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名人与佛教(上下)/上海云翔寺文化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这么说:“一如果世界上有一种宗教能够解答科学上提出的问题,这个宗教一定是佛教。”;佛教是一种哲学,被恩格斯称为“佛教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阶段上”的哲学。大凡名人都有具有其佛学观,他们的智慧都与佛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本书为大家解读数百位名人关于佛教的思想、观点,洞悉名人们智慧的精髓,从而抒发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与承继!

内容推荐

本书缀拾了自汉魏六朝以来中华名人与佛缘,从不同历史时期、阶段,抒发佛教文化的传播和承继,勾勒出了一部中国佛教史的缩影。

书中所列名人,极大多数乃是众所周知、人所共仰以至跨越海内外的方方面面人物,有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学术领域的大师、大家等等。

目录

东汉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汉明帝刘庄:第一个接触佛教的中国皇帝

  吴大帝孙权:最早在江南大兴佛寺

  石勒:信服佛图澄

  石虎:暴虐之主亦信佛

  孙绰:一篇《喻道论》,留名亦传世

  郗超:名士清谈也有佛经

  苻坚:信佛亦黩武,哀哉

  吕光:西征迎鸠摩罗什

  姚兴:以佛教为国教

  谢灵运:以山林结佛缘,以佛念说真情

  颜延之:维护佛说,自有理论

  沈约:发挥涅粲佛性说

  魏孝文帝拓跋宏:少林寺的传说

  梁武帝萧衍:皇帝做和尚

  陈武帝陈霸先:佛牙传世,功德无量

  杨街之:天下禅宗第一居士

  陈宣帝陈顼、后主陈叔宝:南朝君主尊智颉

隋 唐 五代

  隋文帝杨坚:多次宣扬“我兴由佛法”

