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财富青春(解读80后创业力)
内容
编辑推荐

为什么有些人创业成功,另一些人却失败?为什么有些人能东山再起,另一些人却一败涂地?为什么有些人3年即获成功,另一些人却用了30年?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走运,另一些人却在倒霉与噩运的魔咒中折腾?为什么有些人能在20岁时让钱来找自己,另一些人到了50岁还在四处找钱?什么是创业力?创业究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太多的疑问在我们脑海里翻滚,迫切地需要予以解答。在我们的身边,有一群“80后”创业者们正在用生动的创业故事和坚定的创业行动,以鲜活的方式为我们用心解读着这些问题。创业点亮青春,能力改变命运。

创业者甚至要先为自己刻“墓志铭”,再去找“通行证”。

内容推荐

为什么有些人创业成功,另一些人却惨遭失败?为什么有些人能在20岁时让钱来找自己,另一些人到了50岁还在四处找钱?什么是创业力?创业究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在我们的身边,有一群“80后”创业者们正在用生动的创业故事和坚定的创业行动,以鲜活的方式为我们诠释着这一系列问题。

作者以第三方的角度全方位、近距离地记录了这些成功创业者的成长历程。全书共12章,解读出当代青年创业者应具备的12种能力——影响力、决断力、执行力、团队力、沉静力、梦想力、诚信力、自省力、偏执力、学习力、责任力和掌控力。

创业不是简单地创办一家企业,而是以毕生的奋斗去成就一番事业。对于“80后”一代人而言,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更大的勇气,才能照亮青春,改变命运。

