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春节旧事/原生态中国节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原生态中国节丛书之一。该书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描写了历史上中国人过春节的各种风俗习惯、历史传说、诗词书画、文史知识等内容,融可读性和知识性为一体。

全书语言通俗,内容丰富,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常常,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于是心灵的舟搁浅了,理想的帆停滞了,只剩下徘徊徘徊。难道远行只是为了忘却,得到只是为了失去,让我们把人生拨回原点,回到自然,回到本真,回到桃花源,品读那些原本属于我们的故事。

目录

一、冬至:仿佛是年的预演(引子)

二、腊八:神圣的开启

 (一)晴腊无如今日好

 (二)一碗滋味万古新

 (三)过了腊八就是年

三、祭灶:岁时风俗相传久

 (一)何似原头乐社神

 (二)灶君今日上青天

四、除夕:唯此一夜连双岁

 (一)当窗花卉映新景

 (二)守家护院有门神

 (三)逐傩余绪今犹在

 (四)年画随年入画屏

 (五)红火联语耀门庭

 (六)追怀祭祖今融古

 (七)团圆消夜滋味永

 (八)守岁压岁乐无眠

五、大年初一:原点启动新岁月

 (一)元旦春节今与古

 (二)新衣新人新天地

 (三)爆竹声声迎新春

 (四)拜年敬老人为尊

 (五)新年圣餐滋味深

六、破五:由圣入俗的过渡

 (一)此日无人不送穷

 (二)富若可求我亦为

 (三)杯碗捧持需谨慎

七、人日:人的生日,人类的生日

 (一)追本溯源话人日

 (二)人日之仪美如年

 (三)犹思剪韭荐春盘

八、元宵节:第一个月圆之夜

 (一)谁知元宵起源古

 (二)灯树光焰照古今

 (三)元宵狂欢唯有闹

 (四)灯谜元宵惹人醉

九、异域:春节意蕴深

 (一)他乡春节源流长

 (二)节庆仪式在国外

 (三)异域春节新意趣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晴腊无如今日好

倘要追本溯源,腊八节首先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从神农时代就开始了。那可是文献没有描述、想象难以追踪的岁月。等我们看到文献,则已是理性时代以后的规矩与方圆了。蔡邕《独断》所谓:

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

又汉应劭《风俗通》:

礼传日,夏曰嘉平,段日清祀;周日大腊,汉改日腊。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也。或日腊接也,新故交接,狎措大祭以报功也。

可见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估‘代驱鬼避疫的仪式)。远古的傩戏,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程度的遗存,而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在今湖南新化、陕西汉中、贵州安顺等地仍有留存。北齐魏收的《腊节》诗曰: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看似清浅,在魏收的这首诗里,依然坚守着传统的义化记忆,颂祝的仍是夏代命名的嘉平腊祭。但那时的腊祭日期并不固定,有时十二月初,有时十二月底,直到司马迁制订太初历,才把腊祭固定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戊日。第一年的第三个戊日正好是腊月初八,遂称为“腊八节”。另一说是,腊祭的神祗有八位,即先啬神神农氏,因其创意农耕发明医药;司啬神后稷,因其教民种值五谷农作物;农神古代田官,因其管理田土;邮表畦神,凶其始创田间庐舍,开道路,划船界;猫虎冲,因其吃野鼠野兽保护禾苗;坊神即堤防神,冈其守护千里,防止江河洪水泛滥;水庸神即水沟神,因其灌溉农叫助益丰收;昆虫神,因其免除田野的虫害。八神亲切勤奋,呵护民众,排列成行而自成谱系。细细想来,这仍是民众从自身生活生产出发,塑造出能真切地帮叻自己实现理想栖居的种种文化意象。

晋人裴秀《大腊》诗出以正面的宏大叙事模式,写得庄严肃穆,光彩夺目:

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硬新。

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

丰裎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

穆穆我后,务蕾蒸黎。宣力蓄亩,沾体暴肌。

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

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

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

率土同欢,和气来臻。弹风协调,降祉白天。

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仍是古代腊祭庄严的盛大场面:果腹洒肉成为抒情达意的文化意象;美味佳肴成为重要的祭祀仪式;祭祀百神,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好年景,感谢百神保佑万事成功的庄严场景。仪式使感受得以提升,仪式使思想抽象为感性的显现,成为可操作可传承沿袭的语言行为模式。作为一种大型的民众祭祀仪式,其中包蕴着大量的艺术元素与娱乐性。

