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解读懂般若心经(260字点透人生大智慧)/第一次读就上心
内容
编辑推荐

有一本特别的佛经,它仅有260字,却浓缩了佛教般若经典的精要,能为您破解人生真相,养疗迷妄的心病,堪称为成佛的指南和利生的法宝。这就是《般若心经》。

本书中,我们将从思想、宗教、哲学、历史和文学等多方面来解读这部伟大的《般若心经》,把您带回到当年菩萨讲经的现场,从中您不仅能体味到每句经文背后的深意,更可以了解到《般若心经》的由来和诸多译经故事。本书采用“左文右图”的图解形式,运用图表、表格和插图等多种元素。让您阅读佛经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本书将告诉你:读懂《般若心经》的关键点在哪里?你知道流传最广的《般若心经》汉译本是谁译的?玄奘法师与《般若心经》有怎样的因缘?《般若心经》中连用21个“无”字的用意何在?《般若心经》前半部分为经,后半部分为咒?

内容推荐

  《般若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文只有260个字,其地位却举足轻重。它和《金刚经》一样广为流传,是大乘般若经典汇编《大般若经》的一部分,并被认为是600卷《大般若经》的心髓。寺庙的早晚课诵本中都有编录,将它作为早晚必诵和常诵的一部经典。

《般若心经》自公元402年被译介到汉地,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但其文约义深,很少有人能将其中的经义领略透彻。本书中,我们从思想、宗教、哲学、历史和文学等多方面来解读这部伟大的《般若心经》,既从整体上介绍《般若心经》的由来和诸多译经故事,还对每句经文逐字逐句地进行解读,让您读懂其中深刻而丰富的义理。同时,采用”左文右图“的图解形式,运用图表、表格和插图等多种元素,让您阅读佛经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目录

编者序:抚慰心灵的良方

本书阅读导航

唐代欧阳询书《般若心经》

《心经》结构分析图

第1章 追根溯源:《般若心经》的由来与主旨

 1.佛教是世界宗教:佛陀及佛教的产生

 2.结集与传承:经、律、论三藏的完成

 3.佛教的发展史:教派的分裂与佛教的传播

 4.《般若心经》与《大般若经》:260字由600卷文字浓缩而成

 5.被高僧译成多国语言的经典:《般若心经》的翻译

 6.《般若心经》汉译本首位译者:鸠摩罗什

 7.《般若心经》从此传入中国:丝绸之路

 8.遗存的未解之谜:敦煌的《般若心经》

 9.流传最广的汉译本:玄奘法师与《般若心经》的因缘

 10.历久弥新的译注:《般若心经》的版本与译者

 11.出身于大乘佛教经典:历史上的《般若心经》

 12.《般若心经》思想的核心要义:空

 13.智慧及其威力:《般若心经》的两部分

 14.生活中的《般若心经》:帮我们找回内心

 15.超越时空的经典:《般若心经》受欢迎的三个理由

 16.般若菩萨曼茶罗:《般若心经》和曼荼罗

 17.诵读的功德:作为护身符的《般若心经》

 18.开发自我,净化心灵:抄写《般若心经》

 19.刻进石头或装入佛像:《般若心经》的保存

 20.超越佛教的经典:仪式里的《般若心经》

 21.读懂“空”与真言:《般若心经》的阅读方法

第2章 核心要素:解读《般若心经》的关键词

 1.说法盛会:释迦牟尼在《般若心经》中的角色

 2.王舍城灵鹫山:说法的地点

 3.参加者:盛会中有谁

 4.三种对象:《般若心经》的听众

 5.教理的经典:《般若心经》与藏传佛教

 6.说法者和咒语:《般若心经》的密宗化

 7.《般若心经》的佛(1):深沙大将

 8.《般若心经》的佛(2):般若波罗蜜多菩萨

 9.《般若心经》的佛(3):守护般若的十六善神

 10.“佛说”是什么:佛说,还是菩萨说

 11.“大的”、“伟大的”东西:“摩诃”的含义

 12.成佛的大智慧:“般若”的意义

 13.到彼岸,另一个世界:解析“波罗蜜多”

