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国不屈(一位军旅作家眼里的汶川大地震)
内容
编辑推荐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李西岳先后赴都江堰、映秀、北川、绵竹、安县、茂县等重灾区深入生活,采访了100多名救援官兵和受灾群众,积累了近10万字的创作素材。从灾区回京后便马不停蹄、夜以继日地投入创作。

本书为长篇报告文学,以一位军旅作家的眼睛,用生动的故事,真实的情感,感人的细节,反映了人民子弟兵在非战争状态下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中所表现的英雄壮举和大爱情怀。

内容推荐

本书反映了人民子弟兵在非战争状态下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中所表现出的英雄壮举和大爱情怀;用翔实的资料,深刻的感悟,大胆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泱泱大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历史灾难中所呈现的不屈性格和精神伟力,讴歌了汶川特大地震中人与人之间焕发出的道德力量和人性光辉,传达了一位军旅作家“用心灵靠近灾难,用文学温暖生命”的悲悯情怀和心灵独白。作品既复合又独特的思维方式,既开放又收敛的文章结构,既洗练又亲和的语言风格,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启迪的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关于灾难、关于社会、关于人类、关于生命的精辟剖析和独立思考。

目录

第一章 用心灵靠近灾难

第二章 四川:把美撕开给人看

作家的追问/10

专家的解释/14

地震发生时的惊险记忆/15

第三章 “国”字号救援在行动

开进!开进!/26

为了总理的嘱托/30

聚源中学:生死大营救/34

汉旺镇:3名“国宝”级专家获得新生/38

北川:被埋长达164小时的幸存者获救/41

神奇的搜救犬/45

第四章 唐山—汶川:相隔32年的生死对话

天灾与人祸/51

震级与损失/52

封闭与透明/55

拒绝与接受/67

知恩图报的唐山人/73

奇迹:在唐山和汶川两次大地震中被埋均获救的老人/75

第五章 从没感受过的感受

夜宿北川/78

让我心碎的新建小学/88

看望王佳淇/93

看望“可乐男孩”/97

蜀道难/102

不会哭的四川人/107

余震余震/113

假如我不来灾区/117

第六章 子弟兵

战斗在灾区的“80后”和“90后”们/125

汶川兵在汶川/133

第七章 志愿者

13岁的3胞胎志愿者/142

农民志愿者宋志永/145

英国残疾志愿者——马丁/147

第八章 人性光辉

背儿子遗体回家/153

人犬不了情/165

吞金者/173

给亡妻最后的尊严/177

第九章 遍地英雄

站在废墟上的领袖们/185

军人牺牲岂止在战场/189

自古英雄出少年/195

母爱大写意/201

师德雕像/204

第十章 灾难中的中国

大国姿态/211

生命至上/216

精神救灾在继续/221

地震预报的两难境地/228

抗震精神永存/232

后记

试读章节

为了总理的嘱托

副团长刘向阳带队由都江堰中医院转场到新建小学的时候,已是5月13日早晨6点多钟了。一进学校门口,多次赴国内外执行救援任务、被称为国家抗震救灾专家的刘向阳抑制不住地叫了一声:“太惨了!”

此时的新建小学的4层教学楼已是一片废墟,只有靠近西侧的一堵墙没有倒塌,只有这堵墙还可以证明这里曾经是一座4层楼房。大门外,几百名学生的家长在激动中期盼着,叫喊着自己孩子的名字,有的在号啕大哭。据学校老师介绍:现在还有300多名学生埋在废墟。

一个在现场指挥的地方领导站在废墟上,对着门外的家长们高喊:“国家救援队来了,我们的娃儿有救了!”

在一个小时之前,温家宝总理曾在这里对人们说:“我们有一支技术力量很强的国家救援队马上就要赶到了,他们一定能把废墟里的幸存学生救出来!”

此时,表层救援已基本结束,国家救援队一到,在场的其他救援队伍纷纷撤离。

刘向阳擦了一把脸上的泪水,把手一挥:“快!快展开!”