《礼记·杂记下》记载说,子贡观看腊祭后,孔子问他,你感到快乐吗?子贡比较理胜严谨,一脸的不屑,说举国之人都像疯狂了一般,我不知道这到底有什么可欢乐的。孔子不这样看,他说民众终岁劳苦而能得此腊祭欢饮,那是得围君一日的恩泽啊,这里的意味不足你所能知道的;只知紧张工作而不知放松,文王武王也不能做到;一味放松而不紧张,文王武王也不那样做;义武之道,就是一张一弛啊。真的,孔子说的有道理,生活的节奏感在这里突出而强化,人神借此而沟通而互惠而和谐,平凡借此而神圣而崇高而审美。

佛成道节也是腊八节重要的源脉之一。在中同,腊八节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据《因果经》记载,在古印度的北部,迦毗罗卫国的饭净王有个王子叫乔达摩·悉达多,他年轻时痛感人生为生老病死所困而无法解脱,以为人们终生劳顿奔波仍足茫然,遂舍弃名位豪华,走向静寂走向遥远以寻求觉悟之道。他出家练习瑜伽,每日仅食一麻一米,苦行五年仍未能觉悟。在第六年,即公元前525年的一天,瘦骨嶙峋的乔达摩·悉达多从迦都山下来,步人摩揭国。在比哈尔邦的尼连河畔,形容枯槁的他因劳累饥饿而晕倒在地。恰在此时,村中一牧羊姑娘苏耶女日(意为善生)发王见了他。为急切救人,牧女便将随身所带乳糜状粥饭,缓缓喂人这位昏迷者。那是杂粮野果佐以清泉熬成的粥饭,温热清香,滑爽宜人,很快使得这位求道者逐渐恢复体能清西星过来。他在尼连河中洗了个澡,便在佛陀伽耶的一株菩提树下,静坐苦思人生苦蒂和解脱之道,终于住这一天觉悟而成佛,史传此日正是中国农历的十二月初八。由于乔达摩·悉达多是释迦族人,人们便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下是一·粥之助所带来的辉煌与神圣,引发了普遍的信仰和追忆。佛教徒们感念释迦牟尼担当人类苦难而六年修炼的历程,并为纪念牧羊女施粥的恩德,便在佛陀成道日这一天,即腊月初八,仿效牧羊女做杂食荆而食。佛教兴盛以后,这个日子就成为斋憎、佛成道日以及为救济贫穷而施舍饮食的日子。随着佛教融人中华大地并不断渗透到民俗层面,腊八节也就自然而然地与之融二而一了,而在腊祭的原生意蕴之中,也就增益了异域传播而来的新内涵。

于是一年年一代代春种秋收,到了闲冬腊月,远古先民就要隆重祭祀天地诸神,也祭祀佛祖。虔诚痴烈,一片真心可对天。祭天如天在,祭神如神在。香火点起来,腊烛亮起来,歌曲吼起来,舞蹈蹦起来,千面锣鼓,万众喧腾,祭祀所在的广场上屋宇间弥漫的缕缕青娴轻轻袅袅逶迤而上,渐散渐淡而隐于无形,仿佛那渗透灵魂的崽念沿此通道转达到超自然的某个平台上去了。

P12-15

序言

冬至:仿佛是年的预演

冬至,在我们的目光中,在传统节庆的谱系里是一个独立自足的节日。但是,倘若要细细追究名实的话,冬至与年节,似乎有那么一点相似相近的意味。有点神秘,有点奇怪,不是吗?这也是我们写春节之初不能不提到冬至的原因。

我们知道,冬至日太阳到达黄经二百七十度,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冬至是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昼一天天长起来,黑夜一天天短下去;寒冷渐渐式微,阳气渐渐升起。诗人杜甫在《冬至》诗中说得好:“冬至阳生春又来。”

笔者在童年时,常听母亲吟诵冬至后白天渐渐变长的歌谣,余音是那么的悠长而悠长,似乎到现在还不时响在耳边:“过冬至,长枣刺;过五豆,长斧头;过腊八,长杈把;过一年,长一椽。”呵呵,枣刺是细微尖锐的,斧头、杈把是亲切有力的,而椽檩之类是高大壮阔的。我知道了,日子仿佛一棵树苗栉风沐雨,一天天就这么长高长大变长了;一个个都是我在家庭院落门道里所常见的物什那么长,那么熟悉而亲切,把我们的眼界不断升华到一个更为博大的空间。一个抽象的一天变长仿佛在眼前物什的比拟中可以感知把握了。年节仿佛久别的亲人从远处走来,在盼望中走近,而白日的长度则如一个鲜活的生命,不断地增高长大,让人欣喜,冬至则是这一切的开端,让人惊喜的幼小与开端。

“冬至大如年。”这是古来一直说得很响亮的俗语。四时八节中,屈指细数,谁敢与年相提并论呢?而能够与年比肩而立的节日,应是底气怎样充足的一个节日呢?

