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花厅孩子们的怀念
内容
编辑推荐

西花厅,这座位于中南海西北角的古建筑,因周恩来、邓颖超在这里工作、生活,而有了异样的光彩。

一群孩子在这里见证了周恩来、邓超颖的崇高品格。

几十年后,他们拿起笔,写下了自己童年的记忆……

内容推荐

本书由周恩来亲属中的晚辈、身边工作人员的子女所写的回忆周恩来和邓颖超的文章组成。作者们均在周恩来生前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西花厅,与周恩来、邓颖超有过接触,亲耳聆听过他们的教诲,也是他们高尚品格的见证人。作者们通过回忆,写下了与周恩来、邓颖超相处的幸福时光,记述了周恩来、邓颖超的一些事迹,反映了他们努力工作、艰苦备斗、关心下一代、刻苦学匀的品格,凸显出周恩来和邓颖超身上集中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目录

前言

代序:伤心最是一月八

伯父教育我们永远以人民利益为重

我们兄妹四人的参军史

伯父不同意把我过继给他

周家有男当劳模

牢记伯伯的教诲永远扎根草原

一篇连载文章献给爷爷110年诞辰

 附:周家的第一位女工——记周恩来的侄孙女周国盛

学习周恩来精神

 附:周秉宜答大学生问(2006年4月23日中国农业大学)

周伯伯和邓妈妈的革命情怀永驻我心中

亲情永系西花厅

童年忆事

童年蓄藏的一段温馨

时光短暂,思念永存

阳光灿烂

最难忘的

西花厅:美好童年的记忆

幸福的时光

一生的纪念

海棠花前的回忆

永远的收藏

怀念敬爱的周伯伯邓妈妈

我心中的西花厅

我在西花厅的童年忆事

珍藏的记忆

儿时的记忆

我们成长的摇篮——西花厅生活散记

我家住在西花厅

永远怀念我心中最美好的“家”——中南海西花厅

短暂的相聚,一生的思念——少年时在西花厅的点滴记

童心未泯,博爱众生——忆周恩来总理对青秒睥的关爱

永远的温馨

我心目中的周伯伯

永志难忘

不尽的思念——回忆邓妈妈对我们晚辈的关怀

周恩来伯伯亲自给我做思想工作

难忘的小事见真情

怀念邓颖超妈妈

不尽的思念——忆邓颖超妈妈二三事

老父难忘西花厅

周总理的炊事员

心系西花厅

 附:954年邓妈妈寄给我父亲的信

一张我没有露出脸的珍贵照片

我们家的总理照片

附录人物简介

后记

试读章节

伯父周恩来是我人生的楷模。他经常教育我们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人民利益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在我们兄弟姐妹六人的职业选择上,他要求我们绝不能有丝毫特权思想,要首先想到人民的需要,服从国家的利益。

我自从12岁来到伯父周恩来、七妈邓颖超身边,就知道两位老人没有儿女,只有一位干女儿——维世姐姐。我和弟弟妹妹们来到中南海西花厅伯父的家中,两位老人总是对我们谆谆教诲,严格要求。同时又关怀备至,疼爱有加,就像是亲生父母。

1949年,进西花厅那年我12岁,大弟秉钧7岁,我上初一,他读小学二年级,较早受到了正规的教育,也比较懂事,所以加入少先队,入团、入党,仿佛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我们两个都认准了自己政治上必须上进,事事要以伯父、七妈为榜样,他们讲的话,不管自己怎么想,都要按他们的意思去办。1952年7月初,八一小学开始放暑假,“嘟嘟嘟”的汽车喇叭声在校园里响成一片。同学们都收拾好自己的行李,在各自的宿舍里焦急地等着,广播里通知谁家大人来了,谁就兴高采烈地提起行李冲出门。那年秉钧上三年级,妹妹秉宜刚读一年级。第一天在焦急的等待中过去了,第二天又过去了。仍不见有人接自己,刚上学的秉宜噘起了小嘴。第三天,除了几个家住外地的同学外,家在北京的同学都走了。秉宜胖乎乎的小脸蛋上挂起了泪珠。看见妹妹哭,秉钧着急了,刚十岁的他找老师要了一个信封,一张纸,趴在桌子上写了一封短信:“七妈:学校放假了,请派个车来接,因为有行李。——秉钧”。然后,他在信封上写道:“中南海邓颖超收”,贴了张邮票,随手扔进了邮筒。

