万区,大禹会诸侯于涂山时尚有执玉帛者万国,但至商朝便锐减至3000国,周朝更减到1800国,到春秋时代竞只有100余国了。而从有可靠文字询查的夏朝开始,这种离合趋势愈加明显。

夏商西周时期加起来约1357年,此3代是中国第一种统一的国家形式。这种形式不同于以后的封建王朝体系,如果给它加上一个名字,可暂称之为共主联邦制,因为这时候它名义下各诸侯国的军政主权比较独立,只是名分上的共主。开创这一时代的夏朝共有16王,历经大约500年。随后商汤取而代之,商有31王,持续大约600年。周朝分为西周与东周,其中西周共13王,历经257年;东周只是名义上的称号,实则已经四分五裂,我们更熟悉的名字是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大约600年,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分裂时期,也是创立新型统一国家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段,从数量上讲是多国变少国,从质量上说是小国成大国。在春秋300余年中,大鱼吃小鱼的故事屡见记载。结束这一时期的是秦王赢政,他只用了短短17年时间就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

秦汉时期约441年,统一帝国,其中有过短期的内乱与战争。秦朝二世而亡,仅仅生存了15年。楚汉相争用了5年,最后刘邦建立西汉,延续了215年。到公元8年汉王朝被外戚王莽篡夺,只生存了15年。后又被汉光武帝刘秀夺回来,建立东汉。经过100多年,到汉献帝初平元年,各州郡长官起兵讨伐董卓,中原大地又一次步人分裂。

三国两晋南北朝约376年,典型的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三国鼎立,魏灭蜀,晋篡魏,晋灭吴,大约6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又进入短暂统一的局面,西晋算是名义上统一了52年,但其中后15年还是内乱阶段。到东晋南北朝时期,彻底进入全面分裂局面,经过东晋偏安和十六国纷扰以及南北朝对立,这种大分裂一直延续了近300年。这个时代的终结者是其特殊的产物——民族融合的混血杨坚。公元581年北周隋王杨坚(周宣帝皇后杨氏之父),接受自己外孙周静帝宇文衍“禅让”,兵不血刃地登上皇帝宝座,随后又经过大规模征战,终于在公元589年得到统一。

隋唐约315年,统一时期。其中隋朝39年,天下转入李唐手中,包括史无前例的武周时期,共经历276年。公元907年3月,经过一番假意的推辞,时为天下兵马元帅的朱全忠接受唐哀帝李祝“禅位”,建国号梁,改元开平,以开封为国都。300多年的统一中国再次走进分裂时期。

梁唐晋汉周,我们今天的称谓都加上后字,这一方面是避免与同名的前朝混淆,一方面说明这些君王对前朝一统江山的向往。这个时代被称为五代十国,其时间相对短小,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短短54年间,中原相继出现梁、唐、晋、汉、周5个朝代。同时还相继出现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10个割据政权。

起家于后周的赵匡胤建立北宋,终于完成统一大业。北宋于公元964年、公元965年、公元970年先后消灭荆湘、后蜀、南汉3地,又于公元974年击败势力较强的南唐。此后,吴越与福建漳、泉等地方势力纷纷效忠宋王朝,纷乱的时局逐渐结束。自此之后,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的局面便没有再发生过。P3-5

序言

最后的中华帝国:解读清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帝国。这是一个带有众多疑案与悬念的帝国;一个风云千变万幻、气象日更月张、充满无尽变数与抉择的帝国。

改朝换代之初,血雨腥风席卷整个帝国。如果没有血腥杀戮。它恐怕难以在封建王朝的大舞台上出演一幕幕悲喜剧。一如许多封建帝国一样,雄才大略的君主、尔虞我诈的宫廷竞争、贪官污吏的丑态逐一亮相。与其他封建帝国不同的是,大清帝国在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中走向了衰亡。而农民起义的此起彼伏、开明人士的救亡图存、异域文明的西学东渐、铁血共和的惨淡开场,又为这个朝代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虽然大清帝国的版图不是历史上最大的,但不可否认,它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尽管如此,大清帝国却也无法改写封建王朝最后终结的命运。在冲冠一怒为红颜中,大明帝国结束了它的历史,而清王朝则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反清复明成了终清一代不变的口号。而在这268年间,或悲或喜,或跌宕起伏或波澜不惊的一幕幕在发生着,留给后人的感觉是荣耀与耻辱同生,梦想与失落一色。时局动荡,志士惊颜。由辉煌到颓废,由丰功伟绩到丧权辱国,令国人扼腕。其实,在大清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帝国崛起的神话,也看到了没落王朝的悲哀。这是浑然天成、毫无矫饰的结合。而在今天,我们重新解读大清的崛起,不仅是对历史进程的一种重新诠释,也是对价值观念的一次全新洗礼。

