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佛教常识答问/大家小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佛教大护法赵朴初“小题大做”成就的佛学经典,国内印行迄今已达数十万册,被译成日文、英文、韩文等多国文字,畅销海内外。本书是学习佛教知识的最通俗读本,了解佛教文化的首选入门书。

赵朴初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一生著有大量的诗、词、曲作品,但同时他也是佛教大护法、享誉海内外的佛学大师。作者最初写这本书只是为人们了解佛教知识提供方便,关非想写一本佛学专著。但就是这样一本小书,却证明了作者是一位佛学大家。本书自1988年初版以来,在国内已印行数十万册,并拥有日文、英文、韩文等多个版本。《佛教常识答问》早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佛学经典著作。

正如赵朴初本人所说,这是本“小题大做”而成的书。在书中,作者将佛教的深刻学说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加以阐释,深入浅出,是初通佛学和佛教文化者的超级入门书。此外,书中还加载有140余幅精美插图,与文字部分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值得用心体悟,永久珍藏。

内容推荐

本书对于佛教的源流、佛学的基本内容和态度都作了详细的表述,采用答问的形式,更附以二百余幅精美的彩色图片,把深邃的佛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首先,佛教历史源远流长,教理教义高深含蓄,经典著作浩若烟海,能够如此深入浅出地将其概括成为“常识答问”,没有高深的功底难以做到。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其次,就宗教来说,它包含信仰、文化、实体三个方面。三者既是统一的,也因其立足点、出发点不同,在看法、说法上也有不同。赵朴初先生写这本书的时候,社会还没有今天这样开放,活泼的空气,人们对宗教还有许多误解、曲解之处,“左”的影响也很严重、作者能本着讲事实,不渲染的精神,就佛教的教义、历史,现状作出客观的阐述,努力做到不谀不谤,不偏不倚,非大家不能为。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佛陀和佛教的创立

第二章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

第三章 僧伽和佛的弟子

第四章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

第五章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

 (一)佛教的传入和经典的翻译

 (二)佛教各宗派的兴起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

 (四)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五)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

试读章节

第一章佛陀和佛教的创立

问:什么是佛教?

答: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

问:“法”是什么意思?

答:“法”字的梵语是达磨(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的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着它的湿性,它有水的一定轨则,使人一见便生起水的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东西没有湿性,它的轨则不同于水的轨则,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的意思。照佛教的解释 ,佛根据自己对一切法如实的了解而宣示出来的言教,它本身也同样具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法。

问:佛是神吗?

答:不,佛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Siddhārtha,P.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Gautama,P.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问:为什么称他为佛呢?佛的意义是什么?

答:佛字是“佛陀”的简称,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布达”,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1)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2)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3)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

问:除释迦牟尼外,有没有另外的佛?

答: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觉悟的可能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问:如来佛是不是释迦牟尼,还是另一人?

答:“如来”这个名词是从梵语tathāgata译出来的。“如”字就是“真如”(tathāta),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实状况,它又包含“如实”(Yathābhūtam)的意义。佛经对“如来”的解释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又说“如实而来”。“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是“佛陀”的异名。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可以称阿弥陀如来。

问: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不是一个人吗?

答:不是。阿弥陀佛是另外一个世界上的佛。阿弥陀佛是梵语Amitābha的音译,意义是“无量的光明” 。

问:“南无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读起来是“那摩佛”?

答:“南无”是梵语Namo的音译,念成“那摩”,是保持原来古代的读音。现代广东、福建一部分地区,仍保持这个古音,它的意义是“敬礼”。今天印度人相见,互道“那摩悉对”,就是说:“敬礼了”。

问:释迦牟尼的一生可以简略介绍一下么?