 14.《般若心经》的精髓:“心”是真正的关键词

 15.纵线与横线的交汇:何谓“经”

 16.《般若心经》的流通分:与一般佛经的区别

 17.揭谛揭谛,波罗揭谛:《般若心经》咒语的出处

第3章 微言大义:《般若心经》经文详解

 1.人生皆苦,破除执著:《般若心经》的真意

 2.大慈大悲,济世救难,世人最爱:观自在菩萨

 3.修习“般若波罗蜜多”的状态: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4.世界五要素皆为空无:照见五蕴皆空

 5.利益众生,救赎一切苦难:度一切苦厄

 6.智慧第一的释迦牟尼弟子:舍利子

 7.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色不异空

 8.空的存在生成事物:空不异色

 9.所有物质存在为空:色即是空

 10.摆脱束缚,空是世界:空即是色

 11.四种精神作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12.没有不变的事物:是诸法空相

 13.存在的会灭亡,灭亡的会重生:不生不灭

 14.超越肮脏与干净的价值观:不垢不净

 15.增减只是相对的:不增不减

 16.“无”字是对小乘佛教的反驳:是故空中无色

 17.“五蕴”是心的作用而非存在:无受想行识

 1 8.“六根”为空:无眼耳鼻舌身意

 19.抛弃“六尘”:无色声香味触法

 20.眼睛能看到的世界为空:无眼界

 21.从意识世界中解脱:乃至无意识界

 22.了解无知的自己:无无明

 23.没有迷惑,也就无法成佛:亦无无明尽

 24.没有了“十二因缘”中最后的痛苦:乃至无老死

 25.衰老和死亡都没有尽头:亦无老死尽

 26.超越“四谛”:无苦集灭道

 27.去掉执著,真正解脱:无智亦无得

 28.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以无所得故

 29.为谋求得道而修行的人:菩提萨堙

 30.菩萨修行的十个项目: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31.心无牵挂,一切顺其自然:心无挂碍

 32.治愈受伤的心:无挂碍故

 33.无牵挂则无恐惧:无有恐怖

 34.远离所有错误的见解:远离颠倒梦想

 35.当所有烦恼都已止息:究竟涅檠

 36.过去、现在和未来出现的佛:三世诸佛

 37.无法超越的完全正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8.《般若心经》真言有极大的效力: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39.真言是有威力,能带来某种结果的圣言:是大明咒

 40.真言拥有天下无敌的力量:是无上咒

 41.最上的伟大真言:是无等等咒

 42.专心祈祷,得到解脱:能除一切苦

 43.接近真实,看得更精彩:真实不虚

 44.经文与咒语的分界: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45.以下是圣语:即说咒日

 46.神圣的语言:揭谛

 47.度向成佛的彼岸:波罗揭谛

 48.完全度到彼岸:波罗僧揭谛

 49.成就圆满的智慧:菩提萨婆诃

附录一:鸠摩罗什《大品般若》与玄奘《般若心经》比较分析表

附录二:玄奘《大般若经》与玄奘《般若心经》比较分析表

附录三:《般若心经》的各种译本

试读章节

第1章 追根溯源:《般若心经》的由来与主旨

1. 佛教是世界宗教:佛陀及佛教的产生

“佛”的意思是觉悟者。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大彻大悟,都可以成佛

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全球广为流布,拥有众多的信徒。关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故事,也为很多人所熟知。

◇佛陀的一生

距今约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出生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其父是该国国王净饭王。

释迦牟尼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其父为释迦族,故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身为王子的释迦牟尼生活幸福美满。但在29岁时,他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并作好了随时离世的心理准备,出家修行。但当时,无论他奉行哪一宗教,如何修行,都无法得到解脱。于是,他放弃了苦修,一个人在菩提树下冥思。最终在35岁那年,释迦牟尼得到了前人从未得到过的终极宗教的体验,即成佛。

从此,释迦牟尼开始了传教布道的生活,他在印度北部及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直至80岁在拘尸那城示现涅槃。简单说来,这就是历史上佛陀的一生。