比如说吃饺子吧,它的地位自属美食之列。张学良先生当年在夏威夷时说过“坐着不如倒着,好吃不过饺子”,今天已经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流行语。远在日本的周星教授已将将饺子褒扬为礼仪食品和国民食品了。平常美食过把瘾且不去说它,过大年的饺子却是固定的模式随意挪移不得的。美食作为一种文化意象,它的意味容后再说。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一点上敢于和年节较真的仍是冬至,因为冬至吃饺子竟成为一个覆盖面相当广阔的话题和饮食行为。在乡村家家户户热腾腾冒着蒸气的厨房里,在城镇装修亮丽的饭店桌面上,在机关和学校的菜单上,在各种主流媒体的节庆话语中,甚至在常见常新的手机短信中,饺子仿佛成为冬至的意象了。

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

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这是苏州一带的竹枝词。勾吴即吴国。据史书记载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诗歌直接道出冬至如年的风俗,又是衣帽焕然一新啊,又是晚辈敬拜尊长啊,这岂不是年的庆典模式么?诗歌说得从容,冬至如年似乎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相传”,如同苏轼咏赤壁也未去考证一番,只一句“人道是周郎赤壁”今古融成一体地抒情写意。十口相传为古,在民间口头传承的历史中,冬至节庆规模之大、地位之高、享祀之隆俨然如同辞旧迎新的年节。而随着春秋轮替日月朗照,这一习俗渐渐风化消隐了,只留给我们一些远古的蛛丝马迹期待联想,而冬至节本身似也以遥遥的距离、特殊的身份展示着临近年节的预演。

果然,在资料的阅读中,笔者发现古人提起冬至来头甚大。或称为“亚岁”,仅次年节的亚岁。如七步成诗、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冬至献袜颂表》所颂祝的:  伏见旧仪,国家冬至……亚岁迎福,履长纳庆。

再如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浙江临安》:

冬至俗名亚岁,人家互相庆贺,一似新年。

上述说的仅次于年节,或与之相像而已,也许似有比附之嫌,似有以年的风采与尊严来衬托冬至的威仪之嫌吧,而下面则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将冬至说得与年节相同的。如《中华风俗志·江苏仪征》:

十一月冬至节,丛火,祀家庙、福祠、灶圣,拜父母尊长,设家宴,亲戚相贺,与元旦一例。

再如《江南志书》记嘉定县风俗:

至,邑人最重,前一日名“节夜”,亦谓之“除夜”……明日,官府民间互相驰贺,略如元旦之仪。

还有《深泽县志》也记载着:

冬至,祀先,拜尊长,如元旦仪。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吴中岁时杂记》描述江苏的这一风俗更为具体生动:

冬至大如年。郡人最重冬至节。先日,亲朋好友各以食物相馈赠,提筐担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节前一夕,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迭燕饮,谓之“节酒”。女嫁而归宁在室者,至是日必归婿家。家无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谣。

甚至冬至夜也有“除夕”之称谓。袁枚这位清代生龙活虎的浪漫诗人,白纸黑字认真地考证一番后,在《随园随笔·天时地志》中郑重其事地下了断语:

《天平广记·卢顼传》“是日冬至除夜,卢家备粢盛之具”是冬至夜亦名除夕也。

就是在当今,类似的说法也时有所闻。任聘的《中国民间禁忌》一书径直将冬至食饺子的意涵与年节完全一致起来:

冬至日,作馄饨为食,取天开于子(按干支计算,农历十一月属子),混沌初分,人食之可益聪明。

在这些星星点点的历史文献中,在前人一再描述的文化惊奇中,我们似乎有着远远眺望的轮廓感,对冬至节的形象突然有所悟而产生新的构型。因为这些话语的字里行间弥漫开来的,或许就是在历史的烟尘所遮掩的往昔中,冬至或多或少曾有年的意味;或者在我们今天未曾开掘的某时段的文化层中,冬至节曾焕发过年节的辉煌与尊严。

