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活中的经济学/经济学家茶座精品栏目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应对经济金融危机挑战,读《经济学家茶座》!

本书对《经济学家茶座》出版9年来(第1~39辑)之精品栏目“生活中的经济学”中的文章优中选优,选出精品文章近100篇。

读《生活中的经济学》,听海内外著名华人经济学者跟您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

内容推荐

本书对《经济学家茶座》出版9年来(第1~39辑)之精品栏目“生活中的经济学”中的文章优中选优,选出精品文章近100篇。

读《生活中的经济学》,听海内外著名华人经济学者跟您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

目录

黄有光 快乐应是人人与所有公共政策的终极目的

梁小民 报名牌大学还是选热门专业

韦 森 司机点烟的经济学分析

卢周来 歌星的身价

王建国 该阿O时要阿。

王则柯 别人的信封似乎更诱人

赖德胜 男怕人错行?

蒲勇健 “杂皮”为何当“领导”

顾海兵 为什么没有人倒卖飞机票?

张宇燕 键盘上的经济学

汪丁丁 信仰的经济学

许 斌 经济学能帮老板定价吗?

李增刚 语言中的经济学

徐昌生 婚恋需要经济学——火车上的一次偶遇与即兴解答

李仁君 边际收益递减的故事

王玉霞 除了抓阄,我们还能做什么

梁小民 挤公共汽车的博弈

聂辉华 交友的境界和博弈的均衡

黄有光 男女有别——从何忻基近著《情是何物?》说起

王跃生 保姆的经济学

孙 晔 和孩子一起读《寓言中的经济学》

高明华 交强险中的福利损失

周业安 有感于中国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模式

储小平 逢年过节:关系契约的一次结算

蒲勇健 恶棍为何变施主

王玉霞 谁锻造了“马路杀手”?

冯维江 从垃圾分类看强化市场型政府

俞炜华 婚姻经济学两题

黎海仪 闲谈恋爱、婚姻浪漫背后的理性

昝廷全 黄灯、制度边界与制度弹性

俞炜华 经济学视角下的一夫多妻制——婚姻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俞炜华 稀缺、选择与爱情

张 军 当爱的边际效用递减时

宋圭武 请客的经济学分析

蒲勇健 美丽的谎言:“追女仔”中的哄骗博弈

史晋川 “一夫一妻”与“多夫多妻”

陆 铭 “神奇的哥”的生意经与道德

蒲勇健 饮酒博弈:中华酒文化的深层解读

徐昌生 省钱就是节约吗?——建立节约型社会漫谈

昌忠泽 寻找对象各种渠道的最优选择次序

聂辉华 再论“三个和尚没水喝”——企业理论版

高明华 课堂上的博弈

邹啸鸣 对幸福征税

董志强 美貌有价:关于漂亮的经济学

聂辉华 挑战所罗门国王的智慧

郭艳茹 凿壁借光与沽名钓誉

昌忠泽 找对象需要“门当户对”

李佐军 人生成功的经济学分析

江 涌 经济学家对“性趣”的研究

李艳飞 离婚也要看市场?——中美离婚率比较分析

董国政 围棋所包孕的经济思想

聂辉华 为何“自古红颜多命薄”?

邹东涛 “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困境和对策

邓聿文 金钱、感情与婚姻的三角关系

孙德圣 男女交往应该谁买单?

晏宗新 从两个选择的故事看市场里的道德

李俊慧 “田忌赛马”的经济学分析

曲 创 生路

韦森侃 纳什均衡

谢思全 卢照坤 关于占座的经济学思考

王跃生 “准一体化”与“同居现象”

卢周来 从一桩古董索赔案谈起

聂辉华 刘光谱 校园爱情: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姚益龙 5000元的旧车你敢买吗?——市场经济信用中介制度建设漫谈

雒亚龙 我为什么买“黑车”

王跃生 为什么好人总是吃亏一漫谈“劣币驱逐良币原则”

赖德胜 替代与不可替代

章 元 “养老鼠”的故事

曹利群 排队: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易格开 会的收益

吴克明 经济学视野中的生活艺术

叶楚华 关于刘德华的若干经济解释

史晋川 一桩狗咬人的民事诉讼官司——举证责任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蔡银寅 汽车超载的经济学启示

