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楼梦人物论/大家小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著名政治活动家王昆仑引领红学研究一代潮流。

这本书虽然叫《红楼梦人物论》,但实际的论述,何止是人物?王昆仑是从总体透视了这部书才着手写“人物论”的,因此,他在“人物论”里,常常表现出对《红楼梦》的总体的认识。

内容推荐

王昆仑的《人物论》,不仅对所论人物精到准确,而且是举一得三,往往在一个人物论里,就纵横排比,涉及到不少人物,这说明他是全局在胸,然后才下笔分别作特写的。王昆仑是从总体透视了这部书才着手写“人物论”的,因此,他在“人物论”里,常常表现出对《红楼梦》的总体的认识。

目录

关于曹雪芹的创作思想(代序)

花袭人论

晴雯之死

李纨与秦可卿

大观园中的遁世者——妙玉、惜春、紫鹃、芳官

政治风度的探春

平儿与小红

《红楼梦》中三烈女——鸳鸯、司棋、尤三姐

贾府的太太奶奶们

宗法家庭的宝塔顶——贾母

刘老老是丑角吗?

王熙凤论

贾府的老爷少爷们

贾府的奴仆们

史湘云论

薛宝钗论

林黛玉的恋爱

黛玉之死

贾宝玉的直感生活

宝玉的逃亡

后记

试读章节

贾府的太太奶奶们

(一)

旧中国时代,不知印发出几千万张妇女们的“讣文”,而那上面的妇女没有一个不是“完人”。因为她们既做了丈夫的妻子、儿子的母亲,就必须依照社会所规定的礼教条款做人行事,不许你不“贤”不“良”。因此,饱受压迫,毫无抗拒,叫做“淑德可风”;劳苦一世,饥寒至死,叫做“懿范长存”。倘或实际上“德”不好,“范”不够,吝啬的就说做勤俭,刻薄的说做精明,糊涂的叫做宽厚,懦弱的叫做温柔。字典上有的是好听的词汇,可以随意选用。只有对那些刚强反抗的叫做泼悍,争取恋爱自由的叫做“淫奔”,为“万人咒骂”,“天地不容”,不能给予讣文上的地位。

能忠实坦白地记述中国妇女生活的不是讣文,甚至也不是某些史传,而是许多的民间传说、诗歌、戏曲、小说。人们只有从《西厢记》深刻地认识了莺莺、红娘以及老夫人的性格本质,只有从《水浒》中才能生动地看见孙二娘、顾大嫂那种农民革命的女英雄形象,从《聊斋》中看见多种多样的妇女类型。《红楼梦》作者自序说要写出多少可称道的好女子,但也恰如其分地刻画出身居贾府主人行列中王夫人、邢夫人、尤氏、赵姨娘这些太太奶奶们不同的精神面貌。这些充当贵族家庭的母亲、妻子、嫂子、儿媳妇、孙媳妇或是侍妾的妇女,如果在“讣文”上,自然也都千篇一律地变成“完人”了。可是不幸她们出现在曹雪芹笔下,就或明显或含蓄地暴露出她们的真实。为什么作者对这些妇女和那些少女们采取了正不相同的态度呢?是不是真如贾宝玉所叹息的,她们沾染了男人的习性,从珍珠变成鱼眼睛呢?主要是她们和老爷少爷们都站在统治人欺压人剥削人的一边,她们是贾府统治层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

如果我们以为走进荣国府的内院正房,一定会先看见这一个大家庭的主妇王夫人,她既尊严又和蔼地坐在那里处理一些重大的家务,那就错了。王夫人是一位出身显贵家族、现在又身居统治地位的近老而未入于老的妇人。她的兄弟王子腾是当时的京营节度使(京师卫戍总司令),从来又升任到九省都检点(九省军事总指挥),官高势重,是贾府的重要奥援。她的娘家侄女王熙凤嫁到贾家,做了王夫人的侄媳妇,正在替婶婆婆——又是姑母来管家。当今皇帝的宠妃元春,是她亲生的女儿。更重要的是,她所生长子贾珠不幸早死,次子宝玉就成了贾府全家属望传宗接代的“凤凰”。如此看来,王夫人应当是一位既有“福”更有“权”的夫人了。可是贾母说她:“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王夫人上有一位神圣不可侵犯的“太上皇”贾母,下有一位大权独揽、骄横跋扈的当家媳妇王凤姐,再加上丈夫贾政身旁还有一房秉性阴狠的侍妾赵姨娘,又生了一个卑鄙下流的儿子贾环。同时,这么大的一个家庭千头万绪层出不穷的刺激,上上下下男女老幼各种各样无法解决的纠纷,实在使得这位太太,精神不够使用,心情永远阴沉。她的吃斋、念佛、好静,只能看做是无可如何的逃避。她的生活乏味,应付无方,不正和贾政老爷恰恰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

