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座向下修建的塔
内容
编辑推荐

必须把杨炼二十余年的创作读成一部书,你才能进入他的思想之塔。

在当代中国诗人之间,杨炼以表现“中央帝国”众多历史时期生存的痛苦而著称。本书以他的作品建造着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之间的桥梁。他令人震惊的想象力,结合以简捷文字捕获意象和情绪的才华,显示出杨炼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杨炼的思想性文论集,汇集了作者二十余年的重要文章,包括对诗歌、文学、艺术、现实诸方面的思考,由“诗意孤独的反抗”、“空间诗学及其他”、“再被古老的背叛所感动”、“回不去时回到故乡”、“一座向下修建的塔”五部分组成。

作者纵横中西文化之间、游刃传统现代之内,高屋建瓴,深海垂钓,在人类困境中把握诗歌精神,为思想自觉而审视作品的质地。杨炼的文论一如其诗作,是深省细民的结晶。他锻造了辉煌震颤着的材料,以绝然的孤独、黑暗的洞察力和灵视的显现,接近了一种神秘主义。他正在实践自己的话:每个中文艺术家必须是思想家。同时,他告诫同代人:没有诗人经得起仅仅重复他自己。

目录

非人生观——三十六岁自赠并代序

辑一:诗意孤独的反抗

 雁对我说

 墨乐:当代中国艺术的思想活力

 以个人的声音反抗世界性的自私和冷漠——忆苏珊·桑塔格

 沉默之门——与Uwe Kolbe继续对话

 “在死亡里没有归宿”——答问

 诗,自我怀疑的形式

辑二:空间诗学及其他

 重合的孤独

 因为奥德修斯,海才开始漂流——致《重合的孤独》的作者

 传统与我们

 智力的空间

 诗的自觉

 中文之内

 幻象空间写作

 “空间诗学”及其他——中文古诗形式的美学压力及其当代突围

 散文断想

 大海停止之时——敞开中文诗的内在时间

辑三:“再被古老的背叛所感动”

 磨镜——中文当代诗的三重对称

 本地中的国际

 世界文学就是个性文学

 答意大利译者鲍夏兰、鲁索问

 “再被古老的背叛所感动”——英译《同心圆》序言

 2007/2008中日诗人对话——感言二则

 我的文学写作——杨炼网站“作品”栏引言

 《水手之家》序言

 IN THE TIMELESS AIR——中文、庞德和《诗章》

辑四:回不去时回到故乡

 被朗诵的光——欧洲之忆,并献给母亲

 孤独的喧响——读《替身蓝调》

 吃人生这只蜘蛛——读《吃蜘蛛的人》

 一个艺术家的史诗——读曲磊磊作品

 “美国的月亮”和狗食袋

 送马汉茂先生

 千年纪的邂逅——一九九九年魏玛国际论文争奖赛揭晓

 自西向东流动的丝绸——一意大利演讲:谈利玛窦

辑五:一座向下修建的塔

 一座向下修建的塔——答木朵问

 冥思板块的移动——答叶辉访谈

 “诗歌将拯救我们”——和阿多尼斯对话

 开掘每个人自己的智慧之井

 “后锋”诗学及其他——与唐晓渡、张学昕谈二十世纪八十牟代以来诗歌创作

试读章节

雁对我说

那必定是夏夜,我的窗外必定有一只雁在啼叫,叫着八月八日这个日子。

二○○八年八月八日对我有多重的含义,那将是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日子。

其实传递的是对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现实的关注。“奥运”像一个坐标,给茫茫大海上一次近乎抽象的航行标出了时空,让渴望和事实的反差凸显出紧迫。它最大的好处,就是令“中国问题”在这个太稔熟利益游戏的世界上变得不可回避。仅此一点,已远远超出了一次奥运会本身的意义。

但这日子对我还有一层私人的含义:它开幕式那天,正是我离开中国整整二十周年。一九八八年八月八日,我应澳大利亚艺术委员会邀请,怀揣写作五年、刚刚完成初稿的长诗,踏出国门。以这样的句子结尾:“所有无人回不去时回到故乡”,“每一只鸟儿逃到哪儿死亡的峡谷/就延伸到哪儿此时此地/无所不在”,“以死亡的形式诞生才真的诞生”。诗是一个谶语,它比诗人更清楚命运等在哪里。诗也是一张蓝图,它把我们昨天的、今天的、将来的“活法”早早画下,紧紧攥在手里,又不动声色地看着世界趋近它、证实它,最终成为它。那一年像一道裂缝,把我的履历一劈为二,前三十三年在中国和后二十年在国外,既逆反又怪异地组合成一体。“历史”和私人生活的这种混淆,使我有时简直分不清究竟时间根本就是一个错觉?抑或每个人的经历压根就是一部史诗?二十年了,世界在脚下滑过,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美国,永远离开,却永无抵达……