刘宝宏 空姐市场里的怪现象

聂辉华 如何避免对下属赏无可赏?——曾国藩的故事为例

詹宇波 起来,不愿做房奴的人们

陈 宪 由“买蛋”、“卖蛋”的尴尬说起

刘宝宏 “又好又便宜”的家庭装修

高明华 “面子”与公众利益

顾海兵 暨佩娟 自动取款机服务的消费者观察

李俊慧 巧讲微观经济学

刘宝宏 理发师的工资合约

汤铎铎 足球场上的“经济周期”

李仁君 球场上的“囚徒”

史晋川 “左脚鞋”与“右脚鞋”一完全互补性商品的故事

邹东涛 李洪侠解析“新排队现象”

刘 敏 朱国华 从女士免费看期货交易的双边市场规律

郭梓林 爱情中的经济学——《乔家大院》三角恋解析

李仁君 钱说

松木银 行新技术的烦恼

宋胜洲 谁能读懂夜的黑?

蒲勇健 布吉之谜:油画市场之经济学诠释

聂辉华 报纸为什么不免费发送?

曲振涛 会议的经济学分析

王玉主 生活中的经济学一读《致命的均衡》

高明华 张 静 学校收发室杂志收发中公权对私权的侵犯

试读章节

每年高考报名时节,总有家长与我探讨,孩子不能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二者得兼,是选名牌大学的冷门专业,还是选一般院校的热门专业。这个问题颇难回答,因为现在做出的选择未来才有结果,未来是不确定的,谁又能神机妙算呢?不过从经济学的角度倒可以为做出选择提供一个思路。

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选择是要从若干种可供选择的可能性之中选出一种最好的。所谓最好的选择就是在既定的限制条件之下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上名校还是上热门专业就是一种选择。限制条件是孩子的成绩不能同时既上名校又上热门专业,选择一个必须放弃另一个,这就是做出这种选择的机会成本。选择的目标是孩子将来能有一份好工作,收入高。这就是利益最大化。就名校与热门专业的选择而言,现在做出的选择在未来实现利益,因此,既要考虑风险,又要考虑利益。

无论上名校还是上一般院校的热门专业都是接受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整个国家受高等教育的人多了,人力资本的存量增加了,文明程度提高了,生产率提高了,经济增长也更快了,这在经济学中已是定论。当然,家长在为孩子做出选择时,考虑更多的还是孩子的个人前途——高收入的好工作。受过高等教育收入会更高,这在理论与事实上都确定无疑。而且,随着知识在经济中越来越重要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由教育引起的收入差别也越来越大。以美国为例,高中毕业生与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差别在20世纪50年代约为42%,到80年代已上升为84%。畅销一时的《穷爸爸,富爸爸》一书中把只上过初中的人作为富爸爸,把有博士学位的人作为穷爸爸,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种误导。文盲大款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受过高等教育会有高收入是一个客观现实,但为什么高教育水平与高收入相关,却仍然是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释对我们做出上名校还是上热门专业的选择是有启发的。

一种观点称为“教育信号论”。这种观点认为,大学学位与受教育者的生产率不一定直接相关,企业愿意选择高学历的人是因为高学历向企业发出了高能力的信号。高学历有高收入是因为它是高能力的信号。这就是说,企业希望雇用到高能力的人。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难以准确地了解每一个应聘者的能力。应聘者的自白往往水分过多,简单的面试难以作为标准,详细的调查费用又太高。这样,判断一个人能力简单而客观的标准就是学历。一般而言,高能力的人比低能力的人能得到更高的学位,有更多的学历。每一级入学考试,每获得一个学位,都是对人综合能力的测验。能力更高的人能进入更高层次、更大名气的大学,获得更高的学位。所以,企业把应聘者的受教育程度作为一个表示能力的信号,用高薪雇用高学历者。这就给高学历者更多的机会。