  隋炀帝杨广:为智颉推为总提菩萨

  唐太宗李世民:为求学问广译佛经

  褚遂良:佛书碑传千秋

  王梵志:诗作渗透佛理

  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为西藏传播佛种

  武则天:《大云经》在,可做女皇

  孟浩然: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

  李隆基:提倡儒佛道合流

  吴道子:古代佛画第一人

  王维:诗中有禅,禅中有诗

  李白:一生好从名山游

  裴迪:诗中有心,心向禅门

  柳宗元:清冷幽寒,自是禅境

  刘禹锡:儒佛互补,一生结缘

  白居易:一卷《坛经》说佛心

  韦应物:与皎然上人诗交

  唐宣宗李忱:亦曾是僧人,驻锡安国寺

  钱缪:播扬佛教于吴越

  周世宗柴荣:整顿寺院,梳理僧尼

  钱俶:末代国主打造江南佛教顶峰

两宋 辽 西夏 金

  宋太祖赵匡胤:皇帝赞扬佛法,佛法护佑皇帝

  宋太宗赵光义:熟谙佛典,热衷佛典

  杨大年:诗人说禅,别具一格

  李元昊:以礼佛为国之一本

  宋神宗赵顼:扩充、调整大相国寺

  王安石:半山十年习佛典

  辽道宗耶律洪基:最爱读《华严经》的皇帝

  苏轼:读佛说佛学佛写佛,处处是佛

  秦观:词中多有禅心在

  张商英:未写《无佛论》,却著《护法论》

  黄庭坚:由艳语丽词走上禅诗

  岳飞:好慕佛理,淡泊功利

  元好问:佛心禅意缀诗文

  文天祥:结缘礼佛在诗篇

  耶律楚材:以儒治国,以佛治心

  元世祖忽必烈:尊奉八思巴,大兴喇嘛教

  刘秉忠:从和尚到三公

  元文宗图帖睦尔:洗心于佛乘,毕生求禅心

  顾瑛:儒衣僧帽道人鞋

  杨维桢:东南有文士,好从方外游

  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讳和尚

  明成祖朱棣:和尚辅佐,得成大业

  郑和:迎佛牙建寺院

  唐伯虎:忘掉自我,诸法皆空

  文徵明:以翰墨结佛缘

  归有光:悟佛学随遇而安,度亡灵改写经文

  任环:与少林武僧因缘

  戚继光:诵经念佛学少林

  汤显祖:剧中有禅,禅里生趣

  嘉定四先生:香灯贝叶雨窗前

  徐霞客:万里与僧游,足迹遍天下

  冯梦龙:文学宣扬佛性,佛性丰富文学

  钱谦益:恍然生身色界里

  金圣叹:佛理常在批注中,

  吴伟业:生着儒服,死殓僧装

  顺治帝福临:有佛缘有佛念未成正果

  黄宗羲:一代文宗,亦儒亦佛

  郑成功:促进佛教在台湾传播

  康熙帝玄烨:无量寿佛现身

  雍正帝胤稹:王子时参禅,皇帝时说佛

  吴敬梓:《儒林外史》见佛学

  乾隆帝弘历:一心向佛,半生礼佛

  曹雪芹:红楼佛影在,岂是在梦中

  袁枚:不佞佛也不辟佛

  钱大昕:好向佛寺写碑记

  郑燮:平生不糊涂,好与僧侣游

  黄景仁:厌看春灯看佛灯

  龚自珍:震旦佛弟子,西方求真理

  林则徐:手握牟尼,犹念金刚

  魏源:经世佛学又一人

  曾国藩:法师一语点破梦中人

  左宗棠:剑胆表佛心

  彭玉麟:出世与人世,佛家情结在

  翁同稣:月读《法华经》,不了也自了

  谭嗣同:政坛奇才,佛学彗星

  杨仁山:与日本佛教界的法谊

  康有为:三上庐山

  孙中山:一切有情,众生平等

 ○孙中山在六榕寺

  王一亭:海派画家菩萨情结

  林森:佛在心头大智若愚

 ○初一、十五向佛像烧香

  蔡元培:佛学是佛教哲学

 ○蔡元培为家乡石佛寺化缘

  章太炎:促使佛学中国化

 ○国学同学口诵阿弥陀佛

  熊希龄:皈依佛门以出世间

  欧阳竟无:创办支那内学院

 ○欧阳竟无挽陈三立

  蒋维乔:由儒而道由道而释

 ○谛闲和尚拒绝袁世凯劝进

  梁启超:世界上最美好的是佛教人生观

 ○康有为棒喝

  丁福保:编纂第一部《佛学大辞典》

 ○显荫为《佛学大辞典》作序

  杨度:十年潜心,学佛说佛

  黄炎培:服膺佛教普济众生

  李根源:从将军到居士

 ○卧佛寺“三光”和尚送地图

  陈独秀:与苏曼殊交往

 ○陈独秀诗祝《梵文典》

 ○陈独秀以诗代柬

  于右任:为寺院写匾题联

 ○于右任《竹林寺》诗

 ○于右任《游龙门观造像》诗

  陈垣:佛学四部传诸百代

 ○陈垣收藏《大藏经》

  鲁迅孩0印《百喻经》

 ○鲁迅说:释迦牟尼真是大哲

  张宗祥:读经写经校经刻经

 ○张宗祥仿唐白居易《忆江南》,做有《西湖四时曲》

  叶恭绰:凡有佛事无不热心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佛教图书馆简表

  徐森玉:与《赵城金藏》

  冯玉祥:留书大峨寺:“如此人生”

  李烈钧:提倡佛教,改造人心

  马一浮:治学寺院研读佛学

  吕碧城:护首探花亦可哀

 ○严复说吕碧城

  吴承仕:佛家因果印证

 ○吴承仕说“人造神”

  熊十力:贯通百家,融合儒佛

 ○熊十力拒收蒋介石赠款

  朱德:与四川寺庙因缘

 ○朱德说了尘

  胡怀琛:译佛经寓言

  唐生智:佛教治军

 ○毛泽东说唐生智“和尚兵”