如果简单地还原历史,似乎难以从中借鉴王朝兴衰的些许经验。要洞察其规律原则,就必须从这个最后的封建帝国入手,将触角扩展到整个封建时代,而我们研究的视野也可以随之上升到理性层次。虽然历史发展。尤其基本的客观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历史上,也许一个偶然出现的事件、一位偶然出现的君主,就会改变社会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朝代的兴衰。尽管如此,我们依旧有必要从王朝崛起的过程中,挖掘直接影响到这些人或事的因素,而并非要从天命找出答案。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具体的英雄是在偶然中涌现的,充满了许多变数。也许就在人的一念之间,历史的走向就会大相径庭,因此我们不能无视偶然性的重要。

品读末代王朝的崛起,我们似乎很有必要从整个封建王朝更替的历史进程中找出相似之处。如果说,封建帝国有其发展的历史必然,那么,困扰我们的是,为什么有的王朝衰落以至灭亡,而另一个却在勃勃兴起?同样是封建王朝,有的能持续三、四百年,有的却只存在了一、二十年?为什么同样是一姓当国,有的君主能开疆拓土,有的却只会割地赔款?我们无法假设历史,更无法重新演绎历史,也许,这正是历史的意蕴所在。

评价一个王朝,历来是见仁见智,而对大清帝国的评价更是如此。解答这一命题的关键,是评价标准的把握。作为现代的我们,不能用超时代的话语去要求彼时彼地的人们,而应该移行换位,把评价的标准放在当时当地的价值尺度上。我们不能苛求古人有今人的觉悟,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对历史也是不公正的。

清朝的崛起无疑是伟大的,能够从白山黑水之间以十三甲起事,到挥兵入关,剑指大明,摧枯拉朽,势如破竹,而这个帝国存在的时间和开拓疆土之功丝毫不逊色于汉唐。从公元1644年满族入关继承大统,到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期间出现了封建帝国的最后一次辉煌表演“康雍乾盛世”,而这段时间长达135年。虽然,这是末代的封建王朝,但我们依旧可以从行将日落的大清帝国看到一幕幕革新的气象,依旧可以感受到封建王朝前所未有的新成就。

当满人入关时,欧洲大陆上依旧是小国林立的局面,法国还没有发生轰动世界的大革命,而德国还没有统一。那个时候,美利坚合众国远未成立,同样,俄国没有进行农奴制改革,日本也没有明治维新。论及当时的世界强国,大清依旧可以傲视寰宇。那个时期依旧是东方巨龙最精彩的段落之一。中华文明依旧在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里延续。而这种良性的文化基因培植了一个实力甚强的帝国。

