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葆心传
内容
编辑推荐

王葆心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学者、方志学家。一生淡泊名利,了解他的权要要他当官,都被他婉言谢绝。他只乐于教书、著书,但政治上极具敏感性,学术上极具实用性,工作上极具创造性。

王葆心的治学方法有许多过人之处,主要是“始于条理,终于贯通;始于剖析门户,终于不分门户”。认为“学不可以偏废,义理、词章、考订三者缺一不可”。他有一人要呼吸三千年学术精华之气魄,各个学科,包括经学、史学、方志学、教育学、文学的研究都有其重要成就。

在本书中,你将领略王葆心一生的传奇故事……

内容推荐

王葆心一生经历了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这一中国历史上曲折多变的社会转型时期。早在两湖书院肄业及主讲各地书院时,他便对于各种学术,肆意研求。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先生失望之余,厌世伤怀;闲居京汉,专治典籍,重点又在通史。从本书中,我们能看到对这位著名的爱国学者从家庭到社会、从童年到老年,包括家庭身世、人生道路、读书学习、教学科研、著书立说、做人处世等等的一生经历和精神风范。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家乡和家庭/5

第二章 求学私塾/19

第三章 菱湖五年/29

第四章 “务振朴学以迎新知”/44

第五章 供职京师/69

第六章 “托之笔墨以为鼓吹”/85

第七章 泪落湘乡/102

第八章 主办湖北国学馆/118

第九章 痛失爱子/134

第十章 总纂《湖北通志》与撰著《方志学发微》 /156

第十一章 保存乡邦文献/195

第十二章 武汉史料钩沉/218

第十三章 炽热的赤子情怀/237

第十四章 学术成就与治学精神/251

第十五章 避乱山乡,笔耕不辍/284

第十六章 “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305

附录一 王葆心年谱/317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336

后记/338

试读章节

这就是王葆心家道由富裕而衰落的根本原因。但培浚有一个非常贤惠的夫人,即葆心有一个慈爱的母亲。她使得王家未至完全破产。

葆心的母亲黄太恭人,是县学优行增生黄河清之女,很有教养。在家亲自做饭、洗衣,料理家务,生活讲求节约。母在,她可以当家主事,母逝,弱妹稚弟都赖她照料。

嫁培浚后,誉满邻里。她在家庭,事姑极孝,对晚辈极慈,教育极讲方式方法,使子侄晚辈都极敬畏,言听计从。

是时,太平军、捻军以及四十八寨义军同清军反复作战,田地荒芜,百姓因饥饿致死者甚多,无论城镇乡村,多有流浪小孩,求衣求食。黄恭人深为怜悯,收养于家,饮食教诲。数年以后,愚者多能,懦者多自立,有成就者十余人。

培浚40岁以后,既折节治生,又自耻少壮废学,对从兄茂兰、儿子葆周、葆和读书学习甚为关注,延师于家,对其教育。黄恭人“爱子孙,重先生”,对老师的饮食生活关照得十分周到细致。前后十数年,以致“囊橐告罄”,仍千方百计,表示对老师的尊重。

黄恭人教育子女有章有法。她奉持“衣不可穿尽,话不可说尽,人不可用尽,福不可享尽”,经常用以教育子女。在其成童以前,教育特别严格,坚持“衣服有常制,饮食有常味,居宿有常处,夜必阅其寝,出必埃其反,谓少年荡佚之性,由此而开,吾有所鉴,故为兹慎”。

葆心还说:“我在读书时,专意明季轶闻及洪杨乱事,是受了母训的启示。”这是大实话。黄太恭人出自书香门第,对明季佚闻及洪杨革命知之甚多。在葆心等侧侍时,她不同于一般俗妇只教孩子以生活琐事,而是讲反专制,讲民族大义。其中英雄豪杰的悲壮献身精神、广大农民群众为摆脱饿死冻死奋起反抗被无辜杀害的痛苦挣扎,真是可歌可泣!这些故事渗透到葆心兄弟们的每根神经、每个细胞。

王葆心读到统治阶级的正史,乃知大谬不然。从而激发了他广泛搜集采辑当时的私人笔记和谱牒以及当地的民间传说,访问健在的一些老人,考察当时战守的地理形势,然后写出了《蕲黄四十八寨纪事》、《明季江淮七十二寨纪事》以及《罗田靖乱记》等,这既补救了史志的缺失,又大有利于激发同胞御侮救亡的志气。