目录

第一章 影响力李想 意见领袖引领消费潮流

 中国的盖茨一定会在80后群体中出现

 做与众不同的事和与众不同地做事

 妥协是最好的进攻

 只有掌握主动权,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充满亮剑精神的李想定律

 给后来者:创业不一定要创办企业

 与创业导师同行:马云解读影响力

第二章 决断力戴志康 创业的年轻人别浮躁

 在学业和理想中做选择其实并不难

 放风筝得到受用一生的启示

 不破釜沉舟做不好事情

 敢于创新商业模式

 风险投资的锦上添花

 果断决策需要威信做后盾

 与创业导师同行:郭台铭解读决断力

第三章 执行力高燃 追随我心,去做最有影响力的事

 我一定要上大学

 在电梯“绑架”杨致远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三个火枪手的战绩

 二次创业要做中国互联网娱乐老大

 与创业导师同行:史玉柱解读执行力

第四章 团队力朱华明 同学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创业团队都有同学

 一起奋斗找准合伙人

 社交网站终究是与人打交道的事业

 年轻是竞争优势

 投资者看好的是团队力

 与创业导师同行:俞敏洪解读团队力

第五章 沉静力陈曦 要做真正的企业家

 目标远大和量力而行不矛盾

 人生最高境界在止于至善

 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企业家

 参加创业选秀并不为赢得创业基金

 万米跑中的暂时领先者而已

 冷静观察,积极准备

 与创业导师同行:何享健解读沉静力

第六章 梦想力茅侃侃 让梦想照进现实

 长期做不喜欢的事,喜欢的事也会做不好

 只靠想象注定会失败

 创意来源于电影

 两小时侃侃而谈获三亿元人民币投资

 梦醒的理想主义者日趋成熟

 用现实的眼光联系梦想与生活

 与创业导师同行:乔布斯解读梦想力

第七章 诚信力罗宗华 做企业最大的秘诀是做良心

 企业做大的秘诀就是做人和做良心

 编竹筐赚钱还债

 愿意用工资赔浪费的原材料

 因为勤奋遇到贵人

 带着诚信创业,成功理所当然

 与创业导师同行:柳传志解读诚信力

第八章 自省力郭俊峰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因为赚钱急功近利被骗退学

 第二次创业又上当了

 金钱狂舞的背后是危机

 方向是摔出来的

 创业者不是活雷锋

 理想是让公司上市

 与创业导师同行:任正非解读自省力

第九章 偏执力刘琦开 创业要死皮赖脸

 请你们以后不要看不起我

 冒充董事长的朋友

 第一次创业失败

 因为勇气获得风险投资

 做网站是因为有剩余的精力

 创业一定要经受得起打击

 与创业导师同行:李书福解读偏执力

第十章 学习力刘松琳 赢在八小时之外

 “亚洲首富”的梦想从赊酒卖开始

 从理发师做起开始第二次创业

 卖佛具开始第三次创业

 一堂培训课找到一辈子的事业

 在学习中成长

 培训企业更需要培训

 与创业导师同行:李嘉诚解读学习力

第十一章 责任力杨惠妍 以父之名,责任胜于财富

 富爸爸是前提,责任力才是关键

 以守业为创业,扛着责任起跑

 财富无法复制,责任可以培养

 从“子弟兵”到国际化管理

 社会责任应该成为创业的最大动力

 与创业导师同行:莉莉安妮·贝当古解读责任力

第十二章 掌控力李兆会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因父亲遇难少年临危受命继大权

 扳倒重臣后全面掌权

 出击股市两条腿走路

 运筹帷幄尽显英雄本色

 苦练内功打破外界谣言

 以自己的方式扛起父亲的旗帜

 与创业导师同行:董明珠解读掌控力

后记

试读章节

大学毕业之后,高燃到《经济观察报》工作,半年之后他就成为报社最佳新记者。在一次采访过程中,高燃得到了一位优秀编辑的指点,从选题策划到找材料这个编辑都全程帮忙。高燃猛然意识到:这样下去,再过几年自己顶多也就是成为这样的主编或者编辑主任。这种一眼就望到头的人生并非高燃所渴求的,于是,他辞职了。

高燃重新考虑是出国还是创业,在摸索中他发现卓越网和当当网做得非常出色。因为自己对大学图书市场比较了解,他决定做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生的电子商务网站。通过了解,高燃找到蔚蓝网络书店,这家公司当时在大学生网络购书方面名气很大。通过对其创始人的了解,高燃认为对方很难把网站做大,不如融资将这个网络书店买过来自己经营。

这时,找钱成为高燃的当务之急。在寻找资金的同时,高燃也开始组建团队。他请了清华计算机专业的两名师兄帮他做技术架构,另外请一位有管理经验者做助手负责内部管理和程序执行。2004年5月,高燃正式开始创业,将蔚蓝网络书店收购后并将其做大做强。他拿着大学期间听讲座办论坛时收集的一大堆企业家名片挨个打电话,看谁能给自己提供帮助。

有一天,《经济观察报》的同事告诉高燃:雅虎网站的创始人杨致远明天要到国内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你与他在语言上没有任何障碍,不知道有没有兴趣参加?

杨致远,人称“雅虎酋长”,22岁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斯坦福大学,在大学写博士论文期间,发明了最早的网站搜索软件。1994年4月,杨致远与费罗一起在一辆拖车中创建了雅虎,因此被称为“世纪网络第一人”,开启了人类的网络时代。1996年4月12日“雅虎”股票首度公开上市,当日市值即高达8.48亿美元。

作为互联网英雄人物,杨致远有众多“粉丝”,高燃便是其中之一。听到这个消息,高燃内心一阵狂喜:这不正好吗?如果能够将平生第一份商业计划书交给自己最崇拜的网络英雄,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就一口答应下来。

当天晚上,高燃开始赶写商业计划书。字不是很多,内容也不算很完整,但高燃心里很满足。他认为投资回报率如此高,杨致远肯定会感兴趣。

第二天,高燃以记者的身份参加了此次新闻发布会。杨致远身边的陪同人员很多,前往采访的记者更多,高燃根本得不到单独面谈的机会。虽然见到了心目中的英雄,但是,如果商业计划书交不到杨致远手上,高燃依然达不到目的。

