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踏上心灵幽径
内容
编辑推荐

心理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提出“超个人心理学”,从那时起,就有各式各样尝试整合心理治疗与灵性修行的学派与治疗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将东方的智慧与禅修方法,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但能够将心理学、心理治疗提升到与灵性修行对等的地位,切实以整合的观点来看待人性与人生追寻之路的人,实在不多,本书作者杰克·康菲尔德堪称其中的翘楚,而这本代表作也可说是结合心理治疗与灵性修行的典范之作。

在书中,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修行和心理治疗的经验,纠正了人们对灵性修行的误解——修行是为了逃避痛苦和困难,或是为了寻求超凡的体验;指出灵性修行与占有或智商无关,而是一种发现爱的能力。当你拥有这种爱,就踏上了专属于你的心灵幽径。

内容推荐

全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共五章,介绍灵性修行的基本观念与态度,思考人生真正的价值在哪里,我们的时间精力是否投注于自己看重的价值,我们渴望的是爱、接纳、了解,实际的现况却是充满外在与内在的战争,活在各种上瘾和欲望之中。

从自己不满的现况到追求真正的价值,就是灵性修行。但追求真理的道路有许多,我们要如何选择?作者认为必须选择一条与心联结的道路,然后坚定地投入。在过程中,一方面让身、心、灵得到深刻的疗愈,另一方面则要耐心地持续修行,像训练小狗一样平和地重复千百次,以破除多年积习[甚至累世】的机械性反应,得到真正的自由,活出精彩的人生。

第二部分共六章,谈到走上灵性修行道路后会遇到的各种困难与进展,并提出许多面对困难时有用的处理方法与态度,以及如何看待灵性的进展,避免陷入自我膨胀、属灵骄傲的人性陷阱,并介绍修行路上可能出现异于平常经验的身心现象【如狂喜、拙火】,要学习以平衡的态度面对各种经验。

作者在第十、十三章以南传佛教的内观为例,说明灵性修行的过程与目标。书中谈到许多不同层次的境界,虽然有强烈的佛教背景,但作者对各种不同宗教和灵性传承的认识与含融,使读者可以体会作者不自限于某种宗教信仰或教条学说的精神,发现“修行”的路虽然有许多,但“内在历程”与“终极目标”都是一致的。

前两部分着墨的重点为修行的基本精神与实修历程,可说是较强调“灵性修行”的部分,但也可看见“心理探索”的层面贯穿其中。第三部分则是从“心理探索”的层面探讨全人的整体观,虽然讨论的内容仍是“灵性修行”,却是从非常“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灵性修行。

第三部分共有九章,第十二到十五章及第二十章谈到如何扩大灵性修行的范围,包括扩展到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从婴儿期到成人期的各阶段都具有灵性的意义,甚地方官开始至人生的每一件亨都不是出于偶然】,扩展到自我追寻的各个层面【认识并接纳阴影、自我的成长、无我的体悟、真我的实现1,扩展到人与人的关系【学习有智慧地慷慨布施、健康的慈悲之道,跳脱病态的相互依赖,进入相互交融的一体感】,乃至扩展到生活的所有部分【家庭、工作、社区、全体人类、所有众生】。

第十六、十八章谈到真正愿意走上这条心理与灵性的修行道路的人,不能自行其是,需要有同伴和向导,特别是需要在这条路上有经验的老师。作者除了分享如何寻找老师,并慎重说明老师可能产生的问题,这些内容也都脱离不了心理层面的议题。第十九章则从心理动机、意图的角度介绍佛教“业”、“报”、“因果”的观念,由此建立为自己负责、从自己影响整个世界的态度。

第十七章直接谈到“心理治疗与禅修”的关系,可说是本书最重要、最特别的一章。事实上,这两者本来就是追求终极意义的探索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只是在方法上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作者而言,心理治疗就是一种灵性修行的道路,也是其他修行道路不可忽视的部分。虽然作者强调这种观点是针对西方社会的人,但笔者认为,即使是东方,在现代化的影响下,灵性修行显然也牵涉到许多心理议题,而心理治疗也常需要面对灵性议题。实在有必要结合两者,对有心追求灵性的人,才能得到完满的成果;对有心探索自我的人,也才能得到深入的收获。