王夫人和贾政是自觉到已人于没落阶段的统治者,她和他恰恰就是这种模样:时而懵懵懂懂,时而战战兢兢,时而心灰意懒,时而狠毒顽凶。有一回王夫人似乎觉察到凤姐克扣“月银”,心有所疑,她就问道:“月银可都按月给她们?”“前儿听见有人抱怨,说短了一半钱。”于是凤姐当面推诿弥缝了一大套,王夫人只能“听说就停了半晌”,再没话说。可是凤姐呢,一走出门外,就故意向奴仆们大发牢骚:“太太把二百年的事都想起来问我……从今后倒要作几件刻薄事了。”这是既向着奴仆们更向着王夫人的一次示威。家里的具体事情是不许王夫人过问的,她在贾母、贾政、王熙凤面前都是无发言权的弱者。

不消说,在王夫人生活中最无可奈何的还是对待她那“命根”贾宝玉。儿子生下来不久,丈夫贾政就断言从这位高贵的夫人肚子里孕生下来的是一个“淫魔色鬼”。从她自己看来,这儿子也确是一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自己生命中最指望的人偏是这样不合理想。这位夫人在念佛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常从意识的底层浮现出来的,总是宝玉这一个本应是可爱实在又可怕的影子吧。是谁把他管束坏了?是谁把他引诱坏了?他得宠爱于祖母,常常厮混在姊妹丫鬟队中,但对生身的母亲除幼小时“扭股糖”撒娇装小之外,随着年增月长,越来越格格不入。有一次王夫人问起黛玉的病,对于一种药丸子想不起名字来了,宝玉就乱猜一阵——

……王夫人道:“都不是。我只记得有个‘金刚’两个字的。”宝玉拍手笑道:“从来没听见有个什么‘金刚丸’,若有了‘金刚丸’,自然有‘菩萨散’了!”说的满屋里人都笑了。宝钗抿嘴笑道:“想是天王补心丹。”王夫人笑道:“是这个名儿。如今我也糊涂了。”宝玉道:“太太倒不糊涂,都是叫‘金刚’‘菩萨’支使糊涂了。”王夫人道:“扯你娘的臊!又欠你老子捶你了。”……宝玉道:“这些药都是不中用的。太太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我替妹妹配一料丸药,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王夫人道:“放屁!什么药就这么贵?”……“到底是宝丫头好孩子,不撒谎。”宝玉站在当地,听见如此说,一回身把手一拍,说道:“我说的倒是真话呢,倒说撒谎!”(见第二十八回)

这一段似乎无足轻重的插话,实是揭露王夫人对儿子的不信任,宝玉对母亲的不尊敬。

王夫人平日对儿女们如何生活是一向不闻不问的。我们也看不见她对儿女辈的亲切关怀以及对家庭中问题的公平处理。宝玉、史湘云等也都说过:“太太屋里,人多口杂”,对她周围的混乱不满意。凤姐生病,探春、李纨等代管家务,兴利除弊,颇见成绩,显然是有利于贾府家道,但王夫人却并不支持这种“新政”。贾母不满意邢夫人替贾赦来讨鸳鸯,竞误责王夫人,她自己不能有一言之答,也更无别人为她说一句公道话,探春挺身而出替她剖辩,事后王夫人对探春毫无反应。王夫人平常所亲近信任的是谁呢?娘家人薛姨妈和薛宝钗。此外,就只有放任王熙凤的专横贪污,信赖周瑞夫妇和王善保家的这般豪奴恶仆了。