◇佛教是世界宗教

世界上的宗教可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世界宗教,即普遍的宗教,是指全人类的宗教,其不仅仅适用于某一特定民族,而是被全人类所普遍接受;另一类是民族宗教,它是一种原始宗教和自然宗教。

佛教即是一种世界宗教。因为佛教是适用于全人类的普遍的宗教。不同于基督教或伊斯兰教中的神是一种超越人类的存在,佛教中的“佛”是指大彻大悟的人,释迦牟尼就是在大彻大悟后,最终成为佛陀。

2.结集与传承:经、律、论三藏的完成

释迦牟尼涅檠后,他的弟子们为了将其教义传给后世,举行了数次编纂会议,将释迦牟尼的言语和解释用佛典的形式整理记录下来。

◇释迦涅粱后的第一次结集

从35岁成佛到80岁涅檗的45年间,释迦牟尼一直在传教布道。释迦回答其弟子和信徒们的问题,并为他们讲解经义。但是由于弟子们的根器各不相同,因此,关于释迦教义的理解也有一些分歧,被后人称为“八万四千法门”。

释迦涅檠后,率领佛教教团的摩诃迦叶为了防止释迦教义的失传,巩固教团统一,和其他的阿罗汉一起举行了释迦教义的编纂会议(即结集)。据佛教资料记载,500名阿罗汉在王舍城附近的七叶洞窟举行了结集。这次结集称为五百人结集。因为这是释迦涅檠后的第一次结集,因此又被称为第一次结集。

◇经、律、论三藏的完成

在这次结集中,由多闻第一的阿难陀诵读释迦教义(经),由持戒第一、熟识戒律的优婆离诵读释迦所定的佛教教团的规则(律)。同时,参加结集的阿罗汉们确认教义是否有错误。至此,释迦的教义结集成经藏,佛教教团的规则结集成律藏。根据印度自古以来的风俗,宗教、哲学等神圣的语言不能用文字记录。所以,尽管当时已存在文字,释迦牟尼的教义也依然遵从了这一风俗,在其涅檗后的数百年间一直靠口述记忆来传诵。

约在公元前1世纪,经典开始用文字记载。最初的经典统称为“传来”,在中国汉译为《阿含经》。

这期间,对经(释迦教义)的种种解释结集成论藏。至此,佛教的经、律、论三藏完成。  3.佛教的发展史:教派的分裂与佛教的传播

在释迦涅檠约一百年后,即在公元前3世纪举行的第二次结集时,围绕释迦教义的解释,佛教教团分勾两大部派。

◇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唯识学派

释迦涅檠约一百年后,佛教教团发生了根本分裂。佛教教团分为两大部派,后来进一步分裂为20个部派,这个时期的佛教称为部派佛教。在这些部派中,活跃在西北印度的说一切有部部派最为著名。部派佛教致力于佛教教义的分类,将其分为5大类75小类,编纂出被称为五位七十五法的范畴论。范畴论又称为小乘,部派佛教也称为小乘佛教。小乘佛教认为没有永恒,宣扬瞬间的事物是实际存在的实在论。

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部派佛教中又诞生了一派与小乘佛教相对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在最初阶段所宣扬的教义就是般若经典中的“空”的思想。《般若心经》是从庞大的《般若经》中提取精华而成的经典。

“空”的思想认为,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有固有的本质,永恒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空”的思想由中观派所完成。中观派经常和小乘佛教,特别是说一切有部展开论战。

公元4世纪,和中观派共同作为大乘佛教双璧学派的另一学派瑜伽行派(唯识学派)出现了。瑜伽行派认为,所有的事物都不过是心的外在表现而已,因此要对“识”加以反复的研究。在中国奠定唯识学基础的学僧就是《般若心经》的翻译者玄奘。

大乘佛教确立后,部派佛教并没有因此而衰退,小乘、中观、唯识各学派长期并存。虽然各学派随着印度佛教晚期的衰退而有所衰退,但是佛教的教义逐渐传播到东南亚、中国等亚洲各地。

