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山河人文旅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中的这些游记,可说是作者人文朝圣之旅的生动记录。他凝视中华文化版图上的一个个亮点,走进中华文化旅程上的一个个驿站,采撷古圣先贤的高风亮节,摄纳历史天空的雷电风雨,借以揭示我国人文精神的源远流长和永立天地的不灭光辉。

内容推荐

以一个学者的胸襟,以一份长者的睿智,以一种人文的情怀书写在路上的风景。在描山画水,再现逶迤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叩问人文历史,深掘细察,发人之未发;在登山访城,享受纯粹旅行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又细味家国兴衰,人生百味,感人之未感。

在这本小书中,苏先生的旅迹遍及国内江、浙、皖、闽、川、滇、琼等地,同时还有韩、日、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屐痕所至融汇进了历史人文的感慨,使之成为文化之旅;对每一处景观的描述,都是精雕细磨,细腻平淡中再现了一个学者的山河情怀。

目录

序一 他走出一路人文光华(吴欢章)

序二 山水履痕 阅世清音(陆士清)

游记

觅古览胜扬州行

游静思园

江南古镇视觉盛宴

夜游秦淮河

“振家声还是读书”

“姑苏繁华图,一半在木渎”

大江东去:游浙江奉化溪口

不虚此行绍兴游

“浙中山色千万状”

“有仙则名”:游仙都

苏步青故里纪行

刘基庙里说“红尘”

心醉廊桥

黄山之旅

走进古老

九龙瀑

采石矶悼诗仙

都江堰礼赞

问道青城山

梦绕“三苏祠”

草堂寻诗圣

谒武侯祠话“静远”

七彩云南

椰风海韵总是情

参禅南普陀

“农家乐”畅想

“解冻”时节赴京华

故乡的大槐树  

品味燕园

游走秦俑汉墓间

感受韩国

樱花烂漫走东瀛

黄袍佛国:泰国

花园之都:新加坡

伊斯兰国度:马来西亚

附录:纪游诗

后记

试读章节

2004年11月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举办大型国际旅游展,有国内外百十家旅行社参展。本人向来爱好旅游观光,于是也乘兴前去观展,并索取一大包各地旅游景点的资料,其中有一份江南最大的私家园林静思园的《简介》,深深吸引了我。江南的园林,多系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名园,本人曾去游览过一些,但静思园乃现代新建的私家园林,且是江浙一带最大的,其景观如何呢?于是决计择时踏访,一睹芳容。

据《简介》介绍,静思园位于苏州吴江市的庞山湖畔,离千年古镇同里仅三公里,始建于1993年,占地一百余亩,历时十年方建成。吴江距上海不远,于是在今年的阳春三月,搭乘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的旅游大巴前往观光。

来到静思园,其园门就很吸引人眼球:青砖雕花的高大门楼,门楣上方雕刻着“静思园”三个镏金大字,方砖拼缀而成的院墙,门两旁雄踞两座石狮子,一派江南地区状元府第的雄浑气势。待进到园内,仿佛来到《红楼梦》里的大观园,用了两个多小时,才将园内三十六景大致游览了一遍,品尝了一顿江南园林丰盛的文化大餐,感到大饱眼福,不虚此行。

静思园虽然不似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那般宏大壮美,却也荟萃了江南名园的精巧秀丽,具有苏州古典园林的建造风格。园内的楼台亭榭与山水草木融为一体,三千多块奇石被安置在相应景点,六七座各式桥梁架设在湖面,水与石的布局几乎占了园内面积的一半以上,真正体现了“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的古代造园要素。园内还遍植奇花异草、名木古树,更增添了一份荡红铺绿、秀雅天成的景致。

静思园是现代新建的园林,在景观的设置上很注意传承前人的建园成果,将各地名园的著名景点汇聚在园内,诸如仿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上海豫园的九曲桥,还有类似扬州瘦西湖五亭桥的“鹤亭桥”,扬州个园望月楼的“小庞山”,苏州拙政园、留园临水观鱼的“如归舫”、“鲈乡阁”、“水云亭”等,流风余韵,无不使游人有居一园而览百景的感受,可见园主人造园构思的高超之处。

