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遁迹水云间
内容
编辑推荐

周闻道,男,文学硕士,四川省作协委员,在场主义散文创始人和代表作家,现供职于四川眉山市发改委。坚守散文性的基本立场,着意于散文写作的精神性,介入性,当下性,发现性和自由性,在身体在场、灵魂在场和语言在场的水乳交融中,追求世界本真的呈现。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散文.海外版》《散文》《美文》《十月》《都市美文》等发表作品400余万字,作品被选入多种选本,出版文学专著10部,经济学专著3部。本书收入了他近年来创作的散文68篇。

内容推荐

本书20万字,16开条形本,收入在场主义散文创始人、代表作家周闻道先生近年来创作的散文68篇。周闻道的散文,坚守散文性的基本立场,致力于追求散文写作的精神性、介入性、当下性、发现性和自由性,力求在身体在场、灵魂在场和语言在场的水乳交融中,传达出世界的本真呈现。在创作方法上,周闻道追求散文在场、思想、诗意、发现的统一,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

目录

第一辑 斯水若愚

  ……后

  一水间生命如花

  稻田,生命的涅槃或者分娩

  碎 影

  田野里的火焰

  清晨的村庄是一个仙境

  轻 轻……

  斯水若愚

  那些风干了的树叶想要发芽

第二辑 天路与对岸

  底 层

  对一座城市的进入

  在一条并不通幽的曲径行走

  仿 佛

  天 路

  对 岸

  身 边

  前 面

  对一个黑夜的穿越

  云是天堂跌落的忧郁

  对 视

  今夜月归何处

  一个城市的空间简史

  太阳是否照常升起

第三辑 借我一个夜晚

  带一本书去江边

  桃源,借我一个夜晚

  贵阳,贵阳

  黑竹沟的涛声是我走不出的梦幻

  一半火焰,一半草原

  第七牧场

  遁迹水云间

  黄龙溪是一段呓语

  在一间带风景的房间想入非非

  穿越,挪威森林

  要醉就醉倒在府河边

第四辑 天籁的回声

  阳光在前面

  天籁的回声

  林子里飘来一缕天庭之云

  这阳光砸碎了城市的忧郁

  川南的菜花有多美

  阳光是生命前世的眼神

  阳光从原野穿过

  痕 迹

  大雁来兮……

  风起的时候

  吹皱的阳光把我包裹

第五辑 来路如烟

  暗 影

  透过父亲的泪光回望如烟来路

  在春风里等我

  有一种滋养从口入

  别向我提起窗外的秋

  天涯,天涯,好一朵真情的花

  亲爱的,我来晚了……

  搂抱是生命最美丽的时尚

  我想,或许是在等我

  心存感恩陶醉于一种莫名的幸福里

  面对灾难,生命该怎样命名

试读章节

雨后

悠走于小区曲径间时,刚好是雨后。靛蓝色的天幕,显得格外高远,一些不成规则的白云,同样无规则地缀在天幕下,像是天幕上的吊灯。雨后便是天晴,这是不是天气的正常行程?我在想,我在问。国庆长假第一次天晴,第一次这样出来溜达,一切都被一种生动的新鲜牵动。

有点怀想那绵延了几天的秋雨。此刻,它已收拾起了那淅淅沥沥的忧郁,就这样悄然退去。柔和的阳光,欲要轻轻拂去这忧郁带给人们的晦气。这个上午,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门的,手里牵着岳母刚刚带回来的晓晓,带着一身的清爽新鲜,悠闲地走在嫩黄嫩黄的秋阳下,穿行于小区的林木青草间,一切都是随心所欲。然而,当我来到一方草坪旁,闭目人定,将张开的双臂轻轻举起,又缓缓放下,对着苍穹做个深呼吸,气人丹田,然后,调动所有的感官,细细地感受四野的一切,我又有了一种淡淡的迷惑。我发现,我们平时对自然的了解中,包含了多少误解;我们常常把一些肤浅的表面,当成事物的本质。比如雨后,这蓝天,白云,阳光,树木,草地,还有这个刚被秋雨洗涤后的城市。

这样的感觉,是一种境由心生,还是与节日的悠闲有关呢?晓晓摇头摆尾,时而前,时而后,表现得异常兴奋。我被眼前的景象推向熟悉的陌生,总禁不住要这样问问自己。当我再一次抬头仰望或俯身观察,确认了雨后的许多细节,才感到我事先的种种设问,也都不着边际;那些固化了的优雅记忆或神圣经验,其实现实中并没有那么简单。我对雨后许多景象的重新认识,确定于再一次踏人草坪。就在我们悠然地行走中,晓晓咋呼一声,突然挣脱了我牵着的绳子,跃入草坪,东嗅嗅,西闻闻,显得异常兴奋。我赶紧追了去,一把抓住了那根细细的绳。这种敏捷,几乎是过去晓晓跑失留下的条件反射。就在我踏进草坪,埋头抓绳的一瞬,我的心触摸到一种轻轻的搁绊。几乎是不假思索,我就知道,这搁绊与刚刚过去的几天阴雨有关。