一时间,队员们冲上废墟,利用生命影像探测仪、红外和声波探测仪展开搜索,一条条搜救犬在废墟上快速奔跑着寻找幸存者,队员们对着一个个有缝隙的地方高声呼喊:“有人吗?”人、犬、先进器材三结合的地毯式搜索迅速有条不紊地展开。

不到3分钟,几条搜救犬在不同的方向发出警报,生命影像探测仪探测出了幸存者的准确位置,高科技救援手段在救援现场发挥着“神通”作用,一个个鼓舞人心的生命信息不断传来。

两个小时之后,第一名幸存者被成功救出,队员们一片欢呼。

3小时过后,救援队已经救出了8名幸存者。

随着一个个孩子被救出,底层的救援难度在不断加大,发现生命迹象的难度也在加大。

“汪、汪、汪、汪……”搜救犬又发出了警报声,二连指导员杜国平迅速带队员张文起、于爽、陈飞兴奋地奔向搜救犬吠叫的地方。

搜救犬发出警报的地方是一块大水泥板,中间有一条缝隙,杜国平趴下身子,昕到下面有微弱的声音。陈飞则透过一缕光线,隐隐约约看到废墟深处一张小女孩的脸,她的小手明显在动,胸部在起伏呼吸。让人兴奋的是,他还看到了在小女孩身边,还有一名幸存小男孩,两个小孩之间的距离只有两三米。

刘向阳察看完现场后,立即会同大家做出了救援方案,眼下最要紧的是先把大水泥板吊开,然后才能实施救援。

水泥板被吊起来了,站在吊车下面的刘向阳的心也被悬起来,水泥板每上升一厘米,他的心就揪一下,他挥动着双手,仰望着天空,一再高喊:“慢!停!”他知道,掉下来哪怕是一块废渣,都会伤着废墟里的孩子。

与此同时,队员们也在对着废墟里的孩子喊:“闭上眼睛!”

水泥板被吊开了,小女孩的身体暴露出来。张文起首先跳进废墟,见小女孩的身体旁边拥挤着几具遗体,几具遗体纠缠在一起,还有两具遗体抱着小女孩的腰。不远处,有个活着的小男孩身边也有几具遗体,但男孩的状态很好。小男孩声音有点急促地说:“叔叔,叔叔快过来,我就在这儿,我可以看到你了。你能看到我吗?”当几个救援队员迂回到他近前时,发现他的右手被压在了一块立着的木板下,木板上面压着他的同学和厚厚的砖层,他的身体还能灵活地动弹。一见有人靠近,他用左手向他的左前方指着说:“叔叔,我叫你来救人,不是先救我,是她。我是三年级的,她是一年级的。刚才我俩还在说话,一会儿就没声了,叔叔,你们先救她,快!我没事。”他指着那个小女孩说。张文起含泪向小男孩挑了挑大拇指。  张文起又问近乎昏迷的小女孩:“你伤在哪儿?”

小女孩摇摇头,用微弱的声音说:“不知道。”

就在这时,忽然听到废墟上面有人喊:“总理来了!”

温总理来到废墟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工作人员把雨伞举到他的头上,温总理把伞推开,向着救援现场走去。

刘向阳迎上去对温总理报告说:“报告总理,我是国家救援队的副队长刘向阳,我们已经在这里救出了8名幸存者。”

温总理很满意地说:“好,谢谢你们,你们是好样的!希望你们能尽快地救出更多的幸存者。”

温总理蹲下身子对着废墟里的女孩说:“孩子,你一定要挺住,你一定能获救。”

刘向阳对着小女孩说:“总理爷爷来看你了,你一定要坚强。”

废墟里的小女孩说:“总理爷爷……”

从废墟上看不到小男孩的身体,却听到了他的声音:“总理爷爷好,我很坚强。”

听到这话,温总理的眼睛湿润了,两行眼泪很快流了下来,在场的人都流泪了。

温总理见雨水淋湿了小女孩的脸和头发,心疼地对刘向阳说:“找个东西,给孩子遮一下。”

刘向阳马上派一名队员给小女孩送去一床被子,裹住了她的身体。

温总理慢慢站起来,眼泪还在不住地流。少顷,他对刘向阳说:“你们一定要把这个孩子救出来。”

刘向阳也含着眼泪说:“放心吧,总理,我们一定完成任务。”

记者抓拍了温总理蹲在废墟旁对着废墟里的孩子喊话的镜头。画面上有3个穿橘红色服装的队员,站在中间的就是刘向阳。这张照片很快在国内外各种报刊上和网上传递。这一瞬间,已经成为历史的永恒记忆。

温总理亲自在现场指挥救援,20分钟才离开。临走时,他再一次叮嘱刘向阳一定要把两个孩子救出来,并对身边的当地干部说:“你们要查一下这两个孩子叫什么名字,将来我要去看他们。”

“你们一定要把这两个孩子救出来。”望着总理远去的身影,这句话不住在刘向阳耳边回响,他既受到鼓舞,又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他对队员们说:“我们一定要把两个孩子救出来,而且要完完整整地救出来。”