静思园的主人在营建上也富有开拓创新意识,注意将风景如画的外在景观与室内收藏完美地结合起来,以丰富其文化内涵,给人以美的感受和慰藉。在百米长廊里嵌刻了华夏古今著名科学家的造像和历代诗人的咏石诗,以及摆放了上百盆风情万种的盆景;在600余平方米的“奇石馆”内,收藏了上百块千姿百态的岩石和化石,其形状有的像雄鹰展翅,有的像凤凰和鸣,有的好似灰熊、大象、乌龟,真是鬼斧神工,珍贵无比。特别是耸立在“拜石轩”院内名为“庆云峰”的巨型灵璧石,作为静思园的镇园之宝,堪称中华第一石。它重达136吨,高达9米多,其表面酷似蜂巢,令人叫绝,成了世界吉尼斯之最。这块巨石用了三年时间,才从安徽山中挖掘搬运而来,为了方便搬运,还在当地新修了三座桥梁和五里公路,可见园主人十年建园的辛劳和坚韧精神。

除了收藏,静思园内还建有供餐饮和开会用的“静远菜馆”、“嘉会堂”、“花篮厅”等馆所。另外,现在正在开工的二期工程,将扩建游艺、会所、宾馆等设施,使静思园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性园林,这必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游完静思园,不禁引起我对园名的思索。古镇同里有一座退思园,系清朝光绪年间安徽六泗兵备道道台凤阳关监督任兰生所建的私家花园。任兰生在任时因为追剿捻军不力,被慈禧招进京追究,他表示“进思报国,退而思过”,于是被赦免回归故里,修建了这座花园。任兰生替花园取名“退思”,表达“退而思过”的意愿。而“静思”则有别于“退思”二字,它含有“宁静思远”,即古人说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意思。静而后思,意指在幽静的环境中思索人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坚定志向开创未来。静思园的主人陈金根先生是当地著名民营企业家,他说耗资建造此园,意不在名与利,“为的是以偿社会的厚爱,以偿家乡的养育,以偿父母的恩泽,以偿个人的夙愿”。可见园主人“静思”所得的是爱国家、爱乡里、爱父母的深厚情怀,体现了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开阔胸怀和高尚情操。所以我说,静思园带给游人的,不仅是饱览江南园林如画的美景,还能发人深思、感悟人生。

P6-8

序言

兴良是我的老朋友,在复旦共事多年,往来从未间断。近日他送来一卷游记书稿,嘱我作序。捧读之际,惊喜异常。这位辛勤执教数十春秋的老教授,近年来不但足健而且笔健,随着他那国内外游踪所至,笔下涌现出大量流光溢彩的文字,留下众多绚烂多姿的艺术记录。我在赏心悦目、心驰神往之余,也不由提起笔来写上几句读后的感悟。