答:可以。释迦牟尼的时代,约当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正是我国春秋时代,与孔子同时。他是当时迦毗罗国(Kapilavastu)国王的长子,父亲名净饭(Suddhodana),母亲名摩耶,在树下休息的时候,生下了悉达多王子。

问:蓝毗尼花园现在还有遗址留存下来吗?  答:公元7世纪时,我国玄奘法师曾到过蓝毗尼。根据他的记载,他曾经看到在他之前八百多年阿育王(Asoka)在那里建立的石柱,标志着佛陀诞生之处,但当时石柱已被雷击破,柱头倒在地下,已经是衰落的情景了。后来由于没有人能够识得柱上的文字,因此佛陀诞生的地址久已湮没无闻。直到1897年才被人发现了阿育王的石柱,考古家认识出上面的文字,这才发掘出蓝毗尼园的遗址,在附近并且发掘出古代的市镇,其中有些可以相信是属于当时的迦毗罗城的。今天尼泊尔政府已经把这个地方作为圣地加以建设和保护。

问:释迦牟尼幼年教养情况是怎样?

答:摩耶夫人产后不久就死了。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夫人(prajāpati)养育的。他自小从婆罗门学者们学习文学、哲学、算学等等,知识很广博。又从武士们学习武术,是一个骑射击剑的能手。他父亲净饭王因为他天资聪慧,相貌奇伟,对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继承王位后,建功立业,成为一个转轮王(统一天下的君主)。

问:那么,他后来为什么不继承王位呢?

答:悉达多王子在幼年的时候,就有沉思的习惯,世间许多现象,给他看到,都容易引起他的感触和深思:饥渴困乏、在烈日下耕田的农人,绳索鞭打、口喘汗流拖着犁头耕地的牛,蛇虫鸟兽弱肉强食的情景,衰丑龙钟的老人,展转呻吟的病人,亲朋哭泣送葬中的死人,这些都促使他思索着一个问题--如何解脱世界的苦痛。他读过的吠陀书(Veda,婆罗门经典)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他学到的知识和他未来的王位、权力也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于是他很早就有了出家的念头,后来终于舍弃了王位。

问:他父亲怎么会让他出家呢?

答:净饭王发觉了他儿子的心思后,曾经想过各种办法防止他,特别是企图从生活的享受上羁縻他。悉达多王子16岁时,净饭王便为他娶了邻国的王女耶输陀罗(Yasodharā)为妃,生了一个儿子叫罗怙罗(Rāhula)。但是这一切都没有能够阻止他,终于在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偷偷地出了国城,进入一个森林中,换去王子的衣服,剃去须发,成为一个修道者。关于他出家时的年龄,有两种不同记载,一说是19岁,一说是29岁。

问:出家以后的情形怎样?

答:他父亲曾尽力劝他回去无效,只好在亲族中选派五个人随从他一起,这五个人的名字是:陈如(Kaundinya)跋堤(Bhadrika),跋波(Vāspa),摩诃男(Mahanāma),阿说示(Asvajit)。悉达多王子和他的侍者们先后寻访当时三个有名的学者,从他们学道,都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于是知道当时哲学思想中没有真正解脱之法,便离开了他们,走到尼连禅河(Naira駄ana现在叫做 Lilaian)岸边的树林中,和那里的苦行人(极端刻苦修行的人)在一起。为了寻求解脱,他尝够了艰苦辛酸,坚持不懈,经历6年之久。但是结果徒劳无功。方才悟到苦行是无益的。他于是走到尼连禅河里去沐浴,洗去了6年的积垢,随后受了一个牧女供养的牛奶,恢复了气力。当时随从他的五个人见到他的情景,以为他放弃了信心和努力,便离开了他,前往波罗奈城(Benares)去继续他们的苦行。王子于是一个人走到一棵毕钵罗(Pippala)树下,铺上了吉祥草,向着东方盘腿坐着,发誓说:我今如不证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他便这样在树下思维解脱之道,终于在一个夜里,战胜了最后的烦恼魔障,获得了彻底觉悟而成了佛陀。

问:释迦牟尼成佛处,现有遗迹留存吗?