从现场看,这些孩子是从楼上跑下来,冲到一楼门口时被砸倒的,好在西面的一堵墙没有倒塌,才使他们成为幸存者。队员们轻轻地把小女孩身边的遗体挪开,然后用手把小女孩身边的石块、水泥渣一点一点清掉。小女孩的身体全部露出来了,但拽了一下,还是拽不动。

刘向阳对大家说:“这就是你们的弟弟,你们的妹妹。一定要轻,不能给他们造成一点伤害。”说这话的时候,刘向阳的声音是哽咽的。当救出第一名幸存者时,他发现孩子胳膊上戴着“中队长”的标志,心里不由“咯噔”一下。他的孩子也是中队长,也是这个年龄。他立马感到,这里边被掩埋的孩子。个个都是自己的儿子,或者女儿。

几个队员又接着挖,说是挖,其实是用手指头抠,抠一会儿,挪一下小女孩的身体,问她疼不疼,冷不冷,再给她水喝,鼓励她坚持住。经过两个小时的奋战,小女孩被于爽抱出来了。于爽是个很有救援经验的老队员,他是按小女孩在废墟里掩埋时的姿势抱出来的。他生怕小女孩的头或者腰部有伤,改变了姿势会对她造成伤害。

当于爽抱着小女孩走出废墟时,在场的人都异常兴奋,刘向阳却提醒大家不要鼓掌,不要欢呼,甚至提醒记者不要用闪光灯拍照,因为小女孩太虚弱了,默默地祝福是对她生命最好的礼赞。

又过了半个小时,那个小男孩也被救出来了,放上担架的时候,小男孩向着众人从容地笑了一下。这一笑,让刘向阳如释重负,心里特别踏实:好了,向总理的承诺终于兑现了。

后来,经查明,被救出的男孩叫赵其松,女孩叫王佳淇。

这一天,救援队在新建小学共救出15名幸存者。

P30-34

后记

紧赶慢赶在7月12日,也就是汶川大地震发生两个月的纪念日,我把《大国不屈》写完了,确实有些如释重负。脑子里关于地震的记忆基本上清理完了。从今天开始,我将恢复“5·12”之前的写作和生活。

去了一趟地震灾区,回来之后也写了一些小稿子。有的收进了总政宣传部编写的《惊天动地战汶川》,有的发表在报纸上、刊物上或者网上,还写了一些日记。按照我去灾区之前的计划,写这些东西,基本上就可以交差了。可不知道为什么,接下来心里一直堵得慌,有好多话要说,寝食不安,不吐不快。到书店转转,不由一惊,关于汶川大地震的书已经有好多本了,有诗集,有摄影作品集,有从报纸上、网络上摘下来的文章汇集。真是兵贵神速。我找了几本翻了翻,都是感性的东西多,广为人知的故事多。记者写得多,诗人写得多,作家写得少。此时,我在犹豫,还写不写?写出一个什么东西来?另外一种矛盾心理就是,写出来已经晚了,人们对地震的记忆已不那么强烈了,还有没有人看?想来想去,觉得还是要写。一定要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倒出来,让自己彻底释怀,也让读者们感觉一下作家眼里的汶川大地震。

决心下定之后,我就开干了。

在前边既危险又很紧张,本来想歇一下身子骨儿,清理一下自己的“精神废墟”,可又给套上了。我腰不好,颈椎不好,写作姿势一般是躺着。我用笔记本电脑写,有一个木头支架,是用来放电脑的,接线板、电源线都要拉到床上。我每天不叠被子,后背上垫几个枕头。我像一个卧床不起的病号,整天“噼里啪啦”乱敲,喝水杯子放在床头柜上,渴了就喝一口。小小的床头柜上,还有座机电话、手机,有电话就接,闷了就打一个。我那床1,2米宽,除了我、电脑,还放一些资料,满满当当,挤挤插插,乱七八糟,猛一看,像废墟。

就这样,我在“废墟”里被掩埋了一个月。自救了。

我感觉,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富有激情的一次创作,完成之后,如释重负,酣畅淋漓。

书中参考了一些资料,直接引的,都署了原作者的名字,真诚地感谢他们。还有军旅摄影家秦德禄、新闻干事徐永刚,拍摄时的危险,他们担当了,作品的成果却让我享受了,必须对他们由衷地说感谢。同时也感谢我所有的采访对象以及为这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劳苦的同仁们。

作者

2008年7月12日于北京西山八大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国不屈(一位军旅作家眼里的汶川大地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西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321634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4: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