我漂流的日子追随着我的诗,而我的诗又追随着隐身在所有诗作深处的某个“原版”。是的,我们活着,但剥掉冷战、东西方、种种意识形态的口号游戏,甚至进化的幻象,真有一个我们“自己”活过吗?所谓活法,在我眼里只是一个同心圆,贯穿了古今中外人之内在困境。正是通过对它的提问,使国界两边的人们彼此相识、互懂,连接在一起。

“没有国际,只有不同的本地”,——我写过的一篇文章《本地中的国际》可以归结为这样一句话。这二十年来,我生活中最触目的特征,是几乎不停地在世界各地旅行,因此,“国际”一词,似乎取代了一个个具体地名,变成了我真正的住址。但同时,我心中的疑惑正是:什么是“国际”?离开了一个个具体地点,以及用每个地点上的深度构成的对话,真有一个“国际”能让我们抽象地生存其问吗?如果没有,那“本地”又是什么?它的内涵,是地理的?心理的?历史文化的?语言甚至语言学意义上的?或是由所有这些构成的一个人精神的内在层次?那么,一首诗,正是一种“关于现在的考古学”。诗人考古家,一层层揭开地层似的,追问进那个总能隐秘得更深的“自我”。诗作犹如考古手册,记录下在一个地点之内的、纵深的发掘经历。我们通过比较自己以前作品的深度,来确认现在这首诗的位置和价值。直到“本地”一定超越某个地点,它钻探、钻透一个人的脚下,从这里指向每个地点。简单地说,占有本地,意味着诗人发掘自身的能力。诗人说:给我一次呼吸,我就能长出根,扎进泥土,探测到石砾和岩浆,并沿着水的脉络倾听大海,参与古往今来航海家们的旅程。

由是,今年八月八日那个夏夜,在我的卧室敞开的窗外,必定到来那只雁。它的啼叫来自古老的中国?或者始终回响在这里——在英国,伦敦,击碎墨绿色玻璃质地的静谧,传进我的耳鼓。一声声清冽的音色里,有个隐秘的世界被揭开了。我想知道,令我怦然心动的,究竟是什么?

是这座叫做伦敦的城市吗?我漂泊途中无数外国城市中的一座。本来只和别的短暂停留地一样,这个标明Stoke Newington的邮政地址,还没记住便被抛弃、缩小、固定、埋进履历表,变成一行没人注意的字。但不期而然地,我在这里住下来。几年过去,这城市竟然逐渐和我熟悉起来,当我的眼睛开始“自然而然地”在同一棵苹果树枝头,搜寻每年十一月悬挂的最后一个苹果,我突然发现,伦敦和我的关系已不同了。它不再和我擦肩而过,而停下来,成了我在中国之外获得的又一个“本地”,比纯粹的漂流更怪诞的,以表面的不动加倍突显出人生命运的不得不动。

是我在伦敦写成的诗集《李河谷的诗》吗?李河谷,离我家步行十分钟,一片原始沼泽的保留地。一个地点,代表所有外在的地点,非得通过写,被转化到我内部,当它成为文字之我的一部分,才不再空洞。其实,连“死者”这个词、“流亡”这个词也都可以是空的,如果没有思想的实体、诗的实体,我们甚至配不上谈论自己的经历。非得创造这个意象“一只血淋淋的漏斗”,来描述从我厨房后窗向下望见的花园,和秋雨中深深沉溺的所有花园。非得找到这个句子“肯定风也在沿着自己离去”,来追上我门前这条枯叶纷飞的街,和我漂流途中经过的每条街。当心理的时间翻转成一个旋涡,旋入地理的空间,这些意象越本地,才越点明了人的“无处”那个主题。除了一行诗,我们哪儿都不在。

