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宋三苏/千古数风流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这部作品是作者披阅和挖掘了大量史料、经过多年潜心研究而完成的一部长篇新作。书中对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苏洵的生平、思想、为政经历、文学创作及其风格、特色和成就,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有许多新颖的见解和独到的观点。

内容推荐

这部作品是作者披阅和挖掘了大量史料、经过多年潜心研究而完成的一部长篇新作。书中对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苏洵的生平、思想、为政经历、文学创作及其风格、特色和成就,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有许多新颖的见解和独到的观点。这是作者继长篇小说《凤翔改改》、《西府轶事》等书之后所出版发行的第五部个人作品集。

目录

一、眉州苦读 终成大儒——三苏求学成才过程

二、初人仕途 步履维艰——苏轼、苏辙、苏洵初入仕途的艰难历程

三、熙宁变法 备受排挤——苏氏兄弟初次受变法派人物排挤诬陷

四、仕途失意 创作丰收——贬谪时期的文学创作活动

五、元■占更化 得志于朝——险恶的京官生涯

六、晚年流放 笔耕不辍——文学创作上的又一辉煌时期

试读章节

从此,苏洵定下心来读书,谢绝了平素所往来交游的朋友们,一些“士君子“慢慢成了他的密友。这些朋友有陈公美、董储、史经臣兄弟等人,对苏洵求学入仕帮助及影响很大。陈公美也是四川眉州人,学问很深,与苏洵结拜为兄弟,其交往到了“饮食不相舍,谈笑久所陪”的地步。史经臣性格豪放,是个“子以气豪,纵横放肆,集击鹏骞”的人,与苏洵内向沉静的性格很不相同,“忆子大醉,中夜过我,狂歌叫欢。予不喜酒,正襟危坐,终夕无言”《祭史彦辅文》。外人都惊异于他们性格迥异而相得甚欢,根本不理解他们都是因胸怀大志而心心相印。

景桔四年,苏洵已29岁了,再次走出四川上京应试,结果仍然落第。究其原因,是他因对属对声律这套科考办法不感兴趣,未得其法而过不了关。

苏洵这次是东出三峡而入京的。他先乘船后骑马,陶醉于祖国的壮丽河山间:“峡山无平冈,峡水多悍湍。长风送轻帆,瞥过难详观。其间最可爱,巫庙十数巅。耸耸青玉干,折首不见端。其余亦诡怪,土老崖石顽。长江浑浑流,触罄不可拦。苟非峡山壮,浩浩无隅边。恐是造物意,特使险且坚”。“水行月余日”后,“泊舟事征鞍”,直至“振鞭入京师”。第二年苏洵参加科举落选,但对他后来的生活有影响的司马光、石昌言却进士及第。苏洵灰心丧气,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晚上惨然难眠,于是返蜀。

苏洵回四川时是越秦岭西归的,他游历了嵩山、华山、长安、剑阁,才“归来顾妻子”回到家中。多年后他回忆这次西归的经历,在《忆山送人》诗中写道:

自是识嵩岳,荡荡容貌尊。不入众山列,体如镇中原。

几日至华下,秀色碧照天。上下数十里,映睫青崂嵴。迤逦见终南,魁岸蟠长安。一月看山岳,怀抱斗以骞。渐渐大道尽,倚山栈夤缘。下瞰不测溪,石齿交戈铤。虚阁怖马足,险崖摩吾肩。左山右绝涧,中如一绳悭。傲睨驻鞍辔,不忍驱以鞭。累累斩绝峰,兀不相属联。背出或逾峻,远骛如争先。或时度冈岭,下马步险艰。

苏洵回川路过长安时,拜见了田待制。田待制名京,颇通兵战、历算、杂家之术,时为陕西经略安抚判官。苏洵与田京相谈甚欢,遂成莫逆之交。在这前一年因夏主赵元昊反宋称帝,宋夏边界战争不断,长安作为西北的军事重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离开长安时苏洵作《上田待制》诗一首,鼓励田京守好边疆。诗中说:“当之负重责,无成不朝王。田侯本儒生,武略今洗洗。右手握尘尾,指麾据胡床。”