人文内涵深厚,人文氛围浓重,这是贯串兴良游记创作的一条主线,也是他的游记最可贵的特色。我注意到,留下他的游踪屐痕最多的地方,大都是人文气息浓厚的所在。不论是安徽采石矶悼李白,还是成都草堂寻杜甫;不论是梦绕三苏祠,还是心仪武侯祠;不论是常熟访问翁同龢旧居,还是平阳瞻仰苏步青故里;不论是问道青城山,还是参禅南普陀;不论是烟花三月下扬州,还是桨声灯影游秦淮,他都是在叩问中华大地的人文宝藏,追寻中华历史的文化源流。他这些游记,可说是人文朝圣之旅的生动记录。他凝视中华文化版图上的一个个亮点,走进中华文化旅程上的一个个驿站,采撷古圣先贤的高风亮节,摄纳历史天空的雷电风雨,借以揭示我国人文精神的源远流长和永立天地的不灭光辉。兴良在访山问水、觅古览胜中,常能敏锐地透视细节的思想底蕴,从而抒发某种富有现实感和历史感的人文情怀。他访问成都武侯祠时来到“静远堂”,由“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名言而引发这样的感慨:“不看淡名利、心神恬适,就不能使志向明确坚定;不静心思索、宁心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这不仅是诸葛亮对子孙的告诫,也是留给后来人的一份千古流芳的箴言。在当今物欲横流、浮躁奢华的现实生活中,诸葛亮的这句名言显得尤为珍贵。”他在马来西亚旅游时,来到马六甲城东的圣约翰山。他发现与当地美景不谐调的是山林中有一座“破败的古炮垒”,原来这是过去几百年问葡、荷、英、日等殖民主义者镇压马来西亚人民的铁证。他在这古炮垒前不禁想起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的话语:“中国和马来西亚有五六百年的交往历史,但中国从来没有威胁过我们,没有占领过我们的土地!”作者由此引出的结论如掷地金石:“这话对‘中国威胁论’制造者们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历史就是最好的明证。”兴良在他的游记中,十分关注名胜古迹的沧桑变迁,留心历经风雨的文物保存、修缮的现实状况。他常常细致地录下名胜古迹的现场实景。譬如他这样写眉山三苏祠:“三苏父子虽然已逝近千年,但三苏祠的古井至今仍蓄着甘泉,井边的老黄荆也是枝叶繁茂,洗砚池犹飘着墨香,三苏的诗文缤纷耀彩,与日月争辉。”又如他这样写皖南黟县的南屏古村落:“南屏是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大村落,至今仍保存着明清建筑布局,有古民居300幢,古巷72条,古井36眼,古祠堂8座,整个村落古色古香,到处写着历史的久远。”在这些“无言”的细节背后,我们却分明听到数千年来中国人民重视和珍惜人文精神传统的不衰音响,也见证着这种可贵的人文历史传统在新时代的发扬光大。总而言之,一种浓厚的人文精神总是伴随着兴良游览四方的步履,也照耀着他游记中所营造的艺术境界。我以为,有没有充沛的人文精神和饱满的人文情怀,正是游记创作的神髓所在。

兴良在觅古览胜的同时,也登山临水,访城入乡,享受亲近自然的乐趣。干峰竞妍,山各有神,万汇争流,水各有性。此山不同于彼山,彼水也有异于此水。游记作者只有抓住山水城乡的独特之处,方能给读者提供新奇的美感,这是游记创作的难题,也足以显示作者的功力。兴良写作游记,对此颇为注意。他面临胜景,总能抓住特异之点做文章,力避千景一面之弊。请看他是怎样描写丽江古城的:“发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泉河,南流到古城的玉龙桥下时,河水一分为西、中、东三条支流,又三分为九,再分成无数条水渠,蜿蜒曲折,穿街入巷,使得全城主街傍河,小巷临渠,户户流水,使古城变成一座流动的城市。”他抓住“水情”,细加渲染,就把这座古城不容混淆的鲜活风貌富于立体感地呈现于读者眼前。观山赏水是一种主体和客体双向交流的心理活动,即便面对同一山水,不同的作者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在表现自然美时,只有注入作者与众不同的颖悟真知,游记才能臻于形神兼备之境。兴良的游记在这方面也显示出一些优胜之处。他在观赏某一自然美时,常能作出整体性的把握,在再现中融入某些创造的元素。他这样描写黄山九龙瀑:“在这里,飞瀑与碧潭争妍,灵动与静谧谐和,阳刚与阴柔相济,高山与流水合鸣,是那么的清纯、幽深、飘逸,直把我的情思也融化进去。”由形入神,神形合一,这里面显然寓有对九龙瀑之美的独特发现。有时他对自然美的把握和表现,更是同现实感受、人文情怀和历史联想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深邃而悠远的艺术境界。让我们来看一看他笔下的秦淮河:“我们现在所游的秦淮河,已将新时代的光华与绵远的历史融合在一起,繁华而雅致,深厚而悠久,煽情而铭心。它像一条文化长廊和时光隧道,集楼台、彩船、灯饰、园林、街市、古迹、传说于一体,朝代的更替兴衰,世境的昌盛衰败,风流才子与青楼佳丽,荣华富贵与穷愁潦倒,两千年来的历史故事,都在这条河上演绎、流淌。”这是大家看到的秦淮河吗?是,又不全是。这是流过作者心上并经作者感情溶解的“这一条”秦淮河。怎样克服游记“千人一面”的弊端,如何避免游记中自然描写“似曾相识”的迹象,兴良的创作经验值得注意。