第四部分是总结,共有三章,介绍灵性成熟的特质与境界。作者以充满诗意与人生体验的笔触,描写了难以用语言文字说明,却可以追寻、体悟的丰盛与完满人生。

目录

导读 心理治疗有如灵性修行的道路

PART ONE 踏上心灵幽径:基本法则

序曲

灵性修行与心理治疗的结合——我的亲身经历

 第1章

我是否好好爱过

 第2章

停止战争

 第5章

坐定

 第4章

必要的疗愈

 第5章

训练小狗:观呼吸

PART TWO 灵性生活的前景与危险

 第6章

稻草变黄金

 第7章

为魔鬼命名

 第8章

困难的问题与固执的访客

 第9章

灵性的云霄飞车:拙火与其他副作用

 第10章

自我的扩展与消融:暗夜与再生

 第11章

寻找佛陀:一盏照亮自己的灯

PART THR匪 扩大修行的范围

 第12章

灵性生活的周期

 第13章

神圣之地,没有疆界

 第14章

我是谁:无我或真我

 第15章

慷慨与慈悲

 第16章

你无法独自完成:寻找老师的带领

 第17章

心理治疗与禅修

 第18章

皇帝的新衣:老师的问题

 第19章

业:心是我们的园地

 第20章

扩大修行的范围:不分彼此的心

PART FOUR 灵性的成熟

 第21章

灵性的成熟

 第22章

伟大的乐章

 第23章

开悟就是与万物亲密

试读章节

几乎每一位走上真正灵性道路的人,都会发现深刻的个人疗愈是灵性历程中必要的部分。承认这种需求时,就能把灵性修行导向身体、心、心智的疗愈。这不是什么新观念,自古以来,灵性修行就已被视为疗愈的过程。佛陀和耶稣都是著名的身体疗愈者,也是伟大的心灵医生。

越战期间,我在越南看见一个结合这两位导师的强大意象。虽然当地战火猛烈,我还是被一间寺庙吸引前去拜访,它是由著名的大师“椰子和尚”(Coconut Monk)在湄公三角洲的一座岛屿上兴建的。船抵达时,有许多僧侣迎接我们,带我们四处参观,说明他们对和平与非暴力的教导;随后带我们到岛屿尽头的小丘上,那里有座六十尺高的巨大佛陀立像,旁边站着一样高的耶稣雕像。他们的手臂环绕彼此的肩膀,面带微笑。当武装直升机飞过,四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时,佛陀和耶稣像兄弟般站在那里,向所有愿意追随他们道路的人展现慈悲和疗愈。

智慧的灵性修行需要我们主动处理生活的痛苦和冲突,以达到内在的整合与和谐。通过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禅修有助于产生这种疗愈。如果缺少必要的疗愈步骤,学生会发现自己无法进入更深阶段的禅修,或是无法整合禅修与生活。

许多人刚接触灵性修行时,会希望跳过悲伤和创伤,略过生活中的困难。他们希望超越自己,进入充满神圣恩典的灵性领域,脱离一切冲突。有些灵性修行确实鼓励这种方式,并教导达成此一状态的方法:通过强烈的专注和狂热,带来狂喜和安详的状态。有些强力的瑜伽练习可以转换心智。虽然这些方法有其价值,可是一旦结束练习后,必然会感到失望,因为只要修行者的训练稍有松懈,就会再度面对所有想抛在脑后、未解决的身心问题。

我认识一位在印度修习瑜伽十年的人,他在离婚后去了印度。他离开家乡(英国)时非常沮丧,工作也很不快乐。身为瑜伽修行者,他有多年深入而严格的呼吸练习经验,为他带来长期的心灵平静和光明。这些经验都可算是某种疗愈。但不久后,寂寞又回来了,他想回家,却发现过去未解决的问题再度出现,和离家前一样强烈。这也是当初使他婚姻结束、工作不快乐的原因。更糟的是,这也是他罹患忧郁症的原因。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心需要深刻的疗愈,他了解不能再逃避自己,于是开始在生活中寻求疗愈。他找到一位老师,很有智慧地引导他在禅修中接纳忧郁和寂寞。他与前妻寻求和解(但不是再结婚),加入能够帮助他了解童年的支持性团体,也找到一份社区工作,和他喜欢的人共事。这些都是疗愈心的漫长过程的一部分,印度那一段只是一个开始。

灵性道路上,需要发现深处的创伤,才能达到真正的成熟:包括来自过去的悲伤、未实现的渴望、一生累积的哀痛。正如阿姜查所说:“如果没有痛哭过许多次,禅修就还没有真正开始。”

若要以爱和智慧具体实现灵性生活,这种疗愈就是必要的。尚未得到疗愈的痛苦和愤怒,童年受虐或被抛弃的创伤,都会成为生命中强大的潜意识力量。除非我们能觉察和理解旧有的创伤,否则就会发现自己一再重复创伤的模式,包括未满足的需求、愤怒及困惑。虽然灵性生活有许多种疗愈,如恩典、灵恩的复兴、祈祷和仪式。但在系统化的灵性修行中,会自然发展出两种最重要的疗愈。