那时信送得也快,当天下午,这封信就到了七妈手中。七妈拆信一看,赶紧叫一位叔叔骑上自行车赶到学校,在门口雇了两辆三轮,一个孩子一辆车,行李放在脚下。一进西花厅,七妈就迎了上来。她搂住秉宜,拉着秉钧连声道歉:“孩子们,真对不起,这要怪七妈不好,是我忘记了你们放假的事,让你们多等了两天,不过,你口气还挺大,要派车。我可没有权力给你们派汽车,因为汽车是你们伯父工作用的,你们小孩子不该享受,懂不懂?”秉钧点点头。

多年后,回忆起这段往事,秉钧也觉得自己幼稚可笑,为什么当时不请老师帮忙打个电话?为什么不写信给爸爸妈妈“求救”?

秉宜进中南海那年才五岁。她胖乎乎的脸蛋上,一双充满灵气的大眼睛仿佛会说话,可那张原本用来说话的嘴却总是紧紧闭着。她见谁也认生,见谁也不叫人。虽说不叫人,却总会慷慨地向所有的人送上甜甜的笑容。妈妈曾戏称是起小名(秉宜的小名叫“咪咪”)起坏了:猫儿就是只会咪咪叫不说话嘛!

1949年年底,爷爷的堂哥周嵩尧来到了北京,我们叫他六爷爷。六爷爷在西花厅第一次见到小咪,马上说:“这孩子长得像她奶奶,恩来,你们就要了这孩子吧。”爸爸妈妈也看出来伯父和七妈都很疼爱小咪,想到过早去世的奶奶,爸爸妈妈就向伯父提出来,把小咪过继给他,伯父却对他们说:还是不要吧,把小咪过继给我们,其他的孩子会认为我这个做伯父的不公平。不过继,我们也会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她。

当然,五六岁的小咪多数时间很乖巧,很可爱。有时在伯父那里,许多工作人员无法完成的事,甚至七妈也无法完成的事,便派她去,一定马到成功!

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恢复经济生产,建立外交关系,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作战方案及整个后勤供应,几乎都由伯父主管。他经常是连工作十四五个小时,有时还连轴转,连续一两天不睡觉不吃饭。谁去劝也不听,连七妈去劝也不行!这时,小咪便成了最有效的“武器”。她像一只小猫一样悄无声息地走进办公室,一句话也不说,拉着伯父的手就使劲往外走。伯父非常熟悉这个小侄女的威力,只有乖乖地跟着她起身。

中山公园盛开的芍药花旁,伯父拉着小咪的手,一边赏花,一边讲牡丹花和芍药花的故事。小咪眨着眼睛直点头,第一次分清了牡丹花与芍药花的不同。随行的一位摄影师,记得是侯波,抓住时机立即按动了快门,把这一瞬问凝固成永恒。

1949年刚进城时,中南海里还没分什么甲区乙区,我与李敏、李讷等孩子一起,在中南海里到处跑着玩时,小咪还未来北京。有时星期六晚上春藕斋开舞会,我们这帮孩子也跑进去玩。我们看毛泽东伯伯、朱德爹爹、刘少奇伯伯和我伯父跳舞。于是,我们几个小姑娘就在白天找有空的叔叔阿姨学跳舞,到星期六晚上的舞会时,也去凑热闹,大着胆子下舞场了。记得我与毛泽东伯伯跳舞,别管是三步四步的舞曲,总是被身材高大的他揽在怀中来回晃呀晃,像乘上大船,在音乐声中随波荡漾。我与朱德爹爹跳舞,却总有当了“白军”的感觉。朱德爹爹到底是总司令,音乐一起,他便笑吟吟地大踏步前进,而我只有后退再后退的权力,无法发挥自己学来的舞步。刘少奇伯伯的舞姿优雅,舞步准确轻快,但是他仿佛不太会笑,话也不太多,脸上总是严肃的慈祥的,让人有点距离感。不是我偏心,如果在这些国家领导人中选交谊舞“冠军”的话,恐怕非伯父莫属!我始终认为,我伯父的舞姿最叫棒,只要伯父一到场,他几乎再没法在场外落座。他笑容可掬,风度翩翩,舞步娴熟流畅,舞姿优雅大方,尤其是跳“快三”时,他能带起舞伴轻快旋转,满场飞舞。