果然,在历史的记忆中笔者找到了一丝线索,远古的冬至确乎被认为是一年之中颇为特殊的节日。《周礼》中有“祀昊天上帝于园丘”之说,注谓“冬至日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淮南子》有“冬至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以九五天子之至尊,天子公卿车骑森严,旗帜辉煌,冠冕堂皇,黄钟大吕,来到郊坛敬五方大帝,拜天拜地迎新岁,这不是给我们以相当空阔的联想余地和想象空间么?如此这般的朝贺享祀规模与级别,无疑引导着我们的思绪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延伸开去。说到这里,联想到周代以夏历十一月为正月,新年会有可能叠加在冬至节上吗?而《诗经·豳风·七月》所描绘的周人在田禾丰熟之后庆祝狂欢的场面“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令我们感受到了过年的狂欢热闹与新年祝福的味道。蔡云《吴歈》云:

有几人家挂喜神,

匆匆拜节趁清晨。

冬肥年瘦生分别,

尚袭姬家建子春。  民俗学家刘其印在《被遗忘的周历“年”——冬至节探源》一文中分析此诗时认为,“建子春”是说古代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纪年、纪月、纪时,如甲子、乙丑……等等,“岁首”设在“子月”,称作“建子”,岁首是春季的第一个月,所以叫做“建子春”,就是夏历的十一月。现在岁首是在“正月”,正月属“寅月”,所以叫“建寅”。周朝天子姬,“姬家”借指周朝。周朝岁首“建子”,即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后来改岁首“建寅”,人们仍在“冬至拜贺,如元旦仪”,实际是“冬至曾是年”,相对于汉以后的“建寅年”,过“冬至节”就是在“过旧年”。从历法上说,向前一点,商以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向后一点,秦以夏历的十月为岁首,汉初依然,那么,冬至节是否就裹掖在周历的那个岁首之中,而曾经享受到辞旧迎新的殊荣呢?倘若向前追溯,更有惊喜出现。据《封禅书》载:“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这就是说,黄帝时的己酉年元旦正是冬至,是“得天之纪”,就以冬至为元旦,“终而复始”了。冬至为岁首,不只是“尚袭姬家建子春”,“冬至曾是年”从黄帝时就已开始了。

也许这些论述真正靠实还需要更多的文献与远古遗存下来的实物及图文资料。但这些已使我们心绪浩茫连广宇,目光还可向历史纵深处无限放量,或者在三代之前悠远之时,在那新石器时代,在那地老天荒的岁月,在那文字无法记录想象无法追踪的鸿蒙时刻,我们的先民对冬至可能有特殊的理解和待遇呢。

虽说到了魏晋时代冬至地位开始稍稍亚于元日,但历史是有惯性的。冬至日如此醒目的位置在相当长的时间段里仍得到全民性的保持和记忆。读周密《武林旧事》:

冬至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并如元正仪。

可知到了宋代,冬至仍被视为如同年节一般。而陆游《老学庵笔记》说:

予读《太平广记》三百四十卷有《卢顼传》云:“是夕,冬至除夜。”乃知唐人冬至前一日,亦谓之除夜。

一条线索穿透时空,看来即如年节存在,唐宋人们的心里仍然抹不去往昔的印痕,仍那么一往情深地视冬至如元旦视冬至前夜如除夕。虽然冬至节庆的细部复原还留待以后,虽然这远距离的眺望还有迷雾弥漫云彩阻隔,但雾中花卉云中山,即便面目不甚清晰,那扑朔迷离的感觉本身就有着别样的意趣和魅力。

无论冬至是曾有过的元日隆重庆典,还是如后来或隐或显地享有春节的规格氛围,总之,冬至与春节确乎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千万年的历史日月轮替春秋推衍,悠悠往事欲说当年好困惑,谁能厘清远古记忆中的冬至节庆流变史呢?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先民的生活中,冬至曾在相当长度的时间段里成为最重要的年节活动,虽说后来渐渐边缘化了,但往昔曾有过的印痕不断地投影于未来,以致今天的我们仍陆陆续续地会接受到冬至大如年的种种信息。是民俗生活与集体记忆顽韧的传承能力,还是地老天荒时代的文化信息早已积淀于不能觉察的心灵深处,成为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了呢?