知识性强,信息丰富,也是兴良游记的一大优点。他写名胜古迹,总是详记历史沿革、文化渊源和名人事迹,缕述楼台布局、园林结构,乃至一雕梁,一画础,一楹联,也从不轻轻放过。他写国内风光和异域见闻,也介绍社会生活、文化教育、民情习俗以至美食服饰等。他的游记中还引述和穿插了大量古往今来的诗文,以加深我们对山水人物的了解。兴良游记中所呈现的丰富而翔实的历史文化信息,正显示了一个学者的严谨作风。读他的游记,正如他所说的,可以获得“知识的探求、精神的陶冶、美的感受”的多重功效。

兴良近年来在游记创作上的累累硕果,使我不禁想到“庾信文章老更成”这句古诗。时至晚年,他走出大学的课堂,却走进一座更为广阔的课堂。他本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精神,行走大地,就游踪中的所学、所感、所思,向广大读者传播真的探索、善的向往和美的追求。我感到,他的年龄虽然日益老大,心灵却更加年轻。他正踏着明媚的夕阳,走向人生更高的境界。“春潮带雨晚来急”,愿兴良继续贡献更多更好的心灵成果。

2008年8月于上海

后记

我出生在辽宁著名风景区干山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村前里许是连绵的山冈,村后有条蜿蜒的小河,我小时候常上山采野果,下河捉鱼蟹,令我从小就养成了与大自然亲近的野性。等到了当今社会旅游事业迅速发展,旅游日益成为时尚,我身上潜伏着的野性,便很快得到复苏,使我成为了一名好山乐水的“驴友”。现在旅游已成为人们热衷的休闲方式,用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游览了一处胜景,过后再抒写一篇情思旅记,别说心里感到多么快活了。

旅游一般分为都市游和山水游两种,这两种我都喜欢。除了观赏都市风光和自然山水,我更注重对其间人文景观的审视。因此我在旅游时,除了带相机拍照外,还备有纸笔,用来随时记录名人的题词、楹联、碑刻和古迹等,并注意搜集景点介绍、门票、图片等有关资料,以备写游记时作参考和引用。

现今旅游往往是跟随旅游团集体行动,留给个人观赏景物的时间有限,个人往往不能凭自己的兴致,仔细看、认真记,有时甚至是走马观花,看个大概。犹如牛踏进芳草地,埋头掠食青草,也来不及细嚼慢咽,品尝滋味,只好事后进行反刍,再来慢慢消化吸收。我把写游记比作牛吃完草后的反刍,写作时把旅途见闻、风景照、导游讲解和当时的观感,糅合在一起进行酝酿构思,然后才动笔,将游程经过、见闻和审美体验记述下来。

我觉得一篇耐读的游记,不仅要写出都市或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还应融入人文历史的内容。我们伟大的祖国,既有辽阔的土地,锦绣的山河,又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许多景区的名胜古迹,流传着动人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历史掌故,以及日新月异的社会人生。因此,游记不仅要写出自然景观之美,还应凸现人文景观之美,将历史文化、社会风情的内容融会进去,再加上作者的审美情趣,使叙事、写景与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营造出富有诗味的意境,这样才算得上一篇成熟的作品,这也是我写游记所努力追求的目标。

