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市场,到处充满了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讲求“不战而屈人之兵”一向被誉为作战的最高境界,善于运用心理战术的诸葛亮也在空城之计、三气周瑜、七擒七纵中向我们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点。正是凭借过人的才识、超凡的智慧以及强大的人格魅力,才成就了他一生的卓越成就,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书就是通过分析诸葛亮一生中那些典型的事件,针对这些问题向大家一一阐述巧妙的应对策略。书中的每篇文章都是通过三国争夺“市场”这一巧妙的比喻阐述事件,引入现代的营销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道理通俗易懂而不失趣味性,把这些您可能早就熟知的三国智慧运用到求职工作中,您会发现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千百年来诸葛亮一直被誉为智慧的化身,他料事如神、知人善任、足智多谋,的确是个难得的奇才。
商场如战场,本书在全面阐述诸葛亮一生的大小事件中,从新的角度,融合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将三足鼎立的战场比作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教您通过虚虚实实的心理战、声东击西的游击战、随机应变的阵地战等巧妙的战术制服对手。同时书中还涉及到人际相处的部分内容,将诸葛亮为人处世的原则引入现代的职场。
做个一飞冲天的人
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都充满竞争,都是比赛的选手,每个人都向着各自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地努力与奋斗,都想让自己的人生放出光芒。
做什么样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因为人各有其志,人各有其思,有的人是为了发财致富,有的人是为了高攀权力,有的人却喜欢一生清淡,有的人喜欢人生充满刺激。
诸葛亮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要做一个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人。在诸葛亮的人生志趣里面,能做一个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人,意味着浑身才智的挥发,这叫好男儿的气魄、敢于成大事的胆量。没有这一点基本功,自然都会成为侏儒式的小人物。不要嘲笑这一点,否则到最后可笑的是自己。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可怜的人却是很多的,这些人落到这种地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气太短”,换一句话说就是:这些人根本没有一飞冲天的英雄豪气。事实上,每个人的能力都差不了多少,关键是在于有没有这一飞冲天的英雄豪气。当然,形成这种英雄豪气也是要一定的背景。
诸葛亮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当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在西汉元帝时,他的远祖父诸葛丰,官至司隶校尉,曾薄置一些家产。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虽然叔父诸葛玄没有出仕,但曾经也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只是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的职务,诸葛玄为人侠义,喜好结交各地的英雄豪杰,颇有一身豪气。当时的名门望族袁术、刘表等人,和诸葛玄交往非常密切。总起来看:这就是诸葛亮一飞冲天的英雄豪气形成的背景。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诸葛亮是一位集智、勇、忠、诚、美于一身的政治人物,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在历史中的知名度、形象都属于上层。这其中是有原因的。
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就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军阀割据,战乱不休。诸葛亮在童年时。父母就逝世了,便在叔父诸葛玄的抚育下一天天成长起来。诸葛亮15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离开老家,到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去依附刘表。荆州牧刘表听到友人诸葛玄远道而来,非常高兴,并亲自出门迎接,又很快诸葛玄被委以重任。于是,诸葛亮和姐弟们在襄阳城住了下来。
作为荆州府城的襄阳,地处南北要冲,水陆交通便利,信息来得比较快。也很灵通。十五六岁的诸葛亮,正是长身体、蓄智力的黄金时代。他博览诸子百家之书,又能及时接触新鲜的事,探听全国各地传来的战局奇闻,这样更能促进诸葛亮的个人发展。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他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有匡天下之志。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另外,由于叔父诸葛玄的关系,他广交江南名士,先后认识了不少很有学识的老前辈,还交上许多风华正茂的同龄人。如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在良师益友的教育和帮助下,天资聪颖的诸葛亮突飞猛进,见识超群。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有时候。在朋友中间诸葛亮发出的豪言壮语,以及对时局的见解,常常使人们在心里暗暗称奇,认为他将来必定是栋梁之材。
在几位老先生中,庞德公辈份最高。是诸葛亮最崇拜的人,也是诸葛亮的知己。庞德公在襄阳城外的岘山居住,博学多才,见识超群,纵谈天下事,善于对人物作评论,是荆州很有名望的隐士。他认为儒生是“不识时务”的庸才,只有懂得时务的人才是人才。当时,从颍川(今河南高县)避难移居襄阳的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司马徽的经学、史学、子学的确非常有造诣,也颇有知人之明),以及从沔阳(今湖北沔阳)迁来襄阳的名士黄承彦等人,都请教于庞德公。
这天,诸葛亮又去岘山拜望庞德公。他告诉庞德公,刘表继任荆州刺史,得到南郡小庐县土豪蒯越与襄阳土豪蔡瑁支持,入据襄阳,襄阳成为荆州地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曹操已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今属河南),袁术也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孙策在江东六郡颇得民心,势力在不断壮大。由于豪强、州郡军阀混战国家四分五裂,人民深受饥苦的情景。分析完这些时事后,并向庞德公表示,自己日后要担当起匡挟社稷的重任,拯救劳苦百姓于水深火热中。
庞德公觉得这个年轻人实在可爱,是当时“识时务”的俊杰。但怕他不够沉着稳健,便严肃地对诸葛亮说:“你像是一块璞玉,如果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最后还不是与普通的顽石一样么?鸿鹄有大志,择木而栖,良臣有韬略,择主而事。今天下大乱,鱼龙混杂。大丈夫不鸣则已,一鸣就要惊人,你可曾想过谁是豪杰谁是奸雄么?”诸葛亮听了后大吃一惊,没有想到,自己对这些事还是混沌未开。
诸葛亮告别了庞德公和庞统,细细体味着庞德公刚才的话。他自言自语地说:“为什么荆州牧刘表三番五次地来请庞德公出山,都被婉言谢绝了,原因是刘表不是个创业的雄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喜欢空谈,不识‘庶务’。”
于是诸葛亮下定决心,要按庞德公的话去做,丰富自己,磨练自己,像鸿鹄那样,做一个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人。