光绪二十二年(1898)五月,里中大水成灾,继之以旱。黄恭人切切以不雨为忧,病重之时,犹不时询问。六月,县长筹办赈济,恭人还谕葆周、葆心出面为民请命。七月初三日,葆心知母亲病危,泣请遗训,她不答,既而日:“吾平昔已具言矣。”问日早暮。届正午,居宅所面之山,最高一峰一巨石突然颠扑下坠,声如巨雷,烟尘蔽天,里中惊怪,而恭人即于是时去世⑤。

葆心兄弟四人,长兄葆周,字文伯,生于咸丰四年(1854),卒年不详。曾就读两湖书院、江汉书院、黄州经古书院。历任顺直、云南、两粤、湖北、四川等省官书局委员。人民国任本乡议长、本区公立两等小学堂堂长。三兄葆和,字廉叔,生于咸丰十一年(1861),卒年不详,罗田儒学优行廪生,加同知衔,任本区公立两等学堂堂长。仲兄葆颐(1857—1910),字清仲。同治中叶,葆心家庭中落,父亲培浚说:‘吾家有子四人,不可悉令修学,当以一子治生。”时葆和未成年,五经全部读毕,父就令其废去,把全家人的生计、债务等等全部委之。仲颐由是秉承父命,于艰窘之中弥补拮据,送死养生,四十年如一日。还有公私繁苦难成之事,保颐也千方百计予以解决。

葆颐性温厚,精心计,老成持重,强记超人,生平不喜欢动笔墨,出人琐碎,皆默记于心。数年数十年后,与人清理,口述如数家珍,不错毫忽,见者惊为神人。家叔兄性密,对未记录其事,放心不下,恐有漏略,葆颐笑而谢之,仍我行我素,然终亦无因此而起争执者。

序言

叶贤恩同志在退休后的十余年中,一直从事人物传记的写作。我看到过的已经有《张裕钊传》、《黄侃传》、《湖北历史名人》、《熊十力传》四部,两百余万言,连同这次送给我的《王葆心传》书稿,就是五部了。

六七十岁的人,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获得如此丰硕的创作成果,其吃苦精神和坚强毅力不能不令人钦佩。

传记文学是史,同时也是文学。因为是史,所以必须注意史料的运用;因为是文学,所以必须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就史料运用方面来讲,从搜集到掌握,从考订到识别,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还要更多一些。对于传主,无论作者的主观意图如何,他首先想到的当是如何符合史实,不能像写小说那样来塑造。究竟如何才能体现符合客观事实的真实性,就要靠作者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了。认识得高一些、深刻一些,再运用自己灵巧的笔来叙说和描写出来,就能真正体现人物的真实性。所以传记文学中的传主,也和一般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一样,是作者创造的结果。写好传记文学,写出一个鲜活的真实的主人公来,实际是作者思想水平、政治水平、道德情操、文学素养的具体体现。

今天,叶贤恩同志所写的王葆心先生,可能年轻一代不甚了解。王葆心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学者、方志学家。一生淡泊名利,了解他的权要要他当官,都被他婉言谢绝。他只乐于教书、著书,但政治上极具敏感性,学术上极具实用性,工作上极具创造性。

他一生经历了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这一中国历史上曲折多变的社会转型时期。早在两湖书院肄业及主讲各地书院时,他便对于各种学术,肆意研求。“好推究古今天人经论权变的作用和寰海强弱原委的异同,以天下为己任,本不欲以文字行世”,以期学以致用。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先生失望之余,厌世伤怀;闲居京汉,专治典籍,重点又在通史。基于他内蕴的爱国精神,对唐宋以后反抗侵略和民族爱国战争极为重视,对其“迁国遗臣,草莽雄俊,兴起振奋,为故国谋恢复,为种族而战”极为景慕。为“表彰微隐,而发扬民族之幽光”,他勤奋搜罗,秉笔直书,纂成了《宋季淮西六寨纪事》、《蕲黄四十八寨纪事》等一批著作,使“鼎鼎浩气雄姿黯然数百年”的英雄豪杰重见天日、大放光彩。