第一类疗愈出于我们与老师之间发展出的信赖关系。越战中耶稣和佛陀雕像的意象,提醒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疗愈还是可能的。它也提醒我们,疗愈不能只靠自己。内在疗愈的过程必然需要与老师或指导者发展一种承诺的关系,因为我们最大的痛苦大多来自过去的关系,要通过智慧而自觉的关系才能疗愈这些痛苦。这种关系会变成开启慈悲和自由精神的基础。过去的痛苦和失望让我们陷入孤立和封闭,有智慧的老师能让我们重新学会信任。当我们允许自己最深的恐惧和最糟糕的面向被别人看见和慈悲地接纳时,就学会了自我接纳。

我们与老师的健康关系是信赖的模式,由此学会信赖他人、自己、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直觉、自己的亲身体验。这种关系让我们信赖生命本身。教导和老师成为支持我们觉醒的神圣容器(较后面的章节会谈到我们与老师的关系)。

当我们以有系统的觉察练习,开始把觉察和爱的专注力量放在各个生活领域时,就会产生另一种疗愈。佛陀谈到在生活的四个基本面向培养觉察力,他称之为四种觉察的基础(四念住)。这四个面向是:身体和感官的觉察,心和感受的觉察,心智和思想的觉察、管理生命的原则的觉察(梵文称这些原则为法〔dharma〕或宇宙的定律)。

在这四个领域培养觉察力,是佛教关于洞识和觉醒的所有修行的基础。持续觉察的力量总是能产生疗愈和开放,本书就是教导如何把觉察力延伸到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以下是把禅修的专注引进生活的四个面向,以产生疗愈的方法。P43-45

序言

心理治疗有如灵性修行的道路

本书作者杰克·康菲尔德是当代美国佛教的代表人物。他跟随南传佛教大师阿姜查五年,接受扎实的内观训练,又取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实际从事心理救助工作。他身兼禅修指导老师和心理治疗师,结合这两个领域的经验而写成本书。

从他的观点来看,这两个领域其实是不可分的,两者的区隔是武断的人为现象。从表面来看,在当代社会中,心理学和宗教灵性确实被划分开来。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学家从症状与疾病分类的角度看待“异常”【异于平常】的心理状态,常常排斥不同于主流学说的其他可能性;宗教人士、神职人员则以信仰、灵性的追求为最高指导原则,虽然也为信众提供咨商辅导,但毕竟只是为终极的信仰服务,并非以对等的角度看待二者,也不见得真正接纳人性的阴暗面。

我有位朋友是精神科医师,他很坦白地告诉我,他因为没有宗教信仰的亲身经验,有时觉得很难区分宗教妄想与宗教信仰,面对病人的宗教或灵性议题时,常不知如何回应。我还有位身为咨商师的朋友,为其宗教信仰中的敦友提供心理咨商,她也坦承,她的心理咨商绝不能违背信仰的教义。这两位朋友分别诚实说出了武断区隔二者所造成的困扰,对他们而言,这是不得不然,是既成事实。

我参加过基督教和佛教的团体,在探讨深奥教义、崇高目标时,也有许多人提出自身面临的现实问题。老师虽然大多能耐心倾听、谆谆劝告,但很少能针对问题本身作出深入的处理,大多还是以信仰追求的境界掩盖真实人生的困境。我参加过南传佛教的十日内观,老师承认密集禅修常会引发强大的情绪,牵涉到成长过程的经验,甚至与累世业习有关,但我并未看到适当而具体的处理方式,多半仍以内观修行的方法因应;观察几位朋友的实例,并未见到持久的效果。上述在信仰和修行路上的现象,如果能与心理学结合起来,很可能会事半功倍,这是我和许多朋友的亲身经验,应该不至于以偏赅全。

有些人想追求超越境界,又愿意诚实面对人生;既想探索如何成为涵盖身、心、灵的完整全人,又不想受限于僵化教条与主流学说。对这些有心人而言,上述的必然事实与既有现象都成为值得挑战、有待商榷的课题。

我认为杰克·康菲尔德是一位既熟悉、尊重宗教与心理学的主流,又能跳脱教条与学说,优游于现实人生与超越境界,从全人而整体的观念与经验来教导灵性修行与心理探索,将二者好好结合为一体的大师。本书就是他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共五章,介绍灵性修行的基本观念与态度,思考人生真正的价值在哪里,我们的时间精力是否投注于自己看重的价值,我们渴望的是爱、接纳、了解,实际的现况却是充满外在与内在的战争,活在各种上瘾和欲望之中。

从自己不满的现况到追求真正的价值,就是灵性修行。但追求真理的道路有许多,我们要如何选择?作者认为必须选择一条与心联结的道路,然后坚定地投入。在过程中,一方面让身、心、灵得到深刻的疗愈,另一方面则要耐心地持续修行,像训练小狗一样平和地重复千百次,以破除多年积习[甚至累世】的机械性反应,得到真正的自由,活出精彩的人生。

