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家庭与孩子(教育始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经典
内容
试读章节

儿童是什么

为了与其他新近开发的现代教育形式有所区别,我们采用了以我的名字——蒙台梭利来命名的教学法,旨在从孩子身上发现一些以前未曾为人们观察到的精神特质。事实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仍是一个潜能有待发掘的孩子。

由于有了上述认识,为了进一步了解孩子,并采取措施来保护与认可他们的权利,于是我们毅然采取了直接的教育拯救行动。我们之所以疾呼要保护儿童的权益,主要因为孩子是在强权统治下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但不被了解,就连必要的需求也常常无法得到成人社会的认可。大量的例子一再显示出,孩子的处境实在是极其恶劣。

蒙台梭利学校是一个能够让孩子静心成长的地方。孩子被压抑的心灵可以在这儿获得释放,表达真正的自我。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与眼下一般所推崇的儿童教育理念有所不同。它使我们不得不反省过去在教育上所犯的严重错误,将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人类最微妙最敏感的儿童身上。

孩子在我们面前展露出来的,是他们尚未被探查到的心智。孩子的一些行为活动倾向,也是许多心理学者和教育学家从未探究过的。举例来说,孩子对一些我们认为他们应该会喜欢的东西——比如玩具,并不太感兴趣,他们对童话故事也是兴趣索然。相反,孩子们总是想挣脱大人的控制,希望每一件事都能自己动手。除非是真的需要帮忙,不然孩子们表现出很明显的倾向是不想让大人插手。孩子们是那样安静、专注地投入到他们的工作中,那种专心、平静的神情真是令人惊讶!

孩子们从内心自然流露出的这种自发性,过去显然是因为大人们的居高临下及不适当的介入与干扰,而受到长期的压抑。成人以为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都可以比孩子好,于是就把成人的那一套行为模式强加于孩子身上,要求孩子接受大人的控制,迫使孩子屈服、放弃自己的意愿和创意。

成人习惯于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白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这不仅造成学校教育的偏差和整个教育体制的误导,更导致社会采取了一连帛完全错误的行动。这些教育上的失误,已引发了社会与道德上新的反思。长久以来,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关系,一直处在一种相互对立的冲突状态,现在这种对立状态更是面临着考验。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改变,而且这种情势更有逆转之势,它迫使我们必须采取教育改革的行动,这一行动不光是针对教育学者,更是针对所有成人,特别是为人父母者。

蒙台梭利教学法在世界各地乃至文化习俗各异的国家,都引起了极大反响。现在几乎在世界各地都设有蒙台梭利学校。蒙台梭利教学法在各地所受到的重视,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冲突关系是一个遍及全球的现象。孩子打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受到成人的压制,可怕的是,人们竟对此毫无察觉。即使像我们这样有着所谓先进文明的开化社会,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对立关系,也因为复杂的社会礼教、对孩子的行为采取强制约束和刻意限制孩子的自我发展而更趋恶化。

一个在巾大人控制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的许多需求是没有办法得到满足的。孩子的必要需求不单单只是身体上的,更重要还有心理上的。他们的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是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的重要因素。孩子被力量比他强大得多的大人压制着,他不但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还要被迫去适应一个对他不利的生活环境,而且这一切都源于大人总是天真地以为这样做是在帮助孩子学会在社会上生活。几乎每一种所谓的教学活动,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命令式的,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这种方法的基本点是,要求孩子必须完全、毫无异议地服从大人的指示。这种方式等于否定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孩子因此而受到的身心伤害和打击,更是没有任何一个成人能够忍受的。

成人对孩子的权威态度深植于家庭之中,即使那些备受宠爱的孩子也无法排除受大人权威的压制。类似于家庭中的这种强权教育,在学校的学习环境里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校方面有组织的强权行为使得孩子们直接提早适应大人的世界,但这种教育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让孩子早点配合大人的生活。事实上,学校里严格的课业标准和强制性的行为规定,都与孩子原本美好无虑的童年生活格格不入,使他们的日常生活变得危机四伏。学校与家长之间这种如出一辙的权威式管教方法,对缺乏抵抗能力的孩子而言,无疑是一股强势的压力。在这种氛围下,孩子所发出的胆怯不安的求救声,好像也从未引起任何人的关注。孩子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一再碰壁、受伤。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可能变得不愿意顺从,更有可能变得不爱惜自己,任由自己做出危险的行为。P1-4

目录

chapter 1儿童是什么

孩子打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受到成人的压制,可怕的是,人们竟对此毫无察觉。即使像我们这样有着所谓先进文明的开化社会,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对立关系,也因为复杂的社会礼教、对孩子的行为采取强制约束和刻意限制孩子的自我发展而更趋恶化。

chapter 2新生儿的诞生

我们从以往的经验中发现了一项可怕的事实,那就是婴儿期所遭遇到的负面经历,将会影响孩子未来一生的发展。胎儿在母体内发育的阶段,和他出生后在儿童期的成长变化,都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关键性的影响。

chapter 3心理胚胎

成长是一个神奇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种内在的能量在启动新生儿原本能够自主的身体。一旦这个能量启动,新生儿的手脚便开始运动起来,也会开始学说话。自此,新生儿不只具备了行动的能力,也有了表达思想意见的能力,这便是人的内化过程。

chapter 4爱的导师

孩子的到来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开始,孩子唤醒我们的感觉,用我们不懂的方法让我们保持清醒。孩子是可以帮助大人上进的人。如果大人不愿意去尝试,就会遭致失败,以致变得慢慢顽固起来,最后处于麻木不仁状态。