 ○湖南佛教徒支持北伐

  陈铭枢:职业军人多知佛理

 ○佛教将军主张佛法高明

 ○郭沫若为陈铭枢续联

  黎锦熙:说佛教十宗

 ○黎锦熙晚年写《心经》

  陈寅恪:喜读内典,应用自如

  刘半农: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刘半农诗赠钱云鹤画师

  胡适:禅宗史研究,出类拔萃

 ○胡适认为佛教东渐始自海道

  郭沫若:普陀寺留诗

 ○郭沫若当阳玉泉寺题联

  梁漱溟:佛教有理性精神

 ○蔡元培请多人讲佛典

  许地山:要编出一部《梵文字典》

 ○秦戈尔建议许地山编《梵文字典》

  顾颉刚:抢救保圣寺唐塑罗汉

  汤用彤:半部佛教史,百年受其益

 ○汤用彤《大林书评序》

  范文澜:唐朝佛教得失谈

 ○范文澜说: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

  毛泽东:说释迦牟尼

 ○毛泽东折扇题联

 ○毛泽东介绍看宝光寺联

  叶圣陶:与弘一大师有因缘

  钱穆:深入研究佛学,弘扬中华文化

  徐悲鸿:人有禅心,画有禅意

 ○泰戈尔点明色即是空

  贺龙:长征时向喇嘛寺赠“兴盛番族”锦幛

  郁达夫:日光岩谒弘一

 ○杭州白云庵求签

  吕潋:分清中印佛学的根本不同

  宗白华:在拈花微笑里领悟禅境

 ○宗白华雅号“佛头宗”

  朱光潜:出世精神,入世事业

  徐志摩:新诗佛意,一泓深泉

 ○《天目山笔记》佛趣

  叶剑英:普救众生,要向现实敲门

 ○补缀毁弃的五台山佛画

 ○朱德、董必武和《过五台山》诗

  宋美龄:在美国演说禅宗的磨镜故事

  顾随:以禅说古韵文相得益彰

 ○顾随勉叶嘉莹做南岳马祖

 ○顾随谈诗如谈禅

  林散之:远游名山大川,书画大进

 ○园霖法师为林散之写生

  周恩来:南岳题字:上马杀贼,下马学佛

 ○审定灵隐寺释迦牟尼法相

 ○周恩来说石经无价

  田汉:苏州司徒庙行

 ○田汉、郭沫若缙云寺酬和

  丰子恺:作《护生画》始末

  张大干:做和尚一百天

 ○张大千为家虎受戒

  李苦禅:画中有禅禅中有画

  老舍:少年时代的精神导师一宗月大师

  瞿秋白:佛经有哲学,哲学有佛经

 ○瞿秋白狱中诗词

  朱谦之:日本净土宗研究

  周叔迦:中国佛教史梳理、著作

  聂荣臻:敌后挺进五台山

 ○邓拓说佛如可作即成仁

  陈立夫:为王映霞书写充满禅意的长轴

  俞平伯:自幼读佛,长大谈佛

 ○俞平伯家藏隋代日本残卷

 ○俞平伯晚年斋名

  张学良:囚中读佛心灵解脱

  梁思成:考察佛教建筑

  沈从文:作品美在和谐,美在禅意

  梁实秋:读佛典解佛偈

 ○“竹林”源自内典

  王重民:敦煌佛卷目录大家

 ○王重民诗谢胡适

  程砚秋:蓄须明志,诵经拜佛

  常书鸿:佛教因壁画生光,壁画由佛教传世

  丁玲:作品涉及佛和寺庙

  赵章成:祷告于发炮前

  谢冰莹:女兵说部有佛意

  叶浅予:佛像写生栩栩如生

  赵朴初:识得信心不二,千花满载而归

 ○与苏加诺谈因果律

  向达:佛典制造俗文学

  张中行:自嘲是不穿袈裟的苦行僧

 ○朱自清为《世间解》写稿

  蒋经国:佛教艺术石窟稀世国宝之地

 ○蒋经国参观青海塔尔寺

  钱锺书:从佛经说《西游记》

 ○黄永玉请教钱锺书“凤凰涅槃”

  金克木:重走法显、玄奘之路

  启功:雍和宫得悟传灯录寻禅

  皮定均:少林寺读碑

  吴祖光:两上峨眉山

  周绍良:佛学渊源,博采各家之长

 ○周绍良谈佛教宗旨

  张爱玲:蕴含禅味,多生因缘

  汪曾祺:童年佛缘,老年禅诗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孙权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皇帝,他在三国领袖中在位时间仅次于刘后主阿斗,而寿命却名列第一。纵观三国人物,他也是与佛教,包括神仙之术最为搭界、最为热心的实行者。