而从一个封建王朝的角度来说,清朝也无疑是成功的。单从其最高统帅皇帝的表现来看,就不得不令人钦佩。清朝建国近300年。自入关迄逊位也有268年,共有13朝、12君,英明之主颇多。努尔哈赤、皇太极创业开国,勇武睿智,自不必说。顺治年幼,驾驭贰臣,统一天下。虽不爱江山爱美人,痛董妃之逝而思出世,但其聪慧也有过人处。康熙少年登基,聪明睿智,精明强干,文治武功都很可观,兼有好学不俗的精神、宽大爱民的治术,虽末叶稍流纵弛之弊,但休养生息乃是守成必不可少的阶段。雍正刚毅明察,完全是成熟政治家的作风,任法治,尚廉洁,吏道澄清,海宇安宁。乾隆少年时代便睿智非常,康熙很早就注意到他的能力,对手下的控制、对国家全局的操控、对时局变幻的把握都显然高人一筹,以致能累列朝之积德,成全盛之规模,达王朝之鼎盛,与历朝历代相比毫不逊色。康雍乾这3个皇帝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上也有很高造诣:康熙长于西洋科技,我们今天所用的数学术语“元”、“次”等就是此君的发明:雍正下笔千言,诏书文从字顺,不假修改,亦可以算作一位散文家:乾隆书画俱佳,一生作诗数万首,自称千古第一诗皇帝。嘉庆温良恭俭。虽不能挽衰世于既倒,但也于守成有大益。道光虽遭遇强虏签订败约,但扪心自问,非德误国,而实不能,也不是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其厉行勤俭,从我做起,在历代皇帝中都是绝无仅有。咸丰差强人意,是清代皇帝中最不称职的,但也没有显著失德的弊病。同治以后完全是慈禧的天下,她才智敏捷,意志坚强,信用曾胡左李诸人,擅长以力打力、以权制权,遂有中兴盛业,维系没落江山;惟好逸乐,贪财货,阉寺弄柄,吏治日偷。内阻自强之机,外召联军之祸,卒为清室灭亡的最大原因。光绪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结果变法无成,身被囚死;但也属于有心作为,无力回天,至少是有变法图强之举,非品德误国,而是时势弄人。就连末代天子宣统,经过人民政府改造后,也是一个非常真实、善良、可爱的共和国公民。

大清帝国的不幸在于,当它走过康雍乾盛世的时候,西方世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的浪潮正席卷欧美大陆,法国巴士底狱被攻陷、路易十四被送上断头台,美国发表独立宣言,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如果此时大清朝廷能用开阔的眼光看待世界的变化,能够不那么封闭保守、妄自尊大,采用变革的方式,也许可以多延长一段时间,使有数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古国不会那么落后。事实上,正是这个帝国,让古老的中国饱受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之苦,中国社会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当公元1911年到来时,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画上了句号。帝国的背影已经渐渐模糊,身形渐行渐远,沉重的紫禁城宫门落上了历史的尘埃。但这毕竟是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关于这个王朝的荣辱兴衰,我们依旧可以讲述很多的故事。偏重历史情结的中国人要牢记过去,就无法逾越这座帝国的高山。从该意义上说,解读大清帝国的崛起与衰亡,也正是解读我们的昨天。

后记

解读大清帝国的兴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前辈先贤们出版了大量书籍,撰写了多如牛毛的文章;另一方面,影视剧多以清宫戏为题材,虽然戏说的很多,却让读者、观众对这个朝代的崛起和衰落有很多先入为主的概念。

为此,在决定撰写这部书之初,几位作者在构思其框架时,把如何提炼自己的观点当作首要任务。对于历史而言,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编织出的故事是一样的花纹,历史恐怕就没这么大魅力了。也许正是因为,对同一个朝代、同一个人物、同一个事件,人们的看法都会有些差别,所以历史才会让人感觉到五彩缤纷。

在书中,一方面要体现大清帝国崛起为盛世的特色,另一方面作者们又要尽量把当前清宫戏中的一些讹误进行修订。如果读者朋友能够从这部书中汲取一些有益的知识,我们耗时两年的功夫就没有白费。对于我们来说,当然希望读者能够对书中的内容给予认可,但是众口难调,要用轻松的文字风格解读一个有268年历史的清朝谈何容易。况且,现在全国的清史学者们正在进行大清史编纂工作,动辄就是几十万、上百万字的资料发掘出版。应该说,能够将清朝崛起的线索梳理清晰,并且提出一家之言,已经很不容易了。

本书的作者们,基本上都致力于清史的学习和研究,但功力有限,挂一漏万,在所难免,还望前辈先贤海涵,也希望读者诸君能够喜欢。本书各个章节分工如下:前言张博,第一章至第五章任吉东,第六章、第七章张博、高福关,第八章、第九章张博、韩玉洁,后记张博。全书由张博和李子迟最后定稿。

张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盛世中国(清朝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博//任吉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20516
开本 16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2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9: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