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晚唐五代时期的诗僧群体为研究对象,对诗僧崛起的历史文化背景、亚群体的划分、群体的心态特征、僧诗的创作风格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等做了比较深入的探究与分析,引征文献资料丰富翔实,结论清晰,对研究中国诗歌史、佛教史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书 |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华林博士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中国晚唐五代时期的诗僧群体为研究对象,对诗僧崛起的历史文化背景、亚群体的划分、群体的心态特征、僧诗的创作风格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等做了比较深入的探究与分析,引征文献资料丰富翔实,结论清晰,对研究中国诗歌史、佛教史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绪论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序说 第一节 诗僧的得名由来 第二节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述略 一 诗僧研究的现状 二 晚唐五代诗僧研究的现状和任务 三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的可行性 四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的范围 五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的内容 六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崛起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 “余响人霜钟”——风云变幻的乱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一 排佛毁佛和奉佛兴佛的跷跷板运动 二 独特的地域性 第二节 佛教的发展演变 一 “一花开五叶”——禅宗的兴盛 二 寺院经济的发达和寺院功能的多样化 三 佛教外学的发展 第三节 “润物细无声”——唐诗的发展 一 唐诗的进一步普及 二 “诗言志”的传统 三 僧俗交往的密切 四 僧学诗——“一字师”的故事 五 “以诗参禅”的风气 第二章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考 第一节 庐山诗僧群 第二节 闽地诗僧群 第三节 吴越诗僧群 第四节 湖湘诗僧群 第五节 荆南诗僧群 第六节 西蜀诗僧群 第七节 岭南诗僧群 第八节 长安诗僧群 第九节 北方诗僧群 第十节 宋初“九僧 第三章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特征 第一节 群体的组织形态的特征 一 以师徒传承、友朋往来为主要组织方式 二 南方籍诗僧多 三 流动性强 四 多才多艺 五 多为禅、律僧 第二节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心态 一 晚唐五代诗僧交游考 二 亦僧亦俗,儒、禅互补的双重人格结构 三 酷爱诗歌 四 崇尚苦吟 五 追逐名利 六 终南捷径——先僧后仕 第四章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诗歌创作特征 第一节 晚唐五代诗僧著述考 第二节 僧诗创作的主题趋向 一 典型的僧居图 二 独特的山水景 三 细腻的咏物趣 四 智慧的禅理诗 五 强烈的现实情 第三节 诗体的多样性 一 近体诗的兴旺发达 二 乐府诗的独放异彩 第四节 僧诗的风格特征 一 偈颂味 二 奇崛怪诞 三 清幽冷峭 第五节 晚唐五代诗僧的诗歌理论著作 一 僧齐己《风骚旨格》 二 僧虚中《流类手鉴》 三 僧神或《诗格》、《四六格》 四 僧保暹《处囊诀》 第五章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二 在中国佛教史、中国禅宗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参考书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华林博士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秀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06385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9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 |
出版时间 | 2008-12-01 |
首版时间 | 2008-12-01 |
印刷时间 | 2008-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22 |
丛书名 | |
印张 | 12.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3 |
宽 | 139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5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