我曾经著文认定,孙权少年时代就受到笮融之流建造佛寺的影响。这时的影响是很易为后来行事打上烙印的。

孙权中晚年,亦即彝陵之战后的三十年,江南大致处于稳定格局,吴国也只在江北濡须坞(安徽无为州附近)等几处要塞布防,陆路不畅但海路顺利,由此吸引了不少外来居士和高僧,由广州入境,如支谦、安清和康僧会。

支谦,即支越,原居洛阳,系西域月氏人。他大概是229年,即孙权称帝的那年到建业(江苏南京)的。支谦精通六种文字,《高僧传》称他是“博览经籍,莫不精究,世间伎艺,多所综习”,经他译的《维摩诘经》,在士大夫中颇有影响,它与译者另译的《大般泥洹经》、《微密持经》至今仍列为范本。

支谦在建业居住多年,很有名气,孙权亦召见了他。《出三藏记集》、《高僧传》都记有此情事:

“后吴主孙权闻其博学有才慧,即召见之,因问经中深隐之义。越应机释难,无疑不析。权大悦,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甚加宠异。”

孙权本人亦是博学之士。他在劝吕蒙、蒋钦读书时说自己平生除了《易》不读,其余的经籍都熟读了。因而很快就发觉支谦的大才,将支谦安排到太子孙登处,作为东宫陪读。看来孙权相当欣赏支谦所译佛经;因而也有一种说法是,当孙登病死,孙权又立三子孙和为太子时,支谦继续留用,且与太子太傅阚泽和韦昭等学者为友。这也从某个侧面反映孙权对支谦的期望。支谦的学识相当出名,以至在孙权七子孙亮做皇帝时,因支谦早已逝世,不得面聆,深表惋惜。

康僧会乃西域康居僧人,他的家族世居印度。公元247年,康僧会到达建业。孙权开始不甚相信此人有才学,但经一番谈话后,又现场观看其所演示的佛舍利奇妙功能,大加叹服。康僧会是大翻译家,所译《梵皇王经》、《六度集经》、《阿难念弥经》等也以“殊方异音,兼通开解”传世,于是认同建塔,“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兴”(《高僧传》卷一《康僧会传》),有如当时纯属荒僻的上海地区相传就建有菩提寺、龙华寺和静安寺等。“自是浮图始建于中土,而吴中特盛也。”(《真如宝塔记》)

安清,即安世高。东汉末年因中原乱,由洛阳来江南。

由于孙权和其子孙倡导,东吴佛寺创汉晋佛寺之最,据日人木田知生从有关地方志综述,在六十八座中竟据四十三座,占总数63/2%,可谓多矣。

孙权信佛,并非是热衷于拜佛。他作为江南佛教传播的先行者,所接受佛典理念是相当肤浅的,很大程度仍是把它与道士和方术挂钩、混淆为一。当时中国仍风行道士和方术,孙权曾请道士葛玄(即后来纳入道教神仙的葛仙翁)为早逝的爱将凌统两子教书;也曾在取得江陵时,请道士为吕蒙延寿。在他逝世前一年,相信一个所谓的神人王表,请进皇宫,还在苍龙宫外为之营造大屋,派使者多次送上佳肴美酒。王表常与孙权谈论和预测未来,孙权相信极了,还遵王表高见更年号为“太元”呢!也许在孙权头脑里,康僧会、安清也都是这类王表式的道士呢。

因为孙权时已有佛教,且在江南风行,就此后人还将很多此时期建造的寺院,如上海嘉定的菩提寺、苏州双塔寺,以及吴淞江畔的龙华寺、静安寺,尽数归于他的名下,且说是为其老娘延寿还愿的。

(盛巽昌)

石勒(274—333),十六国后赵皇帝,羯族。

石勒:信服佛图澄  石勒是古中国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开朝皇帝。他自幼做长工、小贩,还曾被捕捉为奴隶,且送进市场,标价出售与人。后来与王阳、桃豹、夔安、郭黑略等十八人起事,这就是史书上的“十八骑”。在与晋王朝等政治集团转战中逐渐壮大,形成一个军事集团。