此后的十多年间,苏洵仍然壮心不已,奔波于京城至眉山的路途之间,但一直是趁兴而去,丧气而还,功名与他无缘。

苏洵虽然很少远游了,但有空闲时间在近处的名山古刹间流连忘返,如他有次就与张愈到青城白云山去游玩,观看了益州太守文彦博为张愈所置的白云溪杜光庭故居。

苏洵幼子苏辙出生时,苏轼已4岁了,他非常聪敏伶俐,在母亲的教导下认了不少字。

苏轼7岁人乡学,老师是张易简,学校设在道教天庆观的北极院内,有一百多个学童在此上学。苏轼“幼好书”,是同学中最聪明的孩子之一,他与一个叫陈太初的学生,常受到老师的赞扬。张易简的思想对学生们影响很大,那位陈太初后来成了个怪人,也通过了科举,后来没有走人仕途,却成了道人。苏轼在这里接受的启蒙教育,对他以后的世界观影响很大,以后常与名刹古寺的道士为友。《冷斋夜话》讲述了一个故事,说是云庵、居洞、山聪禅师,是四川人,居寿圣寺。一天夜里,三人同梦迎接居于五祖地方的名叫戒的高僧。醒来后三个和尚拍手大笑说:“世间果然有同样的梦,真是太奇怪了。”过了好大一会儿,东坡的书信来了,说是“已至奉新,旦夕相见”。三人于是同下山去迎接东坡,到了20里外的建山寺,就遇上了东坡。当几个人在一块追忆梦中的情景时,东坡说:“我在七八岁时,曾梦见自己是个僧人,在陕右往来。”云庵一听大惊,说:“戒是陕右人,晚年离开五祖来游高安,大彻大悟后圆寂了。”于是倒数年月,正好50年,而东坡此时49岁。这个故事虽荒诞不经,但可窥见苏轼此时的思想境界。

苏轼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其在《书晁说之考牧图》一诗中,生动地记叙了自己放牧时的情景:

我昔在田间,但知羊与牛。川平牛背稳,如驾百斛舟。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前有百尾羊,听我鞭声如鼓鼙,我鞭不妄发,视其后者而鞭之。泽中草木长,草长病牛羊,寻山跨坑谷,腾趱筋骨强……

多美的一幅牧牛图啊!童年苏轼坐在牛背上边放牧,边读书;为了寻找适合牛吃的草地,他鞭打着牛羊“寻山跨坑谷”。

少年苏轼兴趣广泛,曾亲手栽种松树万余株。他有时在花园里玩耍,很有兴致地观察树上的小鸟。一次,他在后园里挖出一块质地可作砚台的石头,那黑色的石块上还有星星似的花点,光洁可爱,敲击时声音清脆悦耳。他拿给父亲苏洵观看,苏洵赞为“宝石”,叫匠工做成一方砚台,取名“天石砚”。苏轼题写了铭文,刻在砚台上,这砚台就一直珍藏在他身边。

苏轼很早就显示出志向远大的特点。有人从京城给他的老师带来一本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苏轼从旁观看后,向老师请教书中所说的范仲淹、韩琦等诸贤的具体事迹。老师奇怪地问道:“你小小年纪,问这些事情干什么 ”苏轼说:“正欲识是诸人耳。”

苏轼10岁那年,父亲命他作《夏侯太初论》。苏轼借对这位三国时魏国的重臣夏侯玄(字太初)作评论说:“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变色于蜂虿。”极力推崇夏侯玄临危不惧的精神。苏洵爱此论。苏轼见父亲诵《欧公谢宣诏赴学士院,仍谢赐封衣金带及马表》,老苏令苏轼拟之,其问有:“匪垂衣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老苏喜日:“此子他日当自用之。”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很有文化教养和富有正义感。一次,她给儿子读《后汉书》中的《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名士,因反对宦官专权误国而被罢免官职。后来朝廷要逮捕杀害他,他知道消息后为了不连累亲朋好友及年迈的母亲,主动到县衙投案。范滂的母亲带着孙子到监狱向儿子告别,他对母亲说:“儿子没有辜负您的教诲,清白一身,就是死了也不觉得遗憾。儿子死后,弟弟会供养您的生活。只是儿子一死,割下您老人家的恩情,不能再给您养老送终了……望您不要过分悲伤,好好保重身体吧!”说完,泪痕满面地跪在老人跟前。老人用手抚摸着儿子的头,她没有落泪,双手搀起儿子,深情地把儿子仔细打量了一遍说:“你今天能跟李膺这样的大贤一起成名,就是死了也值得!一个人,怎么能既有美名又能尽孝呢 儿啊,你放心地去吧!”说到这里,她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眼泪夺眶而出。苏轼听罢激动地问道:“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 ”程夫人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 ”于是苏轼“奋励有当世志”。P6-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宋三苏/千古数风流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卢武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286135
开本 32开
页数 2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3-10-01
首版时间 2003-10-01
印刷时间 200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03
138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9: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