王葆心的治学方法有许多过人之处,主要是“始于条理,终于贯通;始于剖析门户,终于不分门户”。认为“学不可以偏废,义理、词章、考订三者缺一不可”。他有一人要呼吸三千年学术精华之气魄,各个学科,包括经学、史学、方志学、教育学、文学的研究都有其重要成就。遗著共有170余种,已刊有《续汉口丛谈》、《重修湖北通志条议》、《历朝经学变迁史》、《古文辞通义》、《方志学发微》等十种,其中《方志学发微》一书,可以说是我国方志学著作的“冠军”。

撰著王葆心传,我看困难是比较多的:一是它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几十年来,研究的人极少,对他的生平也只有两三个人作了个简单的介绍;二是王葆心的著作很多,但出版的仅有几种,未刊的甚至还没有标点。今天,我们能看到对这位著名的爱国学者从家庭到社会、从童年到老年,包括家庭身世、人生道路、读书学习、教学科研、著书立说、做人处世等等的一生经历和精神风范,真实而形象地表述出来,凸现一个爱国学者的光辉形象,难能可贵。读完书稿,颇感欣慰。是为序。

后记

《王葆心传》已经完稿,即将付梓。欣喜之余,有两点想在这里说一说:一是关于我写该传的经过和甘苦;二是想趁这个机会,对帮助我、支持我的老师和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

2003年,我在撰写《湖北历史名人》的时候,翻阅了四大部湖北省《人物志稿》,共有1400多位人传、入录人物,王葆心是其中之一。他淡泊名利,一生读书、教书、著书,爱国、爱民、爱乡。对各个学科,包括经学、史学、方志学、教育学、文学的研究,都有重要成就。遗著共有170余种,已刊的有10种。其中像《方志学发微》一书,可以说是我国方志学著作的“冠军”。就是这样一位著名学者、方志学家(冠以“国学大师”也当之无愧),至今还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没有人认真地、系统地研究,更没有一部记录他的磊落人生、辉煌历史的全面传记,甚感遗憾。于是我决心来做好这项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资料准备,其中阅读了王葆心的主要遗著,走访了王氏家族中了解和收藏王氏片言只字的人,冒着严寒酷暑,奔赴王氏活动过、工作过和交往过的单位、朋友,查阅收藏在博物馆、图书馆、方志办、政协文史委的有关典籍。然后才坐下来整理资料,思考、起草两个方面的提要:一个是编制年谱;一个是编制专章提纲。当这两方面形成以后,才正式动笔撰写。大约半年的时间才完成。

我国从来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一些优秀的传记,往往也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这是我国文学上的一个好传统。我是一个爱好文学的人,这十年来写的几本传记,总是想让它体现点文学的味道,力求写得具体一点,生动一点,可读性强一点。我的几本传记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只有读者才能正确评判。

作为史传,我所追求的另一个主要目标,是真实性。传主的一生,如家庭身世、人生道路、读书学习、教学科研、诗文创作、做人处世等等,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叙述,而且要有根有据。这本传记的主要材料,都是采自王葆心本人的著作、书信及当时的报刊和当事人的记载。其家族后代子孙、门生、故旧在我采访时提供的一些情况,对我写作很有帮助,但我都注意斟酌稽核,择实而从。总之,我所追求的是要把该传写成信史,而不是小说。

尽管如此,我还怕读者读此长篇有些沉闷,又收录了一百多张与传记内容相关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看起来轻松一些。

在我撰著《王葆心传》的过程中,省博物馆文物考古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李焱胜、副研究员刘成松先生热情为我提供了王葆心的著作;原海南省水利厅长郑喻义先生、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达敏先生、省图书馆夏群燕、孙智龙先生、原黄冈市电大校长白战存先生、蕲春县政协张梁森先生、罗田县博物馆馆长王翻身先生都热情地为我寻找资料;特别是葆心先生的孙女、原武汉重型机床厂子弟中学高级教师王季嫡,听说我要为其祖父作传,非常高兴,她四处奔走、写信、打电话,把家族的后代和有关亲戚、朋友都动员起来,给我提供了不少资料;黄冈市政府、罗田县政府领导对我的调查采访积极支持、热情接待,提供了不少方便;《王葆心传》初稿撰成以后,我的恩师朱祖延先生进行了仔细审订,并为撰序言;此外还得到了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的李尔钢社长的热情支持。

在此,谨向诸位先生表示诚挚的谢意。书中有什么不妥或错误之处,请读者指正。

同时更希望有关领导能考虑全面落实董老生前的指示,尽快把王葆心先生的著作有计划地进行整理出版,发挥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葆心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贤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崇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314644
开本 16开
页数 3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81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0
159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