西晋永嘉五年(320),石勒在创建后赵王国的第二年,攻掠豫州(河南)诸郡,并在葛陂(河南新蔡北)设立军事大本营,指挥战斗。

天竺高僧佛图澄就是这时从西域来到石勒处的。

当年佛图澄正好是八十八岁,也有说是一百多岁了。

石勒原来是不知佛图澄其人的。佛图澄东来洛阳时,正是战乱迭生,寺院荒芜,只得躲藏在荒野茅舍,静待其变。石勒将士杀人如麻、草菅人命,甚至不分青红皂白,还杀害了很多僧人。佛图澄投靠了石勒亲信大将郭黑略。郭黑略是个莽汉子,持匹夫之勇,冲杀有余,智谋不足,但自从有了佛图澄策划,预言战争胜负,言必有中。郭黑略将他推荐给石勤。P5-7

序言

佛教是东方文明的瑰宝。两千多年来,佛教一直对东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东方的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心理、道德、伦理、风俗等各个领域,无不留下佛教文化的印记。

上海云翔寺致力佛教文化的弘扬,编辑出版文化系列书系就是其中一项措施。作为文化系列书系之一的《名人与佛教》,意在选取一个比较有创意的角度,诠释佛的智慧和力量。非常荣幸的是,这一设想得到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首肯和支持。于是,经过多位专家学者一年的努力,在欢庆北京奥运圆满成功的喜庆日子里,《名人与佛教》终于奉献在读者面前。

如果说,佛教是智慧的教育,释迦牟尼佛就是智慧的化身。

为了彻底解救世人的痛苦,寻求彻底解脱的觉悟之道,出生于两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太子,舍弃王位、离欲出家、精勤修行、战胜磨难,成为受人尊敬的大彻大悟的觉者。

佛陀诲人不倦,向所有不同信仰、不同阶级、不同种族的人,平等传授亲身觉悟到的真理。

佛陀明示,世人学佛,只要潜心,符合中道,终能获得真实永久的幸福安乐。

佛陀开示,智者爱佛,能指引众生摆脱愚昧和偏执的束缚,走向自发觉醒的光明大道。

佛陀教诲,众生信佛,可以获得充分的思想自由,体悟生老病死等普遍性痛苦,止息痛苦、解脱自在。

于是——

许多在生死苦海中沉浮挣扎的灵魂,登上佛祖缔造的觉悟之舟,驶向安定祥和的彼岸。

古今中外,无数名人智士学修佛法,超越自我,觉悟生死,得大自在。

五洲有识之士劲吹学佛之风,佛光西渐、普被欧美之势,已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亮点。

佛是偶像,是无形而玄虚的,是似有非有的神秘;但佛又确确实实存在于许多人的心中,支撑着许多人的精神大厦。

佛不仅让许多人相信:佛在这个世界上是存在的,而且以神奇的力量让人们相信:佛所传授的实践智慧和慈悲的佛法,不是消极遁世的麻醉剂,而是根治愚昧的睿智观察,劝人归善的醒世良药。世人无论生在何方,无论什么民族,无论文化高低,许许多多人都崇敬佛,仰慕佛,即使名人也不例外,便是明证。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可见一斑。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选取名人与佛的点点滴滴轶事趣闻,编缀成文,或能有助于扫荡迷信、确立正信、消除误解、矫正俗见。

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在某一领域有其过人之处。名人出生不分高贵贫贱,地域不分东南西北,文化不分高低深浅,信仰不分古今异同,他们都获得了成功;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几乎都与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许多名人对佛的见解独到精辟。

一代伟人毛泽东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度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和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鲁迅先生说:“释迦牟尼真是伟大的圣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伟大的圣哲。”

赵朴初说:“二千年佛法是座宝藏,到这座深山中探宝,一定会有难以想象的收获。”

所言者小,所寓者大。阅读这本雅俗共赏的书,读者朋友们可以透过名人身上的光环,比较清楚地了解到这些名人智士的佛缘,进而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乃至想见他们成功的点点轨迹。  世界文化犹如浩瀚的万里蓝天,佛教文化则是蓝天上一片片祥云。倘若这本《名人与佛教》,能像一朵不起眼的祥云,给读者送上一点启迪,送去一缕心香,那就是编者的莫大欣慰了。

是为序。

2008年8月28日

后记

上海云翔寺为弘扬佛法,张大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打造大千世界的和谐社会,继续推出系列丛书。

本书又是其中一种,原拟取名《名人与佛》,现遵有关方面意见改为《名人与佛教》,分上、下两部出版。上部从佛教东渐、禅宗一华开五叶,到杨仁山的悠悠一千八九百年。下部从孙中山到20世纪末的百年。