中午,杨致远在众人陪同下去一楼餐厅吃饭。雅虎CEO塞梅尔,已经60多岁了,也在其中。为了表示尊敬,年轻的杨致远一个箭步跨到电梯门口,将电梯按住,等待长者塞梅尔先走进电梯。

此时,憋了一上午的记者们将塞梅尔团团围住,抓住这点间隙进行提问采访,生怕漏掉了挖掘重大新闻的机会。高燃当天的重点不是采访,而是和杨致远独处,对于他来说,赶在塞梅尔之前冲进电梯无疑是最好的机会。于是,更年轻的高燃用比杨致远更快的速度冲到电梯门口,对杨致远说:您进去吧,我来按住电梯。

杨致远很自然地进了电梯,高燃迅速将电梯门关上,并直接按“6”。他不知道六层是什么地方,只要往上就可以。电梯到六层之后,高燃将电梯门死死按住不让开门。

杨致远紧张地说:你要干吗?虽然高燃身材并没有杨致远高大,戴副眼镜,手拿几张纸,看起来不像是绑架犯,但是与一个陌生人在狭小无人的空间对视,难免压抑。

高燃立即将商业计划书交给杨致远,激动地说:对不起,您是我从小崇拜的创业英雄,我这里有一份商业计划书,请您帮我看一看,如果可能的话,看看有没有机会合作。

杨致远如释重负,长吁一口气。他一看电梯门已经关上,木已成舟,就顺手接过高燃的计划书,看了大概只有两三分钟时间之后,杨致远给高燃一张名片,并鼓励高燃说:看起来很不错,到时候再给我发一封E-mail,有什么事情我用E-mail回复给你,好好干吧!

虽然这只是大人物对小人物带有推辞色彩的客套性鼓励,但是足以让高燃感到激动。不过当电梯从六层落到一层,杨致远走出电梯之后,高燃就意识到这件事肯定没戏了。见到了崇拜的英雄,还与他说了几分钟的话,并且把商业计划书交给了他,这其实就是一个胜利——在电梯里“绑架”杨致远也成了高燃的一段传奇经历。

后来,高燃根据名片上的地址给杨致远发了E-mail,一个星期后,没有回音;一个月之后,仍然杳无音讯。直到三年之后的2007年,因为投资的关系,杨致远和高燃彼此熟悉起来。聊及此事时,杨致远笑称自己有些后怕:万一当时真的有人绑架自己或者捅自己一刀,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这次挫折丝毫没有影响高燃的信心。其实在“绑架”杨致远的计划之前,高燃已经做好了另外一手准备,并且他相信这位贵人一定会给自己投资。只要付诸行动,机会一定会垂青有准备的人。P44-47

序言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华夏大地。中国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开始下海弄潮,奏响了商海大戏的序曲:

1984年,柳传志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捣鼓起电脑生意;同一年,浙江的李书福在走村串巷搞了两年“野照相”后,改行办起了冰箱厂,后来又开发生产出具有中国自主品牌的“吉利”汽车,成为中国轿车走向世界当之无愧的代言人;1987年,转业军人任正非创办“华为”,涉足当时国内尚无人敢问津的通讯设备领域;最为悲壮的要算1989年南下深圳的史玉柱,登上南下的列车前他斩钉截铁地说了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式的话:如果下海失败,我就跳海!