又或者,那雁唳提示的是“中国”和“中文”?苦难频频的命运,反衬出璀璨的诗歌传统。一个绵延无尽的历史,让我以为懂得了“时间的痛苦”,但后来才发现,那其实是“没有时间的痛苦”,唯一证明着“活法”的古今不变。一个被沿用了上千年的句子“国家不幸诗家幸”,译成我表述当代中国诗歌的说法,就是“噩梦的灵感”。现在,中国被我称为“我自己的外国”;而中文,则成了“我的外国母语”。自古以来,离乡背井(请注意这个意象“背朝着自己的井”!)就被视为中国人最惨痛的人生经验,也因此随季节南北迁徙的雁,就成了流离游子怀乡病的象征。那排成一个中文“人”字飞远的雁行,总是在“回家”的。而一束眺望它们隐没的目光,总是回不了家的。翻翻唐诗,“雁”简直是伤心相思的同义词:“归雁人胡天”、“归雁来时数附书”是王维的;“雁没青天时”、“雁引愁心去”是李白的;“心随雁飞灭”、“木落雁南渡”是孟浩然的;“秋边一雁声”、“鸿雁几时到”是杜甫的。最善描写漂泊之苦的杜甫,有诗直接题为《孤雁》,这联对仗“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早已写尽了我今天的处境心境。中国古诗强调使用“典故”,那正是通过“互文”的关系,用一个刚写下的文本涵括、刷新整个传统。当一声雁唳,把我此刻的听觉牵入了唐朝,让李河谷的水流上溯到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源头,那是一种“远”吗?抑或逼人之“近”?我几乎可以招呼裹紧长袍、匆匆拐过街角的杜甫们,犹如招呼我熟悉的邻居。

诗包含了所有这些。在这里,“远”和“深”是同一个意思。诗人远行,其实又在自己的内心原地不动。世界滑过他如抽象的布景,变幻的距离,唯一存在在“向内”追问的方向上。诗人的水平移动,被诗悄悄变成了垂直的。就是说,所谓“深度”,无关其他,仅仅指向诗人通过写作对存在的领悟。海德格尔所说“所有伟大的思想家其实只说出了同一个思想”,即是指这个关于“存在”的思想。写诗的价值和乐趣,可以形容为到存在的深海里钓鱼。与此相比,仅仅追求作品的题材之变、形式之新、风格之花哨,乃至玩弄“政治正确”、“身份游戏”,都是舍本逐末,那些目标的浮泛已经弱化了意义。盯紧人的处境不放,诗就成为我们“唯一的母语”,它深于每一种个别的语言,而引导着所有表达。屈原的、但丁的,唐朝的、当代的,北京的、伦敦的,李河谷中流淌的、我小小书房里刚刚诞生的,每一次“写下”的特定时间,因为书写无时态的中文动词,而变成了非时间——所有时间。不是“我”在到处,是到处存在于“我”。当世界不再只是“知识”,它成为诗人活生生的“思想”,一首诗就接通自己的能源了。

我知道在后现代流行的今天,谈论且标举“深度”,似乎不合时宜。但不得不如此。我们选择“活法”,就是选择“想法”,更确切些说,是建立对内心困境的自觉。二○○八年奥运,世界对中国现实倾注关切之际,一些西方大资本家却正在北京的宴会厅里举杯:“我们被照顾得好极了!”同理的另一面,只有当美国和伊拉克的诗人并肩朗诵,你突然发现他们作品中的痛苦多么相通。我反复说过:自私、冷漠、玩世不恭,正是这三个词画出了一幅当今世界的肖像。

P3-7

序言

非人生观

——三十六岁自赠并代序

观者,又见也。人生观者,重睹人生也。我寄旅人生,凡三十六载,此一睹,幸运乎?厄运乎?幸存乎?吾尚不知。再见人生,吾所不愿。故非不谈人生,实人生不可谈。非不观,实不可观,不可复观,亦无从无足观起。

处世,变幻无常。外变内亦变,若坐于飞舟而观于流云,幻象之外,一无可据。三十六载之前,万事缈缈,百书并陈,其说不一,何为可依可信之理?三十六载之中,“救国”云云,“救人”寂寂,如所居之国无人,所生之人无国,又何为可憎可爱之情?学诗日久,非吾写诗,实乃诗写吾。每一句出,不独远离吾身,亦远离此世,若众星焚于天外,其光非仅止于囊萤映月之用也。所谓艺术人格者,非艺术出自人格,乃艺术创造人格。艺术所为,在于敞开天启,使人获求一超拔于混浊人烟之世界。此,不落文字之内,乃据文字之上,汝可随之,焉可求之?

如是,人生不必观。不观,则游与不游,皆逍遥也。

书评(媒体评论)

在当代中国诗人之间,杨炼以表现“中央帝国”众多历史时期生存的痛苦而著称……一个世界文学的老问题,由中国文学提供了最新版本:怎样靠独立的而非群体的灵感,继续把新异韵经验带入自已的创作?……我推荐杨炼,请你们关注。

——美国:艾伦·金斯餐

(杨炼)继续以他的作品建造着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之间的桥梁。他令人震惊的想象力,结合以简捷文字捕获意象和情绪的才华,显示出杨炼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英国:<爱丁堡书评)

我恨译杨炼的诗,太难了。

——德国:顾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座向下修建的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93088
开本 16开
页数 3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2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0-53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28
15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4:5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