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浮生点滴(邹永回忆录)(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小时候邹永先生随父母在家,在国内读小学、中学,经历了日本人侵略中国和太平洋战争,接着就是中国内战,18岁的时候他赴美留学,后来又从美国到西班牙读医学,在西班牙和美国行医近40年。他退休以后就把他自己的经验、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家史写下来,算是他人生的记录。因此就有了你手上的这本《邹永回忆录》。希望你能从书了解到中国中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动乱、改变和进步。

内容推荐

本书为《邹永回忆录》,由邹永编写, 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主要内容包括《我的父亲母亲》、《童年往事》、《在广州的岁月》、《在重庆的岁月》、《中学的教育》、《我母亲的一生》、《我所记得的一些我父亲的生活》、《行千里路》、《从美国到西班牙》、《西班牙风光》、《怀念西班牙》、《五哥邹梅的遭遇》、《学医和行医的点滴》、《TWA800堕机事件》、《旅游记趣》、《离乡五十七年后再访祖国》等。

目录

引子

我的父亲母亲

童年往事

在广州的岁月

在重庆的岁月

中学的教育

儿时梦想:从飞机师到医生

我所记得的一些我父亲的生活

我母亲的一生

行千里路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我眼中的美国

在美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从美国到西班牙

西班牙风光

怀念西班牙

北欧印象

五哥邹梅的遭遇

关于基督教

学医和行医的点滴

三个政治家族

TWA800堕机事件

911事件

旅游记趣

春去秋尽

离乡五十七年后再访祖国

我的退休生活

试读章节

我的父亲母亲

我于193l出生在一个中国教育界和政治界夫妇组成的家庭里。

我的父亲邹鲁,字海滨,是广东客家人,生于十九世纪末叶,正值满清政治腐败至极、中国沦为列强争夺以作为贸易对象的半殖民地之际。父亲家里很穷,也非书香门第,可他自力求学,辗转读书于潮州及广州,而且还拜当时台湾的客家人丘仓海为师。

丘仓海原籍广东。甲午战争后清廷把台湾割给日本,丘仓海组织十营义勇军和日本人对抗,后来事败,单身逃回广东。我父亲和陈炯明那时同时拜他为师,又一起参加了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失败之际,丘仓海先生听说清廷派兵抓捕起义的革命志士,便通知我父亲离开广州外出躲避。后来父亲又参加了辛亥革命,追随孙中山先生左右,民国期间活跃于广东乃至全国的学术界、政治界以及军界。他跟军界关系最密切的时期是陈炯明叛变革命时,孙中山先生在永丰舰上,躲避炮火,停在中流砥柱旁,任命本为一介书生的父亲为潮梅总司令,讨伐本是我父亲年轻时代的好朋友、同学陈炯明。父亲还曾主持过第一次广东革命军北伐,他以二十几岁的年纪带领广东北伐军进攻南京,当时恰巧黄兴被任命为大元帅,带兵进驻南京,因为父亲的部队走在前面,父亲骑马在前,夹道欢迎的军民把父亲的军队当成是黄兴的部队,还在纷纷议论:“怎么大元帅这么年轻!”

但父亲最喜欢的还是教育事业。被孙中山先生任命为广东大学校长,及至后来的中山大学校长,这是他一生中最引以为豪的事情。父亲也热衷于历史,曾经写过自己的回忆录,写过《环游二十九国游记》,还编撰过《中国国民党史稿》。从前家里总会设一个书房。孩童时代,我的小房间通常就在他书房旁边。书房里摆放了很多历史、文化、教育、美术等书籍。我闲着无聊时,便在父亲书房里读那些书。最初只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久而久之,我也对历史产生了兴趣。虽然我后来念的是生物和医学,但不管是在研究室做实验,还是自己开业做医生,只要有时间,还是会看一些历史或人物传记方面的书籍。我记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父亲办公室一面墙上挂满了由当时的国防最高委员会送来的欧洲及亚洲地图。有时候,父亲的老友及邻居冯玉祥将军和他的副官到我家中做客,同父亲在办公室里边指着地图,边谈论当时抗战的情形。后来欧战发生,及至日本偷袭珍珠港,他们的话题便更多地涉及欧洲的陆战、空战和太平洋的海战。很多时候,我在隔壁的小房间里,静静地听他们高谈阔论:从最初悲观地看德国法西斯军队打进莫斯科,到后来乐观地讨论苏联军队奋战讨回失去的领土;从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节节胜利所导致的恐慌,到后来美国反攻瓜岛(瓜达尔卡纳尔岛简称,Guardacanal Islands)和中途岛(Midway Island)胜利后的重拾信心。他们谈话的气氛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而波动,我的情绪亦随着他们的悲喜而涨落。关于读历史的心得,父亲曾跟我说:读历史,一定要记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最要紧的是要看最初德国和英国的大不列颠空战历史。最初,法西斯纳粹德国差不多摧毁了英国空军,英国空军英勇抵抗,转败为胜后不到两三年,便恢复元气,开始每天晚上出动成百上千的轰炸机对德国实行轰炸,再加上美国空军的白天轰炸行动,德国的重要城市很快差不多都被摧毁了;还应该看到,纳粹德国从最初的不可一世、挥兵直捣莫斯科,消灭和俘虏了上百万的苏联军队,到后来苏联红军奋起反攻,将德军赶出苏联,而且一直打进柏林,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的大逆转;还要知道,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突袭珍珠港、占领香港,摧毁了英国、美国和荷兰在东南亚的殖民地统治,到后来美国海军战胜了日本海军,最后联盟国军队战胜了日本侵略者,当时中国虽无力和日本大规模决战,但是双方相持之际,亦将一百多万的日本军队拖延在中国、缅甸和越南等地,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父亲对我在阅读兴趣方面的影响是很大的。我将家中收藏的古希腊史、古罗马史以及中国明朝、清朝和民国初年的历史书籍都读了个遍。少年时,随着知识的积累以及阅历的增长,我亦从童年时的一知半解,变成对一些历史事件有了自己的粗浅看法。大学以后,由于历史不是我的专业,只是闲时的消遣,虽说有些心得,但凭良心说,大部分也只是略知一二,跟我父亲相比,着实差了一大截。