同样是20世纪80年代,一群注定将在20年后与前辈们在同一片商海中搏击的“80后”们呱呱坠地:李想、高燃、茅侃侃、戴志康、刘松琳……他们听着“春天的故事”、念着“ABCD”长大,然后像前辈一样站到创业者的队伍中。不同的是,他们不再用“下海”这个充满冒险精神的词作为横空出世的口号了,而是扛起“创业”这面充满希冀和自豪感的新旗帜。

是的,时代不同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创业环境也在不断优化,“全民创业”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潮流。当有些大学毕业生在“被就业”的尴尬中鸣冤叫屈时,一些他们的同龄人已经踏上创业的征程了。

“创业”的歧途是“闯业”。当越来越多的创业明星通过媒体、网络、演讲等方式迅速蹿红时,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的人们坐不住了,他们迫不及待地炒老板“鱿鱼”、注册公司,自立门户开始创业……

为什么有些人能创业成功,有些人却失败?为什么有些人能东山再起,有些人却一去不复还?为什么有些人用3年就成功了,有些人却用了30年?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走运,有些人却在倒霉与噩运的魔咒中折腾?为什么有些人能在20岁时让钱来找自己,有些人到了50岁还在四处找钱?什么是创业力?创业究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太多的疑问在人们脑海里翻滚,迫切地需要予以解答。

对于这些问题,从枯燥的管理理论、学术经典中很难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不过,就在我们身边,有一群“80后”创业者正在用生动的创业故事和坚定的创业行动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这些问题。相比前者,这种回答更生动,更鲜活,更有说服力,也更有创造力。

李想18岁开始闯荡互联网江湖,并很快和他的“泡泡网”一起成名,以专业意见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方式,用影响力成功建立了自己的“泡泡”王国;戴志康在学业与事业、高薪与创业等抉择面前总是当机立断,从不后悔,决断力是其成功的关键;高燃有着湖南人典型的生猛、蛮霸,敢想敢做,总是用行动去回应旁观者看笑话的初衷;朱华明在22岁加入“同学网”团队前已两度辍学创业,终于借助“同学网”发现sNs的蓝海,以自身行动解读团队力的内涵;陈曦经历了两次重返校园读书和数次创业,在成功和失败的徘徊中修炼了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沉静力;茅侃侃是个谁都觉得不正经的“混世魔王”,却通过实景游戏丈量了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上述六位都是“互联网下的金蛋”,如果说互联网是“80后”最熟悉和擅长的领域,那么以下四位在传统商业领域获得了成功,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示了他们的才华和创业实力。

罗宗华是白手起家的草根创业者,他成功的秘诀就是诚信力,“做企业最大的秘诀是做良心”是他的至理名言;郭俊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每一次跌倒后爬起,没人怀疑他重新站起来的能力;22岁的刘琦开将钢铁外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靠的是“创业要死皮赖脸”的偏执狂精神;初中毕业的刘松琳居然做起国内最大培训企业的老总,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每年为成千上万的企业老总进行培训,凭什么?学习力!学习培训业的顶尖人物再颠覆行业规则是他成功的法宝。

在本书介绍的十二位“80后”创业者中,有两位身份比较特殊。一位是26岁成为中国首富的女孩杨惠妍;一位是山西巨贾之子李兆会。外界对他们的评价,无一不是“有个有钱的老爸就等于成功”、“口含金汤匙的富二代”。事实并非如此,创业难,守业更难,将为父辈守业作为自己的创业难上加难。从杨惠妍和李兆会的接班历程中,我们既能感受到责任力的珍贵,又能体会到掌控力的难得。

当然,创业力的本质是一种综合能力,创业成功者并非只具备十二种能力中的某一种,只是某一种能力比较突出而已,例如,当我们看到李想的影响力时,他的诚信力、执行力、梦想力等都同时具备。一个人要想创业成功,肯定需要方方面面的能力,但是只要扬长避短,将某方面的能力充分展现出来,离成功便更近一步。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能力很全面,却始终平庸的原因所在。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备创业力中的一种或几种能力。我们不是要刻意去学习、培养这些创业能力,而是要善于发现自身具备的创业力。这样,创业成功的几率就大了。伟大都是熬出来的——在十二位“80后”创业者用创业经历解读创业力的过程中,无一不是用泪水、汗水甚至血水淌过创业这条河流。