也许不止于一个薛宝钗说王夫人是“慈善”的人。王夫人对被压迫的人们是善良的吗?她一怒而打了金钏儿,无论怎样跪地哀求,都不能引动她半点慈悲,终于把一个供她奴役十多年的、r鬟撵出去,逼得跳井自杀。王夫人再怒而抄检大观园,把一个无罪的晴雯和芳官、四儿等撵出去,于是晴雯又死在这太太的铁掌之下。而且那些年轻的姑娘、丫鬟、女优伶们暂且栖息成长的小小绿洲,就遭到无情的扫荡,从此凋残零落,那下一代幼弱可怜的一点新芽就此摧毁殆尽了。贾政毒打宝玉,明说是为了除将来之害;王夫人之摧残少女,明说是为了怕勾引坏了宝玉。实际上,她的打击面要比贾政大,她的摧毁力要比贾政深。她以“保护”宝玉的名义来禁锢宝玉,不是为了巩固那摇摇欲坠的统治吗?

作者写王夫人不同于邢夫人,正和写贾政不同于贾赦一样。对贾赦和邢夫人只简单直率地谴责就够了,因为即使处在封建时代中的读者也能对他们一目了然。而贾府传统的卫护者,封建统治的正面代表,就必须像贾政和王夫人这样,写出在他们似乎严正与善良的形象之内包含着垂死挣扎的凶残。

……

P88-92

序言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后记

我父亲写的《红楼梦人物论》终于再一次跟广大读者见面了。我忍不住心头的喜悦,借《后记》说几句话。

这本书是父亲在20世纪40年代写的。父亲一生喜爱文学,但远在40年代之前,早已舍弃个人喜好,从政多年。为什么此时此刻又突然搞起文学研究来呢?直接的原因是我母亲曹孟君主编的杂志《现代妇女》需要一些文艺性的文章。当时的重庆,大雾漫漫,荆棘遍地,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与工作都是非常艰辛的。如果能在艰辛之中研究一下《红楼梦》,也是另一种战斗,也算得上是一大快事。于是我父亲在“工余”之时,索性“躲进小楼”,著书于“坚庐”(在重庆时,我们住在七星岗巾苏文化协会旁一座木结构的楼上,每逢有人缘梯而上,整幢楼房都像会摇摇晃晃。我父亲却把我家住的三间小屋称之为“坚庐”)。

那时,自然谈不上对曹雪芹的身世、思想等等做科学的研究,我父亲连《红楼梦》的各种版本也找不全,单凭手头的程甲本、程乙本。我至今还记得那些陈旧而发黄的书页中夹满了父亲放进去的小字条。当时我只有十五六岁,在青木关的一个中学住读,遇到寒暑假才能回家。如果能为父亲笔录一两篇人物论,就会感到分外的高兴。

《红楼梦人物论》从重庆写到上海,前前后后一共十九篇,全用“太愚”的笔名在《现代妇女》杂志上发表。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回到上海,父亲的老友韩侍桁老伯喜欢这些文章,于是要了去,在他主持的国际文化服务社出版,仍用“太愚”的笔名,这时已是1948年1月的事了。

解放以后,也曾有出版社想再版——总算是我国《红楼梦》研究的沧海一粟吧,何况它还带着40年代的时代气息。然而,我父亲坚持要修改,于是一直拖到1962年,筹备纪念曹雪芹逝世两百周年之际。当时,除了对宝玉、黛玉、宝钗三位主要人物的论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修订之外,其他十四篇统统改好,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陆续发表。

可惜的是,建国后再版的《红楼梦人物论》未曾把原来的“贾宝玉的直感生活”和“宝玉的逃亡”以及“林黛玉的恋爱”和“黛玉之死”等章节全文刊出。日前,北京出版社决定按原貌再版,我十分赞同,能让读者看到六十年前《红楼梦人物论》的相貌,这对作者以及读者无论如何都是件好事。

王金陵

2003年9月

书评(媒体评论)

只要《红楼梦》存在就需要这本《红楼梦人物论》的存在。

——冯其庸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楼梦人物论/大家小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昆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76424
开本 16开
页数 251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4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