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根据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改编而来的。
该论文从善意解读和理性反思的角度,对“新闻无学论”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并且还提出了新文学从幼稚到成熟的四大对策性建议,这对今后新闻学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书 | 对新闻无学论的辨析及反思--兼论新闻学学科体系建构和学科发展/新闻与传播学博士文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根据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改编而来的。 该论文从善意解读和理性反思的角度,对“新闻无学论”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并且还提出了新文学从幼稚到成熟的四大对策性建议,这对今后新闻学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题词 序言 学术的力量: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代自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新闻学:在“新闻无学”声浪中踯躅前行 一、“新闻无学”声浪绵延不息 二、新闻学研究受到低估与轻视 三、传播学热对新闻学发展产生了冲击 四、快速发展的新闻教育却受到贬损评价 第二节 研究的动因和主旨:对新闻学学科发展前途的忧虑和先行探路的抛砖引玉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实在性:“新闻无学论”不是“假想敌”,而是现实威胁者 第四节 研究的必要性:不是没有价值的“伪问题”,而是不容回避的重要议题 一、“新闻无学论”的深远影响反映出对其进行专门研究的必要性 二、既往研究的不深入、不充分凸显了本课题研究的紧迫性 第五节 研究问题和内容的界定:系统梳理、深入辨析、理性反思 第六节 选题的意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七节 本书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八节 研究方法 第九节 必要的有关说明 一、对学术采访有关情况的说明 二、对解释或界定有关词汇或概念、术语的说明 三、对文献分析对象有关情况的说明 四、对引文及其注释有关情况的说明 五、关于附录的说明 第二章 学者观点综述 第一节 中国新闻学术史的六大分期 第二节 萌芽时期(1834—1917):“新闻无学”,无争议的事实 第三节 建立时期(1918—1935):积极倡导“新闻有学”,承认“新闻学幼稚” 第四节 初步发展时期(1936—1956):“浅学论”成主导,“无学论”难消,新闻学研究走向分化 第五节 发展停滞时期(1957—1976):特殊历史条件下事实上的“新闻无学” 第六节 恢复发展时期(1977—1997):新闻学研究全面恢复,“新闻有学”渐获认可,新闻学“幼稚”现象有所改观 第七节 兴盛时期(1998至今):学科地位获确认,“有学”成事实,“无学”论转入民间语境,新闻学与传播学关系之争凸显 第三章 对“新闻无学论”的归纳辨析和善意解读 第一节 “新闻无学论”:四类持论者的20种代表性论点 一、了解“新闻无学论”多种论点的途径 二、“新闻无学论”的四类持论者 三、“新闻无学论”的20种代表性论点 第二节 是何“新闻”是何“学”:对“新闻无学”的语义解读 一、“新闻无学论”中“新闻”的三种含义 二、“新闻无学论”中“学”的三种含义 第三节 对“新闻无学论”基本内涵的归纳概括(“八论”) 一、“非科学论” 二、“非理论科学论” 三、“无学问论” 四、“不独立论” 五、“传播学化论” 六、“无用学问论” 七、“浅学论” 八、“失范论” 第四节 “新闻无学论”多种内涵中的共同意蕴:对“新闻无学论的界定 一、“八论”问的内在联系 二、“八论”中的共同意蕴 三、对“新闻无学论”的界定 第五节 我们应该善意解读具有合理内容的“新闻无学论” 一、偏激言辞中蕴含着合理内容:对“新闻无学论‘八论”的初步归类 二、善意解读:面对“新闻无学论”的正确选择 第四章 对新闻学定义、研究对象的探究 第一节 学术实践中新闻学的实际研究对象 一、学科政策中对新闻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等的规定 二、学术传统中已有学术文献所涵括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学者们对新闻学定义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对新闻学定义及研究对象相关论述的梳理分析 二、对论述新闻学研究对象时所使用中心词的整体考察与分析 三、是研究“新闻”,还是研究“新闻事业”:新闻学术界的整体回答 第三节 新闻学到底研究什么:从学术实践和学术传统角度的探究 