神秘的冬至,有意味的冬至,在今天,虽则以一个独立的节日,但在随处可听到的话语中,在民俗的节庆活动中,冬至节仍以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与春节遥相呼应。如果有人说新年从冬至开始,我想那并非勉强的说辞,而可能是确有实据且底气十足的追溯与回忆。当然了,我们知道,它的原生态状貌的想象构型描绘需要文献的挖掘和深层的解读,还需要大量的人文工作者辛苦的田野作业和文物考古提供多重证据才行,而这一切都需要相当长度的时日。

历史就是历史。现实中的冬至如何定位呢?不错,冬至是冬至,春节是春节,二者彼此独立,但冬至终究与春节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内在联系。让我们保持现状,也保持历史的朦胧感和神秘感吧,而不必去追究冬至到底是一张传播复杂历史信息的海报呢,还是曾经的年节活动一个简化的节缩版。但就现在的格局,我想似乎可以说,冬至节本身就是春节的一次预告,如同严寒之际迎面一位报告春消息的使者,如同夜半时分那一声响亮的通知黎明即将到来的雄鸡。

后记

在童年心灵深处能留下温馨而美好记忆的,印象最深的就是过大年。还有歌谣呢,“做啥好?过年好。吃白馍,砸核桃。”在温饱不济的年代,吃的意象成为向往而诉诸童谣。现在回溯,亲切中仍有多重滋味涌出。但清楚地记得,每年的冬天,大约是从冬至开始,内心深处便涌动着一种情绪,仿佛对美丽远方的翘望,仿佛对一种信仰的皈依,有一种心往神追的感觉。盼望过年,日子仿佛进入倒记时状态。是为了那难得的美食,还是为了那除夕夜反复试穿而大年初一早早穿上的新衣?是为了那供桌庄严香火缭绕的祖先祭拜,还是走村串户拜年追节的心灵放飞?是,又不仅于此,真如陶渊明所感觉的那样:“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一天,一天,又一天,看着清晨的日出,看着夜晚的星月,望着父亲备办年货忙碌的身影,盯着母亲缝制新衣的针线,静听大年渐近的轻悄的脚步……

腊八、祭灶、大年三十、大年初一、破五、正月十五……多少人间壮景,多少痴迷向往,多少欢乐狂潮啊!我知道,春节是高峰联袂的昆仑山脉,春节是百川争流的江河水系。目之所及,如园同之百花盛开;耳之所闻,如林间之众鸟高唱。这里所记,只是远远地眺望,只是印象的点滴,只是曾经的回忆。是的,这种描述如同拜谒名贤大师之后踏上归途,神清气爽,天高海阔;如在船上静听渔歌之后,看青山历历,白云悠悠。

还在于,大年初一是我的生日。当年小学入学报到时,跨进山门楼子的校门,走进脊兽高张的戏楼,老师问,你的生口哪一天,似乎底气丰沛地答日大年初一呀;老师再问大年初~一是哪一天呀,我觉得这有什么好问的,大年初一就是大年初一么。哦,一棵小苗苗,头上是蓝天,脚下是大地,光芒源白天上彻照身心,雨露渗入根脉滋养枝叶。对大年初一,自幼深怀感恩之心。

2007年,在火晶柿子、金橘一起上市,菊花、大丽花比并绽放的时候,某个中午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原来,几十年致力于民俗学研究的韩养民先生要主编丛书,嘱我撰写《春节旧事》。虽蒙厚爱却自知才疏学浅,但一听说到“春节”格外亲切,遂应承下来。原以为有点生活积累,资料也有点,几个月即可完稿,谁知上船才知风浪急,当家方晓柴米贵,上台顿悟功夫深。春节没有系统的故事,丛书体例要求的文学性、写作中的情节与人物细节都成为软肋,有的场景抒情写意是顺理成章的事,有时却似乎千呼万唤不出来,只能成为漫长等待的一个过场;有时明知不少地方年节习俗的价值,却憾于不能一一走访,只能借助于第二手材料;平时对春联啊饺子啊有所研究有所发现,而此处却不是展现考证玄思的地方。好在韩先生不只在学术上有宏大的构想与格局,而且在写作风格上亦是老庄风度无为而治,一一再叮嘱:放开写,不求全面,只要写出自己的特点就行。我的学生宋亮亮、王玲等(她们是山东、重庆等地高校的青年教师)特意在山东口照、炯台和济南等地搜集了大量的年画资料或照片,一大箱子的邮寄过来。受此鼓舞,几次写着写着停顿下来的手指又击键而行。

河北大学出版社邓一鸣先生,为此丛书两次来古城。总体构拟如他频频举杯豪爽大气,细节布局如他谈笑风生让人愉悦。这样的合作与友谊是难得的,也值得珍重且珍藏。

向朋友祝福并请教。让春节的祥瑞覆盖我们,像蓝天覆盖着大地,像空气滋养着人类,像阳光温暖着心灵。

张志春

2008年6月21日于西安兴庆湖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春节旧事/原生态中国节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志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973588
开本 16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30
16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0: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