4.《般若心经》与《大般若经》:260字由600卷文字浓缩而成

《般若心经》本来并不是一部独立的经典,而是出自玄奘大师翻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Maha—Prajna—paramita—sutra,简称《大般若经》)。

◇《大般若经》

《大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内容是佛陀在4个地方进行16次集会所记载的经文,即所谓的“四处十六会”。它是汉译经典中最为庞大的经典,在《大般若经》的梵文原典中,有20万颂(640万字)。

《大般若经》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

由于《大般若经》多达600卷,部帙庞大,为了受持方便,所以古时的大德才将这里面最精要、最核心的部分摘录出来,单独流通,因此被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10000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佛教中一部举足轻重的经典。其全文仅260个字,在数量上只是《大般若经》的万分之一,但却包含了《大般若经》的全部精义,可谓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它所包含的意义,也非常广阔,可说是如来破除执著的旨要,是三藏的中枢,是众经的关键。

◇“转读”代替了“真读”

把经典从头到尾全部诵读的方式是“真读”,而在读大部头经时跳着读被称为“转读”。因为《大般若经》的内容太多,不可能一次将其全部诵读完,所以在大般若会时就产生了转读这一诵读方法,即采取略读,只读开头、中间和末尾几行。转读代替了双手捧着经卷,逐行阅读,从经卷的一面到另一面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因此,《般若心经》就作为从600卷庞大的《大般若经》概括出来的经典而流传至今。  P17-24

序言

抚慰心灵的良方

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和复杂多变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政治、经济也日趋复杂,产生了许多造福于全人类的新事物。总之,这是一个物质文明空前发达的社会。

而相比之下,我们的精神世界却显得有些贫瘠,尽管新的思想观念层出不穷,但现代人不变的普遍信仰依然是物质崇拜和金钱至上,是“越多越好”、“越快越好”这样的欲望理论。

让许多人困惑的是,无论从物质追逐中获取多少财富和多高的地位,他们仍时常会感到空虚,不能真正获得身心的平和与安宁。

此时,浮躁无聊的人,寂寞难耐的人,都来静下心读一遍或听一曲《般若心经》吧,你或许会从中找到答案。比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玄妙经句,即出自《般若心经》。即使不考虑宗教的因素,你还是能从中找到普世的精神价值。

《般若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略称《心经》,经文只有260个字,在佛教中的地位却举足轻重。它和《金刚经》一样,在佛界广为流传,是大乘般若类经典汇编《大般若经》的一部分,并被认为是600卷《大般若经》的心髓。《般若心经》的汉译本最早由鸠摩罗什于公元5世纪译出,自那时起,就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如今,因其安抚人心、治疗心灵隐疾的巨大作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尊崇。

260字的《般若心经》不但涵盖洋洋600卷《大般若经》的微言奥义,并且还将佛教思想的核心概念完整呈现了出来。如此简练的经文,包含的佛教内容却如此丰富,因此被佛教徒信奉为法宝。寺庙的早晚课诵本中都有编录,将它作为早晚必诵和常诵的一部经典。

一般人接触到《般若心经》,常通过写经即抄写经典或出声诵读的方式表示虔诚。大乘佛教认为:经典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默读或在心中默念。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更进一步地理解《般若心经》的话,那岂不是更好?

本书中,我们从思想、宗教、哲学、历史和文学等多方面来解读这部著名的《般若心经》。本书尝试从整体和部分两个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般若心经》,或正面解释,或侧面剖析。无论用哪一种解释方法,我们都会被《般若心经》的深邃含义所震撼。在形式上,本书采用“左文右图”的图解手法,运用图表和插图等多种元素,让你阅读佛经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般若心经》的“心”字,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更能治愈现代人的心病,这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更有意义。因此,《般若心经》可说是帮助我们找回自心的佛经。通过阅读该书,大家也一定会更珍视生活中的时光,体味到生命的真意。

编者

2008年9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解读懂般若心经(260字点透人生大智慧)/第一次读就上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玄奘法师
译者 于丽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026264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2.1-64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8:42:21