这样的判断也不是没有依据。那雨虽已然离去,雨后的草坪里,却留下了它许多徘徊的脚迹。许是刚‘离去的那场雨,身子太细腻,太轻盈,它的践踏,已异化了通常的摧残,演变成了一种温婉的抚摸与热吻。脚下,那秋雨吻过的草坪,地面是潮潮的,润润的,柔柔的,软软的,泥土也张扬着肥沃,颜色也由浅黄变得深黑。仿佛这一吻,便唤醒了这土地经久的板结,焕发出一种难得的精神。就在我俯下身子,贴近地面的瞬间,我分明感到,那甜蜜而湿润的潮气,正滋滋地不断从酥软的地面冒出,顺着青青的草茎往上传,传到我的指尖,然后,与我的血脉对接。这是生命的气息,它无影无踪,却具有摧枯拉朽的冲击力。连天阴雨带来的沉闷,就是在这样的对接中一下被击醒,一种少有的神清气爽,一下涌遍我的全身。我知道,这是真正的生命活力啊,它怎么悄悄隐藏在这里!我曾多少次孜孜以求,此刻,却在不经意间从雨后的大地获得。

我又注意到这雨后的草。引起我注意的,不仅是刚才那草对生命气息的传递,也包括草本身。这草不同于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边的顿尼克草,没有淡薄的香味压下来,没有坚硬的秆茎昂首张望。也不像艾·莫兰黛笔下的草坪。这里的草没有闪闪发光,没有天竺葵与百里香相伴。它与我在内蒙古草原看见的草也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纯粹、稠密与有序,并因此而多了许多人工的痕迹。只见草挽着草,横竖交错的草叶,织成了一张绿色的网,在大地上密密匝匝地网了一层,宛如大地的迷彩或秋衣。要不是紧紧贴近,是看不见草下的泥土的。土地哺育了草,而草则专心地依偎、庇护着土地,它们多像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见到这情景,你就不得不感动于这泥土与草的亲密;就会相信,这土地与草都重情重义,知恩图报,是通灵性的。不管人工还是天然,雨后的草,都展示着同样的生命意义。  再跨前一步,当你进一步观察这草的微妙变化,你就会感触到生命之爱与灵性的魔力。我不知道这草的名字,据说是一种引进品种。不管它有何不凡的身世,有何超然的高贵,此刻,我仍然只能以一种草的眼光去观照。草叶都是一些新发出的苗,有点像冬至前后的麦苗,嫩绿,柔软,有一种成长的勃勃生机。我突然有了一种诧异,对这草的逆向而行。节令正由秋到冬,一岁一枯荣,乃草的生命规律。记得,在每年的冬天,风霜都会染黄这草的长发,带给草坪一些金色的枯萎。就在前不久,这场秋雨之前,我已分明发现这草坪的色彩变化,泛着浅浅的黄。怎么一场雨,一场裹着寒气的萧萧瑟瑟的秋雨,就让节令倒错,令这草坪也返老还童呢?难道节令本来就敌不过雨的魔力,生命的坚韧可以颠覆时序;难道是好雨不择时,节令归好雨,古诗词里的“好雨知时节”的说法,也要重新改写。

于是,我有点怀疑,怀疑那些我们一直奉若神明,常常以仰视眼光观望的东西。比如习惯,经验,季节,还有那些庸常的节令定理。它们也许从小就深藏于我们不可亵渎的祖宗之法里,或经院哲学中,被一种传统的面纱包裹。它们是否也像这雨后的风景,在貌似神圣与神秘中,掩饰了许多质朴而浅显的道理;而这种掩饰,又一直被我们在高蹈的眼光下严重忽视。结果是,我们在一种错觉中寻找着感觉,既看错了对象,又忽略了自己。

秋意正浓,正走近严酷的冬季。别愁,也不要担心,不要忧虑,给你一场心灵的雨,颠覆这行走的季节!

……

P2-5

序言

我们倡导的在场主义散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汉语回归。回归哪里?就是汉语本我表达的极致之美。但是,散文写作中,却存在普遍的遮蔽。这种遮蔽主要表现在:写作的主体、客体和语言。汉语回归所指向的,就是语言去蔽,追求世界的本真表达问题。

用汉语写作是幸福的。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以象形、形声和表意为特点的文字。特别是汉语的象形,本身就携带了形象生动的语境信息。比如,当我们写下“人”的时候,一种挺立、傲视、行走便呈现在眼前;而“山”,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则是耸立、起伏与深厚;写个“水”,便唤醒了一种波动。再看“家”字,一群老小,聚集在同一个屋檐下,相携相惜,其乐融融。这些,哪是那些以表音为特征的西方文字所能企及的。但是,现实中,我们正面临母语丢失的危险。我们发现,我们的许多语言使用,包括散文语言,离母语的本真越来越远了。