建安二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一说河南南阳卧龙岗;一说湖北襄阳(现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
P2-4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千百年来一直被誉为智慧的化身。他不仅是一个用兵如神的军事政治家,也不单是一个忠君报国的丞相,还是一个集兵家、纵横家、政治家、外交家智慧于一身的谋略者。他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事,火烧赤壁,巧取汉中,使天下鼎足而分;足智多谋,攻心和抚,促成孙刘联盟;远观近查,知人善任,洞悉人情世故,被誉为“智圣”,也成为妇孺皆知的神仙般的人物。
诸葛亮智慧超群,极其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有人说“诸葛亮成功的奥秘不仅在于他有超人的智慧,而且在于他掌握了运用智慧的法则。”这些法则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许多理念不谋而合,但诸葛亮不是老板,用现代的语言讲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近乎完美的职业经理人。本书把当时的整个中国比作一个经营大环境。以魏、蜀、吴三国争夺“市场份额”为主线,在全面分析诸葛亮一生巧妙运用智慧与上与下与敌与友周旋相处的经典事件中,融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幽默而不失深刻的为您阐述诸葛亮辅助老板、统领下属的秘诀。
孙子兵法有三十六计,这被誉为是“东方思想宝库的明珠”,而诸葛亮的智谋就是完美的将这三十六计融会贯通的运用到战略战术的典型代表。商场如战场,三十六计同样适用。孙子讲:“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现在的市场,到处充满了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讲求“不战而屈人之兵”一向被誉为作战的最高境界,善于运用心理战术的诸葛亮也在空城之计、三气周瑜、七擒七纵中向我们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点。正是凭借过人的才识、超凡的智慧以及强大的人格魅力,才成就了他一生的卓越成就,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书一开始便分析,早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就已经做好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而这也才促使他一步步成就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回想那诸葛孔明从隆中对策开始。便可看出他胸罗天下的志向,这又岂是一个甘于隐居的人所为?本书的第一章《起点决定终点》从诸葛亮早年的经历讲起,指出他早年的人生志趣便是做一个“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人。从对诸葛亮早年人生规划的种种事件分析,结合现代求职理念,向读者提出求职前应做的准备,包括树立职业目标、加强自身积累以及各种巧妙的求职方法等。
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并且做好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之后便是如何去实践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在日后的工作中变得愈加现实与棘手。总体分析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和如何处理好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但这两者不是相互独立的,他们往往交织着发生,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关系无处不在的国家,似乎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一些。只有先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圈,才能顺风顺水的开展自己的本职工作。本书就是通过分析诸葛亮一生中那些典型的事件,针对这些问题向大家一一阐述巧妙的应对策略。书中的每篇文章都是通过三国争夺“市场”这一巧妙的比喻阐述事件,引入现代的营销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道理通俗易懂而不失趣味性,把这些您可能早就熟知的三国智慧运用到求职工作中,您会发现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关系处理好了,之后便是如何开展工作的问题。现在工作都讲求工作效率,工作成效要靠业绩说话。尽心尽力、努力工作自然是必不可缺,但是除了这一点我们也要讲求方法,而决不能一味的蛮干。在这一方面,诸葛亮又是怎样向我们展示他的高明之处的呢?每一个老板都希望自己的下属是忠臣良将,因此“诚”在现代企业员工素质中不可或缺,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老板的赏识。诸葛亮勤闻己短、忠信立身、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平定南中,治蜀以法,百姓安居。而这也才使他获得了老板刘备的信任与重用,也赢得了后世芳名。
对工作要尽力,对老板也要尽心,尽管做了蜀国的丞相,但是诸葛亮毕竟不是老板,他还要听老板的话,为老板着想。在这里就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对老板不能管多了,但是也不能不管。处理好了可以促进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处理不好惹恼了老板也绝对有你好看。在这里,诸葛亮提出一个对待老板的态度就是既要“敬”又要“畏”还要“管”,不要触犯老板的威严,对老板的话要听,哪怕是错听,但是劝谏老板也是主管的本分,否则,池塘坏了连鱼鳞都捞不到,更别说钓大鱼。
诸葛亮一生征战无数,可谓战绩卓著。他通晓兵法之道,用兵如神,他在人才的使用上的一些做法值得大家深思,他的人才管理思想对今天的现代职业经理人也有很好的警示作用。知人善任是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对待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他博望烧屯,折服张飞;七擒七纵,收服孟获;他以德才兼备为取士的标准,蜀汉大业出发,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用人之道,是领导才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领导者实施领导过程的重要工作,正确用人必须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当然,被誉为“智圣”的诸葛亮的高明之处还不止这些,在本书的最后一章《教你怎样耍心眼》中就带您分析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在与对手的斗争中,诸葛亮总是善于把握全局,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牢牢掌握制胜的主动权。他重视掌握情报,善于调动对方,善于打心理战,善于”用奇”,或伏击,或偷渡,或伪装,或奔袭,虚虚实实,千变万化,因而一次又一次地赢得了胜利。而这些都是在如今的企业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状况,我们虽不能学到像诸葛亮一样料事如神,但通过这些阅读,真诚的希望能给您的工作带来收获与帮助!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元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
“千秋有管葛,看镜汗吾颜。”
——陆游
“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康熙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