“教育信号论”在劳动力市场上也得到证实。现在学历越高,越是名牌大学毕业生越受欢迎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有许多人对这种“唯学历论”提出批评,讽刺一些公司连门卫都要大专以上学历。而且,也的确存在高学历低能力的情况。但在现代社会中重学历也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从“教育信号论”出发,当然是要选名校,而不是热门专业。名校毕业生作为一个人能力的信号对企业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也就是北大、清华等名校毕业生容易找到理想工作的原因。一些知名大公司在招人时甚至指定只招某些名校的毕业生。笔者在不同层次的高校讲过课,感到名校学生的整体能力的确比一般院校强。其实任何一种考试,无论是科举制中考八股文,还是入学考试考文化课,或者面试,都是考一个人的智商和综合能力(包括理解、记忆和应变能力)。以高分进入名校的学生综合能力和智商都是高的。那种高分低能的说法恐怕还不具有普遍意义。从正态分布的角度看,名校还是出能人的。企业把名校作为高能力的信号,是有道理的。这样看来,你的孩子要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上向企业发出高能力的信号,现在就应该选名校,而不是热门专业。

另一种观点称为“教育能力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它不仅仅是一种能力信号,而且的确实际提高了受教育者的能力。受教育越多,学位越高的人,能力越强,生产率越高。因此,企业愿意给予高报酬。

按这种观点,孩子似乎该选择热门专业,因为由此而得到的能力适应社会需求,易于就业,也能得到高收入。这正是许多家长热衷于孩子上好专业的原因。但我觉得这实际是一种误解。

在计划经济下,大学的专业分得很细,以培养本专业的高级人才为目标,一般说来选学什么专业,将来就从事什么行业。选学古典文献专业将来就到中华书局之类地方从事古籍整理工作,选学工程物理将来就到大西北去造原子弹,且一旦从事一种工作就从一而终。这时人们选择专业就重要了。大学教育给予人们的是专业能力。

在市场经济中,大学并不是培养极为专门的人才(研究生教育培养专业人才),而是提高人们的素质,即一般能力。就业是自己选择而不是按计划分配。人也不必终生从事一种专业工作。从提高综合素质出发,选名校又优于选热门专业:其一,名校师资、设备、图书等教学条件好,有利于素质提高;其二,名校学生优秀者多,这些优秀学生之间的切磋和相互交流,对一个人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名校有一种气氛,这种气氛对人的熏陶作用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一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能做好,也能随社会的变化而改换专业。这种收益是巨大的。

在变化的市场经济中,专业热门也是变化的。选热门专业是有风险的,今天的热门专业,过几年之后就不一定热了。尽管也有著名学者经常向我们预言,未来哪些专业热,哪些专业人才会有高收入,其实这些预言家都是有意无意的骗子。所谓未来这和以前的乌托邦一样,充满了激情和谎言,因为从本质上说,未来是不可预期的。如果你的综合素质高,从事什么职业都可以,未来如何变你也不怕。二战后许多物理学家、数学家过剩,但他们由这些学科中所获得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很容易地进入经济学、金融工程、计算机这些热门专业,并获得了成功。相反,如果你选了一个曾经热门的专业而对其他一无所知,当条件变化后不就惨了吗?苏东国家转型后一些学者的下场就是这样。

而且,即使现在的热门专业以后仍然热,但现在大家都选这类专业,将来这些专业人才供过于求,岂不也失望吗?前些年外贸、财经之类专业极火,到现在仍然是热门,但供大于求的状况已经出现了。实际上从事贸易、金融等热门专业且有成就的并非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不少是名校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说起来,还是因为名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

无论是根据“教育信号论”,还是“教育能力论”,选名校都优于选热门专业。从成本来看,在我国上名校与一般院校的热门专业都差不多;从收益来看,名校大于热门专业;从风险来看,名校又小于热门专业。结论也就清楚了。

这些年来,热了外贸、财经、电脑等专业,冷了物理、数学、哲学等专业。一些一般院校热门专业的招生线还高于名牌大学的冷门专业。其实这是一种短见。我劝家长还是“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以一时冷热为教育决策的依据。记得过去讲究出身,祖上三代贫下中农成为一个人事业的起点,这当然很荒唐。但现代市场经济也讲“出身”,不过不是阶级出身,而是受教育的学校。名校“出身”总体上代表能力,也是一种信号。你不愿意孩子有好“出身”吗?P12-1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活中的经济学/经济学家茶座精品栏目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明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9046725
开本 16开
页数 3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0-53
丛书名
印张 25.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2
172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