是什么导致了汉语散文的母语丧失?我认为,从主体看,也许是由于作家的语言态度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从客体看,则与社会生活中各种元素对语言的侵袭有关,包括流行的现代网络语言、大量的翻译词汇、带着工业化色彩的用语,以及体制性语言等,都形成一种语言遮蔽,都是母语丧失的始作俑者。比如一些网络用语,把“东西”说成“东东”,把“版主”写成“斑竹”,把“大家”称作“大虾”;翻译语和外来语中的“巴士”、“粉丝”、“做秀”、“派对”;体制性用语中的“双指”、“双规”、“经动办”等,可以说比比皆是。过分的修辞、象征、比喻、夸张、拟人、对偶、顶针等,也是一种遮蔽。同样,那些看似华丽美妙的形容词,或似乎生动传神的成语典故,用俗用滥的陈词滥调,也让世界的美丽身体躲避进语言的陋衫里。在这里,语言的表意、表音和表形是背离的,美丽意韵丢失了,语言成了穿在散文身上的一件别扭外衣,而不是散文血肉之躯的组成部分。

问题的关键是:汉语回归,回归到哪里,怎样回归?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索的话题。其实,回归这个命题,本身就有明确的指向和构建意义。

无疑,母语丧失,导致了汉语的遮蔽;回归,是我们的使命。不是要回归到哪个时代,哪种文本模式,哪个成功的作家或作品,而是要从母语本身的特色和优势中去寻找答案。换句话说,就是要母语去蔽,回归到汉语表意、表音和表形的本原,回归到汉语的审美优势,回归到汉语对事物敞亮、本真显现的极致之美。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对语言的驱使有多大,对世界的掌握就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语言不是工具,而是我们的存在方式。因此,在场,是回归的最高境界。从形而下说,语言的去蔽、敞亮和本真,或曰汉语回归,呼唤的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原始人第一声“吭哟吭哟”的劳动号子,是作家在对世界本真的独特体验和发现下,用本真的语言呈现的本真世界,是秋夜原始山谷里的明月清泉。

值得指出的是,语言的去蔽、敞亮和本真呈现是多维的。作为存在显现的基本路径,语言一方面给不确定者以确定(规范着),一方面给确定者以不确定(生成着)。这是由语言呈现客体世界敞亮和本真的多维性、发展性决定的。因而,散文语言在显现世界时,既是遮蔽的,也是敞亮、本真的。汉语回归的过程,就是由去蔽到敞亮、本真,由新的去蔽,到新的敞亮、本真,并由此不断接近绝对本真的过程。存在的全部晦暗和光明,从语言开始,到语言结束。觉悟到这点,语言的全部隐秘性便洞开了:作为存在的显现和显现的存在,散文的在场写作,便是在语言中,对语言的遮蔽性、晦暗性的斗争,是追求语言的敞开、澄明与对本真抵达的一种努力,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持久战。我们可以不断抵达相对本真,却永远无法抵达绝对本真。这决定了抵达本真的持久性和无限可能性,也是散文语言表现本真的魅力所在。

从形而上的角度讲,本真语言,即根性语言,它是“在场性”敞亮的显示言说,是对存在的领悟和自语,一经说出便是照亮,是对混沌之物的第一次命名。当语言进入本真领域,回归于元度,便实现了语言对存在的敞亮呈现。此时,世界的敞亮之美,真实之美,丰富之美,都通过语言,在我们的面前显现出来。它的言说总是具有生命意义的生成,而不是对既有意义的简单复制,并由此构成了语言显现世界的纯真之域。非本真语言正好相反,它是与存在之根相脱离的悬浮之词;作为一种劣根语词,它不是对生动的世界生成的元度显现,不是新意义的呈现,而是对旧意义的重复:重复性领会,重复性言说,从遮蔽到遮蔽的黑暗!所有那些制度化语言、意识形态用语、公众意见、概念化词语、习惯性语词、抽象说教,一切语言的病理成分皆是它的表现。

在散文写作中,“在场性”的“在场”或存在意义的显现,只能通过本真语言显现。非本真语言作为对存在的遮蔽,总不肯移开它的阴影,并且,所有那些被本真语言带出的崭新意义一经确定,并被庸手(或散文作家自己)多次重复后,又会成为新的遮蔽。在场主义散文主张的汉语回归,对语境的澄明即自由的敞开之境的趋近表现为:在语言中对非本真语词遮蔽的克服和自我克服。但是,正因为非本真是寄生于语言的一种固有的语词劣根现象,所以,不管散文作家怎样努力,非本真语词的遮蔽,还是不可避免地要伴随本真语言进入散文作品中,成为具体作品中的遮蔽性存在。因此,在场主义散文在语言中,对非本真语词的“去蔽”之战是没有止境的。

当然,我们不是复古主义者,也不是守旧主义者,我们是发展的回归论者。我们不拒绝语言的不断发展和丰富,也相信网络语言、翻译语和外来语,包括体制性语言和习惯用语中,可能都有一部分精华会沉淀下来,成为我们母语的新鲜血肉;我们拒绝的只是与母语基本特征与优势相悖的破坏性侵袭。回归是追求本真世界与语言的同一,人与语言的同一,思维与语言的同一,完美的语言与完美散文的同一。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领域。跋涉是艰难的,路途会有风雨和荆棘。但唯其艰难,才更富有挑战和意义。这是散文写作不可回避的道路,也是在场主义追求的目标。

周闻道

2009年3月13日于三苏故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遁迹水云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闻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48988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7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2
14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1: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