第二部分共六章,谈到走上灵性修行道路后会遇到的各种困难与进展,并提出许多面对困难时有用的处理方法与态度,以及如何看待灵性的进展,避免陷入自我膨胀、属灵骄傲的人性陷阱,并介绍修行路上可能出现异于平常经验的身心现象【如狂喜、拙火】,要学习以平衡的态度面对各种经验。

作者在第十、十三章以南传佛教的内观为例,说明灵性修行的过程与目标。书中谈到许多不同层次的境界,虽然有强烈的佛教背景,但作者对各种不同宗教和灵性传承的认识与含融,使读者可以体会作者不自限于某种宗教信仰或教条学说的精神,发现“修行”的路虽然有许多,但“内在历程”与“终极目标”都是一致的。

前两部分着墨的重点为修行的基本精神与实修历程,可说是较强调“灵性修行”的部分,但也可看见“心理探索”的层面贯穿其中。第三部分则是从“心理探索”的层面探讨全人的整体观,虽然讨论的内容仍是“灵性修行”,却是从非常“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灵性修行。

第三部分共有九章,第十二到十五章及第二十章谈到如何扩大灵性修行的范围,包括扩展到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从婴儿期到成人期的各阶段都具有灵性的意义,甚地方官开始至人生的每一件亨都不是出于偶然】,扩展到自我追寻的各个层面【认识并接纳阴影、自我的成长、无我的体悟、真我的实现1,扩展到人与人的关系【学习有智慧地慷慨布施、健康的慈悲之道,跳脱病态的相互依赖,进入相互交融的一体感】,乃至扩展到生活的所有部分【家庭、工作、社区、全体人类、所有众生】。

第十六、十八章谈到真正愿意走上这条心理与灵性的修行道路的人,不能自行其是,需要有同伴和向导,特别是需要在这条路上有经验的老师。作者除了分享如何寻找老师,并慎重说明老师可能产生的问题,这些内容也都脱离不了心理层面的议题。第十九章则从心理动机、意图的角度介绍佛教“业”、“报”、“因果”的观念,由此建立为自己负责、从自己影响整个世界的态度。

第十七章直接谈到“心理治疗与禅修”的关系,可说是本书最重要、最特别的一章。事实上,这两者本来就是追求终极意义的探索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只是在方法上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作者而言,心理治疗就是一种灵性修行的道路,也是其他修行道路不可忽视的部分。虽然作者强调这种观点是针对西方社会的人,但笔者认为,即使是东方,在现代化的影响下,灵性修行显然也牵涉到许多心理议题,而心理治疗也常需要面对灵性议题。实在有必要结合两者,对有心追求灵性的人,才能得到完满的成果;对有心探索自我的人,也才能得到深入的收获。

第四部分是总结,共有三章,介绍灵性成熟的特质与境界。作者以充满诗意与人生体验的笔触,描写了难以用语言文字说明,却可以追寻、体悟的丰盛与完满人生。

心理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提出“超个人心理学”,试图将心理学的境界提升到超越自我的高度、全人而整体的深度,从郡以来,就有各式各样尝试整合心理与灵性的学派与治疗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将东方的智慧与禅修方法,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有些人撷取禅修的方法,运用到心理治疗之中,得以改善许多“症状”与“疾病”;也有些人撷取心理治疗的方法,使禅修的内容更为丰富。但能够将心理学、心理治疗提升到与灵性修行对等的地位,切实以整合的观点来看待人性与人生追寻之路的人,实在不多,本书作者杰克·康菲尔德堪称其中的翘楚,而这本代表作也可说是结合心理与灵性的典范之作。但最重要的还是为自己找到一条与心联结的道路,诚实地面对自己,踏实地走在其中,那么,这本书必然能成为你的好友。

书评(媒体评论)

杰克·康菲尔德为禅修者的道路提供了亲切、温暖而实用的指引,充满澄澈的洞见。本书是所有探索灵性生活者的完美指南。

——丹尼尔·高曼

杰克康菲尔德再次证实他在灵性旅程特别是禅修中,对于心的领域及其韵律的认识与体验是多么广博。他以西方人少见的开放识见,为读者提供了亲切的心路见闻。

——史蒂芬·拉维

我们太常将心理过程与灵性历程分开,令人高兴的是,本书让我们看到这两个部分如何重新结合起来。

——拉姆·达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踏上心灵幽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杰克·康菲尔德
译者 易之新//黄璧惠//释自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91707
开本 16开
页数 3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6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5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6.5-49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29
167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9: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