创业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文质彬彬”,也不能“温良恭俭让”,要先为自己写下“墓志铭”,再去找“通行证”。

或许在中国创业史的辽远夜空里,“80后”创业者中的有些人只是转瞬即逝的流星,甚至还没来得及擦出一点火花。但是,他们用光和热为后来者在一瞬间看清黑夜里的道路燃烧了自己。这些“80后”创业者有知识、有理想、有激情,他们果敢、决断、执着。他们的未来充满挑战,他们的经验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

后记

凌晨四点,东方即晓,又是一个在微弱的灯光下敲打键盘的不眠之夜。一个瘦弱的身躯,正在为一个创意激动不已,躬身前行,不知疲惫。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流水一刻不停地奔涌,是不安分的心在激励它到达更远的地方。与创业者对梦想的执著追求相比,与这些人在创业路上经历的坎坷和磨难相比,我的付出显得微不足道。

创业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创业路上充满艰辛,极少数成功者正是从绝大多数失败者身上吸取教训,在困难的时候坚持下来才取得了成功。如今,“被就业”、“毕业即失业”这些抱怨的背后隐藏的是“80后”一代的迷茫和忧虑。鼓励创业成为减轻就业压力的途径之一,由此引发的支持与反对声此起彼伏,反对者说得最多的就是“不要盲目创业”。

但是,“不要盲目创业”并不是说不能创业,更不能背上心理包袱在创业的门槛苦苦徘徊。恰恰相反,综观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国的改革道路和创业浪潮无疑磨砺和培育了大批前赴后继的企业家;成就了大批“指点江山”的先行者;造就了大批“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商海弄潮儿。他们是推动时代变革、改变中国面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创业不是简单地创办一家企业,而是以毕生的奋斗去成就一番事业。对于80后群体而言,创业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更大的勇气。通过80后创业者的故事生动活泼地解读创业力是我的初衷,看到每位创业者梦想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是我的愿望。每当资料不够难以下笔的时候,每当疲倦困倦想休息的时候,我都在怀疑是否有继续坚持下去的必要。破旧的笔记本电脑就像堂吉诃德的破马一样呜咽,随时都有罢工的可能。幸运的是它能以我之毅力坚持到底i直至将最后一个句号敲在键盘上。

当然,个人的智慧总是浅陋的,本书记载着许多人的默默付出和智慧结晶。我要衷心感谢出版社编辑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感谢李婷、王利、蔡济、叶光森、余学军、陈赐贵、周琼等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他们的工作拓展了我的思路,使得本书顺利面世。

创业力的解读方式和创业者的故事不计其数,我未能一一讲述,只能撰写部分人物与部分事件,并希望尽可能正确地解读。由于时间仓促,加之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诚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特驰惠意。

书评(媒体评论)

到河岸是我们的目标,这是人人能看清的事情。难的是如何搭桥,如何造船,或者学会游泳。在根本不会游泳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除了泛起一阵泡沫和带来滑稽的悲壮以外,什么结果也没有。

——柳传志

20世纪80年代挣钱靠勇气,90年代靠关系,现在必须靠知识能力。十年后的成功企业家一定是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

——马云

“80后”的创业者所面对的是一个更加民主、更加开放的环境。但我想,他们创业过程中对个性的追求,对自我证明的渴望,与当年的王石是一样的。

——王石

我正是从“80后”这一代人身上,看到了新一代人和一个新的社会茁壮成长的必然因素,也看到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融合发展的未来。

——俞敏洪

“80后”的孩子具有不守常规、颠覆传统、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他们中有很多人不想按部就班地工作,从而走上创业这条道路

——熊晓鸽

他们(“80后”创业者)比所有的前辈商人都要幸运,他们看上去一个个前程远大,不过,他们即将面临的挑战和灾难也将前所未见。

——吴晓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财富青春(解读80后创业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30258977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715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7: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