我的母亲赵淑嘉,出生于江苏的一个书香世家。与当时中国社会的一般女性不同,母亲从小便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长大后更到上海求学。有意思的是,我母亲曾在沈葆德女士自美国念大学回国后办的英文班上学习英文,而沈葆德女士又是我后来就读的圣光学校的教务长,我们母子二人居然接受了同一位先生的教导。后来我母亲和她的挚友黄绍兰、张敬庄等人一起开办了博文女校。母亲从小便受益于教育,因而对几个儿女的教育也是相当地重视。小时候,父亲母亲曾经督促我读《论语》、《孟子》和《古文观止》等经典名著,说老实话,我当时最恨母亲让我背这几种书了,可直到现在,我竟然还记得小时候背过的一些段落,幸有这些幼年的国文根基,使我在离开中国五十多年后,还能用中文撰写回忆录。

父亲和母亲后来一直从事教育和政治方面的工作。除公务外,母亲还主管家中的支出和收入,以及一部分的投资。父亲却不善于理财。有时候,老同志或老朋友到家中借钱,父亲总是显得过分慷慨,要不是母亲从旁劝阻,我们的生活可能会过得很局促。

我的五个哥哥,是父亲的第一任夫人许剑魂女士所生。许女士不幸在广东政局混乱之际被人刺杀。当时五个哥哥年纪都还小,需要有人照顾。我母亲是父亲于许夫人逝世后,在北方找到的能够照料我五个哥哥的续弦。五个哥哥都很尊敬和爱戴我母亲,一直称我母亲作妈妈。

民国初年,政界、商界及教育界的大人物的夫人们大多出身乡下,没有接受过足够的教育,因而没有能力在公开场合交际和周转。而我母亲却可以随我父亲出席宴会或其他官方场合,协助父亲接待各色人物。林森主席、宋庆龄夫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其他很多外宾都曾经是我父亲母亲的座上宾。

我现在年纪大了,记忆力开始衰退,可小时候,我记性是很不错的。那时候,家中客人很多,我可以从他们的谈话中听到很多消息。我常常跟外面的人说起我听到的新鲜事,可他们因为我年纪小,都不相信我说的。我还记得1944年发生的这么两件事。当时,我父亲的秘书常常都能收到在重庆的美国新闻处发出的油印的新闻纸。有一次,里面提到当时德国开始有了V-2飞弹,一小时能飞七千里。我听说后,便把这事告诉我的同学们听,他们都笑我胡说八道。还有一次,我从前的一位老同学带了一张照片给我看,照片上是英国第一架正式起用的喷射式飞机“吸血鬼”。那时他的父亲是英国在重庆的大使馆的中文秘书。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没有螺旋桨的飞机,觉得很新奇。回家后便跟我父亲当时的秘书、后来的广州一中校长王兴瑞说起这事。可他不相信,说没有螺旋桨的飞机怎么能飞。可我当时手里也没有照片,又不能找我同学过来作证,只好作罢。心想,他们以后会知道我说的是真的。P7-10

序言

小时候我随父母在家,在国内读小学、中学,经历了日本人侵略中国和太平洋战争,接着就是中国内战,18岁的时候我赴美留学,后来又从美国到西班牙读医学,在西班牙和美国行医近40年。我退休以后常常想把自己的经验、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家史写下来,也算是我人生的记录。

2004年,我在离开故土50多年后回到中国,回到我的故乡,看到我的老父亲最初帮助设计和创办的中山大学,在那里我有幸认识了很多中大的教授和学生们。于是我就决定写这本回忆录。在此期间,我还有幸找到两位博士研究生——张靖小姐和周旖小姐协助我编撰此书。尤其是我离国那么多年,对国内现在使用的很多简体字不太熟悉,若没有她们的协助,我是无法用简体字完成写作的。我的写作还得到了我的妻子居蜜的鼓励。在这里我要向她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从2007年初,我开始陆续撰写这本回忆录,当中我尽可能把我所记得的事情写下来。因为有很多事情已经过去六七十年,所以对很多事件的确切时间我已记不太清楚,因此书中难免有差错,希望读者们谅解。如果读者们愿意分享我所写的这短短的回忆录,能够从我的小回忆录里面了解到一点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动乱、改变和进步,那我就觉得没有白白花费时问。我更想向中山大学图书馆程焕文馆长表示诚挚的谢意,因为中山大学图书馆为我父亲成立了邹鲁纪念馆,里面陈列了我父亲当年在世时所做的字画和一些文件,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老照片、我父母亲当年的老朋友赠送的字画。读者们如果有兴趣或有机会到广州,也可以到中山大学图书馆参观邹鲁纪念馆,而且最近中山大学还出版了两部关于父亲的著作,一是《邹鲁校长治校文集》,一是《邹鲁未刊稿》,在那里都可以查阅得到。

邹永

2008年1月于广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浮生点滴(邹永回忆录)(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邹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6031990
开本 16开
页数 16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66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6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2
出版地 广东
262
18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2: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