一、不只是研究“新闻”:对名不副实的学科名称的分析 二、不只是研究“新闻事业”:对“新闻事业”概念发生内涵及外延变迁的分析 三、并非为研究学问而创立:对新闻学学科建立目的的分析 四、应建构自身学科体系:从学科体系建构和学科发展角度的分析 第四节 是建构理论体系,还是建构知识体系:新闻学学科发展的矛盾及解决建议 第五章 对新闻学研究种类的探究 第一节 新闻学术界对不同种新闻学研究的论述 第二节 四种不同的新闻学研究:基于学术本位的探究 一、政治新闻学研究 二、专业新闻学研究 三、哲理新闻学研究 四、新闻传播学研究 第三节 四种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无学论” 一、受“政治附庸症论”讥讽的政治新闻学研究 二、受“业界依附症论”质疑的专业新闻学研究 三、受“无用学问论”质疑的哲理新闻学研究 四、不少新闻传播学研究者因主张“传播学化”而受到质疑或批评 第四节 四种新闻学研究与新闻学学科发展 一、四种新闻学研究之间的对立紧张关系 二、四种新闻学研究的协调合作:坚持学术本位,共同促进新闻学学科发展 第六章 “无学”还是“有学”:对新闻学学科属性及地位的辨析 第一节 作为科学的新闻学 一、科学的定义及本质特征,人文学科、社会科学 二、新闻学是科学吗:论新闻学的科学属性 三、新闻学是什么科学:论新闻学的人文学科属性 第二节 作为学问的新闻学 一、学术、学问、学理,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 二、新闻学是“术”还是“学”:论新闻学的应用科学属性 第三节 作为学科的新闻学 一、学科、学科地位 二、新闻学是独立学科吗:论新闻学的独立学科地位 三、新闻学是成熟学科吗:论新闻学学科的幼稚性 四、独立的门类学科:新闻学学科发展的方向 第四节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从学科学、科学学视阈的探究 一、从科学属性上看,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 二、从学科特性看,传播学属于综合学科 三、从学问属性看,传播学属于理论科学 四、从学科地位看,传播学是否是独立学科还存在争议 第五节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辨析 一、国内学界对新闻学与传播学关系的六种论点 二、对美国学界新闻学与传播学关系情况的考察 三、协同发展,共创辉煌:对新闻学与传播学关系的正确选择 第七章 由“幼稚”到“成熟”:新闻学发展之路 第一节 在“浅学论”的针砭中虚心成长:新闻学迈向成熟的四大途径 第二节 逻辑规则:新闻学术研究的基本功 一、明确使用概念 二、遵守逻辑规律 三、杜绝逻辑谬误 第三节 学术规范:新闻学学科发展的保证 一、学术规范的重要性 二、新闻学术界学术失范的主要表现 三、新闻学学科学术规范建设的基本要点 第四节 平衡协调:在科学精神与政治原则间稳步发展 一、政治对新闻学术研究的现实影响 二、相对独立的学术空间和必要的学术自由是新闻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附庸”或“脱离”:二元对立思维下的歧途 四、“讲政治”:偏离科学精神和学术本位的简单结论 第五节 “有用”才“有学”:理论抽象与联系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要抽象还是要实践:新闻学术界的论争 二、“有用”才“有学”:能够服务于业界实践的理论抽象才有价值 结语平息“新闻无学”声浪,需要新闻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学者编号 附录二 学术调研采访联系函和承诺书 附录三 传媒学术论坛“新闻无学论”相关帖子摘录 附录四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及论文评阅意见 致谢辞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对新闻无学论的辨析及反思--兼论新闻学学科体系建构和学科发展/新闻与传播学博士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唐远清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435579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3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94 |
出版时间 | 2008-07-01 |
首版时间 | 2008-07-01 |
印刷时间 | 2008-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210 |
丛书名 | |
印张 | 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50 |
宽 | 175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