挂一漏万,此处所写只是很少篇目。中华古今,帝皇将相、英雄豪杰,特别是20世纪以来百年风云,有关名人与佛的文字太多了,写佛、说佛、唱佛以至于侃佛、骂佛,林林总总,令人目不暇接。佛教四大皆空,最易包容。“一切佛心,皆从人起”(《华严经》)。人人都能从中取舍,由是有皈依者顶礼膜拜,有信仰者追求高深佛法,有研究者认定佛教哲学,而更多的爱好者则欣赏佛教艺术瑰丽伟然,为之赞叹不已。

物随因缘生,物随因缘灭。

但都从佛,都与佛门结因缘。

安徽九华山一天门有楹联称:“到此已非门外客,过来便是个中人。”

因而本书所列各篇,也都是环绕着佛的主题向方方面面辐射的。有如画家写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们也许可以由此窥出千百年中国佛教文化的一个侧面,于一微尘中,悉见诸世界。

本书所列名人,极大多数乃是众所周知的。名人者,知名度极高的人,圈内圈外,都为外人知道的。因而本书各篇所有名人,特别是20世纪出现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学术领域的大师、大家,乃因是众所周知、人所共仰以至跨越海内外的方方面面人物,就而原先作者文稿里于名人姓氏前所冠的种种美号,大都删除了。名下无虚士,我们不作过多的华言丽词与之修饰,还是从名人与佛的事迹努力发掘、表达。鉴于作者写作角度、起点和落脚相异,以致全书各篇风格、体例多有不一,但总体还是围绕本书缘起写作的。

《名人与佛教》的“佛”,有如其意。我们从大乘说佛,此处所说的佛,是佛非佛,非佛是佛。黄檗禅师有称:“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它还可以包括寺院、石窟、僧人和佛典。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当代国学大师文怀沙教授亦称:“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他还说:讲“和”讲得最好是释家。释迦用和气扫除戾气,释迦是佛家,佛教弟子叫和尚。和尚者,尚和也。他推崇的是一个“和”字,这个字意可推广衍生为一切众生皆平等。和为贵,和就是和谐。

和尚是佛门弟子,也是佛。所以有关古代高僧大师如安世高、佛图澄、道安、鸠摩罗什、法显、慧远、智颉、吉藏、义净、玄奘、道宣、法藏、惠能、神会、善无畏、一行、鉴真、怀海、敬安;近代高僧大师如太虚、虚云、印光、弘一、圆瑛以及巨赞等均不单独立篇,他们的部分事迹见诸有关篇章了。

本书原意想缀拾自汉魏六朝以来中华名人与佛缘,从不同历史时期、阶段,抒发佛教文化的传播和承继,勾勒出一部中国佛教史的缩影。鉴于种种因素,很多可以作题的名人,如王羲之、谢安、陶渊明、宋文帝刘义隆、李邕、司徒空、薛涛、朱熹、陆九渊;冰心、梅兰芳、盖叫天、蒋百里和夏丐尊、聂云台、朱庆澜都没有单独成篇。此中也包括近现代若干与佛学造诣颇深,而主要从业于佛门的居士,如桂伯华、施省之、江味农、高鹤年、范古农、韩清净和王恩洋。

本书写作是在寺院和出版社指导下进行的,嘉定佛教协会办公室凌志国主任作了大量工作。华强教授、陶继明研究员和本院方小芬老师协助组织作者。我只是作了些选择传主、以传主与佛因缘史事排列及就若干文字作链接等工作。此中也有若干篇,见于原作者公务倥偬,未能完竣,所以只得勉为其难,权以充数。限于个人学识褊狭和知识结构缺陷,且从来少有悟性和灵气,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有盼方家指正。策划本书和主持本书的嘉定佛教协会会长、云翔寺住持慧禅法师和顾问王其兴先生要我在编余作一个说明,由此从命,写述如上。

我佛西来,峨眉雪朗。

大江东去,震旦春长。

白鹤南翔,留云十方。

何以祷祝,一瓣心香。

盛巽昌

二○○八年九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名人与佛教(上下)/上海云翔寺文化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慧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80973
开本 32开
页数 6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95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6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49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9
3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2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4: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