P1-3

序言

“西花厅”——在中国,这个名词已经成为一个特定的专有名称了,人们一说起“西花厅”,就必然联想到一位伟人——周恩来。因为“西花厅”——是担当了26年中国总理的周恩来居住与工作了26年的地方(1949年10月~1976年1月8日),也是周恩来的终身伴侣邓颖超居住了43年(1949年10月-1992年7月11日)的住所。

在这期间,在周恩来、邓颖超身边的工作人员,先后约有八九十人,从总理办公室主任、秘书、卫士、护士,到司机、炊事员,都围绕着周恩来辛勤地工作着。正因为有这种工作关系,他们的孩子们就有到西花厅玩耍的机会,也就有幸见到周伯伯、邓妈妈了。还有些孩子,就住在西花厅大院里,有更多的机会见到周伯伯、邓妈妈。这些西花厅的孩子们在五六十年代,不管当时是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还是上了大学或是参加了工作,由于我们能亲自面对面的感受到周伯伯邓妈妈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所以我们觉得那时真是西花厅孩子们最幸福的时代。

2007年2月10日,在“西花厅的孩子们”新春联谊会上,60多位分别了40年的兄弟姐妹们第一次相聚在一起,畅谈当年的友情,缅怀周伯伯邓妈妈对我们的关护。

十年前,我们的父辈76人写了75篇文章,合著一本((在周恩来身边的日子》(李琦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当时他们是60岁到78岁。10年过去了,有12位前辈已经走了。今年,我们这一代也是40多岁到70岁的人了。因此,在纪念周伯伯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有义务将与周伯伯、邓妈妈的珍贵回忆记录下来,不管事情大小,不管文章长短,只要如实地记录本人与周伯伯邓妈妈共同渡过的幸福时光,就是表达了对他们的怀念之情。

当年能见到周伯伯的孩子们应该有近百人之多。但是,因为有的父辈对孩子们要求严格,怕影响周伯伯的工作和休息,从来不带他们去西花厅,所以就没有机会见到周伯伯。有的太小,就不好动笔写了。有的年岁大了,一拿起笔,回忆起同周伯伯邓妈妈相处的日子,血压就升高、失眠,在这种激动情绪下一直无法写出自己的文章。所以,我们仅收集了45人的43篇文章(另有一篇文章作为《一篇连载文章献给爷爷110年诞辰》的附录)。西花厅孩子们的合影照片放在正文前面;参文中的照片随文附印。对稿件我们只做改正错别字、校对事件时间等技术上的处理,保留每个人的写作风格和心情感受。

原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在2007年2月10日用左手为本书题词。非常可惜的是,童小鹏于2007年7月18日病逝,享年93岁,再也不能见到本书的出版了。原总理办公室副主任、91岁的罗青长的文章《伤心最是一月八》作为本书的“代序”。

敬爱的周伯伯离开我们有32年了,但他的光辉形象永远深深地印在我们心中,永不消失。因为周恩来是一位可敬可亲的世界伟人。

编辑小组

2008年2月

后记

西花厅的孩子们为了纪念敬爱的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在周秉德、龙铮、何滨、罗援、张小固、童丹宁联谊会筹备组的六位干事策划下,举办了2007年新春联谊会,叙友情,怀念周伯伯、邓妈妈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讨论合作出书的倡议。

为此,中石油集团郑虎副总经理、施哲彦主任,塔里木油田宾馆白丽珍主任为我们提供了聚会的平台,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彭小枫政委指派文工团为我们做了精彩演出。演出中,一曲“你是这样的人”,使我们又一次深深地感受到周总理高尚的品质。

在征稿过程中,孩子们的父母们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与鼓励,中央办公厅王刚主任、中央警卫局朱继良副局长和高振普、周学茂同志在海棠花盛开的时候,批准和协助我们重游西花厅,寻找当年的幸福时光。厦门驻京办事处王沁主任、中煤公司杨晓龙经理为我们编辑组的周秉宜、何森、韩迎建、戚三彦、王薇、童丹宁审稿提供了场所,北京金华汉公司郑明德总经理鼎力相助,使出书计划终于变成现实。当代中国出版社周五一社长、陈立旭编辑为此书立项报批及编辑做了大量工作。中央文献研究室廖心文主任等认真审阅稿件。这些社会因素的“合力”,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另外,王素萍、吕越、童征、周丹等,为本书的打印、校对作了细致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辑小组

2008年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花厅孩子们的怀念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童丹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7543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3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