本集选入的30余篇游记和20余首纪游诗,都是近三四年间写的。编排时按所记的地域来排序,先苏、浙、皖,然后是其他省市和国度。因为上海临近江苏、浙江,去旅游的机会较多,纪游的诗文自然就多些。虽然国内一些著名的风景区过去也游过,比如广西桂林、广东肇庆、山东蓬莱、辽宁干山、杭州西湖和首都北京等,但那时还没有养成写游记的习惯,至今印象都已淡漠,调动不起写作情趣,只好作罢。我也不是每到一地都写,有些景区给我的印象平平,或者多为近年来的人造景观,也就不去硬写,顶多作一两首纪游诗罢了。

本集中有的作品,如《“解冻”时节赴京华》一文,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记的“游”,而是有所“务”,所以不能算它是游记。只是因为贾植芳先生于今年4月24日以92岁高龄谢世,令我不胜悲痛,感到失去了一位可敬的恩师。我还作了一首悼诗《泣别贾植芳先生》:“一生忧国遭磨难,四陷囹圄铸丹心。著作等身弟子众,高风亮节‘人’写正。干校相识四十载,沐浴师恩常相从。喜听谈笑皆学问,忽闻仙逝泪沾襟。”我将《“解冻”时节赴京华》(此文先生生前审阅过)收入此集,就是为了借以表达对先生的怀念之情。记得我的诗文集《枫林集》编好后,本想请先生作序,又恐太劳累了业已90高龄的先生,于是只请先生题写了书名。先生欣然命笔,连写了几幅书名,还盖上了他的印玺,供我选择,令我十分感动。这本游记的出版,虽然先生生前就知道了,但未曾想到他会走得那么匆促,否则一定还会给我题写书名的。

上海大学中文系原系主任、诗人、散文家吴欢章教授,是我写游记的领路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吴先生为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主编《现代作家游记辞典》时曾邀我为之撰稿,使我有机会阅读了一些中外现代作家的游记名篇,了解了一些游记写作的技法,并对纪游散文产生了兴趣,我的拙作也因此得以在他主编的杂志上刊载。因而本游记集的面世,首先得感谢吴欢章先生。吴先生在百忙中又为本书作序,对我是个很大的鼓励,更使我感念在心。

陆士清教授是我的老同事。我们曾一度共同在干校劳动、在现代文学教研室执教,退休后又一起为老龄事业工作。我的每一篇游记,他差不多都读过。作为文学评论家、台港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资深专家,他一直忙于研究和写作,这次又冒着酷暑为本书作序,付出了额外的辛劳,饱含了他的深情厚谊。还有复旦大学的中文系主任、文学评论家陈思和教授,以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都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在这里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我还要谢谢老伴刘桂英。她终日操劳,统揽家务,使我有空闲四处游山玩水,回家后又忙于写作。所以,本书得以出版,也是与她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分不开的。

2008年7月8日

书评(媒体评论)

他写名胜古迹,总是详记历史沿革、文化渊源和名人事迹,缕述楼台布局、园林结构,乃至一雕梁,一画础,一楹联,也从不轻易放过。兴良游记中所呈现的丰富而翔实的历史文化信息,正显示了一个学者的严谨作风。

——著名学者、教授 吴欢章

兴良继承传统,重视和借鉴先贤的经验,在描山画水、叩问历史文化时,总是不假夸饰,朴实的叙述和真切的描写中融汇独特的审美情趣,发人之未发,生动有趣,予人以启迪。

——教授 陆士清

苏兴良的纪游诗,一或记事,或写景,或咏史,都倾注了充沛的情感,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人文情结,语言也很清新明怏,意蕴丰富,融清新于刚健,寄奇趣于慎思。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上海诗词学会理事 潘颂德

中华文化是一个整合儒、道、释三教的多元文化体系,本书中对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顺其自然”、佛教的“明心见性”等,都结合人文景观和人生感悟,作了形象而生动的描述,将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融合起来,显示了深邃、灵动的哲学韵味。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金邦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山河人文旅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兴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82668
开本 32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