chapter 5新式教育

身为一个教育家,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途径,用我们敏锐的观察力去了解,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帮助孩子发展所必须的。我们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免造成破坏。进行创造的人应该是孩子,而不是大人。然而这不是一件容易让人清楚了解的事,一般人的想法还是认定大人才是创造者。

chapter 6保护好孩子心灵的火花

心理学家也一致同意,教学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保持学生的高度兴趣和强烈而持续的注意力。因此,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项:通过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的学习。

chapter 7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地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发生全新转变。

chapter 8创设适宜的儿童环境

我们应建立一个能够指引孩子、能够提供孩子锻炼能力的适当环境,允许老师暂时离开孩子。这样一个环境的设立,就是教育的一大进步。

chapter 9家庭中的儿童教育

我们不必在孩子面前充当完人,把每件事都做得十全十美;相反,我们有必要审视自己的缺点,虚心接受孩子公正的观察批评。有了这样的观念,当我们在孩子面前做了不该做的事时,也就能够原谅自己的错误。

chapter 10新时代老师

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观察以及持续付出努力。

chapter 11教育的问题应首先针对成人

是成人剥夺了孩子旺盛的精力,粉碎了孩子独特的个性。成人急切地去纠正孩子的错误、平息孩子心理上的缺失、弥补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殊不知孩子的这一切都是成人自己造成的。

chapter 12教育改革必须立足于儿童

最早的儿童之家在罗马最贫困的地区开始,收容3岁以上的幼儿。来参观的人们看到4岁左右的孩子就能读、写时,感到十分惊讶。他们常常问孩子:“是谁教你们的?”孩子们会不解地看着询问者,并回答道:“教?没人教我们!是我们自己学的。”

chapter 13有吸收性心灵的本质

幼儿的心智与成人大不相同,他们靠自己的天生禀赋创造出高品质的成就。他们不仅创造了语言,更创造了说话的器官,也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身体动作,及各种表达智慧的方式。

chapter 14儿童心灵的建构

人类的心灵似乎循着相同的路径发展。它也是从“无有”开始的,在新生儿的内部,即其心理层面,并没有任何现成的东西。心灵的器官也是围绕着一个敏感点产生的,在此之前也是不断地搜集资料,经由吸收性心智完成。如果我们不了解敏感期及其发生的顺序,我们就不明白孩子的心灵是如何建构的。

chapter 15孩子的行为能力

孩子刚出生时不具任何行为能力,几乎是瘫痪的,借着练习学会了走路、跑步以及像其他动物一样攀爬,但必须靠他自己的努力。这种适应性的工作,造物者只交付给儿童来完成,成人已不易适应。

chapter 16教育自出生开始

生命的初期,一定要从环境储存大量讯息,这也是心智活动最频繁的时期,从环境吸收一切事物。

chapter 17把握儿童语言的奥秘

语言是自然产生的,是一种自发创造,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语言的发展遵循一定的法则,在某个时期,会达到某种程度,而且每个孩子都一样,不论他本族语言是简单或复杂。

chapter 18动作及其在教育中的地位

智慧是透过动作发展的;世界各地的实验都证明,运动有益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又表现在进一步的运动中,这是一个循环过程,这个循环必须完整,因为心理与动作同属于一个整体。

chapter 19模仿与活动周

成人必须了解走路对孩子的意义;成人认为孩子不能的原因是他们期待孩子照着大人的速度走,当孩子因为腿短跟不上时,大人就把他抱起来,这样可以快一点到达目的地。但孩子并没有特定的地方要去,他走路就是为了要走路,要帮助他,大人就要配合他,而不是要求他跟上自己的步伐。

chapter 20三岁孩子进入意识与记忆阶段

三岁的孩子必须为他自己摆弄东西。如果给他依其身材比例制作的东西,容许他学着大人一样操作,他的整个性格就会变得平和、满足。

chapter 21人类心灵的发现

这个爆发不是任何教育方法所引起的,因为“方法”那时还不存在;心理学追踪、研究它,才建立了方法,是孩子内在爆发后产生的“结果”。报纸头条称之为“人类心灵的发现”。

chapter 22恼人的纪律问题

给他自由,就会有纪律。不需要成人来作行为的指导或顾问,只需给孩子工作的机会,而这些机会以前是被拒绝的。

chapter 23家庭与学校老师应同一方向改变

教师不是通过内容,而是通过方法来为自己做准备。总之,应在“品质”方面,而不是“文化”方面与众不同。其中基本的品质就是“观察”能力,这种能力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实证科学也将其称之为“观察的科学”,此术语在那些与观察相结合的实验中变成了“实验科学”。

内容推荐

《家庭与孩子(教育始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的主要目的,在于提示并保护孩子内在的惊人潜能,希望协助老师和父母用崭新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将原来辛劳而无趣的工作变为享受,从压制天性改为顺应自然。

我们的世界需要重建,而重建的要素之一就是教育。如果教育仍旧是沿袭旧制——仅仅是灌输知识,我们的问题仍解决不了,这个世界便永无希望。唯有科学地深入探索人性,才可以为我们带来救赎。

《家庭与孩子(教育始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由玛利亚·蒙台梭利编著。

编辑推荐

玛利亚·蒙台梭利编著的《家庭与孩子(教育始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之所以能影响全世界幼教教师和广大父母,不仅仅是因为作者曾经创办过“儿童之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最重要的是她总结和攫取了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自然主义教育家的思想精华。本书是世界早教领域的经典之作,对幼儿的重新认识,对中国早期教育的反思都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家庭与孩子(教育始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意)玛利亚·蒙台梭利
译者 杨铮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85197
开本 16开
页数 1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2013297838
中图分类号 G781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40
172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3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