答:释迦牟尼成佛处,自古称为菩提场或菩提伽耶(Buddhagayā),那里的毕钵罗树,因为佛坐在树下成道的缘故,得到了菩提树之名。从此,所有毕钵罗树都叫做菩提树。“菩提”就是“觉”的意思,菩提伽耶在今天印度比哈尔省伽耶城Gaya的南郊。那棵菩提树在二千数百年中曾两次遭到斫伐,一次遭风拔,但都重生了新芽,现在的菩提树是原来那棵树的曾孙。树下释迦牟尼坐处有石刻的金刚座。树的东面有一座宏伟庄严的塔寺,名叫大菩提寺,至今约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附近还有许多佛的遗迹和古代石刻与建筑。1956年印度比哈尔省政府为了这个圣地的建设和管理,设立了一个国际性的咨询委员会。中国佛教协会接受了邀请,指派了两名代表参加该会。

问:释迦牟尼成佛后的事迹,可以简略地谈一谈吗?

答:释迦牟尼成佛的年龄,也有不同的记载,有的说三十岁,有的说三十五岁。此后五十年或四十五年中,直到他八十岁逝世前,他没有间断过他的说法工作。他到处游行,向大众宣示他自己证悟的真理。他最初到波罗奈城去找离开了他的五个侍者,为他们说法。佛教把佛陀第一次说法,叫做“初转法轮” 。

问:“转法轮”是什么意思?

答:“转”(Cakra),是印度古代战争中用的一种武器,它的形状象个轮子。印度古代有一种传说,征服四方的大王叫做转轮王,他出生的时候,空中自然出现此轮,预示他的前途无敌。这里以轮来比喻佛所说的法。佛的法轮出现于世,一切不正确的见解、不善的法都破碎无余,所以把说法叫做转法轮。佛初转法轮处是鹿野苑(Sārnāth),在今天波罗奈城(Benares)。经过近代的发掘,鹿野苑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有阿育王的石柱,有公元四世纪石刻的佛初转法轮像等等,并且发掘到古代塔寺的遗址。鹿野苑现有佛寺、博物馆和图书馆,都是近几十年来陆续兴建起来的。佛初转法轮处的鹿野苑,和佛诞生处的蓝毗尼园、佛成道处的菩提伽耶、佛逝世处的拘尸那伽(Kusinagara),是佛教四大圣迹。值得指出的是:近代学者们对这些圣迹以及其他一些古迹的发掘和修复,主要都是根据我国古代高僧法显、玄奘等的记载。

问:佛初次说法的地方为什么要比其他说法的地方看得重要呢?

答: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这件事是佛教的一件大事。从那时起,开始建立了佛教;从那时起,开始具足了三宝。

问:“三宝”是什么?

答:佛陀是佛宝,佛所说的法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sangha)是僧宝。称之为宝,是因为它能够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是极可尊贵的意思。佛初转法轮,陈如等五人都归依佛,出家为弟子,于是形成了僧伽。所以说,从那时起开始具足了三宝。

问:什么叫做归依?

答:归依的意思是:身心归向它、依靠它。归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归依”也可以写成“皈依”,“皈”与“归”的读音和意义相同。

问:佛在世的时候,归依的人多吗?

答:是的,佛初转法轮后从鹿野苑到摩揭陀国(Mandaha)去的一路上,受到他的教化而归依的人就很多。其中有拜火教的婆罗门姓迦叶的三兄弟,都改变了原来的信仰,率领他们的弟子一千多人归依了佛教。佛到了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Rājagrha)后,归依的人更多。其中最有名的出家弟子有舍利弗(Sāriputta)、摩诃目犍连(Māhānaudgalyāyana)、摩诃迦叶(Mahākasyapa)等人。后来佛回到故乡去,他的异母弟难陀(Nanda)、堂兄弟阿难陀(Anauda)、提婆达多(Devadatta)和他儿子罗怙罗等都随他出了家。还有宫廷中一个剃发工奴优波离(Upāli)也出家加入了僧团,后来成为有名的佛教戒律学大师。佛的姨母波波提也归依了佛,是第一个出家女弟子。至于不出家而归依三宝的弟子则为数更多。佛的出家弟子,男的叫比丘(Bhiksu),女的叫做比丘尼(Bhiksunī);在家弟子,男的叫做邬波索迦(upāsaka),女的叫做邬波斯迦(upāsikā),合称为四众弟子。

……  P1-11

序言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佛教常识答问/大家小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朴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76929
开本 16开
页数 162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89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2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44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45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